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就呆着呗,凑合地活着”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青年在推那堵墙,回应《雄安手记(一):被凝固的雄安》

“就呆着呗,省着点花钱,凑合地活着。”

我看到的是两千年来中华帝国下普通华夏顺民逆来顺受的民族特点,自秦汉确立皇帝以来,无论是治是乱、是统一是分裂,中华民族从未有过原发性普通民众为自己争权利的传统。有的只是对最高皇权的敬畏膜拜和对皇权灌输的大一统局面根深蒂固的信仰,分裂中国就是这个民族里的人所认同的最大罪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国人的名分位置已定,认同这种文化就必然要扮演这里的角色,这是语境所决定的,无可逃脱。国家国家,在国的层面就要忠君爱国,先忠君才算你爱国;在家的层面就要孝悌,孝敬父母长幼有序,这种秩序是有威严的是不平等的,小的要无条件服从大的。你跟一个中国人讲平等,一百年都讲不通,因为社会基础的家庭结构上中国人就不是平等的。社会认可这种不平等,父母打孩子OK,老公打老婆OK,家事,警察不管。这是中国这个语境的基本面。

2. Pinglc,回应圆桌话题《狂傲不羁、挑战权威还是民主破坏者?你心目中的李敖是怎样的?》

不熟,但也不能说一点都不知道。

唯一一次看李敖的书是在高中图书馆,体育课杀时间用。书名记不清了,大致是把美国总统挨个骂了个遍。文笔通顺,有一股子妖气。

后来看李敖就是在读者一类的杂志上看介绍,或者算是称颂,他的文章了。基本都是围绕坐牢(不说原因)、支持统一、当立委带防毒面具大闹军购会议。千篇一律,看几个就腻了。

上大学开始玩微博,没有关注李敖。一是看来看去也就那么几句,和郭德纲这两年的相声一样。更重要的原因是根本就没想起来有这么个人。直到前两天他去世,才想起来有这么个大师。在朋友圈里贴个照片点根蜡烛聊以纪念,又不知道在纪念什么。

其实不止李敖。对于很多几年、十几年前风云人物,我也是都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龙应台只看过《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这两本育儿书,北大三子只知道一个暴打老人的孔庆东。韩寒只知道一个韩小野。他们在我的印象里,都风光过,但又不知道在风光过什么。仅剩一个模模糊糊记忆和一个早已物是人非的躯壳。

对我这种95后而言,狂飙突进的年代早已过去。我们面对的和他们当年面对的完全不一样,他们现在说的和他们当年说的也完全不一样。他们或许是英雄、是伟人、是混账、是小丑。但在我眼里,他们只是面目全非的远去背影,仅此而已。他们的光荣与耻辱,都只属于上个时代。

3. Shikan,回应圆桌话题《中国高考取消体育特长等加分项,这是体现公平,还是会导致学生千人一面?》

高考加分早就应该取消,不要说新闻中的种种造假案例,自己身边认识的同学中,造假民族、造假竞赛成绩的也不是个例,校方知情但视而不见,因为那是光耀学校门楣的大喜事。

有桌友提到各省同卷不同分,笔者就是当年(苦逼)的江苏考生,不要说难度根本和全国卷不在一个级别,听说陕西等省份的英语卷连听力都不考,实在令人惊讶。因为这个问题,又认识许多人托关系的跨省考试,山东考生(另一个苦逼的省份)去青海,河北考生去天津。当年班里有两个差不多本一水平的同学,一个去了甘肃考,一个去了重庆考,结果考上复旦南大。

自主招生的问题也是一箩筐。我认为自主招生是有效的政策,但也有一手遮天的人,可以为了让子女“顺理成章”地被推荐,专门组织一场全校模拟考试,让她考第一。这件事几乎全市皆知。可惜,这位受恩的同学本来成绩不错,高考分数更达到了她最想考的某校,却因为提前和另一学校签约,反而不能去她最心仪的地方。现实的悲喜剧便是如此。至于艺术特长生,那更是水深似海。

我不同意“在现行教育制度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讨论细枝末节没有用”。对于每一年全国近千万考生而言,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深刻影响人生的走向。比如江苏文科虽说可以在历史、地理、政治三门之中选择两门,但因为大多数学校都倾向于“历史+政治”的组合,导致地理不受欢迎,以至于文科考生也缺乏必要的地理常识。在现行的制度下,取消一项加分,就是抽掉少数人手中的“牌”,让更多的人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让一千万人觉得自己为高考所做的努力没有那么荒谬。

当然,结构性的问题怎么可能因为“只看高考分数”这一项就抹平,哪里有真正的“同一起跑线”,但让那些真正有特长的人去参加各校的自主招生,让大多数人可以参加一个“没有加分”的高考,看起来的确是公平得多。

4. Clarence_Xu,回应圆桌话题《中美贸易战会是明刀血拼,还是纸上谈兵?》

根据1960年Robert Triffin提出的Triffin Dilemma,美国长期贸易逆差不可避免。

中美贸易逆差和美国就业数据并无根本性关系。在中美贸易逆差创造新高的同时,美国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5%左右的低位,基本实现全民就业。

中国对美出口超过四成是外资企业带动的,中国对美出口的机电产品(苹果手机这些)、家具玩具、纺织品占出口额大约七成。按照国际分工系统里面来说,大部分被外资、日本、韩国、台湾所拿走。所以如果中美爆发贸易大战,遭受重创的是日本、韩国、台湾这些长期对中国有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和地区。

2017年中国大陆消费市场大约是5.7万亿美元,已经基本追平美国,预计几年内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单一市场。2017年中国对外总出口为2.2万亿美元,即使去掉对美出口的5000多亿美元,依然高于美国对外出口的1.5万亿美元。随著中国对非洲、中亚、东协等地的深耕,出口额依然会保持世界第一。所以一旦贸易全面开打,我不认为大量企业会抛弃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出口市场,最多也就是多元化去分散风险。而一旦全面开打,受创最大的是在全球产业链上对中国长期大量贸易顺差的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

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要从出口导向转向消费导向,这需要时间。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无法去替代美国,同时也需要时间。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会妥协,以换取时间。就算是最坏情况下,大约会影响到涉及对美出口的几千万人就业问题。不过美国等于也是被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拒之门外。是一个双输局面,中美两国都不愿意如此。最后应该是中国扩大对美进口减少贸易顺差以换取时间为结束。

5. 宽衣皇帝,回应圆桌话题《中美贸易战会是明刀血拼,还是纸上谈兵?》

贸易战目的不是简单的减少贸易逆差,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目的:

1、逼迫中国兑现入世承诺,打开市场,扩大美国出口。

2、提高中国制造的成本,逼迫跨国企业回流美国提高美国就业与创造税收。

3、用作筹码进行其他利益交换。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贸易战不单单只是罚款征税,而且限制赴美投资和留学和人才交流,并对间谍行为进行反制。目的在于打断中国产业升级,使中国无法进行产业升级,进而承受巨大的出口压力与就业压力。觉得中国有底气的显然是中国梦做多了,中国的消费能力根本比不了美国,美国市场的购买力是惊人的,美国与很多国家都保持巨额贸易逆差。况且中国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国内,自己人赚自己人的钱,贸易保护严重,对外资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大的市场。如果因为贸易战造成大量失业,那中国人的购买力还会进一步下降。中共对此十分清楚,所以对美国的所谓报复都只是挠痒痒,语气也很软怂,根本就是未战先败。

最后,当年袁世凯称帝被日本人逼着签21条,如今袁二横空出世,不知要被美国签多少条呢?

6. tychen927,回应《专访颜择雅:“惠台31条”之后,台湾经济如何应对?》

同意文章的主要论点,确实台企的一大问题是“习于摘最低的果子”,而这点我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企业)也是一样,习于赚快钱、用表面的方法解决问题,唯一的差异只在于经济量体 & 发展阶段不同,让中国现在看起来还是欣欣向荣。

至于民主,我反而会认为台湾现在的所谓乱象,根本来说也是作者所谓“习于摘最低的果子”的问题:当人民习于摘最低的果子,也就不会想到如果有共识共同前进的潜在好处,而是著眼于当下互相责怪的利益,进而造成政治人物也是如此。

当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当人民不愿意改变,政府就不会改变,政府不会改变,大环境就不会改变,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任何人想要尝试“摘更高的果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都会是困难的,整个因此成为卡死的局面。

7. CTK,回应《专访颜择雅:“惠台31条”之后,台湾经济如何应对?》

作为一个外人(香港人)来看。我认为作者跟V大(?)-不知怎称呼才好,都各有说得对的地方。

这篇文章我觉得有其深度的地方,但同时有很多地方都很粗疏。

他前面写的其实颇有道理,台湾内部问题大于外部环境问题,始终台湾仍有主权,利用各项政策,利用现时东南亚崛起,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确实有条件不依赖他国/人来发展。

但同时作者说到中国对台湾影响力不大,又或者美台友好所以是优势却不尽然。

我较为认同一句“美国不会为台湾得罪中国,但同时不会让中国成为霸主”。台湾是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棋子。因此美台友好与否其实不太重要,重点在于中美关系如何。就算开打贸易战,中美总有一日会和好又亲近回去,难道台湾的优势就是在这虚无的现况上吗?

另外,我认为作者在教育上也是有点混淆不清。台湾大学质素差泛滥是事实,但流浪博士与其是否有极大的关连呢?却不一定是,大学教育普及化可以是训练通才的一种,一旦普及化了,大学毕业生是否“高教”界呢,这却是值得商榷,德国大学也是普及化啊,但为什么没有同样情况呢?两者其实并不具备必然关系。

V大所说的税制问题我大部份认同。但其实美国很多国家的上流人士逃税也十分严重,著名的富爸爸穷爸爸系列当中便有大肆宣扬逃税的正当性。而美国的债台高筑也是人人皆知,只不过美国的国力强大得欠债不是一个大问题罢了。拿台湾与美国类比不太合适。

以及流浪教授一问题上,我于某部份是赞同作者的,但作者的论述可能不全,我尝试以我理解再作补充。既然流浪教授问题存在,而台湾社会未能解决问题,白白浪费人才,其实先送他们到中国实践他们的专业也未尝是坏事。可能有人会说是白白浪费了台湾的资源送给中国,但我的看法是文中其实有暗示出作者的取态-他认为人才会回流台湾,就如你派人去美国进修一样。当然前提是台湾有极大的进步,而作者就认为只要以上六点进步就可以了。所以如果以希望吸引台湾为前提及结果下,作者的意见其实并非一无事处,只不过短期而言送了过去,然后希望他们吸取经验,无论是学术上,世界上还是中国的经验,然后回流报效家乡台湾。在这个意念上是有可能的,当然实际上仍是空谈,但我不认为在此点上作者是自相矛盾。

8. 米兰小铁匠,回应《爱欲录:玩完了记得回家,开放式关系需要“忠贞”吗?》

虽然这篇文章没有说服我,但我认为文章的内容蛮特别的。

不过在文中提到多元成家法案的描述,我觉得有点问题。

当年的“多元成家法案”包含三个草案:婚姻平权(同性婚姻)、伴侣制度、家属制度。

婚姻平权我想不用多讲大家够熟了;伴侣制度是以两人长期共同生活为目的,结成伴侣的双方其法律地位与婚姻的配偶相当,与婚姻不同之处在于“不以性关系为必要条件”;家属制度则是两人,或两人以上,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的关系,不以血亲或姻亲为限也能成家,无姻亲、共同抚养孩子或是收养对方小孩的权利,这个草案预设的对象,是无血缘关系之友伴家庭、病友团体等,这样的集合。

我想说的是,在当年多元成家法案包含的三个草案中,或许伴侣制度草案是文中想讨论的开放式关系内容,但把草案摊开后,除了婚姻平权的草案真的在法案中包裹了对于性关系的想像之外,另外两个草案面向的都是“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我看到的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成员间彼此感情的分享,拿去摆在文中想要讨论“性”的那个座标轴,上下文的语境对照起来,像是把“共同生活”又绑回了那个可以跟你发生性关系的人身上,我觉得反而是限缩了当初草案中提出的,对于成家的想像。

我想文中主旨应该是松绑对于“亲密关系”和“性”之间的连结,实际上文章可能无意,却强化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性是不可或缺的”,和“跟同一人的性会让人疲惫”这两种观点,不确定这是不是作者想传达的想法之一?

我不是要否定这两种观点,只是对我来说,不合用。也可能我本来就不是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所以希望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会从中得到启发。有幸读到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想法,谢谢。

9. fanfanrat,回应《读者来函:从路西法效应看中国——谁来反抗集权体系的大监狱?》

这篇文章的历史观是有问题的。英雄主义有其价值但是并不是解决当代问题的关键。另诚如其他答案所言,没有时势就没有英雄存在的土壤,而至少目前时势还在统治者的一边。至于天安门挡坦克的人,同样不认为他是“有效”的英雄:他没有真正激励到所有人,这方面甚至不如柴静。

解决中国问题的钥匙,可能仍然在很多港台同学看不起的“利益抗争”上面。统治的失效会侵犯越来越多人的不同的利益,从而的联合,产生统一战线,产生共同利益,共同的阶级话语,意识形态。那个时候才有英雄诞生的舞台。

而不论六四也好,近来港台的学运也罢,都带了一些政治上的左倾和幼稚。至于六四的一个惨痛后果就是直接葬送了党内的理想主义阵营。

10. rhrm,回应《从《大设计》看霍金的晚年站队:上帝、外星人与世界的真实性》

宗教是科学诞生之前的产物,是古代思想的遗存。之所以存在相信上帝的科学家,乃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在接触到科学理论之前就已经从家庭社会中接受了宗教思想。假设一个不曾听说过神明的人,从小研究宇宙学,像霍金一样掌握了当代宇宙学的最前沿知识,那么当他需要一个理论来解释宇宙的起源时,绝对不会提出全知全能的造物者这样一个漏洞无数的假设。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中华民族从未有过原发性普通民众为自己争权利的传统”
    这一荒谬结论从哪里得出的?

  2. 我只想知挑选第四条和第五条上来的人是不是同一个人,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