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隔岸斗法:重整旗鼓的金鸡奖会超越金马奖的权威吗?

向来式微的金鸡,这一次由于承载起民间的爱国情愫,而被寄予了对标金马的厚望。“两金”的较量,也被网友视为两岸对华语电影话语权的争夺战⋯⋯
曾角逐上届金马的《我不是药神》被提名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大陆 电影 风物

毋庸置疑的是,如果没有大陆官方今年叫停影片与影人赴台参加金马奖所激起的空前热议,那么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绝无可能像现在这般受到瞩目——它大概就会和以往的历届金鸡奖一样,波澜不惊地举办,却并不会进入多数人的视野,更很难引发影迷圈去主动关注与讨论。

一直以来,金鸡奖虽然也号称“华语电影界三大奖”之一,但除了每届获得提名的相关人士,圈外少有人会真正在意这个带有挥之不去官方色彩的奖项究竟花落谁家。而今年的特殊情况,却意外让“金鸡奖公布提名名单”和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海报成了备受谈论的热点,大陆所有最重要的电影类公众号都在第一时间推送了相关评论。

这届金鸡的热度,当然首先源于其颁奖典礼与金马撞期,厦门与台北的隔空对垒,无形中也隐含了一较高下的意味。早在8月份金马奖刚公布海报时,大陆微博上就已经有不少网友在操心金鸡的海报能不能“争气”——有鉴于上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海报“low”得一塌糊涂,甚至被群嘲“不像海报,更像传单”,所以这次杠上了金马的金鸡,自然不能再充满“土味”。大陆网友还在网上发起“金鸡奖民间海报设计大赛”集思广益。

金鸡奖的中国特色

向来式微的金鸡,这一次由于承载起民间的爱国情愫,而被寄予了对标金马的厚望。“两金”的较量,也被网友视为两岸对华语电影话语权的争夺战。公平地说,金鸡百花电影节最终公布的海报虽不算惊艳,却至少在努力向“格调与美感”靠拢,不至于像往年那样画风尴尬连官方logo都毫无设计感,这大概算“得益”于与金马隔岸斗法所促成的内部优化。

而金鸡奖作为大陆电影界一个采取专业评审制的奖项,长久以来乏人问津则有多重原因。首先是它(从2005年起)每两年一次的评奖频率比较另类——国际所有顶级电影奖项都是每年一度,大陆却是金鸡奖和百花奖隔年交替,前者突出权威性,后者突出群众性。这种对“专业”和“人气”进行两分的评奖形式,有其历史沿革之下兼顾文艺界“专家口味”与“无产阶级大众喜好”的意识形态背景。一般的影展荣誉,或由评审团主导(最多像金马奖这样设一个“观众票选最佳影片”),或由观众票选产生(如多伦多国际影展),像金鸡百花电影节这样一年颁专业奖一年颁观众奖试图齐头并进的影展,也是非常有中国特色了。

夺得柏林影帝的《地久天长》王景春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夺得柏林影帝的《地久天长》王景春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更让人无感的,是金鸡的主旋律面貌和四平八稳的老干部画风。

虽说金鸡奖和华表奖在大陆一个代表专业一个代表官方,但两者的定位分野如今日益模糊。我自己的印象里是金鸡在单项奖上区分得更细致,而华表则像在进行集体表彰:每次优秀故事片都有一大堆电影获奖(当然其中一定会囊括金鸡的“最佳故事片”)。除此之外,金鸡的作品虽然气质上比华表略艺术些,但风格大体趋同,都以和谐正统为主,从提名到评奖的整个调性,中规中矩主旋律,让人根本谈不上期待可言。

入围标准相对模糊?

这样看来,今年这份格外受外界关注的金鸡奖提名名单,一如大陆各电影大号们所点评的那样:不算特别好,但也真的不算太差。既安全无害,又全方位兼顾了主旋律、商业片和艺术电影的三大方向。而面对一份这么中庸均衡且试图尽量周延的提名,吐槽与歌颂,好像都找不到太强的切入点。

如果对比一下前两届金鸡奖入围名单,不难发现这届的微小“进步”——以往的“最佳故事片”提名里,只有主旋律电影(《血战湘江》、《西藏天空》)和商业片(《湄公河行动》、《老炮儿》)。而今年的光谱里,除了《古田军号》这种典型的金鸡片,还加多了一条艺术电影轴线:延揽了国际影展片《地久天长》,整体面貌看上去也丰富了些。

至于连续两年的大陆春节档票房冠军(《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和角逐过上届金马的《我不是药神》同框出现,是金鸡奇特的评奖范围所决定,倒并不像一些台媒所说是因为“没有更多优质作品可角逐”。而且金鸡的“最佳”划分得非常具体——戏曲片、儿童片、科教片、美术片——这些都是沿袭自大陆国营电影制片厂年代的分类方式。而被提名这些“最佳”奖项的作品,一般观众既不熟悉也不太可能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一部入围了最佳戏曲片的《白蛇传·情》,此前在平遥电影展首映后让不少观众十分惊喜。它并不是那种老套乏味的戏曲电影,而为传统粤剧注入了现代CG特效。观感当然见仁见智,但至少是一种用电影去探索戏曲表达的前所未有尝试。

而今年最受影迷好评的显然是“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的提名。

这个奖项的前身是本世纪之初出现在金鸡奖里的“最佳电视电影片”,不过2005年之后,“电视电影”的概念就很淡薄了,该奖也一度转型成了“最佳数字电影”。再后来技术革新天翻地覆,电影几乎全是数字电影了。于是从2011年起,这个奖就开始以“中小成本”的姿态占据金鸡一隅。

不过其入围标准其实一直相对模糊——小成本、小众、微电影等面向,一直被杂糅一处。而从过往两年的提名来看,入围作品虽然都是低成本,并会兼顾少数民族与农村题材,但调性还是偏向主流叙事的,“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小制作比较容易入围。亦即真正的“独立电影”在提名中占比并不高。而今年入围这一奖项的影片里,则既有低成本制作,也纳入了影展路线。且被提名的五部,全都不是炒金马奖冷饭的旧片(当然也因为它们都没报名金马)。

艺术电影《春江水暖》是今年FIRST影展大赢家。
艺术电影《春江水暖》是今年FIRST影展大赢家。

从气质定位上来看,其中三部是呈现地域特色:以宁夏山区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红花绿叶》,曾在去年平遥影展荣获观众票选荣誉。比较特别之处在于它并非出自新导演之手,而是第五代女导演刘苗苗历经生命至暗时刻后的重新启程之作。《活著唱著》聚焦川剧剧团困境,还入围了今年坎城影展“导演双周”单元。沪语电影《学区房72小时》则是现实题材,关注的是时下最有热度的社会痛点。

另两部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陆影展片:艺术电影《春江水暖》是今年FIRST影展大赢家。而《过昭关》则是一部深埋反右遗痛的小成本(40万人民币)乡村公路片,不但在去年平遥影展获奖,还备受影评人爱戴,是去年“迷影精神赏”的年度推荐影片。由这五部电影所组成的入围提名,让这个单项奖的维度变得更多元有看点。而该奖大概也是影迷圈会关注今年金鸡的唯一理由。

过分乐观

其他各奖项的提名,细看下来各有槽点——也体现出金鸡奖所独有的一些让人看不懂也摸不清标准何在的眉角。

比如最佳导演和最佳导演处女作的入围名单就很有趣,后者等于金马奖里的“最佳新导演”。以此标准来看,《过昭关》的霍猛和《暴雪将至》的董越似乎都更适合被提名新导演,而不是去和王小帅或林超贤竞逐最佳导演。不过那样一来新导演提名就可能会超标,而最佳导演这种重量奖项的提名又凑不够。

但看看最佳男女配角的入围状况,又仿佛并不存在额定数字:六位男配角被提名,却只有四位女配角——可就不知为何这种宁缺毋滥的入围标准并未体现在最佳导演奖上。

最佳男主角之争,倒更像是过去两年里各大电影节影帝们的大联欢:柏林影帝王景春、平遥影帝杨太义、两届金马影帝涂们和徐峥、东京影帝段奕宏、外加一个电影频道传媒大奖影帝富大龙。一大批影帝集体入围,从提名的角度来说算是相当丰富。而最佳女主角里,柏林影后咏梅、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影后赵小利和《送我上青云》的姚晨,都还比较有说服力。不过被公认为烂片的《妈阁是座城》女主角白百何也获得提名,就比较像是“误入”,让人很是迷惑于评审标准为何落差如此巨大。

台湾影片与影人其实也出现在了这份入围名单里。巧合的是,曾被提名金马五奖的《后来的我们》这次在金鸡也是获得五项提名。而台湾剪辑大师廖庆松则以《小狗奶瓶》与吴方共同入围了最佳剪辑。

《第一次的离别》在金鸡有三项提名。
《第一次的离别》在金鸡有三项提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影评圈看法不一的《第一次的离别》在金鸡亦有三项提名。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把“新疆维族人学汉语”这种微妙题材拍得既备受国际影展青睐(在柏林、东京和香港国际电影节都拿了奖),也居然挺符合金鸡的主旋律气场。钢丝上微妙的平衡不易拿捏,所以才显得格外奇特。

事实上,正是因为金马,金鸡奖才得以在今年的独特语境下,获得人们如此之高的关注。不乏陆媒用金鸡的“蜕变”与“重整旗鼓”去形容它,并认为倘若这样的势头能够延续下去,金鸡奖也会变得愈趋完善,甚至很快就可以秒杀金马,成为华语世界真正最具权威性的电影奖。这类看法至少在此刻看来还是过于乐观了——毕竟当我们觉得今年这份金鸡奖入围名单“不算太差”还比以往有些进步之同时,不可被忽略的是,如果真以严谨与专业的艺术水准而论,那么提名里仍有太多太多的遗珠。

过往两年,大陆的优质作品,当然远远不止于这份入围名单的有限呈现,而且随便一数,就至少有十来部佳作理当不该被一个“突显专业性”的电影奖所错过——像娄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贾樟柯《江湖儿女》、梅峰《不成问题的问题》、章明《冥王星时刻》、文晏《嘉年华》、万玛才旦《撞死一只羊》、松太加《阿拉姜色》、冯小刚《芳华》⋯⋯不胜枚举不一而足。

或许当终有一日,金鸡奖的提名名单看在我们眼中不再只是“不过不失”,而是能让人眼前一亮并为之惊喜时,它距离华语地区最具指标意义的奖项才会更进一步吧。

读者评论 1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垃圾金雞獎

  2. 一群台湾人在自嗨,看看金鸡评选的电影质量和金马大电影质量,不羞愧吗?
    还是想继续双标? 55届台湾前就可以政治化,56届内地就不能反击?

  3. 没有内地影片,金马将就是个笑话。
    金马奖自己公然引入政治賳线,某些评论的双标用的不可谓不熟练。

  4. 金鸡也配和金马比较吗,根本没有可比性。

  5. 對比當年批評金馬「讓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的論調,再看當前金雞背後政治較量的想望,不禁讓人莞爾;相較金雞與金馬的比較,也許更真切的只是民族情緒的較量。但動人的藝術又有何疆界?
    中國內有強有力的創作能量,遺憾限制這股能量的,卻也是中國自身。

  6. 中國電影最好的年代的那些片往往是被禁的

  7. 金马再烂都比金鸡强百倍。

  8. 金馬影展一定勝出,自由創作就夠了,趙少康,康湘龍講屁話,説沒有中國參加金馬影展越走越窄,只能說腦殘吃💩。

  9. 當一個國家的電影審核權由國家機構(廣電總局)公然轉移到黨機關(中宣部電影局)時,還能對這個國家的電影獎項抱多大希望呢?

  10. 不管是电影还是其他奖项,现在中国已经不是辨是非评优劣,而是看立场论亲疏。游戏规则所限之下,金马奖将保住非中国地区华语电影评选的权威,金鸡奖将成为划定“这个话题明年还可以拍”的红线范围的权威,谁也超不过谁。

  11. 金雞獎評委表示:
    我們做雞最出色。

  12. 沒有自由的靈魂怎能做出動人的事物

  13. 我想只有當中國官方不再將電影視為官方政治宣傳的手段、一個單向度的文化商品;而是真正能讓電影工作者好好表達自己自由意志,和好好說自己故事的方式;金雞獎屆時自然就會有自己的格度和高度,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西學一塊,東拼一塊,自己搞砸自己文化,那失去自己的權威,只能說是自找的了。
    雖然不是什麼專業影評人,但我真的也倒是蠻樂見星馬電影在這屆金馬獎能夠有這麼多的作品能夠入圍,不但顯露出金馬這個獎項的國際化跟多元性,且光是在文化包容性這個意義上,金雞就輸了。

  14. 金雞今年的海報都有點以往金馬的風格。只要那啥不變,金雞永不會超越金馬。

  15. 或許這次金雞獎有小幅進步
    不過根本也稱不上蛻變
    反而金馬獎今屆的提名名單比較有趣
    不少星馬東南亞電影得到關注
    讓金馬的探討主題和範圍變得更加豐富多元
    金雞百花作為中國官方的政治宣傳工具
    他根本上就是注定失敗的
    政治的框架將迫使中國影人只能往
    純技巧和商業片靠攏

  16. 无奈金鸡性党

  17. 在大陆官方看来,电影从来就不是艺术,它是宣传(propaganda),是政治对抗手段,是精神管控的武器。而电影节,是官方评价的台面,是大赚荷包和眼球的经济手段。仅此一点,金鸡永远比不上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