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10批集采,中国国产仿制药如何逐渐取代进口原研药?|数洞

超低价集采药背后,暗藏医保基金危机。
2021年8月11日,中国湖北武汉的一家工厂正在生产治疗感冒的胶囊。摄:Zhang Canlong/VCG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12月,中国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开标,原研药(注:原创性研发的新药,在中国主要指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进口药)企业无一入围,中标药品均为国产仿制药。

许多知名的药物价格雪崩式下调。其中,京新药业的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30片×2板/盒)报价2.06元,折合每片仅3.4分钱。四川海梦智森生物制药的胃肠道解痉药物间苯三酚注射剂(4ml:40mg),报价0.22元,降幅近92%。抗肿瘤药物瑞戈非尼片(40mg)中选价格约为平均每片4.5元,降幅亦超过90%。

中国国家医保局并未对外披露第十批药品集采的平均降价情况,属集采实行六年来首次。但据行业媒体“医趋势”在集采开标大会现场了解的信息,此次集采平均降幅高达70%,部分重要抗感染药物及止痛药的降价幅度逾80%,降幅超出此前业界预期。

当国产仿制药逐渐替代进口原研药

中国国家药品集采‌,是一种由政府牵头、药企、公立医院参与的药品采购方式,2018年起开始实行,主要针对医保药品目录中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逐步覆盖所有上市药品。官方称集采目的是斩断药品耗材灰色利益链,挤出价格虚高水分,减轻患者负担,同时节约医保基金、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自2018年起,中国已经开展十批国家药品(西药)集采,已累计采购435种药品;此外还完成了四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两批全国中药饮片集采。

端传媒梳理2018年至2024年10批国家集采中选结果发现,中选的国产仿制药比例一直高企,保持在86%以上,有六次占比高达93%-100%,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口原研药除在早期“4+7”试点、全国扩围中选结果中占10%-12%之外,其余八次占比皆不超过5%,总体呈下降趋势。集采中标原研药占比愈趋下降,意味着能进入医院的原研药更少。

国家卫健委在二级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中,明确将集采药使用量列为考核指标。其中,对二级、三级医院的要求分别是逐步提高国家集采中标药金额占比、使用比例。这很快有显著效果。卫健委公开通报显示,从2019年至2022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集采中标药品使用比例波动上升,2022年升至85.7%。

许多进口原研药退出中国市场,会带来什么影响?

难买进口药的现象近年已引发关注。去年9月,有支原体肺炎患儿家长发帖指,辗转多个医院才成功开到进口注射用阿奇霉素,#医院越来越难开到进口原研药#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国家医保局所属媒体平台“中国医疗保险”去年5月发文指,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61种进口原研药未在中国再注册。

凤凰网《肿瘤情报局》报道,第十批药品集采中,所有原研药企放弃竞标或象征性报价,最后无一中标,这意味着中国患者可能以后无法在医院开到进口原研药。部分罕见病唯一用药,例如治疗黏多糖贮积症IVA型的“唯铭赞”,也因无法进入医保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患者一度无药可用,后需由医院通过“港澳药械通”定期申请才能特批进口。 

上述报道写到,这些原研药对外宣称的退出理由大多为专利到期、市场竞争、成本效益分析、药品政策调整等。但归根结底,是原研药无法进入集采,仿制药对其在华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获利甚微的原研药企因此选择退出。

难以在公立医院开到原研药的患者,被迫通过零售药店或网购平台自费买药、海外代购、奔走多家医院等途径艰难寻药。

同时,在政府的考核与监管下,医院也不得不大量使用集采药。界面新闻报道指,集采药份额须占公立医院上一年度实际用药量的70%-80%,虽然医院仍有20%-30%的自主选购空间,但政府会透过医保预算和考核指标来监管医院的集采药使用情况,实际临床应用中集采比例可能更高。

医院面临控费、考核等多重压力,由于国产药通常比进口药便宜,医院优先采购、医生开更多便宜的国产仿制药,以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要求。考核方面,医院若未完成集采指标,将影响下一年的医保基金拨付。结果是,医院为完成集采药使用量,会优先给病人开集采药,而集采药大部分为国产仿制药。

事实上,自集采实施以来,民众一直忧虑仿制药的质量安全和疗效。

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2022年发表的《中国居民对仿制药的认知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和分析》显示,68.08%的受访者认为过评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疗效”上存在差距,60.77%认为两者“安全性”有差距,49%指原研药使用感受更好。

原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客座教授张洪涛向凤凰网表示,当经济下行,药企面临降本增效时,如果价格是带量集采最关键的指标,就难免偷工减料,节约成本将带来药物疗效降低和质量问题的负面后果。

2022年4月21日,中国河北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药房,市民等候领取药品。摄: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为何本次集采会出现如此低价?

集采核心策略为“以价换量”,公立医院拿出全年采购量的约七成份额作为承诺采购量,药企竞价。愿意降价的企业可中标并获得更多销售量,不愿降价的企业将失去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财新引述医保专家分析,第十批集采规则新增了熔断、集体报价等机制,导致更低报价和惟一中选的可能性,进一步推动药企的价格厮杀。

中国药品销售有三大终端,即公立医院市场、零售药店市场、公立基层医疗终端(社区卫生站及乡镇卫生院)市场,其中公立医院的份额最大。医药健康信息平台米内网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三大终端药品销售额中,公立医院占60.5%,公立基层医疗占9.7%,零售药店占29.8%。药企若落选集采,即意味着失去近七成来自公立医疗机构的份额。

2024年11月,国家药监局强调,临床价值低、同质化严重的药品原则上不得委托生产。《经济观察报》报道指,此政策让许多B证企业(指负责药物研发,将药物生产委托给他人的药企)感到未来生存空间收窄,急需尽快收回此前投入的成本,因此在本次集采中通过极低报价抢占市场。

更需要关注的深层原因,是政府财政赤字扩大和医保基金告急的双重难题。

前述医保专家认为,规则变化事实上还是由于医保支付方对此前降价幅度不够满意,以及医保筹资能力下降。

集采实施后,医保支付标准向集采价看齐,对于医保目录内的集采药品,同一通用名下的原研药与仿制药,医保会按同一集采价报销。患者使用价格高于支付标准的药品,需自付超出部分;若低于标准,按实际价格报销。

2022年12月10日,中国浙江金华市,市民在一家 24小时营运的无人药局购买药品。摄:Hu Xiaofei/VCG via Getty Images

这样一来,患者若使用进口原研药、未降价的国产仿制药,自付费用将大增,促使更多患者使用价格更低的仿制药,达到加速药品进口替代、节省医保基金的目的。集采价压得更低,便可有助减少医保基金支出金额。

据《纽约时报》,三年新冠“清零”政策后,中国的医保基金已经花光。路透社分析则指,地方政府预算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各省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支出至少为3520亿元人民币,在经济增长放缓时期,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

此外,随着老龄化加深,地方政府面临越来越大的医保需求。医保基金收入来源是政府财政补贴、企业及个人缴费等,其中财政补贴占主要部分。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震荡、卖地收入下降,地方政府主要财政来源已萎缩,因此推行医保改革,减少对个人账户分配资金,引发民众抗议。

中国社科院学者2022年发表的研究指,地方政府采用财政补偿医保基金、再由医保基金支出间接补偿公立医院的“暗补”模式,当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居民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就会明显增加。 

端传媒去年报道,中国经济下行、各行业陷入裁员潮,没有了公司缴纳社保(社会保险,包含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经济支持,失业者难以独自承担全额保费,越来越多人决定断缴社保。

医保退保潮现象已持续多年。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医保)投保人數98349万人,比2021年大减2517萬人。截至2023年底,居民医保参保人数96294万人,按年减少2055万人,已是连续第5年下降。

2023年,居民医保基金收入10569.71亿元,支出10457.65亿元,当期结存112.06亿元,累计结存7663.7亿元,当期结存金额是5年来最低。

2022年,国家医保局就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承认,居民医保基金近年一直呈“紧平衡”状态,2021年当期结余率仅为4.4%,一些省份已出现基金赤字。

2024年,更有部分超大城市出现居民医保当期赤字,要动用以前年度结余弥补缺口。据北京市财政局1月末最新公布的预算执行情况,北京居民医保基金去年收支赤字超过5.25亿元;天津市财政局数据亦显示,天津去年居民医保基金赤字13.6亿元。端传媒梳理该市往年预算执行数据发现,这是自2019年以来连续第6年出现赤字。上海则在2023年出现13.9亿元居民医保基金赤字。

2024年12月26日,京新药业在国家医保局召开的集采座谈会上回应,不可能为了集采中选而低于成本报价,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工艺十分成熟,在全国每年数十亿片的庞大需求量下,完全能实现薄利多销。国家药监局则承诺,将按照与原研药一致的标准,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对中选药品实行生产企业检查和中选品种抽检,确保“降价不降质”。

国家医保局在其官方公众号推文中称,阿司匹林原料药市场行情价格约每公斤30元,折合成100mg/片的原料成本为3厘钱,大批量采购价格更低,因此企业可有效控制成本。

然而,有参与第十批集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企业,集采理性报价应等于生产成本、研发成本、储运费、配送费、税费、管理成本与合理利润之和,经测算,若药企报出的价格低于4.5分钱,就属非理性报价。

“欢迎当好吹哨人”背后:发声医生注销微博、质疑者被举报删文

自一月起,数位医生、政协委员提案直指集采药疗效不佳。

1月14日,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20位上海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反映临床使用中常出现集采药药效不佳的情况,“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有时甚至危及病人生命;而医生没有选择权、缺乏向上反映渠道。提案还呼吁为原研药留出通道,将选择权交给医患。

民革上海市委提案则批评,集采药的“药效认证信息缺乏披露”,公众无法看到各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是否完成了全部流程;在批量集采阶段,也未定期抽检确保后续生产的药物与认证时完全一致。

北京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卢长林的提案直言,集采药疗效不佳原因是价格过低,有关部门为确保集采药销量,给医院规定最低销售指标;部分医院被迫停止采购、使用进口药,医生处方权和患者知情权受严重干扰。

引起舆论关注后,1月17日,国家医保局要求上海市医保局联系瑞金医院和郑民华,进一步了解其反映的问题,并表示欢迎医务人员当好“吹哨人”。

2024年7月24日,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一家医药物流公司的员工正在的一个仓库里盘点货物。摄: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1月19日,国家医保局宣布,将于1月21日带队赴上海当面听取专家意见,收集药效问题线索。该局辩解,集采协议量一般在医院报量的60%-80%,剩余部分由医院自主选择拟采购品牌,无“一刀切”不允许采购使用“进口原研药”的制度安排。

虽然医保部门声称欢迎医护做吹哨人,但公开谏言的郑民华医生却遭遇“网暴”,最终于1月22日注销微博账号。

1月24日,丁香园前副主编夏志敏医生发文质疑,国家药监局公开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信息中,有多个产品的生物有效性数据雷同,该文后被投诉“侵犯商誉”遭删除。

同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回应,数据重复问题源自编辑错误,并已更正。被质疑修正数据仍存在疑问后,药审中心官网下架了所有一致性评价公开数据。

2月10日,数据恢复下载,部分药品数据被更正,但依旧有雷同和统计学错误。

2月9日,医保、药监部门未具名负责人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披露调研结果,基本全面否认了对集采仿制药的所有质疑,称“‘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说法,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

前媒体人项栋梁质疑,上述回应中的受访领导、专家无一真名实姓,缺乏接受社会监督的诚意。原文发出不久即被微信屏蔽。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