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牛头角的迷你仓起火,引发其所在的工厂大厦淘大工业村第一座陷入一片火海,至今晨(6月24日)11时,燃烧超过72小时仍然未被扑灭。这场大火先后导致高级消防队长张耀升和消防队目许志杰二人殉职,至少12名消防员受伤。而旁边的住宅区得宝花园,两间护老院中超过290名老人需要疏散转移。
端传媒记者在火灾现场所见,消防队伍进行爆破单位深入救火,同时在外围架起云梯射水降温。而21日首先起火的三楼,及22日晚上起火的四楼,仍然冒出大量白烟。当时三楼的外墙及四楼的玻璃窗已经全部拆毁,不时有进入单位内救火的消防员走到楼宇边缘休息,而从火场出来的消防员,一个个瘫坐在行人路上,一场似乎烧不完的烈火,早已令他们筋疲力尽。
这场连烧三日三夜的大火震惊香港。肇事的工厂大厦,迷你仓占据多层,三楼的迷你仓起火后,火势进一步蔓延至四楼的迷你仓,消防处估计五楼迷你仓也因地板高温而起火。
6月23日深夜11时,消防处处长黎文轩见记者时指出,四楼的火场,起火位置同样是迷你仓所在的一边;而五楼,其中一半也是迷你仓,可能已经有物品燃烧,“虽然外面看不到有火,但估计部分迷你仓可能因地板高温,里面物品也开始燃烧”;至于另外一半面积是教堂,暂时未受火势影响。
一夜之间,公众心中都充满疑问——到底这些迷你仓为何占据一层又一层?迷你仓的结构如何造成了层层叠加的易燃物,令大火一直往上烧?这场大火,到底是怎样一步步酿成?
迷你仓:不知道内里有什么的庞大㓥房
这次陷入火海的淘大工业村第一座是楼高七层的工业大厦,于1961年入伙,曾经是淘大酱油厂所在地,目前已经成为迷你仓的基地。
其中,由香港商人时景恒创办的时昌迷你仓占据了一楼至三楼80%的面积,以及四楼至七楼的部分单位。这次最先起火的是时昌迷你仓的三楼单位,这一占地约2万4千平方呎的单位内设有约200个迷你货仓。恒隆地产回应端传媒查询时表示,恒隆持有淘大工业村约73%的业权,而时昌迷你仓由2004年开始,向恒隆承租约91000平方呎的楼面作迷你仓。
消防处长黎文轩指,救火的最大挑战,是三楼起火地点入面约200间迷你仓全部以铁皮间隔,所以起火时热力很快扩散至周围迷你仓,消防必须将迷你仓逐一“爆开”,将里面的物品移走,才能将火警扑熄。
消防处职工总会主席聂元风亦在《东方日报》6月24日的报导中指出,迷你仓环境复杂,大量铁皮可积聚热力,且热度维持时间很长,火场内温度随时高达摄氏1000度,消防员未必能进入火场内直接灌救,需采取防卫性灭火策略,阻止火势蔓延。火场内温度极高,所以才会出现白色、紫色甚至蓝色火燄,形容现场部分环境有“不是生物可以承受到的温度”。
注册结构工程师黎兆麟则对端传媒表示,“迷你仓就等于㓥房,间隔的物料、照明、指示灯都满足不到走火要求,最重要的是,我们不知道仓库里面到底放了什么!”
找盘、装修、代收租,迷你产业一条龙
危险四伏的迷你仓的出现,与香港政府“活化工厦”的政策密不可分。
2009年,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活化工厦”政策,“释放过千幢旧工业大厦的潜力。”其后政府修改法例,令把工厂大单位改装成细小的存货空间“迷你仓”突然大行其道。
2010年3月,规划署向城市规划委员会(城规会)申请,将“迷你仓”列作“非污染工业用途”,获城规会通过。于是现时城规会的《词汇释义》中,在“非污染工业用途”的备注中,详细写明:“包括通常出租予个人(用以贮存家居物品)或小商户(用以贮存过剩存货或档案记录)的迷你仓等独立贮物设施,但不包括贮存《危险品条例》(第295章)第3条所订明的任何危险品的贮物空间。”从那时开始,在工厦内经营“迷你仓”,不再需要向城规会申请改变规划用途。
自此,迷你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根据业界估计,全港目前约有500间迷你仓,主要集中在旧工业区,例如观塘、九龙湾、牛头角、新蒲岗、土瓜湾、长沙湾、荔枝角、荃湾、香港仔等。
除了工厂大厦,位于西湾河的太安楼,也出现迷你仓。太安楼本身是旧式商住大厦,附近也全部是住宅区。端传媒记者致电设于该处的时昌迷你仓,职员证实一楼有迷你仓,但现时已全部租出。
高力国际于2014年针对香港迷你仓市场推出报告,当中指迷你仓是“增长中的利基市场”(growing niche),并指出当时香港迷你仓还仅有280万平方呎,但未来市场需求可达1230万平方呎,因为全港约82万户的家庭是住在没有储物房的单位。
伴随著市场旺盛需求和政府的便利政策,迷你仓十年间发展成行成市,及至2015年才引起执法部门的关注。地政总署在2015年10月向位于葵涌一栋工厦内的两个迷你仓发警告信,指违反地契中订明只准作“工业或货仓”的用途。今年6月22日,《香港电台》记者再到去年收到警告信的两个迷你仓,发现涉事单位仍然继续经营,显然当局并未强力执法。
就在这种宽松规管及执法的气氛下,经营迷你仓成为最易最快最赚钱的“活化工厦”手段。端传媒调查发现,这门生意甚至成为工厂大厦附近扎根多年的地产舖“重点销售项目”,一站式提供:工厂单位中介服务,兼备工人判头廉价极速“㓥建”迷你仓,及包管理的售后服务。
“你想投资的话,一般都间做(㓥成)迷你写字楼或迷你仓,我们有相熟的装修师傅,专门帮人一手包办,到时你买了工厂单位,我便介绍师傅替你画图则,两个月起货,立即就可以做生意。”位于香港土瓜湾近海一带的工厂大厦区,小型地产代理许先生向记者这样说。
年约40多岁、坐在店内的许先生介绍说,一个4000呎的工厦单位,其一可㓥成约20个迷你写字楼,其二可㓥成迷你仓,许先生更指出,迷你仓的“装修更简单、更便宜”。
“既然没政府没监管,装修师傅当然拣选最平的物料”
陈凯霖从事装修工程20年,目前是骏域工程有限公司的老板,过往多年他目睹行内近年承接大量迷你仓工程的生意,但一边接单,一边也感觉“不对路(不是味儿)”。
“行家都会用最平的物料,一般用锌铁间墙及铁门,当然都不是防火物料,每间仓的间隔亦不会去到天花顶,顶部用铁丝网(俗称鸡仔网)包顶。”陈凯霖对端传媒记者表示,既然没有规定,生意人要节省成本,通常都“悭(节省)到尽”。
“既然没政府没监管,装修师傅当然拣选最平的物料。用锌铁做间门,全因为平宜,平均每平方呎4元,若要用防火板结构墙,每平方呎要50元,用防火物料,报价太高,客人还不会选你! ”他还透露,每宗迷你仓建造工程,装修公司约赚取全单30%作利润,以一个8000呎的工厦单位,间成200个迷你仓计算,工程所需费用为198万元。
陈凯霖亦透露,他们行内都知道迷你仓的走火通道全部“不合格”。“一般通往分间单位的室内走廊的净阔度须不少于1.05米,但迷你仓内的走火通道一般只有0.7至0.8米。有些迷你仓的内部更是九曲十三弯,如迷宫一样,逃生出口未必足够,”陈凯霖摇头叹息续说,每间迷你仓的顶部都不是密封的,只用铁丝网包顶收口,“若一个迷你仓失火,很容易便会波及旁边的迷你仓﹔有些迷你仓的门更是向外打开的,(因为向内开门减少存货空间),一打开门,就挡住了走廊及逃生走廊。”
“加上这类工厂大厦没有洒水系统、灭火筒、沙袋、抽风系统等消防设备,迷你仓根本就极之危险!”陈凯霖总结说。
注册结构工程师黎兆麟亦指出,旧式工厂大厦的消防系统相对落后,大部分没有装设花洒系统,照明、走火指示灯等设备。根据屋宇署的记录,全港约有481幢此类旧式工厦,其中以观塘区最多,有122幢,例如巧明工厂大厦、鸿福工厂大厦、同利工业大厦等,而根据消防处2010调查,这些大厦中358幢都没有装设花洒系统。
而根据《消防安全(商业处所)条例》,工厦未被纳入规管范围,1974年前落成的工厦并没规定必须加装洒水系统,今次起火的淘大工业村第一座正是早于1974年建成。而且一些大厦由于承重或空间问题,无法安装水缸,这些大厦可以向消防处申请豁免。而这次肇事的淘大工业村,正是获得豁免不安装花洒系统。
无法例、无监管、不巡查,迷你仓成隐形炸弹
对于在工厂大厦中开设迷你仓的安全隐患,政府一直缺乏监管。
2015年11月,立法会议员刘皇发曾就迷你仓的规管向保安局提问,保安局长黎栋国去年11月18日,书面回复立法会议员刘皇发的提问时指出,政府没有具体统计迷你仓的数量,现时本港并没有用作规管迷你仓的特定法例,亦没有规定该等货仓的设立地点。
换言之,建造迷你仓之后,商人无须入则、无须申请牌照、装修亦不需要符合消防条例,就可以开业经营。
根据黎栋国的说法,虽然消防处指会执法,打击过量贮存危险品的违法行为,但却似乎相当被动,例如“不时提醒各行各业的营运者有关安全管理危险品的重要性”;“设有防火执法专队,如接获任何有关涉及过量贮存危险品的举报,专队人员会在24小时内进行调查”。
保安局在回复立法会议员刘皇发时同时指出,消防处曾向迷你仓营运者了解运作情况,指租用人在租用迷你仓前,普遍须与营运者签定协议书,该等协议书一般会附设条款,指明不容许在迷你仓存放或保存的物品类别,当中包括爆炸品、危险品、化学品、可燃物品和压缩气体等。不过,有迷你仓职员坦言,他们无权打开租用者的仓库检查存放物件,一切全靠租用者自律。
一名不愿透明姓名、拥有20多年经验的消防队长亦对端传媒表示,除非是接到有关投诉,否则消防处几乎不会主动巡查迷你仓。“本质上那就是一个仓库,是私人地方,我们没权随便进去查,除非收到投诉,话里面有危险品。”这名消防队长说。
是次发生火灾的时昌迷你仓,早于2001年已设立。2016年6月23日早上,消防处对端传媒表示,曾接到市民投诉,声称火灾大楼的六楼迷你仓单位存在危险品,消防处随后联络迷你仓营运者,但营运者根本不清楚迷你仓内存放了什么物品;最后消防员只能冒险闯进大楼,爆开40多个迷你仓,幸好没有发现任何危险品。
发生连烧三日三夜的大火后,香港政府才亡羊补牢,由保安局长黎栋国宣布推出三项措施,包括联同多个部门巡查全港迷你仓有否违规、设跨部门小组研究加强迷你仓防火安全,以及联络业界了解营运情况,又指不排除修改法例作出规管。
消防处前处长、香港工程师学会消防分部发言人林振敏向端传媒表示,巡查迷你仓并非治本之法,“今日查完,明天迷你仓又重开,难道日日去巡?”他建议香港应考虑英国在2005年的做法,引入监管改革消防安全指令,要求在任何场所内的负责人,必须找专家做风险评估,及设计消防安全环境,确保消防安全。
“权责落在场所负责人身上,无论转做任何场所,都确保有人负责消防安全。”林振敏说。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