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黄英雄:拍出《台北物语》的导演都在想什么?

《台北物语》放映的38天,无疑对许多台湾观众是一场魔幻体验,观众觉得电影“烂出新高度”却又陶醉于电影的荒谬感,票房意外创新高。面对“烂片封神”的评语,导演黃英雄自己怎么想?
电影 风物

“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是……24小时都有故事!”

我与《台北物语》的导演黄英雄约在便利商店访问,他戴着招牌的雷朋金边眼镜、牛仔帽与麻纱背心,面对着电影标语坐了下来。访问当天,正是电影下档的前一天,也宣告2017年台湾电影最令人费解的一班传奇列车,终于要进站停车。

这部被网友称为“神片”的《台北物语》,试图描述错综复杂的人性,议员、助理、偷车贼、女乘客、建商的情欲与利益纠葛。不过,引起众人注目与讨论的,是电影奇特的拍摄手法,晃动的镜头、跳跃的剧情与台词,乃至不明所以的转动吊扇、会叫的陶瓷狗,都成为网友热议焦点。

有人直言是“烂到出奇”,亦有影评人称作是台湾“邪典电影(Cult Film)”的典范之作。但就连黄英雄自己也没想过,原订7天的电影放映期,最终竟延长到38天,总票房高达台币450万。惊人票房的背后,伴随着无止尽的负评与讪笑,尤其在上片前期,各方影评人与观众的无情攻击,让黄英雄一直回避出现在公众面前,直到放映后期的私人包场,他才愿意现身映后座谈。

《台北物语》放映的38天,无疑对许多台湾观众是一场很魔幻的体验,观众无法理解电影的意涵与美学,却又陶醉于电影的荒谬感,许多人甚至重复看了好几次。“你台北物语几刷了?”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搞笑问候语。进了电影院,观众为《台北物语》从头笑到尾、骂脏话、大声欢呼,“这部片好玩的,不在影片本身,而在观众反应,”观众蔡小姐认为,“就像是将教科书电影表现的形式,一条一条剪下来贴在一本剪贴簿上。”而本片“烂出了风格、烂出了新的高度”更是不少观众的共同评价。

一切的传奇,来自我面前这位黄英雄导演。一坐下来,他开始滔滔不绝讲述这部后现代主义的电影中的深层意涵,时而手舞足蹈、时而逗趣嘟嘴。面对外界汹涌而来的评论,黄英雄说自己既认同、也不认同。究竟黄英雄是一位什么样的导演?什么原因让黄英雄拍出《台北物语》这样的经典电影?黄英雄自己如何评价《台北物语》?

《台北物语》电影海报。
《台北物语》电影海报。

以下是《台北物语》导演黄英雄的访问:

端传媒(以下简称“端”): 导演为什么在电影放映前期都不愿现身?

黄(以下简称“黄”):电影刚放映初期,收到一些恶意的评论,第一天上映第二天就出来的文章,内容提到的场次分明,对白纪录也一字不漏,这显然有人泄漏,或是戏院中录音,但录音是违法的。我是不计较,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计划的攻击,直到放映到第四天,影评人但唐谟的“邪典电影”的评价,那我都接受。电影中有缺失都有原因的,我后面再解释。

“如果你没听清楚,那是因为你笑太大声”

像是我的台词“士农工商,各司其位”,他们蔚为奇观,因为年轻人太快速了,过去所谓的文诌诌的讲法,我把它当作“雅痞思考”,这离他们已经有距离了,雅痞思考的一些话语,那是80年代的语言,遇到现在的年轻人,撞击下产生了新的想法,他们才会这么震惊。

端:导演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

:我认为你不一定要褒扬我,但不应该是用谩骂刻薄的方式去评论。所以放映前期,我非常小心,不接受任何采访,所有电子媒体通通不往来。只有一次因为朋友的关系,我上了一次直播,直到上礼拜,我接受两个包场粉丝团的邀请,我才在电影院现身。

他们见到我当然是很惊讶。我深深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这些人纯粹是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思考跟以前很不一样,他们的思绪,可能碰到我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语言,语言的不精确,让他们受到相当大的冲击。

像是我的台词“士农工商,各司其位”,他们蔚为奇观,因为年轻人太快速了,过去所谓的文诌诌的讲法,我把它当作“雅痞思考”,这离他们已经有距离了,雅痞思考的一些话语,那是80年代的语言,遇到现在的年轻人,撞击下产生了新的想法,他们才会这么震惊。

这部有争议的部分,是两个爆点:吊扇,和陶瓷狗。陶瓷狗的部分,大家觉得为什么陶瓷狗会叫,觉得很奇怪,影评都讲错了,竟然说,剧组太穷竟然租不起一只真狗,错了,那叫做意识流。电影中有三个角色摸过那只陶瓷狗,而那只狗回应那三个人的叫声,是不一样的,观众说没听清楚,我说,那是因为你们笑太大声了!

第一次叫,是女主人孙英摸牠,刚好她的台词是“法院判我无罪”,当时狗的叫声表达的是效忠主人,是赞同女主人的。

第二次,是小偷。小偷摸狗时,狗的叫声是“汪!汪!”是激动惊吓的,因为小偷不是牠的家人啊。

第三次,是身为市议员的男主角摸狗,这个角色是尴尬的。因为他招赘,而被培养成市议员,市议员的身份是有点错位的,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对狗而言,“你是我主人吗?是,好像也不是”,连狗都很无奈的。

其实,所有角色都离开了之后,狗又叫了第四次,表示面对这些人的事情,狗也很无奈。如果我用了真的狗,那就是写实主义。我是要后现代的拼贴,拼凑以后,就会产生新的结构,显现人的位阶的问题,很多人看出我在批判资本主义。

《台北物语》,最引起众人注目与讨论的,是电影奇特的拍摄手法,其中会叫的陶瓷狗,成为网友热议焦点。
《台北物语》,最引起众人注目与讨论的,是电影奇特的拍摄手法,其中会叫的陶瓷狗,成为网友热议焦点。

我还要提的是映像语言。这一代对映像语言的概念太薄弱,映像语言就是画面的语言,他们虽然常接触到,可惜,他们的理解太浅薄。因为时代太快速,资讯主义来临,让大家应接不暇。而这部电影,这一代可能跟雅痞思考撞击产生新的文化,已经出现了。

我觉得这部影片事实上是被肯定的。观影中有人认为直接了当去碰触到他们内心的思索,每个人都有心目中的台北物语。大家都有说过谎,有不得不说的谎,跟电影情境是一样的。这呈现社会的多元性,也是后现代主义里面的杂交文化。最后,大家见到所有角色齐聚一堂,就是俗称的“高峰会”,运用希腊悲剧当中的戏剧最完美的三一定律。

我想表达,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不是一样,虽然社会地位不同,最后大家都是没有胜负,这是反讽的透视主义,让每个人被剥光后、被检视。

我教剧本三十多年,我知道剧本的层次到哪里地步,这部没有他们讲得那么差的。那一天包场,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我家住在电影院附近,包场结束后我走路回家。凌晨十二点多,几个男孩子看到我,过来跟我聊天。他们看到吊扇都会笑,我就说:“好,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人知道,那个转动的吊扇,是刚停下来,还是刚开始转动?”马上,大家就“喔!”哑口无言,全部人鸦雀无声。

我说:这个叫做“不确定”,他们还跟我说,“导演,我们看到吊扇一直笑,会不会很肤浅?”我说,“不会,这是你们新的文化,这个时代是你们的,你们想的事情也是未来的。”他们的笑,对我是肯定的。就像是影评人但唐谟说的,这个影片没有办法模仿。因为,我已经模仿了这个世界。

端:观影时许多观众会在电影院集体大笑、欢呼,你如何看待这次观影现象?

:我想起26日的电影包场,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条印有“台北物语”的毛巾,看到高兴处,大家会一起挥舞毛巾。很多人进电影院看很多次,这是很奇特的现象。

对这个现象,我惊讶、感激、好奇,好奇比较多,这个社会现象在我们那个年代是不可能的,只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让观众看了又看。那是这部电影让人有共同依循的方向出现,情节中有你我共通的属性,无论好的坏的你都有参与,就像滴墨滴到你的心坎,你好像脱离不了关系,你必然会回来,你在《台北物语》里面找到一种归属。

我比较遗憾的是政治人物都没有来,我在里面对政治人物有比较多的批判。大家说像连胜文的演员其实没有刻意找,他是内湖扶轮社会员,在作中药进出口买卖,他想要演,我让他演。

我们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一度诠释,编剧是一度,导演是二度诠释。但是剧本我写的,戏也是我拍的,二度诠释是比较困难,所以,我不会刻意指定场景,放任大家去找,才能产生新的诠释,到现场我才开始思考镜位的问题。那些转场的资料镜头,就很像男女交融的东西、水晶、花瓶,年轻人一直笑。有观众看出来,水就是代表欲望,我说对,很厉害,游泳池的涟漪也代表人的思绪,下一秒发生什么也不确定。很多人批判“突然之间”画面变化,我只是放一点点蒙太奇的东西,大家就大惊小怪。

人生不完美:失焦,是另类的美感

整个影片的主题就是不确定,大家都是失焦的,人没那么完美,画面没那么完美,人生没那么完美。这是运用后现代主义中的重构、疏离,人生里面都是很疏离,所以表演也是很疏离的,演员很僵硬的表演,反而符合后现代的哲学。

端:导演怎么看待电影当中许多的瑕疵画面?

:原因是,我想要呈现“不确定”的主题,整个影片的主题就是不确定,大家都是失焦的,人没那么完美,画面没那么完美,人生没那么完美。

这是运用后现代主义中的重构、疏离,人生里面都是很疏离,所以表演也是很疏离的,演员很僵硬的表演,反而符合后现代的哲学。你会发现,小偷演得很好,很自然,反而跟大家格格不入。演员的“自然僵硬”是后现代主义的拼贴,还有重构,人物只是拼贴的素材,不访问我,不会知道。像《歌剧红伶》导演Jean-Jacques Beineix就是用场景拼贴了很多东西,《第五元素》Luc Besson也是使用后现代主义各种元素,拼凑而成。

后现代为什么重要,是因为我们都活在后现代里面不自觉。譬如你跟我说“一起吃饭吧”,我说“我吃饱了。”那你会相信我吗?我的肚子下一刻可能突然咕噜咕噜叫,这叫作“语言不确定。”所以我安排孙女的角色说“爷爷你说过谎吗?”她没确定的问,爷爷也没确定回答。

我的心中有分镜表,去到拍摄现场,永远会被我自己推翻,我不会给工作人员分镜表,我在拍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我在拍什么。摸狗的那一幕,事后放上狗叫声,演的当下,演员可能觉得,导演到底在干嘛。但是像导演李安拍《少年PI》,他告诉男主角,这边是很大的树干跟草丛,请男主角走一走要做拨开草丛的动作,男主角也是看到加上后制3D的效果后,才知道他当时在演什么啊!

我都是临时写剧本。银行的语音系统的那幕,现场有人可以演,我临时加戏,让李宓配音。那是我当下写出来的台词,现场写的例如“真的?假的?真的假的?”又例如男主角数花瓣“她爱我、她不爱我、她爱我、她不爱我”那是意识流的表现。哪一个导演敢像我这么大胆去做?电影是没有圣经的。我的老师是孙阳(编按:70年代武侠名导,与李行并称四大王牌导演)他告诉我,电影就是传递这一代的精神,还有文化。

电影《台北物语》的剧本满布被修改的痕迹。
电影《台北物语》的剧本满布被修改的痕迹。

端:外界批评的镜头、收音等等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原本器材是借的,出机八个小时就要还器材,我的个性不喜欢被逼迫,所以制作人买一部五十万主机。至于机器是用什么型,我不会去管。收音时候我没办法监听。 声音里面有瑕疵。但是,后现代主义里面有疏离时空。人跟环境是疏离,而且彻底疏离,上课也会失神,事实上你听到外面的声音,那是你的失焦,变成另类的美感。

至于时间为什么拖这么长,过程中出现很多状况,灯光一直换人。音效也一直换人,后来又有版权问题。也发生一些人和的问题。

摄影师也不见得很有经验的,既然要拍,我就想提携年轻人。摄影师是从美国刚留学回来的学生,包办灯光、收音。后来去山上拍下来拍台北夜景,到内湖拍大楼是请专业的摄影师。本来摄影师还有兼任剪接,但后来剪接他没有接。我再请世新大四的大学生,是我向制片建议的人选,她是有一次去看我拍片,我请她剪接给我看感觉不错,我就推荐他,我也告诉她应该怎么剪。我愿意用年轻人。你愿意跟我的话,我很相信你,我会放手让你做。

端:这部戏剧情包含了很多社会议题,包括官商勾结、桃色纠纷、医疗纠纷、土地正义等,请问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呢?

:工程标案收回扣的剧情是真的。剧情中市议员助理向标工程的建商索取营造回扣,且要求议会中七个议员,一个人要五百万的回扣。建商说,扣一扣我剩一千五百万,发生工安意外,这些钱连赔偿都赔不够,但是他非得要做不可。这都是真的,是我跟朋友闲聊的时候搜集到的题材。计程车撞到被收买也是真的。曾有有钱人出了车祸,请车主开进自家别墅车库,直接给他50万。

秋红这个角色是想像出来的。剧本里写秋红血癌末期突然好了,灵感是来自于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Caballero)电影《悄悄告诉她》,一个女的舞蹈家被撞,她的按摩师忍不住强暴她。导演是知道一名罗马尼亚士兵看守殡仪馆,强奸少女的尸体,少女突然活过来了,士兵触犯了军法,但少女的妈妈反而认为士兵是恩人。阿莫多瓦觉得这故事太有趣了,所以拍成电影。

Tony 那几句台词让他红起来,因为他讲话不着边际。但你不觉得里面的角色都是不着边际的吗? “我们之间没有新旧的问题,只有感情的问题。” 这种模拟两可的台词,他讲到闪烁其词,就会让观众隐藏在心中的躁动出现,这就是Tony这个角色讨好的原因。

端:演员是如何挑选的?拍摄期间的互动如何?

:男主角我原本心目中的人选是前台北市议员黄平洋,但后来他没有。女主角陈怡安先敲定好,但是她很高,男主角要找跟她一样高。而后朋友介绍在联合报工作的苏尹男,饰演男主角市议员柯锡恩。初次见我叫他念台词给我听,我听了差点趴在地上。但我90年代都在剧场专门训练演员,我想我还是有办法让不会演戏的人上去,我叫他练习念社论,我觉得他有进步就叫他上。

我会临时加戏,因为后现代的电影,是随时可以改变随时推翻重新建构新的东西。北市影片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俊荣也要演,我又加戏,让他饰演爷爷。

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找演员,这我很有信心,不管是谁来我都有办法训练。过去我担任耕莘文教写作会的理事长,也担任耕莘实验剧团艺术总监,演员都是写小说的,我把把他们带到国家戏院去演出,这是我敢做,别人不一定敢。
我安排秋红跟小偷的床戏,就是要故意演出“老少配”的现象。

小偷张哲豪是职业演员,演得算不错,比较柔软的角色。饰演秋红的傅佩玲,是个画家,曾任松山社大的教学主任,她跟我说一生最遗憾的是没拍过戏,所以找了她。我原本要请资深演员丁也恬但她没办法,后来我找了丁也恬的侄女演出打字的作家。李宓是我学生的女儿,找她饰演郭心纯,李宓介绍他师弟方升阳,饰演她弟弟再兴。建筑商邱耀东也是戏剧学院的学生,是小偷的学长。演员都是这样一个牵一个牵,近亲繁殖啦。

陈怡安当过体育主播,台风很稳,我比较放心。她的年龄说年轻不年轻、说老不老,这种尴尬的时期年龄层的女人,很容易受到诱惑。她的情夫Tony,因为矮很多,所以我安排一幕,孙英(陈怡安饰演)走在前面说:“Tony进来啊!”他才进来。我不让他们并肩走,只有一次,是在阶梯上,看不太出来。

Tony 那几句台词让他红起来,因为他讲话不着边际。但你不觉得里面的角色都是不着边际的吗? “我们之间没有新旧的问题,只有感情的问题。” 这种模拟两可的台词,他讲到闪烁其词,就会让观众隐藏在心中的躁动出现,这就是Tony这个角色讨好的原因。

黄英雄平日早上教太极拳,晚上在编剧班任教,也在国立台湾图书馆口述给视障者听。
黄英雄平日早上教太极拳,晚上在编剧班任教,也在国立台湾图书馆口述给视障者听。

“台北物语会在台湾影史上留有地位”

端:这部片名为什么要叫台北物语?

:本来要叫“台湾物语”,物语,就是故事的意思。我原本企图进军大陆,但用“台湾”是不可能,而且不能放国旗。其实,叫台南、上海物语都可以,会叫台北是因为101,我觉得它像一根火箭要上升了。我写的《台北物语》主题曲的歌词:“101好像最终要冲天飞起”,还有“爸爸为什么要开双B/家里有Marry跟玛丽/行李要一百人提”都是在讽刺资本主义。

爷爷跟小三吵架的时候,出现很多晃动街景的画面,因为整个城市像是要飞起来,燥热,你很想离开但是离不开。台北是一个很有生命力量的地方,你可以说好的地方是多元化,但太多多元,资讯来得太快,对你会造成一股压力。后现代里面就是我们原本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躁动,会把它侵蚀殆尽,人的价值关会逐渐僵化、单一化,人的主体性,反而会因此而丧失。

看清楚那最后所有角色,有哪一个确定自己在做什么吗?虽然每个人都振振有词,但是再来一次,他们还是会做一样的事情吗?看这影片的,有几个人可以将这个意境看得清楚?电影本身是第一度台北物语;观影的时候,是第二度台北物语;当我们讨论的时候,就是第三度的台北物语。

端:导演平时工作是什么?以剧本写作教学为主吗?

:我在一天之中能看到的生命面向多得不得了。早上,我教太极拳,我是河南温县陈家沟第十九代的传人,我有个有名的师公,陈发科。我在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松山社大,教了十年的“唯识学”,讲佛学哲学意涵,让学生知道生命从哪里来。

平日晚上,我在台湾编剧艺术协会文化部协办的编剧班任教,每年协助学生参加剧本比赛,带出许多得奖作品。周末在国立图书馆开电影讲解班,我也在教“弁士”,就是口述电影工作者,我每一年要口述五十部以上的电影。

我也在国立台湾图书馆口述给视障者听。我自费买了600部公播版电影,提供视障口述电影,题材涵盖全世界。有视障者打电话给我,问我“黄老师要不要跟我们一起去旅游?”他们希望我像在讲电影那样,介绍沿途风光。我心想,“天哪,他们多需要一些人替他们口述。”口述电影时没对白也要讲。例如《社群网战》讲脸书的创办人,电影里吵架吵了五分钟,我干脆就不翻,我就说明他吵架原因与观点。

这就是我自己观点,要把自己所了解的生命上的哲学诠释出来,在口述时,我会将剧情推进诠释。例如小津安二郎导演拍的《秋刀鱼的滋味》,看完以后有没有秋刀鱼的滋味?我会说,连小鱼干都没有,电影会叫秋刀鱼,是因为家家户户都在那个季节烤秋刀鱼,但我认为,那部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做“生活的滋味。”

又例如,土耳其导演Nuri Bilge Ceylan在2002年作品《远方》,前途茫茫的男主角,在表哥房间躺下来,看天花板,灯投射出一环光晕。你会想问,那一环光晕想表达什么?我会说,就是讲不出来是什么,更增加前途茫茫的感觉。

我长期撰写部落格,上面会故意写出电影的故事大纲。我最不喜欢听到人家讲“暴雷”,我觉得没有所谓的“雷”的问题,你可以选择不要看,我要做的资料,是给十年、二十年后的人看的,我要给台湾留下很大很大很大很大的档案。

我从来不吝啬跟大家分享我的文章,只要注明出处。过去有超过400个大陆网站擅自copy我的文章,不过也可以说,我的作品已经反攻大陆了啦!我一向是往前看、不会往后看,所以我才会做这些事。

去年在慈济大学任教,今年在万能科大教戏剧也做了剧场,排的戏布景也是我做的。我从小要当画家,我自己也拉小提琴、钢琴,这又没办法满足我,雕刻我也去学,写小说我也得过很多奖,出版过很多书。后来觉得,戏剧才是综合性的东西,确定是生命要表现的东西,让我可以满足。

我对这部戏的定位是“社会变异之中的艺术”,也不是说多这部电影多伟大,而是一个现象,它卡在社会观感当中,成为关键的催化剂。像我讲的,雅痞思考跟现代的资讯主义里面的年轻人碰撞在一起,产生了另类的火花,全然全新的火花,这个现象不容忽视。

端:拍这部片对你个人生涯的意义是什么?

:我在读戏剧的时候,就必须选择你要当导演,还是编剧。早年在拍《风从哪里来的时候》的时候发生一起事件,是戏中用到的一些马在垦丁突然发疯,摄影师、导演等人都跳到坑洞躲起来,免得被马踏死。当时他们很感慨,我们出生入死,编剧只写了四个字:“万马奔腾。”

90年代我就有机会拍片,但我那时比较专注剧本。我跟着李泉溪老师拍戏,他拍单元剧为主,我写剧本,写了公共电视第一档的人间剧展《天暗,烧香去》,还去报名美国艾美奖,后来有写一档连续剧《春花望露》,我还演女主角的爸爸。

拍这部片是一了以前的心愿而已。人总是这样,没拍过总是要尝试一下,不管成功与否,完全不放在心上。外界去批判我、赞叹我,我都无所谓,就是完成心愿,以后要不要拍,再看机缘,我都讲就随缘。这些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讲,其实只是一种现象而已。

端:会开拍“台北物语2”吗?

:要因缘具足啦。有好的团队也很重要。我其实是想要给年轻人很好的示范,想给年轻人很好的启发。大家都要再等,你不要等,年轻人不要觉得一开始就是大制作。我用这些资源就可以拍出大家都觉得很奇特的一部电影。

端:你给台北物语的定位会是什么?

:这部影片确实已经在台湾产生激素,意思是在台湾影史上一定会留有地位。我对这部戏的定位是“社会变异之中的艺术”,也不是说多这部电影多伟大,而是一个现象,它卡在社会观感当中,成为关键的催化剂。像我讲的,雅痞思考跟现代的资讯主义里面的年轻人碰撞在一起,产生了另类的火花,全然全新的火花,这个现象不容忽视。

读者评论 9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吴军在智能时代有提到,未来的世界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当然他是从科学家的角度说的,这篇文章从电影以及艺术的角度提到了不确定性,看来是殊途同归。

  2. 可惡我鍵盤抽了!

  3. 端最近新聞裡的小段落跟照片下的小文,本來應該是擷取出精簡的一二句話當作提點,現在的!是直接把下面文章整段切出來 ,害我常讀一讀發現這個不是講過了嗎!非常打斷思緒!而且浪費時間!
    這篇尤其嚴重!你是要複製貼上幾次!去蕪存菁一下好好好嘛!

  4. 現在年輕人思維要跳出固有模式,多想一件事物的多重意義,這樣才能推進社會的革新。

  5. 深度专题不错啊!!

  6. 我希望端的内容不在于多,而是在于精,有深度

  7. 同樓上,支付寶不能選月付,而且還跳轉不到支付頁面。另,想問,付費后,可閱讀的文章數量是不是與前段時間改版後的文章數大致相等?總感覺端改版之後,文章少了很多。

  8. 支付宝怎么分月支付?支付宝跳转不了页面(捂脸)

  9. 你們的付費頁面弄得太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