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卿:南洋华商的中国梦(四)

传媒产业变了,政治风向变了,投资需求变了,当年作为拥抱中国、实践民族情怀桥头堡的报业王国,和它的主人,在时代替换中渐渐褪色。
图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
大陆 社会 经济

本系列从2016年8月10日至13日连载4日,本篇为最后一篇。系列之一之二之三,点击即可阅读。

2008年3月8日马来西亚大选,由反对阵营领袖安华带领的“人民联盟”(PR)大胜,一举拿下13州中的5州执政,国会得票49%取得82席,首次打破执政联盟“国民阵线”(BN)的2/3优势席次。这一年,反建制阵营士气大振,政治气氛也开始转变。

反对势力的壮大,让换政府的主张逐渐代替过去保守的政治立场,成为马华社群主流。2008年大选后,新旧媒体的影响力也逐渐翻转,年轻的华人对政府越来越不满,犀利敢言的网络媒体越来越受欢迎。

5年之后,2013年5月5日马来西亚大选,华人高喊出“505换政府”的口号。但最终因畸形的选区划分,反对阵营获得51%的过半票数,却仅拿下四成国会席次,无法实现政党轮替。这一年,马来文大报在头版形容大选是“华人海啸”,差点被撼动政权的首相纳吉布问:“华人还要什么?”

2013年大选后,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更加紧张,首相纳吉布爆出“一马发展有限公司”(1MDB)丑闻之后,马国政治情势更加混乱。马国资深媒体人庄迪澎观察,2008年大选后,华人明显倾向执政前景看好的反对阵营,《星洲日报》给予更多篇幅,但2013年大选后,星洲又全面倒向政府,与执政联盟中的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同调。

消息人士透露,“505”大选后,旗下报业占有马国华文媒体八成市场,主导华文舆论的张晓卿,成了纳吉布政府兴师问罪的对象,显示他并非如外界所认知那般,是个没有承受政治压力的既得利益者。这位消息人士说,外界批判星洲亲政府,那是因为张晓卿认为华人已是少数,在体制外只会更加弱势,唯有进入执政联盟,才可能为华人争取权益。

庄迪澎则认为,星洲趋于保守、亲政府的立场在当地华人的言论市场中并不讨好。

星洲虽亲政府,但另一方面又长年以“文化中国”理念对华社做族群动员,对内呼吁华社面对马国不公平的族群处境必须团结,以合理化张晓卿对马国华文媒体市场的垄断,对外又以亲政府言论维持和马来执政党巫统的关系,庄迪澎称之为星洲的“两面性”。

政治风波与产业变革 传媒王国两头飘摇

除了政治立场,世华集团所面对的真正挑战,是传媒产业本身的急速变化。

世华集团旗下的媒体虽然多元,却以传统纸媒为主,未能逃开网络冲击下的全球纸媒危机。近年,世华旗下报纸的发行量出现结构性下滑,据马来西亚发行审计局(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统计,2010年,《星洲日报》发行量38.5万,2015年,34万,跌了11.6%。除了《南洋商报》没有计入外,2010年,三大华文报总发行量76万,2015年63.6万,跌了12.4万,少了16%。

根据世华集团财报资料,2015年集团营运状况尤其不佳,整体负成长18%,单是马来西亚的报业营收就下跌25%。

《星洲日报》主要对手《东方日报》执行总编辑陈利良向端传媒分析,《东方日报》因为报摊通路被星洲集团封杀,为了突破通路限制,较早发展电子报,今日星洲虽加快转型步伐,但转型电子报也会影响自己纸本报纸的销量。

目前《星洲日报》对外称电子报的订阅有10万份,但一位马国报业高层人士透露,根据星洲内部人士说法,实际下载量可能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左右。

一位前《南洋商报》员工也向端传媒透露,《南洋商报》长年销售不佳,一年亏损达300万马币(600万港币)。目前《南洋商报》在全马的办事处已关掉一半,2015年开始部门缩编,约一半的编辑部员工被挪到世华集团的《中国报》,原本24张的版面现在只剩下16或18张,仍在不断缩减中,不时还有集团可能会关掉报纸的消息传出。

马来西亚的媒体事业在政治与产业变局中飘摇,香港这一边,更是风雨不断。

2016年3月,张晓卿在香港一个论坛中公开发表演说,厉声批判港独思想,强调一国两制才是香港最好的选择。论坛之外的香港社会,正值九七回归以来人心距离中国最远的时期。

2012年后,中港矛盾加剧。2014年6月,北京公布《一国两制白皮书》,8月底,全国人大常委决议对2017特首普选方案“落闸”,在9月的香港引发长达79天的雨伞运动,此后,香港的言论市场开始趋向两极,政治空气也越来越紧张。

知情人士透露,《明报》的自由派立场以及屡屡触碰敏感议题,对张晓卿来说,意味著过去尚可接受的平衡感已经丧失。

这份曾五度被评选为香港最具公信力的中文报纸,在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公布的公信力调查中,首次落居第三,被迫删除“报网一体、公信第一”的报头字样。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明报》发生了借马籍总编辑钟天祥之手裁撤灵魂人物姜国元(安裕)的事件。

据消息人士透露,撤换刘进图和姜国元都不是张晓卿的主意,但姜国元被撤之前,集团高层有知会张晓卿。“过去明报的珍贵之处在于‘中间偏一点点右’的拿捏,但现在香港言论市场已经没有中间路线,明报已经太过批判政府,”这位坚持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诉端传媒记者。

这也证实了外界的揣测:节省成本只是借口,换掉姜国元目的是要确保《明报》编辑室不能偏离太多。

一位管理过《明报》的马来西亚高层认为,香港和马来西亚媒体文化不同,《明报》编辑部有很强的凝聚力,空降钟天祥做总编辑仍旧不好控制。“报社的运作有太多环节,总编辑事实上很难完全介入编务,他无法换掉所有人,”一位《明报》编辑部员工对端传媒记者说。

星洲管理模式难以套用,确实让张晓卿感到《明报》不易管理。另一方面,根据世华集团财报显示,2015到2016年度,香港、台湾及中国内地(以明报业务为主)营收较同比下跌12%,亏损182万美元,是多年来首度转盈为亏。种种变化,令外界揣测《明报》成了张晓卿的负担,这也是为何即便世华集团和阿里巴巴均否认,马云收购《明报》的传言至今没有平息。

2012年世华媒体宣布发放特别股息17.04亿马币(约34亿港币),但其中七成以新的银行贷款支付,外界质疑最大受益者是张晓卿,作为持有52%股份的大股东,借由每股特别派息0.13美金,他可变相套现8.94亿马币(约18亿港币)。8月1日,世华集团将持有73.01%的万华媒体股权,以4.98亿港币出售给青岛国企,让外界纷纷揣测,张晓卿可能会因为急需现金,最终撤守香港。

中国的游戏规则变了

更本质的变化发生在张晓卿寄托了华人梦想的中国。

张晓卿喜欢宣传自己与政治人物的握手照。在他的书中,可以看到他和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现任首相纳吉布、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合照。而近年总是被放在首位展示的,是他和习近平的合影。

90年代初,时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到马来西亚有“小福州”之称的诗巫,就拜会了时任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会长的张晓卿。当年两人的合影,和今日与已成了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握手的合照,都被收入张晓卿的新书《吾生一何幸──张晓卿思与言》的第一页。

不过二十年来,张晓卿在中国的投资轨迹,并没有进入家乡福州,反而紧跟著同时期认识的时任大连市长薄熙来,一路从大连西进到重庆。

2011年,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重庆召开。根据媒体报导,张晓卿宣布常青中国将投资重庆南岸区,其中包含世界华文媒体中国西部中心、世界华商中国西部投资发展基地、中马常青重庆现代服务产业基金,总投资额达200亿到300亿人民币。

然而2012年,薄熙来打向王立军的一巴掌,引发了一连串骨牌效应,最终导致他自己的垮台。

《星洲日报》和明报旗下的《亚洲周刊》,从过去大力鼓吹大西进的“重庆模式”,在2013年习近平正式全面接班后,亦转向为“一带一路”铺论述。

2013年7月,张晓卿风光出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签约仪式。这个位于广西,面积5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2011年由时任总理温家宝与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布共同揭牌,是第一个中马两国政府合作的旗舰项目,如今又被纳入南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讨论中。马方财团以常青及实达集团为代表,张晓卿担任主席,中方则是钦州金谷投资有限公司。媒体报导,常青集团规划投资100亿美元。张晓卿同时也是钦州的姊妹园区──位于马来西亚彭亨州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的最大股东。中国外交部声明称,这个中马“两国双园”的模式,代表两国关系的历史最好时刻。

这可能是张晓卿在中国耕耘多年的高峰。但风光背后,却是大不如前的财务状况。

2014年1月,香港《壹周刊》报导,张晓卿深陷在与周永康有关的中石油合作开发油田项目。报导指,常青集团在中国投放的资产,高达一亿一千八百万美元。接著2月又传出消息,作为最大股东的常青集团退出马中关丹产业园,而钦州产业园区虽有获得中国中央政府与广西省政府补贴达54亿人民币,根据中国媒体报导截至2015年底,已入围和即将入围项目有42个,总投资达226亿人民币。但多个综合消息源皆向端传媒透露,2011年至今五年,钦州产业园区进度延宕、招商不如预期。

端传媒查阅常青集团的财务资料发现,张晓卿在中国投资项目庞杂,有独资,也有入股在地企业,财务状况相当隐晦,负责中国投资项目的常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没有上市,无法取得公开财报,因此难以摸清张晓卿在中国资产的真实全貌。但仅从他的四间马来西亚上市公司来看,近年财务状况也都不如以往。

而在新加坡上市的常青石油天然气公司(RH Patrogas),拥有印尼、砂劳越、以及吉林油田开发项目。2015年财报显示,外界传言受到周永康影响的吉林油田,已于2014年获得开发许可,但原本2015年预计完成的40个油井钻取,只完成了14个。财报说明,2015年整体营运表现是自2009年以来“最具挑战性”的一年,由于油价下跌,录得1.82亿美元的净亏损。财报上还称,控股股东张晓卿将提供820万美金的无息贷款以度过难关。

坊间对于张晓卿的中国投资失利有许多传言,一位诗巫活跃的商界人士就向端传媒透露,张晓卿在中国投资亏损严重,可能与薄熙来、周永康垮台有关。但与短期的政治风波相比,更长期的,可能是张所面对的当代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990年以前,中国对外投资仅24亿美元,当时GDP规模全球排名第十的中国,十分仰赖海外华商的资金,但到了2008年,中国的GDP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英国《金融时报》统计,2006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约1000亿美元,到2012年已超过5000亿美元,成为全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2013年,新上任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呼吁雄厚的国企资本到非洲及东南亚各国去,被视为倾国家之力,对外输出国内过剩产能,协助中国国企“走出去”。

“和习近平握手又代表什么?”

这也意味著中国对资本供需的改变。

马来西亚智库Anbound专门研究中国一带一路与东盟关系,其研究员洪文杰认为,90年代改革开放时,中国没有完善的政策方向,只是把门打开,双手拥抱外资,因此当时进入中国门槛并不高。但随著中国之后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本地企业开始壮大,对外资的需求更为严苛,到后期,如果资本不够雄厚,技术不够领先,就很难在中国脱颖而出。

洪文杰分析,1989年的中国刚刚开放,却因为六四导致外资大量撤离,特别仰赖海外华商回中国投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中国必须带著国企过剩的产能走出去,更需要能协助中国与在地政府连系牵线的当地华人。以中国战略上最重视的高铁与港口项目来看,这类政府对政府(government to government)的合作,所涉及已是国家层次而非个人层次的“关系”。

张晓卿来自东马,又长期经营中国,他在西马的政界影响力远远不如其他马华商人,在新形势下,他也就不容易扮演新的关键角色。

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教授饶兆斌对端传媒分析,目前中资投入的项目主要是大型基础建设,不是常青集团强项。

饶兆斌认为,中国进到马来西亚找的合作厂商已不局限华商,都是本地专业的建筑公司,但媒体合作就会找张晓卿,“现在中国很务实,不一定讲感情。”

“但愿中华民族,苦难血泪不再,强盛振兴可期,”张晓卿在《下南洋》的书序最后如此写道。大国崛起的中国梦似幻似真,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比不过现实,但对张晓卿这辈的南洋华商来说,却是投射了一辈子的情怀。

“欧美公司想和常青合作刚从巴布纽新几内亚政府那拿到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区,但张晓卿只想给中国,因为他认为石油是中国需要的战略物资。”

“张晓卿6月份被邀请去人民大会堂参与世界华人社团联谊大会,由习近平接见。全世界146个国家的海外华人里,张晓卿排行很前面的。”

知情人士的话犹在耳边。

“和习近平握手又代表什么?”一位前星洲高层则快人快语,“习近平一天到晚和人握手。”

(刘嘉腾、颜育霖、李钧冠对本文亦有贡献)

读者评论 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一声叹息,真的很感佩张先生为华人社会作出的贡献。中国这条大船,谁知道到底何去何从,呵呵,都不知道习近平自己知不知道。只愿国力的持续增强,能客观提升海外华人地位罢了。其他?唯有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