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阪世博观察:自然系建筑、手机程式到厕所,设计强国多疏漏?

这些或称不上重大瑕疵,但细节往往决定整体体验,日本作为设计强国,在世博却出现多项实用层面的设计问题,不禁令人失望。
今届大阪世博的瞩目建筑“大屋根环”。摄:Viola Kam/端传媒
日本 风物 文化空间 旅行 艺术

正式出发大阪世博采访前,看到场地设计预想图,各种独树一帜的展馆设计,都令笔者充满期待。尤其是今届会场的标志性建筑——由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的“大屋根环”,是由2023年6月开始组装,融合了日本神社佛阁等传统建筑的“贯”(ぬき)梁工法与现代建筑技术,全周长约2公里,建筑面积达61,035.55平方米,获认证为世界最大型的木造建筑。以上开幕前种种资讯,都令大屋根环成为世博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

终于来到4月9日,传媒预展日当天,笔者与许多访客一样,首次踏足因世博而全面开发的大阪人工岛梦洲。地下铁的梦洲车站,装潢簇新明亮,官方吉祥物“脉脉”无处不在,宣示这个国际盛事已然蓄势待发。从东口一进场,几乎立刻就能看见大屋根环矗立眼前,在宽阔的会场中,其压倒性的存在感的确令人无法忽视。

日本设计师藤本壮介负责设计今届大阪世博的瞩目建筑“大屋根环”。摄:Viola Kam/端传媒

藤本壮介也在预展日现身讲解,大批传媒围访下,他说到,大屋根环既是会场主要动线,也是能够遮挡风雨,遮阳荫蔽的舒适之所。当日天气晴朗,阳光洒落在层叠交加的木构建筑间,温润自然;人处身其间,在现场实际对比之下,更令人由衷赞叹巨环建筑设计的壮丽与精巧。

然而天公未必作美,迎接4月12日世博正式开幕日的,却是一场狂风大雨。现场寒气逼人,混乱一片,就似是要考验一番世博会场各种观念设计与实用功能之间的距离。

藤本壮介的设计,以多层次结构取代明确界线,创造通透轻盈的空间。世博大屋根环亦不例外。日光下可细看木材光影交叠;夜幕低垂,又化作壮观的光环。绝对是今届世博必看亮点——除了,在下雨天。

大风大雨:“自然系”建筑经得起考验?

笔者一向喜欢藤本壮介的设计,以多层次结构取代明确界线,创造通透轻盈的空间。这次大屋根环亦不例外。日光之下,可以细看木材间光影交叠;到了夜幕低垂,又化作巨大壮观的光环。无论是在木环下踱步,抑或登上屋顶俯瞰世博会场,眺望海湾,各有赏心悦目之处,绝对是今届世博必看的亮点——除了在下雨天。

面对强风,游客不得不藏身于自动贩卖机之间。摄:Viola Kam/端传媒

开幕当天中午,雨势逐渐转强。虽然许多人携带雨具,不过恶劣天气下,依然难以踏出户外。地理环境使然,梦洲为填海造地,位于大阪湾的东北部海域,西侧临海,强劲海风吹来大雨,寒气袭人。笔者走在路上,真的被强风吹到几乎无法站稳(此话绝无夸张失实)。

环顾会场,不少建筑贯彻与自然融合的开放式设计,像“寂静之森”,在人工之地增添绿意,沿小径而行,饶有日式庭园的幽静意趣。它旁边的大型休憩所亦见质朴简约,呈流线型坡道,使空间变化富新意。然而,这些休憩处大多为露天设施,欠缺遮挡功能。因此,当游人忽然遇上狂风大雨,必要纷纷躲进室内空间,例如无需预约的共同展馆,美食广场、纪念品商店和便利店。而瞬时之间,这些空间便挤得人头涌涌,唯座位显然不敷应用,每当走进一个室内场域,总得在一群席地而坐、露出疲态的人群中,穿梭而行。

强劲海风吹来大雨,寒气袭人。摄:Viola Kam/端传媒

大屋根环下,也同样挤满了无处可去的人。可惜的是,它显然无法充份发挥遮挡风雨的功能。因屋顶过高,冷风挟著雨水斜斜吹落,尽管躲到底下,人们依然需要撑伞,但即便如此也依然难逃被雨淋湿,被冷风吹得瑟瑟发抖。相信在场的参观者从没想过会以这样狼狈混乱的方式,来体验藤本壮介的“自然系”建筑。

开幕后第二日,仍是雨骤风寒,笔者和无数游客一起躲进共用展馆空间。坐下不久,便感觉上方偶有水滴落下。虽说不算大碍,但此时笔者与旁边同样困惑的游客对望一眼,互相笑道,至少这比站在外头受风吹雨打要好。

诚然,恶劣天气往往是大型户外活动必然面对的难关,然而开幕之初,一场冷风大雨便把整个世博场馆遮风挡雨措施不足的弱点暴露无遗。同样道理,接下来将入暑季,世博内遮阳与绿化环境不足的情况下,人多挤迫,避暑问题实令人担忧。

顺带一提,某日傍晚,同行的摄影师准备离场时注意到,东口早已没有入场人潮,分流管制其实已不再必要。但风雨交加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仍坚持让毫无雨具的参观者绕远路离场,令人颇感无奈。防晒与雨具当然原为个人准备事项,然而撇开硬件设施来讲,现场若能视情况弹性调整规定,或许能更照顾游客的实际需求。

东口设分流管制,游客需绕道离开。摄:Viola Kam/端传媒

黑色幽默:不足2.5评分的官方程式

“补救措施”是反映了主办方及时跟进的应变能力,抑或对于初期网路需求的预判明显不足?在展示崭新科技发展、以未来社会设计为主题的世博,却接连出现基本网路和程式相关问题,倒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和许多评论者类似经历,笔者在进入世博之前准备资料阶段使用大阪世博官方网站时,也感到稍为不方便:例如查阅活动与展馆资讯时,面对长达半年的活动排程和超过180个展馆,视觉上非常繁杂,容易让人感到混乱;且不时跳转到其他页面,具体资料的确齐全,但整体来说却像是一个综合连结平台。事实上,这次世博的官方应用程式“EXPO2025 Visitors”似乎的确让不少人失望,在Google Play和App Store分别只有2.4和2.0的评分,显示出用户负面反应极为强烈,让人不禁质疑其实用性。

由于笔者经媒体中心联络,并非抽选,因而对参加者普遍反映无法在应用程式中预约和快速存取二维码的困扰,并无实际经验,但也相信这些理应是官方应用程式的基本功能之一。实际上,它作为官方应用程式作用非常有限,最大问题在于无法独立运作,往往只是将用户重新定向到网站,且每次都需要重新登入并验证电子邮件,不仅耗时,还极为不便。

参观大阪世博的小学生。摄:Viola Kam/端传媒

搜寻展馆列表时,若进入详细资讯后再返回上一页,页面则自动回到列表顶部,如此操作设计相当不便。设计不只讲求视觉美感,也配合资讯架构设计,追求实用和便利性,正是使用者介面设计的关键细节,世博官方应用程式却无法令人感受到从使用者需求出发的设计思维。

基于永续发展目标,会场不设免费地图派发;但在官方网站有电子地图,也可以自行下载印刷。幸好应用程式也直接显示了会场地图,而非再次导向网站。不过,大概笔者算是老派游客,当天直接从那本厚重的官方目录中撕下地图,比起使用应用程式更为简单,又一目了然。

由于展馆各自独立营运,不少展馆提供了语音导览耳机,方便参观者边走边听介绍,并设不同翻译和字幕,是博物馆的常见做法;也有些展馆特别开发了一套应用程式来配合观展体验,例如到访“null²”展馆前,每位参加者都需要下载该馆指定应用程式。笔者在预约时段轮候入场时,填写个人资料,如名称、年龄等,为了收集声音数据,更需要以录音持续说话一分钟。展览最终将整合现场所有参观者的行为数据,进行统计与语意分析,并据此生成延伸对话内容,成为展览的一环。

最突出的非“遗憾石”厕所莫属。设计团队利用幕府时期建大阪城时被遗弃的“遗憾石”(残念石)作为厕所平屋顶的支撑物,以可持续设计为基础,同时向当地历史致敬,在会场中自成一格。

虽然互动体验有趣,不过,相较要求参观者为了一次参展体验,而下载并安装应用程式,笔者较欣赏由馆方提供设相关功能的机器。例如“TECH WORLD”展馆以智能感应手表,同样收集及分析数据的用途,对参观者而言,是更便利简单的做法:一来免除了下载和连接网络的麻烦;二来不熟悉科技的年长者也能轻松使用。

“TECH WORLD”展馆建筑状似高耸入云的群山,灵感源于玉山。摄:Viola Kam/端传媒

在开幕当天,因网路不稳,许多游客无法成功显示手机中的电子门票二维码,导致验票流程大幅延误,入口区瞬间挤满人潮,场面一片混乱。世博当日宣布,将在会场东口设置Wi-Fi,方便游客显示门票二维码,也建议日后访客预先截图或列印二维码,以免现场再度因网路拥塞而延误入场。

这个“补救措施”,是反映了主办方及时跟进的应变能力,抑或对于初期网路需求的预判明显不足?在这个展示崭新科技发展,以未来社会设计为主题的世博,却接连出现基本的网路和应用程式相关的问题,倒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令人费解的“2亿日圆厕所”

至于另一设计与实用,不得不提世博的厕所设计。今届世博公开招募二十组年轻设计师,设计园区内二十座设施,包括八个特色厕所。日本传媒与网民更以“2亿日圆厕所”(2亿円トイレ)来形容这系列的厕所,以强调其造价不菲,并因此成为今届讨论焦点。

共用洗手台设于户外,忽略了雨天使用的不便。摄:Viola Kam/端传媒

诚然,分布会场不同区域的特色厕所,视觉上相当夺目:有的七彩缤纷如积木游乐场,充满玩味;也有的走简约风格,以木造设计延伸自然质感。其中最突出的,非“遗憾石”厕所莫属。设计团队利用幕府时期建大阪城时被遗弃的“遗憾石”(残念石),作为厕所平屋顶的支撑物,以可持续设计为基础,同时向当地历史致敬,在会场中自成一格,格外鲜明。

有些厕所改以双门出入设计,取代传统单门出入,原意是让人流更顺畅,动线更分明,提升效率,实际情况却不如预期:排队者无法判断厕间是否有人,反而造成混乱与不便。

早在2020年,日本以2021年东京奥运为契机,于东京推行“THE TOKYO TOILET”设计项目,找来一众著名设计师,如安藤忠雄、伊藤豊雄,隈研吾等,重新改造外型独特精美的公共厕所。当时已引入“无性别厕所”及“共用厕所”的设计,试图在国内普及。来到大阪世博,这些特色厕所同样糅合了多性别厕所设计。然而,将男厕、女厕与无性别厕所分散配置,并集中设置共用洗手台,虽有助于节省空间,却因洗手台设于户外——再一次,忽略了雨天使用的不便。

另一边厢,有些厕所改以双门出入设计,取代传统单门出入,原意是让人流更顺畅,动线更分明,提升效率,实际情况却不如预期:排队者无法判断厕间是否有人,反而造成混乱与不便。虽然无性别厕所的理念,是开放给所有性别使用,支持性别友善,但笔者观察下来,仍有不少生理女性游客选择排队等候女厕,显示无性别厕所的普及尚待时间与共识。

厕所原有使用指南与指示设计缺乏清晰指引,需临时加印告示。摄:Viola Kam/端传媒

新设计需要适应期,这点无可厚非。只是,厕所的动线标示本应清楚易懂,然而,在这些厕所的使用指南与指示设计上,却缺乏清晰指引。在开幕首日后,临时加印“入口”、“出口”告示,反映原本的沟通设计明显不足。这些问题或许称不上重大瑕疵,但细节往往决定整体体验,尤其日本作为设计强国,在世博会场中却出现多项实用层面的设计问题,不禁令人有点失望。

隐忧:梦洲之“荒岛”困局

计划中世博将利用展馆和大屋根环作为灾难临时避难所,大屋根环也特别为此安装了避雷设备,另设防灾用的备蓄仓库,可提供15万人在梦岛滞留三天的粮食储备。

综观世博,这样一场盛大国际活动背后,从前期的邀约协商、场馆配置、技术设备整合,到现场动线,人流管理等,每一环节都需要缜密规划,实属一大挑战。

由全面开发梦洲这座人工岛而言,大众交通配套包括由大阪市区乘坐中央线可直接通往梦洲站,无论转乘或班次都十分顺畅,就观察所见,这成为大多数参观者首选的交通方式。另外,亦可搭乘直达西口的接驳巴士,作为主线以外的补充路线,具备人流分流的功能。

今年4月13日,202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正式开幕,为期六个月。摄:Viola Kam/端传媒

统筹共158个国家、地区及7个国际组织的参展,世博会在梦洲岛上,由零开始规划布局。整体空间设计以“寂静之森”为中心,向外扩展,即使在广阔的会场中,动线与区域分布都清晰明确。虽说大屋根环在遮挡风雨方面功能不大,但它作为主要动线,如同稳定的视觉锚点,协助参观者辨认方向,的确起到了实际效用。到了闭馆时间,无人机在高空砌出东口和西口两个离场方向,方便指引游客,也是相当聪明创意的方法。

但是如此庞大的场地与人流下,规划避难动线与危机应对机制,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近年日本预测南海海槽地震的状况,令不少访日游客担忧。由于地理条件局限,梦洲主要交通方式除了梦洲站,还有分别连接毗邻舞洲与咲洲的“梦舞大桥”和“梦咲隧道”两条陆路,但是一旦灾难事故导致上述交通无法通行,梦洲便会如同陷入“荒岛”困局。

预展日,大屋根环下光影交错,格外迷人。摄:Viola Kam/端传媒

2023年世博协会开始针对这种隐忧制定防灾基本计划,并于2024年9月发表,包括地震、海啸及台风等灾难应变情况。计划中世博表示将利用展馆和大屋根环作为灾难时的临时避难所,大屋根环也特别为此安装了避雷设备,另设防灾用的备蓄仓库,可提供15万人在梦岛滞留三天的粮食储备。其实在各种华丽亮眼的设计背后,这些隐藏在幕后的紧急避难措施,才是真正不容有失的要素。日本长年面对天然灾害的威胁,防灾减灾意识一向甚高,尤其在新建人工岛,计划务实周详,也要视乎实际应变能力——当然,谁也不愿看到灾难发生。

评论区 0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