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轮回:爆款游戏与大陆80/90后的集体无意识

《中国式家长》是一款双重现实主义的“孩子管理器”游戏,我们在具象中重走被高考填满的人生,在抽象中忘却其他认识和参与社会的可能。一遍遍轮回中,80后与90后终于和父母和解,开始联手对付下一代。
《中国式家长》
Game ON 风物

“大考的早晨,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电影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远罗马大军摆阵,那是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

张爱玲在英属香港读书的年代,大考与战争是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大件事”,两相对比,都有惊心动魄又无可奈何之感。六七十年过去,战争已变成关于回忆的回忆,但两岸三地的大考立了又废、废了又立,恍惚间仿佛永远都在那里。如果说,在少人有机会读书的年代,张爱玲用战争的比喻让读者明白大考是什么感觉;那么今天的人读起这一段文字,却要用大考来理解大军压境的恐怖。

过去两个月,几款中文游戏盘踞在全球游戏销售榜前几位,我被其中一只名叫《中国式家长》的独立游戏吸引,第一时间买来下载,不知不觉贡献了大约50个小时进去。这样的上瘾,一方面是因为大陆写实主义游戏实在难得,想要尽情体验;另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这款游戏的制作和目标玩家人群刚好是我这一代人,不免被其中的细节打动,说的书面些大概是集体情怀。


在最初的新奇感过去,这游戏又变成一面镜子,隐约透露出通过大考(高考)攀升社会阶梯的一代内心深处最纠结的情结,一种弥漫在我们求学、工作直至成家后为人父母的全生命过程的焦虑。高考既是现实又是隐喻,我们总是惶惶不可终日,为下一个考场准备,没有尽头。而细细琢磨这个游戏没能覆盖的其他教育或成长向度,我又怀疑被高考霸占整个童年的这一代,是否一直被剥夺认识和参与社会的其他可能。高考已经过去,但我们仍然活在高考江湖之中,既爱又恨,甚至无法想像一个没有高考的世界,人是怎样的存在⋯⋯

我们这一代的爱与怕

你出生在医院的产房,迎接你的是爸爸妈妈和他们的爸爸妈妈。短暂的人生初体验后,你长大了一些,游戏界面左边信息栏一个不起眼的位置,细小字体写著“距离高考还有xx回合”。接下来的一切被定义为两种活动:“学习”与“娱乐”。不管做什么,信息栏的参数表都会跳动,在摇篮里的人学习一下“翻身”都会增长体魄,更不必说上学后苦攻“英语口语”、“初中生物”后记忆力与智商的上升下降。

学习技能、增长属性、迎接高考
学习技能、增长属性、迎接高考

这就是《中国式家长》,一款被标签为现实主义模拟养成类别的大陆独立游戏。制作方的一句话简介是“模拟从出生到成人这段过程,探讨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打完13周目后再看这二十多字,我觉得有必要为尚未玩过游戏的玩家补上背景信息:

“模拟在1980到1990年代出生于中国大陆的一代,从出生到18岁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这段过程,探讨孩子与他们眼中/记忆中家长之间的关系。”

而理解这个游戏,以及这一代人丰富又贫乏的青葱岁月,题眼当然是高考。除极少数人外,我相信我们并没有一出生就被定上闹钟:距离高考还有xx回合。这种时间计量法,应该始于上学之后。从小学黑板一角出现“期末考试倒数xx天”,到中考、高考终于生死抉择前无处不在的倒计时,我们学会把时间/人生分割成月、周、天、小时,在语数外、文综、理综里点兵点将,为最终之战苦练。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也许是毛语录传播最广的一条。今天我们还会用它来调侃,来反讽,也许更能看出这种近似强迫症的唯学习论如何深入我们的骨髓。好好学习,并不是什么也要学,反正要学的早就被学校、老师、家长规划好,而且花样繁多、应接不暇。游戏里每学一个科目就会解锁一个新科目,还不停有新的不相关的学科拔地而起。好好学习也不只局限在学习活动,所有的行动都是学习,“娱乐”项目中的每一项也可以增加/降低你的六大属性:智商、情商、记忆力、体魄、想像力和魅力。结合现实不难理解,劳逸结合、陶冶情操是硬币的这一面,大家心知肚明的另一面是触类旁通、寓教于乐。你不能总是玩,不然游戏里的爸妈满意度会降低,人生里的爸妈会想出各种方法围追堵截,防止你堕入玩物丧志的深渊。

这个被当作至宝一样被供奉的“志”又是什么呢?志是虚无又无所不包的、永远向前向上的目标,幼儿园要努力上最好的小学,小学又得刻苦方能上重点初中,然后是高中,然后是大学,然后是各行各业的等级考试,评定职称,升级。“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听起来极度单调的模式,被稀释在十几年的岁月里,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

而愉悦似乎总是来自对于禁忌的反抗。打游戏、看小说、谈恋爱(哦不,早恋),这些让人回味无穷的插曲,有一大部分愉悦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压制。它们是鸦片,只能带给你暂时的兴奋(当然父母认为因为早恋而必然会生出的小孩会是长久的噩梦),而高考的成功则是长久的,虽然谁也不知道那种成功长什么样,但就是想像它是最美的。

很多玩家批评游戏里的恋爱部分——和六七个女NPC的对话互动,十分潦草。但我觉得游戏捕捉的并非心如小鹿乱撞的偶像剧情结,而是像地下党一样在父母眼皮下和异性发乎情、止乎礼,乐趣在于偷欢的偷,而不是欢。也许大考的早晨如张爱玲所言,唯有等待,但那之前的养兵千日,人总会懈怠、会分神,一点点叛逆换来不止一点点的快乐,那快乐即是具象的感官体验,也是抽象的心理满足——在与系统的对抗中,有时我也可以赢得一役。

去历史的现实主义

四十多个回合后游戏结束,像所有养成游戏一样,这是判断你是否“成功”的高潮。根据你的各项属性最后的数值,以及你在不同科目上攻读到什么阶段,游戏会告诉你你在高考中考了xxx分,然后考上xx大学,然后变成一个白领、老师、程序员、销售员等等等等。而你在游戏中的NPC朋友:东哥(刘强东)后来变成中国互联网商务领军人物,聪少(王思聪)继承亿万家产⋯⋯总之你交友的眼光早就注定你不会快乐。

然而游戏又没有结束,快速闪过的信息中,你相亲,娶到某个女性,然后你们生出孩子。游戏告诉你可以选择继续第二代游戏下去——你就是你的孩子。

一代更比一代强。
一代更比一代强。

从二周目开始,各种属性不再会从零开始,“遗传基因”被引入数据加成。作家的儿子情商高,运动员的后代体魄强。如果上一代混得好,下一代的零花钱也会多,以前无法高攀的富二代女NPC可能和你友好度爆棚。而之前游戏里不尽如意的策略性错误,这一代可以修复,至于上一代努力解锁才了解的成材之路,这一代就变成常识为你所用。打到第十三代后,我真是躺著也会赢,经过前十二代的奠基,我生下来就是神童,随便考试都是满分。

但时间是凝固的,没有父母也没有孩子,每一代都是另一代的轮回。《中国式家长》很像把我们的青春摘出来,可以存档,读取,然后覆盖进度。每一代都是你的转世。因此我觉得游戏的名字起错了,它应该叫《中国式轮回》。

这是一种去历史的轮回。成长中只有柴米油盐,没有更大一点的事情,集体回忆被琐碎化,原子化。我们亲身经历过的“香港回归”、“北约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北京申奥”、“抵制法轮功”、“911”,全被《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周杰伦唱片、氪金游戏覆盖了,取消了,忘记了。也许审查所限,也许志不在此,也许财力有限,游戏制作人忽略了这一切。这是另一种现实主义,反正无法在商业化产品里诉说的,还在潜意识里潜伏著,时不时出现在茶余饭后、网络笑话、红墙秘辛之中。

可以记得的童年。
可以记得的童年。

而更加去历史的则是轮回中没有历史的父母。游戏中第一代的父母推算起来应该出生于1960年代前后,他们的童年大考所占比重不大。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运动中,运动员不会被要求学习“英语阅读理解”,也不会天天想著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回合。要到很多年以后,改革开放再到国企改制卷起,他们中一些人才会回想过去,犹疑如果赶上文革后恢复高考、或是被推举成工农兵大学生,那我会不会也能搭上中国崛起的高速快车,逃开失业下岗。而真的赶上高考的幸运儿,则更会深信不疑高考的魔力。

可在游戏中,我们看到的只有历史留在他们身上的印记,对于教育和考试的无限信任,对于唯有读书高的忠贞信仰。但前因无人探究,过去了,也就过去了。是否从80后开始,我们渐渐与历史脱节,历史是历史教科书里的记忆要点,是试卷上的填空题、选择题,父母乃至祖父母身上的活历史不能帮我们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有记忆的人无心讲,没记忆的人也无心问。的确现实主义。

我们真的可以重新来过吗?

游戏开场。
游戏开场。

打开《中国式家长》,这句王尔德的箴言跃入眼中。回头看,整个游戏的设计思路,尤其是轮回功能,的确是对这句感悟的中国(80/90后)诠释。做为高考制度的亲历者,我们目睹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大PK,也算是“高考改变人生”的见证者,还有不少人仍在处理著高考的各种衍生现象——“孔雀女”|、“凤凰男”、“高考移民”、小城镇与农村的人才流失、北上广的人口压力。这几年社会最流行的所谓“中产焦虑”其实也是“高考焦虑”的变种。

打一周目的《中国式家长》,你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类似《“复二代”最牛简历》这样的社会新闻会被炒成热点。这条新闻中的家长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据报导现在都在大公司做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孩子今年五岁,最近网络流传这孩子的简历,内容十几页长,有各种技能的学习和考核证明,也有阅读过的中英文书籍名单。“复一代”是高考的受益者,自然相信教育-考试-成功的人生路要提早准备。“复二代”就是他们英雄重新来过的新存档。

这则网络新闻的围观者,有人自惭形秽,也有人质疑简历作假。但无论生气艳羡,围观者和新闻中的“复一代”其实都相信两个“真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现在流行的“好爸爸”理论。所谓好爸爸理论,有点像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色的愚公移山。第一代实现阶级跃升,有了家底,准备好钱包,开拓好眼界,第二代“遗传属性”获得先机,继续奋斗,如此循环往复,子子孙孙往前跑。

如果我把在《中国式家长》里学习过的技能列成一个名单,相信就是“复二代”最牛简历的翻版;而如果游戏之后能加上族谱的功能,那完全就是愚公移山的全记录。这种对于考试-成功-财富累积-遗传轮回的信仰,正是“他们原谅父母”的原因,因为这一代和上一代终于和谐统一,开始对付下一代。

优秀的人才能过上优秀的生活。
优秀的人才能过上优秀的生活。

然而,我们真的可以重新来过吗?这是中产焦虑中人们不愿意提出的另一个疑惑。动荡的、习近平所谓的“前三十年”后,后三十年论述的和平稳定奔小康真的可以相信吗?如果你关注关于“六个钱包”的嘲讽,“佛系青年”的活跃,应该可以看到这种信仰的悖论。人们开始思索,高考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但高考这个时代的产物还是那么威力无穷吗?

最近读香港社会学家吕大乐描写战后婴儿潮一代香港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天时地利人和之中,平民子弟也有机会通过读书考试上名校跻身中产之流,也就是大陆八九十年代看到TVB里的职业菁英风范。但再往后呢?当社会流动渐渐泞滞,上升途径被堵,这一代香港年轻人制作的游戏则是上街打架、在学校和老师辩论。

当然,此路不通必须有别的行法。国际学校、学区房、小留学生、私家教育、一对一辅导——这些教育产业制造的新机构、新可能,部分缓解深层怀疑。读书考试有没有用的焦虑被转化成揾食焦虑:如何赚更多钱,赢得更多教育资源,在成功的独木桥上挤走胆敢和我儿子争抢的其他小孩。

大考的早晨,孩子也许可以等待,但父母不能不去做些什么。

孩子管理器

这一周,Steam 销售榜第一位是《足球经理2019》(Football Manager 2019),《中国式家长》排在第14位。有人很尖锐评价说,《中国式家长》的另一个名字是《孩子管理器》(Children Manager),深觉一针见血。

模拟养成游戏中,我们养成的对象:行走江湖的小虾米、待字闺中的少女、想要成名的文艺青年,也许都是我们对自身的投射,是我们管理孩子/重新来过的救赎。我们想要变好,想要有一张成绩单、属性表能够证明我们在变好,于是我们把人生所有的挣扎和冒险都高考化。《武林群侠传》里我们要在逍遥谷里从心法练到刀法,才有可能行走江湖;《美少女梦工厂》不从小学习淑女课程以后怎么做公主。

《武林群侠传》新版养成模式画面。
《武林群侠传》新版养成模式画面。

我第一时间把这个游戏安利给好友、Game On 的另一位作者戚振宇,没想到他玩了两周目就弃船。他说不喜欢模拟养成游戏是主要原因:“我不喜欢坐在那里点鼠标,看技能点增加减少,我喜欢做任务,真的去做些什么。”他根据自己的游戏经验,发现似乎模拟养成是东亚文化特有的一种游戏类型,中日韩三地都有不少“孩子管理器”。同样是校园故事,美国游戏《恶霸鲁尼》(Bully)类似中学版GTA,《奇异人生》(Life is Strange)则是探索同性生活的互动小说。通过管理孩子,增长技能,在最后的考试中获得一个称号,也许是东亚人习以为常的人生/游戏形式。

但和日本比,我们可能更爱考试。毕竟日本的恋爱养成游戏里,读一堂课是为偶遇一个女生。而在哪怕是《高考恋爱一百天》这样的大陆独立游戏,恋爱也是高考下的恋爱,结局也没有告白与否那么简单,还要看看你考上哪所大学。

这周金庸去世,我在想,中文世界贡献的不只是武侠文化,还有很多年前的科举,以及这几十年的《孩子管理器》文化。作为这个文化的产物,不知道如果有那么一个早晨,没有大考的阴影逼近,你或我是否敢体验一下暴风雨不会来临的宁静呢?

号外:回忆征集令:用你的旧机器织一件新嫁衣

即将于12月在深圳开幕的动画双年展中,将有一场关于和电子游戏共同生存的主题展。这是一场可以玩的展览,你可以走马观花,也可以把展厅当作你的游戏厅,在任何一个作品前消磨时光。展览的主题《神经》、《肉身》、《社交》从三个维度展示游戏如何无孔不入钻进我们的日与夜,大脑与皮肤,个体与社群。展示的作品有成熟好玩的商业游戏,也有别出心裁的艺术作品。

然而游戏不只是软件里的别有洞天,硬件体验也是我们与游戏的爱情故事中不可缺失的一环。还记得放学后在街机前争分夺秒打《拳皇》的你吗?还记得终于还是把小霸王学习机变成游戏机到处找64合一卡带的你吗?还记得三五成群周末占领网吧在《半条命》里互相爆头的你吗?

红白机游戏换到电脑上玩,pc机游戏改制成ios版本、甚至手机,还有用ps、xbox玩起来才带劲的制作。作为策展人,我也想复刻旧机器的记忆点,所以在此非常希望征集也热爱游戏的你,找找有没有不用的平板、主机、笔记本,寄给我我,承载展出的作品,合体组成这个叫做《游戏共生》的展览。

考虑到将要展出的游戏,希望能够收到的机型:

笔记本电脑,pc机系统在windows 7或以上,内存4g左右,屏幕14吋左右;mac机系统在Sierra10以上,内存4g左右,屏幕14吋左右。

旧手柄,xbox 360 手柄或类似产品

平板电脑(安卓),安卓系统在4.4或以上

智能手机(安卓),安卓系统在4.2或以上

pc主机,系统在windows 7或以上,屏幕14吋左右。

play station 3 或 4

先在此谢过有心寄送的你的支持。展览结束后,我们计划捐献这些新/旧机器给之后的游戏/新媒体艺术展览,以及有需要的学校和孩童,循环共生。

寄送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香山东街3号办公室二楼 刘明恋

联系电话:18666821193

或:

寄送地址:香港英皇道663号 千禧广场 10楼 杨静

联系电话: 57446749

微信联系:maybeyangguo

读者评论 1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扎心了,老鐵。 遊戲是端裡面最讓人期待的一個部分!! 期待看到作者分析更多作品,也非常期待懷舊分析霸王機裡面一些東亞集體回憶… 真心希望我們的會議不僅僅是成功學啊… 還有一大堆在遊戲養成的功夫英雄主義不是?

  2. 我覺得你無法想像的不是「沒有高考的日子」,而是「沒有競爭的日子」。我也不能。考試也好,戰爭也好,說穿了不就是資源競爭?

  3. 科考不是現在才有,它不負責培養人材,更多的是篩選出具正常社會功能的零件。人材則是bonus,還不提教育本身的托管/兒性質。但說真的,我們該感謝科考,它提供一個「升級前進」的想像,讓人在實則循環無間的螺旋人生裏有了奔頭。不然,會瘋掉吧!我是很喜歡考試的人,因為可以早放學。應付考試來打發人生不算愜意,到不必應付考試了,直接掉進人生的螺旋狀態,也會很苦悶。總會有不必拼考試的一天,但不一定是天堂。

  4. @lalal23 台灣也是差不多的。「高考」相當於台灣以前的「聯考」。後來許多教育學者和民間倡議,聯考廢除,升學管道多元,但骨子不變,家長還是藉由各種補習逼孩子念書。

  5. 感謝秋來人閒少幫我斷句
    苟利國家大俠 我們的一個作者答應從荒野大嫖客裏爬出來就寫太吾 從一個開放世界到另一個開放世界乾坤大挪移

  6. 寫得好~
    高考的陰影在受益者心頭也揮之不去,考完之後也和一個個高考式「關卡」奮戰,一切和通關無關的事情,都會成為奢侈。即便一路上彎彎繞繞、延宕、跑題,總之,做上一切不計算的事情,也總像是另一種消極抵抗。沒法真正擁抱缺乏特定目標/沒有「產出」的生活,即便隨處拾光拾珠,美不勝收,還是念著「串珠成線」,或許已經是高考後遺症裡面最輕的一種吧!

  7. @Northy 当然,父母认为,因为早恋而必然会生出的小孩,会是长久的噩梦

  8. 写的很好。能否也写一下太吾绘卷的游戏评论和拓展挖掘呢?

  9. 王尔德 中国教育… 最近也在看 《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的批评和反思》,里面谈论最多的名言名句就是王尔德,这本书也解决了我的疑惑,之前我一直认为“天下教育都是考天下”,但其实只是在大陆是这样的(不清楚港台地区,欢迎告诉我一下)我一直深深怀疑这样的方式能否真正培养人才,然后这个游戏就出来了,人生不是标准答案,这个点是我一直赞同的。

  10. “当然父母认为因为早恋而必然会生出的小孩会是长久的噩梦”这句没读通,是否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