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家转型?就从这13本书开始!

“国家转型”是当代且永续的命题。卫城总编庄瑞琳建议可先从这13本读物着手理解。
读书时间 风物

【编者按】里约奥运、台湾与菲律宾的总统大选、泰王逝世…2016年多个位于亚、非洲的国家都纷纷跃进不同的国际场合,带来既喜又忧的新气象,更展露出自二战、冷战以后,从殖民政权或威权治理转型为民主治理的新面貌。以民主化为目标的国家转型面对着政制草拟执行、国家建设、经济市场自由化、资源分配、社会正义、回应历史等等牵涉到方方面面,均为亟需人民参与讨论的重要议题。

从威权走向民主,从殖民走向独立,国家转型揭示了新时代的到来。近些年国际间渐见部分国家转型的步履与诉求,而在转变与现实生活的背后,人民真正的渴望又是什么?靠近2016年末,或许是一个合适的时候回顾社会上各种纷繁现象,与寻求一些可系统性地分析事理的理论框架。

端传媒这次邀请到过去以“国家转型”为出版核心的卫城总编辑庄瑞琳小姐,从回应历史开始,并切入政治经济组成的治理系统,最后回到现今生活所面对的资源分配不均而生的社会问题,为读者选出兼具理论分析与界入社会现实的13本读物,组成一份具解释力的概论国家转型书单。明年年初,庄总编将延续主题,在第二份书单中另从国别与区域的角度,再仔细探究国家转型于特定国家的实践情况,用以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样貌的变化,敬请期待。

 2012年1月25日,埃及革命一年后,人们上街游行纪念革命令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并推动国家民主化。
2012年1月25日,埃及革命一年后,人们上街游行纪念革命令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并推动国家民主化。

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已然来到既新又旧,既左且右,既文明又野蛮,既结盟也壁垒分明的局面。以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质上不复存在的时候,对不平等与公平分配的呼声,让人以为19世纪的马克思该当回来。当许多国家愈来愈重视不同个人的权利,“人权”仿佛成为社会上的重要词汇。而在那边厢,却又看到中东难民问题在欧洲国家引发内部矛盾与冲突。选战的钟摆纷纷往右边敲响,于是在贸易几乎覆盖全世界,货币也能跨国统一,甚且协议保护环境的同时,又有些国家开始想要脱队或自我保护。

这些变化是不是都隐隐在朝某个方向而去?又从何而来?有哪些面向在深深影响个人的生存与幸福与否?有些问题也许不独为当代所有,但有当代的独特性。我们确实处在国家或社会转型之中,但又有哪些标准或原则,足以提供我们检视的框架?底下这份概论转型的书单,将以历史、政治秩序、不平等与社会生活等四个面向,企望为一些当代现象带来解释的可能。

不曾远离历史的我们

1.《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出版时间:2010年5月

出版社:时报出版

作者:Benedict Anderson

译者:吴叡人

想像的共同体做为一种政治追求的动力,自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说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生在美洲的第一波民族主义以来,总共经历四波民族主义浪潮,至今尚未在世界终结。诸如苏格兰、魁北克、冲绳与香港等有“分离主义”问题之地,都格外使人意识到,国家与民族的想像与建构本质。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理解到,这种对共同体想像的需求,多半是受到压迫导致的结果,因此第四波也被称为“殖民地民族主义”。一个地方不必然有族群与文化的一致性,却都有形成政治共同体的条件。此外,本书译者吴叡人在其著作《受困的思想》中所称的“晚期民族主义”,则是吸收了左翼视野的晚近民族论,强调对分配主义与后殖民批判的关注。

2.《我们从未现代过》

《我们从未现代过》(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出版社:群学

作者:Bruno Latour

译者︰余晓岚、林文源、许全义

对作者拉图(Bruno Latour)来说,1989年是充满谕示的奇迹之年。一方面柏林围墙倒塌象征社会主义的结束,似乎自由的西方终在冷战中获胜,但同时1989年几场讨论地球与自然的会议,却也意味着生态可能的反扑与崩溃。

拉图因此认为,这是双重溃败的一年,也是反省“现代性”的起点。现代性像宪法一般的优越存在,自17世纪以来不断在东西方、社会与自然、人与非人之间造成刻意的“大分裂”,但这种划分并不符合现实,人为与自然的分野不仅不清楚,甚至人类本身还不断创造混种物,比如基因改造食品或复制动物。因此,拉图认为我们应该承认“现代”从未发生过,不存在这些分野才是真正的世界。

3.《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台湾转型正义阶段报告》

《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台湾转型正义阶段报告》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出版社:卫城出版

作者: 台湾民间真相与和解促进会

这套书虽以台湾转型正义报告为主体,但通过这套书可以理解到,转型正义不是封闭于个别国家内部的政治与历史工程,毋宁已是某种全球性的现象。从1980年代以来,有超过八十个国家从威权独裁政权转型为民主政体,这些经验即便各自不同,却又互相影响。

转型正义往往牵动一个国家的走向,也因此成为国际政治很重要的变数与因素,新兴民主国家会是动荡不安或是和平繁荣,转型正义往往是其中的关键条件。其中,采取和解的南非就是真相与和解的典范,可另外参考《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与《断臂上的花朵》。

政经系统混杂而生的治理秩序

1.《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

《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卷(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出版社:时报出版

作者:Francis Fukuyama

译者:黄中宪、林锦慧

世界在90年代迎来了第三波民主化,有120个国家是选举民主国家。作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因此在1989年后提出著名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资本主义式的民主已是人类历史的终点,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就出现“民主倒退”,有五分之一不是回到威权统治,就是民主建制遭到破坏,使福山回头探究政治秩序的演化与政治衰败的成因,对历史终结论作出修正。

福山认为人类逐步形成了三种政治建制:国家机器、法治与问责,正是这三者的平衡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一旦政治制度无法因应变动的环境,就是政治衰败的开始,福山以此提醒民主自由的延续不是必然的。

2.《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富裕与贫困的根源》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富裕与贫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出版社:卫城出版

作者:Daron Acemoglu、James A. Robinson

译者:吴国卿、邓伯宸

相较于福山,艾塞默鲁(Daron Acemoglu)与罗宾森(James Robinson)更进一步以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家成功与失败的根源。从历史上诸多国家的发展,归纳出能分配权力与资源的广纳型制度,比起资源被少数菁英垄断的榨取型制度,更能确保国家兴盛。国家的失败并不取决于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还是在人为的制度。

与福山相同的是,艾塞默鲁与罗宾森同样把制度放在变动的过程中,两者不同的是,像俄罗斯这样表面采取民主形式的国家,或有亮眼经济成长但实施政治控制的中国,他们能从政治与经济制度的交互影响,指出这些国家可能面临的失败危机,并不光只是看治理的效能而已。

3.《真实乌托邦》

《真实乌托邦》(Envisioning Real Utopias)

出版时间:2015年3月

出版社:群学

作者:Erik Olin Wright

译者:黄克先

1989年社会主义国家垮台使福山喊出历史的终结,但有另一批左派知识分子试图提出驯服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内崁入具有民主与社会权力想法的制度。作者莱特(E. O. Wright)在书中提出四种个案:参与式预算、维基百科、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由工人组成的合作社以及无条件基本收入制。

某种程度上,莱特算是回答了《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广纳型制度如何在体制内具体实践的路径。莱特在结论中提及,这将是一种混生体的经济结构——由资本主义、国家主义与社会主义交杂而生的当代经济体制。事实上我们也确实看到,社会需求确实是建立在混杂性的经济体制上,一方面个人需要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个人也需要获得安全网的保障。

4.《全球化矛盾:民主与世界经济的未来》

《全球化矛盾:民主与世界经济的未来》(The Globalization Paradox: 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

出版时间:2016年2月

出版社:卫城出版

作者:Dani Rodrik

译者:陈信宏

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全世界各国或区域几乎都在世界贸易组织涵盖的范围。2016年7月29日阿富汗加入后,已达164个会员国。作者罗德里克(Dani Rodrik)特别关注“超级全球化”本身带着的矛盾问题,他认为世界经济有个三难困境:不可能同时追求民主、国家自决与经济全球化。

罗德里克主张,过去全球化所带来的危机,足证各国需要的是健康的全球化,也就是内部有坚实的民主与国家主权,不是一味追求超级全球化,如有抵触,应以民主与国家主权为优先考量。2014年台湾发生的太阳花运动就是一例,民众拒绝接受一项还未有内部共识、可能与民主原则抵触的贸易政策。全球化或各种贸易协定对政治秩序的影响,仍在持续发生,不仅对被支配国有影响,连强权国家都已有所效应︰2016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确定特朗普当选后,反自由贸易风潮大起,奥巴马政府已宣布放弃在任内推动TPP。

从社会中驱逐是资本不平等的极致

1.《二十一世纪资本论》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出版社:卫城出版

作者:Thomas Piketty

译者:詹文硕、陈以礼

财富分配不均与贫富差距恶化,到底是一种感受,还是有实质数据?皮凯提(Thomas Piketty)所做的最大贡献,一是与几十位各国学者共同建立全球高所得资料库(WTID),二是用较为一致的财富数据,检视财富分配的历史演变。

他提出警告,197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甚至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美国为例,所得集中化已经回到1910年代的高峰。他也作了根本性的检视,历史上资本报酬率大于经济成长率才是常态,也就是继承的财富会比所得累积来得多,因此各国如果没有实际政策减缓财富分配的恶化,是不可能解决与预防不平等所带来的社会代价。

2.《阶级世代:穷小孩与富小孩的机会不平等》

《阶级世代:穷小孩与富小孩的机会不平等》(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出版时间:2016年3月

出版社:卫城出版

作者:Robert D. Putnam

译者:李宗义、许雅淑

普特南(Robert D. Putnam)的《阶级世代》进一步把不平等,从所得问题拉到个人成长过程的机会不平等。普特南以大量访谈个案,铺陈1950年代与21世纪当代,美国富小孩与穷小孩的成长轨迹。他发现,穷人与富人的隔离日益严重,从居住、就学到婚姻都已日渐在不同的世界。

美国的阶级流动从1970年代就开始呈现停滞,社会流动的指标已经落后三、四十年。普特南的研究中,两次大战也是相对较为平等的,平等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二战后三十年,曲线跟皮凯提的研究非常近似。从普特南的研究可知,不平等的情况不是静态的个人分布,而是代代继承的。如果政府没有意识去弥补,将使年轻世代的剥夺感日渐严重。台湾部分可参考台湾劳工阵线出版的《崩世代》一书。

3.《大驱离:揭露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的残酷真相》

《大驱离:揭露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的残酷真相》(Expulsions: Brutality and Complexity in the Global Economy)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出版社:商周出版

作者:Saskia Sassen

译者:谢孟宗

2014年出版的《大驱离》一举将各种不平等现象推上最恐怖的境地。全球化的复杂系统,已经使压迫者不是具体的企业、强权,而是没有中心的系统。因此作者萨森(Saskia Sassen)说,不平等已经是过去的概念,如今指的是掉出系统边缘的彻底“驱离”。而且不只是经济系统,还包括退出社会系统与生物圈系统之外,譬如在穷国流离失所的小农,失去了家园、土地与家,只能聚集在都市形成贫民窟。不仅是人遭到驱离,土与水也会变成死土、死水而不再被使用,彻底遭到遗忘。

作者认为,这种系统化的压迫是起自一1980年代,一是因为彻底全球化,使物质经济极端化,形成全球外包的制造业、服务业甚至神职;另一方面则是金融产业大举入侵非金融部门,将一切过程证券化,而这同时也是无感化的过程。这种在全球产业锁链中的牺牲者与被迫迁者,也可参考《黏土》一书中台湾苗栗湾宝里二次对抗土地征收的过程,作为对照案例。

人而群分后的共活社会

1.《道德部落:道德争议无处不在,该如何建立对话、凝聚共识?》

《道德部落:道德争议无处不在,该如何建立对话、凝聚共识?》(Moral Tribes: Emotion, Reason, and the Gap Between Us and Them)

出版时间:2015年7月

出版社:商周出版

作者:Joshua Greene

译者:高忠义

作者格林(Joshua Greene)用两种悲剧来形容人类社会运行需要的道德︰一种是让我与我群能合作,避免“公地悲剧”的道德;一种是我群与他群出现冲突时所需的“常识型悲剧的道德”。这种道德部落化的价值冲突存在于许多当代议题中,如堕胎、同性婚姻、死刑存废等问题。然而,随着社群媒体的流行,似乎没有更能找到普遍性道德的可能。

作者用“牧民”称呼在不同道德部落的人,正如同我们用“乡民”称呼网路使用者。然而作者认为这虽然是现代生活的悲剧,但每个道德部落本来就有着不同的道德意识,重要的也许是在歧见中找到“共通货币”,得以权衡与计量不同的价值观。这可能近似哈佛大学法学教授桑思汀(Cass R. Sunstein)在《剪裁歧见》说的权衡与剪裁,在不需要彼此改变对方的前设下,持有“共通货币”,才能在讯息快速的当代社会中真正地共同生活。

2.《成为他自己:全人,给未来世代的教育乌托邦》

《成为他自己:全人,给未来世代的教育乌托邦》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出版社:卫城出版

作者:刘若凡

选择什么型态的教育往往涉及对“人是什么”的价值判断与定义,以及对人类潜力的探险极限。现代教育制度的诞生与国家主义有关,是一种启蒙式、上对下的教育系统,然而教育在20世纪也在酝酿另一条脱离国家掌握,企图回归教育本质的方式。这种教育之路不仅更具冒险性,甚至一开始不被国家所承认,但家长与孩子还是屡屡尝试,可见是人心对探索出现了强大需求。

《成为他自己》作者刘若凡就读过这样的学校,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全人中学二十年的摸索过程,以及从失败当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对教育的解放,也是对人的解放,《成为他自己》这本书呈现了迈向未来性的教育想像。

3.《香港好走》系列

《香港好走 怎照顾?》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出版社:继续报导、三联书店

作者:陈晓蕾

《香港好走 有选择?》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出版社:继续报导、三联书店

作者:陈晓蕾

《平安纸》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出版社:继续报导、三联书店

作者:陈晓蕾

老年社会肯定是接下来无可回避的议题,而且是社会共识性极高的议题。随着平均寿命延长,个人、家庭与国家都会进入面对老年的状态。对个人来说,一旦老了病了,涉及的是医疗自主权的选择,是安乐死、终止无效治疗的权益了解;对家庭来说,则是照护与医疗机构的选择;对国家来说,是社区的安全网是否成熟,是医疗与法规政策是否妥当的问题。

这是人类社会第一次遇到老年问题,对逐渐长寿的世代而言,老而死的意义该是什么?又该做些什么?是你我大多数都将面临之事。然而,即便老年社会将变成全球的普遍现象,但生老病死的观念却受到各自文化传统所影响,终会有不同的问题与相应政策。过去此类主题多是依赖已进入老年社会的日本出版品,如今独立记者陈晓蕾的报导,将为探讨华人社会留下非常重要的纪录。

读者评论 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有几本书,争议很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