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电玩界尚为单机游戏称王称霸,《主题医院》(Theme Hospital,又译《杏林也疯狂》)可谓经营游戏的经典之作。游戏中病人怪模怪样(比如扮成猫王的精神病患者),治疗方式别出心裁(比如治疗骨折患者时拿部机器移走他们腿上的石膏),服务台广播语出惊人(“医院的负责人是个骗子”),这游戏的核心流程却跟真实的医院一模一样。
在真实医院中,患者不是头上顶著标签与病名的NPC,医护人员必须先检查病人,做出诊断,再请他们去具体科室接受治疗。在《主题医院》里,玩家正是负责经营一所医院,需要聘请医护人员、建造诊断部门,然后诊断病人患的是甚么病;之后,再在自己建造的治疗科室中,由医护人员治愈病患,最终换得诊金与声誉。当然,一所真正的医院不会只有诊断部与治疗部:医院员工也需休假——员工休息室;人有三急——厕所;医学不能离开科研——研究部;最后,在职培训无比重要,我们怎可缺了员工培圳室?
十八年前,身为小学生的我曾为《主题医院》废寝忘餐;十八年后,身为医生的我为了《主题医院》的精神续作《双点医院》(Two Point Hospital)废寝忘餐。最近一段时间,每当值完30小时班,就马上冲回家打开电脑。《双点医院》拥有满足玩家情怀的一切要素。游戏里那些3D化、多样化的摆设、更自由的建房模式、更精致的员工培圳系统,通通只是招徕Kidult的噱头。《双点医院》骨子里卖的还是情怀:它跟《主题医院》一样,经营理念仍是以高效的诊断部门为病人断症,再快速将他们运输至治疗部门解决问题。
那是某个夜班之后,我下载了期待已久的《双点医院》。平日做前线小卒,如今有机会一尝管理层滋味,自然教我满心欢喜。经过数次游戏失败后,我终于,摸索出一套经营哲学:
首先,除去治疗项目,我的医院一概借鉴号称“任何住院医疗项目都免费”的古巴医疗系统,所有零食、饮料和杂志都免费,诊断部门的诊疗费也降价成一般收费的十份之一。低廉的收费与精美的赠品保证患者心情良好,不会拒付治疗费用。没错,在双点医院,心情不好的患者确实能理所当然地拒服诊金。至于毛利最大的治疗项目则一概调整成预设收费的两倍,保证医院收入。
其次,我深明人材重要以及谨慎扩张的美德。先求有、再求好是经营大忌:我情愿让患者等候一段时间,直至医院聘得合适人材,也不会轻易扩大规模马上处理患者,因为那往往意味著低质量的医疗服务。当病房大排长龙时,我不会直接加床,而是在聘得或是培育出擅长病房管理的护士后,才增加病床。当医生因缺乏X光机无法确诊时,我不会马上购入X光机,而是先确保医院拥有专精诊断的放射科医生后才购买设备。我也会多聘几位工作人员,一方面保证大家的休息时间——精力充沛的工作人员工作更有效率(加10%的治疗与诊断技能),一方面也保证他们有足够时间进修。
可想而知,这套谨慎的坃法虽然足以确保每位病人获得高质素的医疗服务,却也令许多病人无法确诊、或被延误诊断。不过放心,我自有对策:我会定期巡查,找出快死、或是患了我不懂治疗的病患,手动送他们回家。
运用这套哲学,我总能建出完美的医院,月入五万,每位员工都休息充足,充沛的进修机会更令医院遍地都是顾问医生与护士长;走廊一尘不染,种满植物,没有任何一间诊疗室外大排长龙,每位前来求医的患者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诊治。
或许唯一的缺点就是声誉。我的声誉一直是零,助手提醒我,这是因为我的收费太贵了。我猜是求诊期间一直心情良好的患者在被成功治愈后接到天价帐单,才发现被宰得一脖子血,出院后越想越不对劲,在坊间唱衰我的医院吧?但声誉不好又怎样呢。我不在意。即使声誉是零,我也没缺过病人──这应该是游戏的Bug吧。
在资产累积到二百万那天,我决定给治疗项目大幅降价,一方面回馈社会,另一方面满足通关要求。声誉果然稳步上扬。正当我得意扬扬等待通知我破关的信纸飞来时,前台忽然传来红色警报!原来大量患者前来本院挂号,前台忙不过来。这简单,我马上加盖柜台,多聘几位助理,轻松解决这场危机。
没想到前台刚将大批患者顺利分流,最前线的家庭医学科又失守。患者群经过前台,流向此地。家庭医学科诊所数量不变,无法消化大量患者,成为下一个沦陷区。我谨守谨慎扩张的金科玉律,马上聘来两位实习医生,派他们接受家医专科培训,打算待他们学成归来后加设家庭医学诊所。
然而他们尚在学时,诊所前的人龙越来越长,患者的生命值越烧越短。没关系,反正老娘有的是钱!我手持二百万现金,再次点击人力市场,这回专注寻找学有所成的顾问医生。然而外来的医生毕竟不是自己培养的,未必有自己想要的技能点数;我想要家医顾问,偏偏市面上只有放射科顾问医生。也罢,看在他等级高、经验够的份上,就礼聘他吧!总能顶个家医住院医生用吧!
我请他上任,再加开一间家庭医学科诊所,人龙稍有缓解。然而后来我才发现,这把问题往后推:请来的高级医生虽然经验丰富,却不是家医专业,无法有效断症,总依赖其他检测方法。结果其他诊断项目,如踏板心电图、X光、抽血室前人满为患,我一时培养不出专职诊断的医护,又得求诸人力市场,结果往往求不回自己渴望的人材。低效率的诊疗过程令医护人员必须重复工作,本来充裕的人力变得紧拙,人们必须加班。加班令医生疲累,疲累又使他们效率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这时医院开始崩溃。无尽的病人涌来,我根本赶不及送他们回家。四处大排长龙,低效诊断使病人不断往返于家医科和诊断部门,重复家庭医学、转介专科、回家庭医学看检查报告、转介专科、回家庭医学看检查报告的循环。好些病人等不到毛利高的治疗项目,就直接死在走廊上,自然无法付帐;纵使有幸撑到治疗,他们付出的低廉价钱也只够摊分成本,根本没办法让我赚钱。
院内人流大增,清洁工也忙不过来。机器多番使用后早已冒烟,工人来不及整修;马桶都塞住了,工人也来不及通。人们先是往垃圾桶内扔垃圾,后来垃圾桶满了没人清,他们便直接把垃圾扔在地上。医院卫生太差,成为病菌温床,流行肠胃炎爆发,遍地都是呕吐物,却没人清理,再引起更多人呕吐。长廊上的玫瑰都枯萎了,自然没有人理会。
医院收入大减固然是问题,雪上加霜是人事支出大幅增加:理聘的专材虽派不上用场,人工却与等级挂钩,让我每月入不敷出。为了精简开支,我在设备和人事两方面开刀。院内植物都丢去堆填区,反正也没人浇。经验丰富的高级工友炒鱿鱼,换回低薪的工读生。科研医生和研究部门一炒一卖,管他什么研发,先维持收支平衡再说。
院内成了沙漠,所有人心情更糟。脏乱的环境使患者吐得更多,死得更快。尽管环境如斯恶劣,这家医院仍因其低廉的收费吸引大量病人,人们涌入医院,因它的脏乱而恶心,然后用呕吐物让它变得更为不堪,最终葬身此处,化为鬼魂。我也想力挽狂澜,但眼见二百万家败散尽,化成累累负债;医院从因牟取暴利而名声不佳的高端机构沦为声誉卓著、鬼影栋栋的人间炼狱;每间房前都人山人海,患者却依旧涌入这地狱,一如迎接宿命般赴死⋯⋯
我终于承认腐败的坏疽已蔓延太广,正如卡尔维诺所语——“地狱里再也找不出不是地狱的东西”。经营医院甚么的,我真是,看不透啊!
在我下班十二小时后,我的模范双点医院关门大吉。我开始反思这段历程:一开始提供的是又快又优质的私营医疗服务,我用价格控制病人数量,由于每位病人分配到的资源充裕,所以大家都可得享完美的服务,员工待遇和医院环境也蒙受其利。
一切都从我调低收费那刻起变调。自收费降低后,我便成了公立医院。病人数量大增,每位病人分配到的资源大幅下降,后果不是医疗服务质素与病人数量按比例下降,而是整个医疗系统的崩溃。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公营医疗系统是够钱花的,你不曾听说学术界、运动界、社会福利界或是教育界自称资金足够。钱也不是唯一问题,这年头最缺的是人材:培养医护人员需时几年,培养资深医护人员费时更长。纵使重金自海外礼聘外国精英,精英的专长也未必满足本地需求。
不同政府以不同方式应对:有的推动全民医疗保险,有的将医疗视作社会福利,但总的来说,原则都是公私合作:政府出豉油,公民(有时还加上其雇主)出鸡,看一次病,双方都得补贴金钱。或许古巴是世上唯一住院病人不必花一个子儿的国家──当然她的制度也遭人垢病,比如药物短缺、仪器落后、统计数据造假等。
香港没有全民医疗保险,公营医疗是社会福利。有钱人去私家看病,没那么有钱的来公家,收费相对合理,轮候时间就比较长了。当然,在公营医院里,有些医疗程序或是药物也是自费的,我们也会转介在公家定期覆诊的病人去私家自费接受某些医疗程序。
近年来香港公立医院的人手紧拙,医疗环境越发恶劣,引发“政府应增加医疗资源”的呼声。当然,无论任何时候,增加资源总是对事态有帮助的。在不少人均收入与香港相若的国家中,医疗开支均占GDP比例一成甚至一成五以上;观乎香港那可怜的 6.2%, 增加医疗开支也只是与同侪看齐。
我在玩《双点医院》时爱用密技加钱,有了钱,被柜台服务员娇嗔几句“医院的负责人是个骗子”又何妨呢?但我生性悲观,钱能改善问题,却永远不可能解决公营医疗注定的悲剧。无他,大部份人没有选择,不管公立医院的服务多差,他们都只会选择公立医院。政府挹注资金,可解一时之急,但公立医院服务改善后,本来被公立医院吓去私家医院的病人便会回巢,病人基数增加,每人资源变少,形成无解的循环。
更何况,作为“福利”的公营医院服务绝对不可能以价格控制病人数量的。与其他福利一样,公立医院服务对人口的增长极为敏感。在谈论任何福利问题时,我们都不可空中楼阁式地讨论增加资源(增加供应),而避口不谈人口政策(控制需求)。
你看,世事就是这样违反道德直觉。公立医院的悲剧只是我经历的其中一个面向:研究部门关门大吉,又何尝不是启示?我一开始谋取暴利,自然有钱研发。现实世界的药厂也常被人指责为谋取暴利,令穷人失去接受治疗的权利。但药厂没暴利,就没钱研究新药,要是没有昂贵的新药上市,那大家不管穷富都就别吃新药了,世界变得更加公平,却不见得更加美好。当然我们可以说,政府可以拿钱出来研发新药呀!可是问题来了,公众税金拿去研发新药了,那公立医院的临床部门呢?还有嗷嗷待哺的学术界、运动界、社会福利界以及教育界呢?
我并不是在散播增加资源无用论,也并不是为药厂辩护。我只是觉得很困惑,世上有那么多困境,都似乎是由某种道德缺失造成的──比如政府吝啬,比如药厂贪婪;但再想一想,又好像不管我们如何重新树立这项道德──比如政府终于拨款了,比如药厂大发慈悲为新药降价了──我们还是无法脱离困境。
大概这个世界上,好处是不能被一人占尽的。如果有人告诉我她创建出一个又快、又便宜、又优质的公营医疗系统,我会和颜悦色地告诉她:亲爱的,别想了。
(作者是香港公立医院医生)
Muk Lam的文好好啊 從生死觀就開始追
为什么把最后一句删了:(
這篇用遊戲機制解釋作者自身在公立醫院見的的困境,寫得非常好。有些人看到遊戲兩字就胡噴一氣,連這篇作者的職業都沒看清楚。
寫得詼諧生動!
作者我是真金白銀買這款的啦,不是業配文XD
游戏的设定会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我永远不会放弃虚拟世界
@Adam_S 兄,按照你的理論,我說一樓說的話反映了他是怎樣的人,這叫做上綱上線,那麼你第一個留言”游戏推销?”對這文章一錘定音,我們算是師出同門嗎?
你後來對文章的評價我沒有異議,我想說的是,你具備那樣的分析能力,又何必為joehk這類對遊戲早存偏見的留言護航?
这年头还有人记得主题医院真是太好了
经营类游戏当然是按照现实逻辑来设计。可游戏只能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你增加了绿植,NPC就会高兴,少了座椅就会表示差评。
而现实呢?就指医疗体系来说,真的是一个有明确逻辑,投入即可产出,满意就能好评赚钱的东西么?显然不是的。
理解作者想通过一个游戏提出一些什么,但通篇最详细的是游戏的介绍,还有一些看不到什么根据的猜测、推断、建议。有玩游戏的时间,去旁边诊所去观察一下,哪怕只能写出一点点,也算是真有内容可读。
@狼来了 如果通过简单的几行评论就能“看出来对方是怎样的人”,可以去试试读人民日报,那里最容易对人上纲上线的做定位了。
@joehk 不如你再看一次文章,這類經營遊戲也是按照現實運行的邏輯製作的,怎麼會沒有關係呢。你視這遊戲是玩物,無聊,沒有意義,說明不了什麼,倒反映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睇真啲。
游戏推销?
試圖利用社會及醫療系統出現的問題來推銷玩物,虛構兩者之間的聯想關係,把原本的一件無聊遊戲生安白造其意義。可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