亡国.爱国.殉国:溥仪与木兰,还有八佰护旗手

《末代皇帝》的空前成功到《花木兰》的焦头烂额,印证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变迁。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剧照。
大陆 电影 风物

意大利名导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经典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最近随著香港戏院复业而重新上映高清修复版,其实已不记得初看此片是哪一年,但无可否认,时间证明了尊龙(John Lone)神采从不褪色,亦叫观众置身今日这个愁城坐困的时势里,再一次感受到废帝溥仪是如何从姹紫嫣红的权力颠峰坠落凡间,被朝代更迭连番践踏的坎坷一生。

三岁登基,以稚气见证皇城崩毁前的夕阳艳色,舍得剪下辫子,接受西化教育,但始终放不下一朝帝王的身段,恋栈权力,扑向形如纸屏风的伪满洲国,咬著牙成为日本军阀的傀儡,然而,时局不如所愿,电影镜头一转,华衣美服不再,却是囚禁在劳改营的十年屈辱和辛酸。溥仪一生命途多舛,从末代皇帝沦为饱历批斗与思想改造的中国公民,前朝的富丽堂皇、万人膜拜,正对照了新时代的寒窘日子,天堂与地狱,想来都带著贝托鲁奇遥看东方亡国之君的西方悲剧视点。再看一次这部经典电影,却让我猛然记起一件许多年前的往事,当时人在中国,穿州过省,机缘巧合来到北京一个小型美术馆,无所事事看了某个关于溥仪的展览,结果大感震撼。翻看近代中国历史课本,以至《末代皇帝》所梳理的故事脉络,对溥仪的记载,都是一半关于他在紫禁城的最后时光,另一半是他在清代覆亡后的经历。但在中国,对溥仪一生功过的描述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他被放逐,他盼待帝制复辟,光复大清江山,但这些事情,都在中国视点之下被重新编纂和修剪成另一个版本,一个讲述溥仪被伟大社会主义救赎和解放,为他破地狱,让他重获新生的版本。两个多小时的见闻让我眼界大开,感觉就像看了一部中国版的《发条橙》。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剧照。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剧照。

诚然,史诗式的西方经典《末代皇帝》没有将整个故事说完,故事的后半部分,或某程度上落在李翰祥同期执导的《火龙》。《火龙》故事极短,跳过了溥仪大部分的动荡人生,只集中描述他离开劳改营、最后十年的光景。生于帝王家,终成一介布衣平民,他就在新政府的“再教育”下成为一个洗心革面、思想健康正直的老实人,但《火龙》跟美术馆里那个溥仪官方展览的政治立场是阳奉阴违的,由梁家辉饰演的溥仪,是个教育失败的例子,不识人情世故,严重缺乏自理能力,他的下半辈子都是个笑话,而等待著他的,偏偏是比他更愚蠢、更无见识,抄家抄到溥仪家里却连“爱新觉罗”姓氏都未听过的少年红卫兵。李翰祥显然借用了溥仪出狱、再婚、回归社会的“重生”际遇,以不违反政治论调为前提,实则表达了对文革时期各种光怪陆离的调侃。

无论是《末代皇帝》或是《火龙》,电影中的溥仪仍然一生懵懂单纯,有著不(敢)说穿的抑郁。或者,溥仪的真正坎坷之处,是他曾经拥有一切,但最终一无所有,只能成为别人所捡拾和争逐的论述。他在《末代皇帝》是西方导演眼中的悲剧,在《火龙》又是香港导演遥看中国的一出政治荒诞剧。他是历史的转捩点,他的国家被不同人瓜分,而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亦早已注定在不同人的想像中凌乱暧昧,成为别人的一出戏。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剧照。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剧照。

溥仪一生被政治操弄,而关于他的电影,本身也逃不出丰富复杂的政治计算。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不但包含著一种西方视点对中国历史的解读、骑劫、或再创造 —— 电影暗示了溥仪对新世界的一切美好想像,都是来自他的外籍老师庄士敦,西方国家的文明启蒙及教化,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瞰着改朝换代的中国乱世、不守信用的日本政府。但有趣的是,这部自抬身价的西方电影,同时亦是当年中国用来讨好西方国家的素材。《末代皇帝》当年横扫奥斯卡金像奖,赢尽一时,甚至成为了西方国家的东方奇观,最主要原因,是贝托鲁奇用上艳丽的电影画面,对皇宫奢华荒唐生活的描绘,都满足了那些不曾踏足中国而又猎奇心盛的西方观众,这其实很大部分受惠于中国政府对《末代皇帝》的友善合作态度。《末代皇帝》是中国政府首次与西方电影公司合作,亦是第一部开放让剧组进入紫禁城内部实景拍摄的西方电影。电影背后,从来都是政治,中国政府于 80 年代立场明确,为了争取国际地位,他们愿意摆出开放的姿态,满足西方猎奇之余,亦想换取西方国家的好感。

政治计算,创造了《末代皇帝》于西方影史上的空前成功,然而,事过境迁三十年,主客易位,外资想流入中国营商,再看今日美国迪士尼影业《花木兰》的荒腔走板焦头烂额,正印证著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变迁。

《花木兰》上映前,因为女主角刘亦菲的“撑警”言论闹得满城风雨,被香港观众扬言杯葛,其后亦因为电影片尾感谢新疆“再教育营”再度备受批评,尚未公映已换来一片嘘声。有部分观众认为,电影就是电影,谈电影不应该谈政治,但这句话本身就错得天真。迪士尼重金投资《花木兰》,摆明车马是西方企业为讨好中国市场而开拍,真人版电影比起原版动画,更强化了两大主题,第一是迎合国际社会趋势,标榜女性自强,第二,是拥抱(西方眼中的)中国传统思想及政治伦理 —— 就像当年《末代皇帝》中国有意讨好西方电影市场的猎奇心一样,但结果,中国市场不受落,电影更创下迪士尼有史以来最差评价。除了因为情节平淡、转折生硬,更重要的原因,其实都是政治。电影背后,从来都是政治。全员流利英语(配音)的东方人面孔,或许是种西方国家一厢情愿的亲近,以换来中国观众的好感,但对于历史与文化流于表面的解读,甚至不惜画出肠,跟外国人将汉字纹在身上的行为一样,电影亦将“忠、勇、真、孝”这些信条直直白白刻在花木兰的家传宝剑之上,这反而被中国观众视为耻辱。事实上,同期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大量“翻版”《花木兰》电影,比起迪士尼的“原装”粗制滥造得多,同样贩卖廉价的爱国情怀,纯粹炒作话题,可能仍能回本有赚,偏偏外人重金打造的版本就是不行。时移世易,再不是贝托鲁奇走入中国拍《末代皇帝》获得厚待的时代,在今日中美关系严峻之下,《花木兰》的惨败,标志著行之多年的东方消费主义彻底粉碎,迪士尼这种刻意、却片面的迎合,完全是拍错马屁的撞墙之举。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剧照。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剧照。

电影背后,从来都是政治。同期在中国上映,由管虎执导的《八佰》,却示范了一种逆向操作的大中华爱国意识形态。《八佰》本身改编自 1937 年国民革命军著名的上海四行仓库守卫战,当年仅凭八百死士(实为四百)四日四夜奋战日军,从战役而言,是虽败犹荣,鼓动人心。但从政治而言、从电影而言,国军传奇一役,毫无疑问是旗帜鲜明的中国政治禁片。电影本身背负著“美化”国军、扭曲历史的政治指控,曾于去年一再撤档,却又终获放行,更创下票房佳绩。置身动辄过亿的中国电影市场,禁片或已被视为行销策略之一,要是不禁一禁,就没话题,而问题是如何将爱国意识形态移花接木,获得后续的解禁和票房奇迹。

有别于中国近年陈腔滥调、流于爱国主义自我膨胀(而带有反效果)的抗日神剧,《八佰》出类拔萃之一,是非英雄,守在仓库里的一群主角,都不是勇武当头的精锐雄师,却全是胆怯、软弱、贪生怕死的国军弃卒。其二,是非胜仗,七十万国军兵败如山倒,仅剩数百残兵死守,没有反败为胜的奇迹,亦没有“战狼”般以一敌百将手刃日寇的荒唐情节。电影要的正是败中取义,褒中带贬,在最黑暗的时势,经营最微小的光芒。故事的最高潮,就是本来一盘散沙的国军弃卒,于绝望之中激发起殉国的风骨,以血肉之躯誓死护旗 —— 而又讽刺地整部电影从来没有那一面旗的特写。爱国意识形态移花接木的关键,就是《八佰》电影海报上的一角红旗。不见青天白日,只有半截满地红的旗,说明了中国的政治审查机制是多么暧昧。就是硬生生的欲盖弥彰,不能说、不能露,不能让十四亿人民看到这部票房过廿亿的抗日神剧里,国军拿著的是一支怎样的国旗。

《八佰》电影剧照。
《八佰》电影剧照。

国军的负隅顽抗,随著《八佰》的逆向操作变奏成一段爱国护旗手的挽歌,“美化”国军的禁片指控,则升华成一个以中华民族、中国人为前提,捐躯报国的悲壮一役。而且,写实之中,电影还带一点魔幻感的诗兴,特意加了几段经典京剧。这一边生死旦夕,守兵无路可逃,近在咫尺的租界区,却有戏子在台上唱起《走麦城》,以关羽的穷途末路、英雄气短,呼应著一败涂地的淞沪会战。决战前夕,仓库里则有人以皮影戏演了一幕《长阪坡》,提振士气,正好小湖北亦梦到死去的兄长端午,身骑白马,化身赵云,单枪匹马杀入曹营(日军)。姜武饰演的老铁,最后在仓库天台挥刀起舞,唱起《定军山》,以黄忠视死如归的豪情,“汉室中兴”的大义,呼应死守仓库的国军。引《三国演义》为典的戏曲文本,加上国民革命军政治色彩的模糊处理,便转换了四行仓库守卫战的象征意义,将八百死士重塑为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英雄。

按电影最后解读,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纯粹是做给“观众”看的一场戏。远者,是为蒋介石于布鲁塞尔会谈争取西方国家同情,近者,是以近到无法视而不见的鲜血,唤醒另一端租界区内依旧沉溺于歌舞升平、自觉安逸的中国人。为团结人民,激发同仇敌忾的爱国心,尽管输硬,就算输,但是都要硬、要争气,做一场轰轰烈烈的好戏。时至今日,八百壮士借电影还魂,其“作用”与当年不谋而合,暗藏著以死伤枕藉的殉国者悲歌,唤醒上世纪国共伤痕记忆,维系两岸爱国情怀。与讨好不成反惹祸的《花木兰》相映成趣,《八佰》不仅擦边球打得出色,政治上的踩线操作,亦正好呼应了今日中共与台湾国民党关系暧昧,像海报上那半截红旗一样不能说、不能露的政治现实。其实它不在乎被禁,甚至非要被禁不可,这才能够以失禁的亢奋换来更高层次的爱国高潮。

而在《八佰》的尾声,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悄悄来见死守仓库的指挥官谢晋元,为蒋介石传话,劝其撤退。布鲁塞尔会谈失败,死守下去再没有价值。简而言之,政治家眼中,为尊严而战、为旗而死的他们,跟租界区唱京剧取悦外国人的戏子没有分别,但他们的戏已经做完了,人走茶凉,只留下一句:“战争,背后都是政治。”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剧照。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剧照。

电影背后,又何尝不是政治。从末代皇帝溥仪到八百壮士,当然还有身世一直被搬弄的花木兰,无论是帝王家、女儿身,还是国难当前的贩夫走卒,同样都带著政治任务,成为一场戏,一群被美化、被转借及嫁接的历史人物。当然,观众的历史记忆并不一样,正如电影放在香港(不日上映),就是另一回事。四行仓库最惨烈、最让租界区冷漠自私的“顺民”痛心一幕,莫过于死士们一个紧接一个,抱著炸药,高喊名字,然后从高楼跳下自杀。租界区的中国人动容,是因为血浓于水,但这一幕让我动容,是因为它有著别的象征意义,无论如何都无法不联想到去年发生在中大、理大的围城之夜。我们都会确凿记住,他们不是为了做一场戏。“历史会记住今天”,电影收笔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

但用这个说法,为免电影错误唤醒另一段历史记忆,《八佰》可能无法落户香港。因为日前连小规模放映的纪录片《理大围城》都受到诸多阻挠,到放映前一刻才突然被评为三级片,而且要求片商必须加入“可能会构成刑事罪行”和“可能未获证实或有误导成份”等警告字句。若然《花木兰》让你振振有词,认为电影就是电影,谈电影不应该谈政治,其实你尚未理解中国政治审查机制的暧昧之处。

读者评论 1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解构一下“抗日战争”这个历史神话是有必要的,免得变成鼓吹法西斯主义的材料。

  2. 在看 Barthes 的 « 符號帝國 »,想貼其中的一段話:
    總有一天,我們應該考察我們自身晦暗性的歷史,顯現出我們自戀的堅固性,清點我們長達數世紀以來本應聽到的,對「差異」的某些召喚,清點必然隨之而來的種種「意識形態」再生 —— 這些再生就在於仰仗種種眾所週知的「語言」( 如伏爾泰 Voltaire 的東方、《亞洲雜誌》的東方、Pierre Loti 的東方、或者法國航空的東方),讓我們對亞洲永遠無知。
    如今,也許有成千上萬可以從「東方」學習的東西:一個龐大的認識工作是且將是必要的(對這個工作的延遲只能是某種「意識形態」的結果),但也必須能夠有選擇地丟棄大量的陰影地帶,讓一線細光去發現符號體系的裂縫本身,而不是去尋找種種另外的符號。

  3. 守在倉庫裏的一群主角,都不是勇武當頭的精銳雄師,卻全是膽怯、軟弱、貪生怕死的國軍棄卒。–電影中的角色亦不是全部膽怯軟弱的棄卒,亦有從優秀的連隊走散來到四行倉庫,受過專業訓練身經百戰的士兵。
    另外,青天白日旗在片中是有明顯出現的。但鏡頭不多。

  4. 是有模糊的國旗的

  5. 尊龙不光长得帅,演技也是没话说

  6. 我雖然沒看電影,不知道有沒有特寫,但是我想指出這篇文章中討論的是電影”海報”上沒有青天白日旗的特寫。

  7. 所以到底有無青天白日旗的特寫呢?還是大家各自以自己的觀點來解讀

  8. 说没有青天白日的人,我想心平气和地讨论一下。我在电影中的确看到了对旗子青天白日的特写,在租借区赌场的大姐头想给对岸捐旗的那一幕,她小心翼翼地将旗折好,由杨慧敏送去。这一幕你们没有看到吗?还有就是一开场时,日军将建筑物上的青天白日旗拔掉扔下楼的那一幕,你们也选择无视旗子上的青天白日吗?

  9. 就算你不想理政治,政治都會來找你

  10. @eiauo 沒有青天白日,只有滿地血紅

  11. 這篇好像要看哭了

  12. 没有青天白日,只有满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