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李立峰:网络上的视频新闻——是一场误会,抑或是时辰未到?

这些数据显示,很多媒体和市民可能都高估了视频新闻的受欢迎程度。
只要比较一下传统的报章和电视,我们知道,视频在某些故事和题材上是有优势的,甚至可以是特别重要的,例如捕捉天灾人祸的现场状况、新闻人物的情绪等等。
媒体 政治

迎接2019年,哈佛大学的Nieman Journalism Lab找了数十位“新闻界最聪明”的人物,预测来年新闻业的趋势。这一系列短文值得一看,不是因为这些预测一定准确,而是这些短文至少可以颇为集中地告诉大家,美国新闻业界正在关注和讨论甚么发展趋势。

不是每位作者的预测都指向新现象。有些预测跟业界在过去几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有关,例如文字、影像,以及视频作为新闻载体的重要性。Google Jigsaw产品发展经理Justin Kosslyn估计,在2019年,以文字作为主要载体的新闻会开始走下坡。BBC News的移动及新形式编辑Nathalie Malinarich亦预期,网络上的视频新闻将会有显著的发展。

也许有读者会疑惑,文字作为新闻载体的重要性,不是一早已经在网络世界中走下坡吗?视频新闻不是一个业已存在的趋势吗?一月初,应香港记者协会邀请,我参与了一场公众讲座,题目是视频新闻对文字报导的冲击和启示,这个讲座题目背后,似乎也假设了视频新闻在网络上的普及性,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无论如何,在社交平台的推动和舆论趋势下,不少美国媒体机构在过去两三年间的确开始有规模地转向生产视频内容,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个别案例甚至有点灾难性的意味。
无论如何,在社交平台的推动和舆论趋势下,不少美国媒体机构在过去两三年间的确开始有规模地转向生产视频内容,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个别案例甚至有点灾难性的意味。

视频新闻的受欢迎程度被高估

事实上,至少在过去两三年的美国,数码视频新闻的发展和受欢迎程度,远不如预期中快和高,背后更涉及社交平台Facebook或有意或无意的“误导”。由于用户多分享视频有助Facebook推动视频广告,所以Facebook在几年前一直用各种方法鼓励主要的内容生产者多制作视频,它甚至为了这个目的而在一些数据上动了点手脚:两年多前《华尔街日报》就报导过,Facebook给予客户的关于视频观看的数据,把观看视频不足三秒钟的用者排除掉,从而把视频的平均观看时间推高了60%至80%。

无论如何,在社交平台的推动和舆论趋势下,不少美国媒体机构在过去两三年间的确开始有规模地转向生产视频内容,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个别案例甚至有点灾难性的意味。根据The Atlantic去年10月的一篇报道, Fox Sports于2017年6月解雇了20名写手及编辑,改为雇用与录像制作相关的工作人员。同年9月,虽然正值美式足球球季开锣,Fox Sports的网站流量却下降了88%。2017年8月,新闻网站Mic解雇了25名新闻部门的人员,将资源转向“社交视频”,到2018年4月,网站的流量是500万位不重复使用者(unique users),远低于一年前的1700万。

在美国业界状况以外,我们也可以看看一些跨国研究的数据。英国牛津大学的路透新闻研究所在2017年的数码新闻调查中,有些题目跟视频新闻的使用程度有关。下图数据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与路透新闻研究所2017年合作出版的Asia-Pacific Supplementary Report。调查中一组题目询问被访者在访问前一星期有没有以不同方式在网上接触新闻。在英国、美国,以及大部分研究覆盖到的亚太地区,指自己有阅读新闻文章的受访者比例,均高于有看过网路新闻视频的比例,在日本和韩国,两个比例的差异尤其大。

在港台,“看”的人比“读”的人多

诚然,在这问题上,香港和台湾是例外。在香港,33%的被访者在访问前一星期有在网上看过新闻视频,阅读过新闻文章的有31%,两者比例相若。不过,这条题目只是问被访者有没有看过视频和文章,不能反映他们看了多少。问卷的另一题目,询问被访者在网上看新闻时,接触的内容“主要是文字”、“主要是视频”,抑或两者差不多。下图显示,在英美及七个亚太地区中,日本和英国被访者接触视频新闻最少。跟之前的结果一致的是,香港和台湾的被访者较其他国家的被访者接触视频新闻较多。但就算在这两个地方,指自己主要看视频新闻的被访者和指自己接触文字和视频新闻的频率差不多的被访者,加起来都不到四成,相反,约六成被访者指自己在网上看的主要是以文字为基础的新闻内容。

除了所有使用者的整体状况之外,研究数据亦显示,最多在网上看视频新闻的人,不一定是年轻人。下图显示,在香港,15%的18至29岁的被访者指自己在网上主要看视频新闻,在30至45岁的被访者以及46岁或以上的被访者中,相应比例分别是13%和17%,三者差异很小,而且最年长的一群的比例还要稍高一点。在台湾,年轻组别主要看视频新闻的比例最高,但跟最年长一群比较,百分比也非常接近。事实上,在之前的图表里有包括到的9个国家和地区中,“年纪越轻,越多看视频新闻”的情况,只在日本、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出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要以为教育程度越高,“读得书多”、没有那么抗拒文字,就会较多看文字报导而不是视频新闻。数据显示的情况恰好相反,除了马来西亚之外,其余8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受过大学教育的被访者,更有可能指自己主要看视频新闻。

在台湾,年轻组别主要看视频新闻的比例最高,但跟最年长一群比较,百分比也非常接近。图为2018年11月16日台湾高雄市长候选人陈其迈的记者会。
在台湾,年轻组别主要看视频新闻的比例最高,但跟最年长一群比较,百分比也非常接近。图为2018年11月16日台湾高雄市长候选人陈其迈的记者会。

视频新闻的发展,受到这些因素影响

总括而言,这些数据显示,很多媒体和市民可能都高估了视频新闻的受欢迎程度。视频新闻没有如预期般受欢迎,至少有几个相互扣连的可能原因。首先要强调,视频内容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不等于视频新闻一定会大行其道。大部分人看新闻,始终是为了获取时事信息而不是娱乐,有人可能会指出,视频内容的信息比文字更丰富,所谓“一幅照片抵得上一千字”,何况是不停滚动的视频?但反过来说,有多少一般人,真的可以从一幅照片中解读出要用一千字来表达的内容?其实,“教育程度越高,越看得多视频新闻”这一发现,已经带出了一种可能性,就是从视频新闻中解读出重要的时事信息,抓住事情重点,可能也需要某程度的visual literacy,不一定比从文字报导中吸收信息容易很多。

视频内容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不等于视频新闻一定会大行其道。

跟这点相关的是,站在用者的立场,以文字为主的报导相比视频新闻也有一个优点,就是读者拥有的弹性和控制权较大。当人们阅读一篇长文章的,其实不一定会逐字逐句重头读到尾,如果不是一篇特别引人入胜的文章,读者在看到中段开始,也许会开始快读或跳过一些段落来读。相反,当读者觉得一篇文章值得细味时,又可以减慢阅读速度,或者偶尔回看之前的一些段落,看视频内容就没有这些弹性。

在使用时缺乏弹性这一点,又跟我们平时在甚么场合和平台使用网络新闻有关。如果我们用一部电脑看短片,拿著鼠标让短片跳至不同段落,可能还不算太麻烦,但在手机上看短片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今时今日,人们很多时候会在如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移动中的短暂时间通过手机看新闻,在这种情境下看视频,若不想打扰他人,就要戴著耳机,不是说戴耳机很复杂,但始终是一项额外要求。总而言之,从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的角度看,视频新闻的使用可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几个因素加起来,人们原来不是真的常看网络上的视频新闻,就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视频和文字本来就不对立,多媒体是网络的特质,对新闻工作而言,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让文字、影像、视频互相配合。
视频和文字本来就不对立,多媒体是网络的特质,对新闻工作而言,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让文字、影像、视频互相配合。

在使用时缺乏弹性这一点,又跟我们平时在甚么场合和平台使用网络新闻有关。

以上不是说大家真的不看网络视频新闻,只是到目前为止,视频新闻在网络世界其实并没有之前一些人所预期的明显优势;以上更不是要抺杀视频新闻有其重要性,始终,只要比较一下传统的报章和电视,我们知道,视频在某些故事和题材上是有优势的,甚至可以是特别重要的,例如捕捉天灾人祸的现场状况、新闻人物的情绪等等。而视频和文字本来就不对立,多媒体是网络的特质,对新闻工作而言,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让文字、影像、视频互相配合。

所以,正如文章开首时指出,仍有一些业界人士认为视频新闻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例如BBC News的Nathalie Malinarich就认为,如果人们在这一刻仍然少看网络视频新闻的话,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体仍然未能时刻制作出真正好看、有意义,而又适合在网络及手机平台上传播的视频新闻内容。她以专门做“新闻解释”的美国网站Vox做例子,指出该网站的视频往往大受年轻网民欢迎,而Vox制作的短片,无论从节奏、剪接、片段来源,动画和配乐的使用等,都跟传统电视台的视频新闻不一样。但同时,那些短片并不哗众取宠,它们的确可以做到把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完整地说出来的效果。

对新闻工作而言,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让文字、影像、视频互相配合。

Malinarich乐观地认为,随著在网络看视频内容成长的年轻一代加入媒体与新闻行业,我们可以预期更多配合网络特色的视频新闻内容的出现。但在这里又不能不提的是,制作Malinarich眼中那些高质的视频,成本可以很高。就算媒体人具备足够的实力,也不一定等于媒体机构觉得大力地发展视频是合付效益的行为。所以,视频新闻是否真的会有突出的发展,只能说句拭目以待了。

(李立峰,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有趣的議題,如果能夠再加上比較"兩到三年閱讀文字/觀看影像比例的增減" 應該會更值得討論
    個人是文字閱讀遠大於觀看影片,因為後者太過被動

  2. 港台看視像新聞比例較高的原因,應該跟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脫不了關係,台灣更是新聞台充斥,大家習慣新聞影像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