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曾国平:中美纷争下最大输家是香港

香港一直靠中间人的角色得以繁荣,如今却因这角色却成了两面不是人的负累。
积极参与每次占领示威行动的,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不愿再听天由命,在绝望中向权力作出激烈的抗议。

由6月9日的大游行,到6月12日的占领行动,到6月16日人数更多的大游行,加上数之不尽的其他示威集会,香港反修订《逃犯条例》的坚持和热情,似乎比2003年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的香港经济表现没有当年那般风声鹤唳,社会上依然有此强烈的反对声音,为甚么?那不是对香港政府高官不满那样简单,毕竟大家都知道就算换了别人,事情发展只有程度之别,本质上是不会有太大差异的。

不满,也许源自更深层的担忧,担忧香港的制度向中国内地愈走愈近、跟自由民主的距离愈来愈远,香港在国际独特的地位不保,优势逐渐消失。在政治阴霾的笼罩下,我们也听到独立关税区、《香港关系法》等陌生字眼,有关港元被冲击的传闻亦不时出现,鬼影幢幢,充满不确定性。

由始至终,从政治到经济,香港都处于被动,面对扰攘经年的中美贸易战,夹在中间的香港人可以做甚么?

华为成了贸易战的“牺牲品”,除了国家安全考虑,其领先世界的5G技术同样重要。就算特朗普连任机会再高,贸易战也会以某种形式的协议达成和解,但科技上的争端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息的。
华为成了贸易战的“牺牲品”,除了国家安全考虑,其领先世界的5G技术同样重要。就算特朗普连任机会再高,贸易战也会以某种形式的协议达成和解,但科技上的争端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息的。

从短期的贸易战到长期的科技战

就算特朗普连任机会再高,贸易战也会以某种形式的协议达成和解,但科技上的争端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息的。

根据实证基础稳固的传统经济学智慧,从个人到国家,专业生产可带来可观的利益。熟能生巧,再透过交易便能互惠互利。自由贸易是好事,只可惜遇上现实政治考虑和制度差异,利益的计算就变得复杂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成了世界工厂,以其相对低廉的劳工为美国提供源源不绝的便宜产品,美国消费者得益之余,部分行业更受惠于来自中国的生产要素,得以扩张。只是,难以否定的是中国出口的兴起损害了美国一部分本土制造业的利益。现实的困境加上政客的鼓动,中国劳工威胁美国蓝领生计成了一个半真半假的热门论述。与此同时,为了保护个别企业发展和某些维持国家稳定的理由,中国为加入世贸而许下的承诺不少落空,外资进入中国障碍重重,贸易关系难称得上公平对等。涉及商业秘密、科技竞赛以至国家安全的疑虑,就更加是敏感的问题了。

在这个背景之下,中美政经冲突在所难免,就算总统不是特朗普(川普),美国政策方向也不会有大改变,差异只在手法风格而已。一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关税加码此起彼落,千亿贸易额犹如手上赌注。去年我在端传媒发表的 《中美贸易战不易参透的三大原因》一文有以下结论:“中美贸易战不易参透有三个原因:一为贸易数据信息含量低,二为双方贸易替代性难以量度,三为劳动市场和资产市场带来的政治冲击更是计无可计。贸易战哪一边最后会率先让步?我没有把握回答,只想指出过去三个月来美股升了半成,内地股大跌接近一成。非表态不可的话,我会押一点小注到美国的一边。”

一年过后,美股大概打了一个和,中国内地股市也只微跌了几个百份点。自贸易战开打以来,美国经济维持低失业、低通涨的格局,经济增长更偶有惊喜,孳息曲线倒挂的衰退预言未曾成真。至于中国内地的宏观数据,亦未见有明显转坏,还未出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稳定市况(当然,中国的数据问题甚多,传闻亦没完没了,我描述的只是“表面证供”而已,不排除跟现实有大段距离)。也许是影响滞后,但我更相信是人民币贬值加上替代效应下,贸易战本身破坏力其实很有限,至少不会带来金融危机式的灾难结果。

真正的战场,其实在科技。中国由模仿到研发,由以量取胜到提升质素,创新的实力渐渐走近美国的水平。两国的商业和学术关系,也增加了双方偷取科研成果和其他商业秘密的风险。华为成了贸易战的“牺牲品”,除了国家安全考虑,其领先世界的5G技术其实同样重要。就算特朗普连任机会再高,贸易战也会以某种形式的协议达成和解,但科技上的争端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息的。科技进步依靠多方面的合作,窒碍两国技术交流的结果是拖慢全球的发展,这就不只是一年半载的经济盛衰起伏,带来的是对生产力长期的破坏了。

中国出口的兴起损害了美国一部分本土制造业的利益。现实的困境加上政客的鼓动,中国劳工威胁美国蓝领生计成了一个半真半假的热门论述。
中国出口的兴起损害了美国一部分本土制造业的利益。现实的困境加上政客的鼓动,中国劳工威胁美国蓝领生计成了一个半真半假的热门论述。

香港两面不是人的尴尬处境

前境难料,政治不确定性打击投资意欲,资产价格在捉摸不定的气氛下也难以企得稳,中美纷争下最大输家其实是香港。

陷于中美贸易战的战火中间,愈来愈多人为香港的未来担心。对香港的忧虑,其实也是由于科技而开始出现的。去年年尾发布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年度报告》(2018 Report to Congress of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引起取消香港独立关税区地位的恐慌。可是,那不过是捉错用神,其实报告关注的是军商两用科技(dual-use technology),是针对香港转口港地位而写的:

“作为中国内地的一个主要转运中心,为防范未授权运输受限制美国商品到中国内地,香港是重要伙伴……不过,根据国务院于2018年5月公布的香港政策法年报,美国官员‘持续为转运受限制商品表示关注,包括在每年就策略性贸易限制的双边讨论之时。’”(As a key transshipment hub for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is an important partner in ensuring robust protections against unauthorized shipments of controlled U.S. items to the Mainland … However, the State Department’s annual Hong Kong Policy Act report, published in May 2018, noted that U.S. officials “continue to raise concerns about the diversion of controlled items, including during its annual bilateral discussion about strategic trade controls.”)

美国政府只求保护美国利益,从来对跟利益无关的“别国事务”没有兴趣,香港大小选举结果以至甚么议员被取消资格都只是远在天边的小事,美国关心的只是香港会否成为被中国内地利用的一个缺口而已。有说法指美国为求打击中国,会不惜“搞乱”香港。为搞乱而搞乱,“外国势力”之说一如其他阴谋论,很受欢迎信众甚多,问题是这类说法一般难以证实,更合理的分析方法是从美国的利益出发,看看香港在两国之间到底有什么作用。

修订《逃犯条例》的争议,对美国来说是威胁到其公民在香港的商业活动和人身安全,于是官员政客勇于表态。反过来对中国内地来说,香港何尝不是通往外界的一个缺口?这一边的香港信息、资金、人口流动无阻,那一边的中国内地在各层面活动也严加管制。对中国内地来说,香港犹如船上的一个小洞,不堵塞的话便后患无穷。

美国怕香港跟中国内地太接近,跟其独特的政经地位不符,中国内地也怕香港太自由失控,威胁其内部稳定。香港一直靠中间人的角色得以繁荣,如今却因这角色却成了两面不是人的负累。

香港股市在过去一年跌得比美国和中国内地都要惨重,经济数据亦愈见失色。纵使有美国减息的合理预期,最近连“怎样也不会跌”的楼市也出现负面新闻:高银金融于五月以过百亿港元夺得启德旧跑道区商业地,公司早前发出通告,指董事局认为近期香港的社会矛盾和经济不稳,将对香港商业地产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决定宁愿损失2500万港元的订金放弃地皮。消息一出,香港地产股明显下跌,楼市似乎出现久违了的悲观情绪。除了资产市场,香港的实体经济也开始变得负面,贸易量持续收缩,各界对经济增长的预测也纷纷调低。“走资”逃离香港的大小传闻,更是充斥传媒,绘声绘影的反映著恐慌情绪。

难保美国不会把香港当成下一个华为,中国内地也难免会进一步收紧香港的自由。前境难料,政治不确定性打击投资意欲,资产价格在捉摸不定的气氛下也难以企得稳,中美纷争下最大输家其实是香港。

年青人为运动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换取到的似乎仍相当有限。
年青人为运动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换取到的似乎仍相当有限。

香港年轻人在绝望中的挣扎

就如早前G20峰会,香港示威者试图透过外国向中国施加压力,结果换来的只有特朗普简单提到香港几句,跟示威者所渴望的相距甚远。

游行集会当晚,政府的新闻稿陈腔滥调,重点是修订《逃犯条例》如期恢复二读。后来经历完好几次的抗争活动,政府的口吻由如期二读改为“收回”,再由“收回”改为“寿终正寝”,群众渴望听到的“撤回”两字仍未出现,对某些示威者的搜捕追究行动当然也不会放慢手脚,年青人为运动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换取到的似乎仍相当有限。对的,面对权力强大的中央政府,身处变化莫测的全球金融市场,香港是如何的渺小,是如何的听天由命。就如早前G20峰会,香港示威者试图透过外国向中国施加压力,结果换来的只有特朗普简单提到香港几句,跟示威者所渴望的相距甚远。毕竟,在全球政治经济的大环境下,小小的香港实在难以成为讨论焦点。

除了有能力移民将资金调到海外的少数,大部分香港人唯一可以做的,大概就是在风雨中保持乐观。

积极参与每次占领示威行动的,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不愿再听天由命,在绝望中向权力作出激烈的抗议。是以卵击石的徒劳无功,还是历史夹缝中的一线生机?毛泽东讲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面对逐渐灰暗的未来,来日方长的香港年轻人自然特别关注,也特别脆弱。

(曾国平,香港亚太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成员/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经济3.0”作者)

读者评论 1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原来想说些什么,——又说不出来。
    我是看着港片长大的,对香港有着特别的情怀。而今发生这些事情,不知道庙堂之上的人心不在了,还是上苍有意折腾我们。
    人心撕裂是件很让人难过的事情。

  2. 樓下那位想搞好關係的那位網友,把中國人跟香港人對立起來搞港獨的正是中央政府啊。你還想讓香港跟他們搞好關係??搞清楚對象了嗎?噗

  3. 回應一下樓下的一位網友,請你不要濫用「港獨」一詞套在香港民生以及政府管理,更不要把「港獨」這個連香港人也不放在眼裡的一詞無限放大和聚焦!我看很多內地媒體也喜歡報導並引用「港獨」這樣「港獨」怎樣,妖魔化市民的需求,先不跟談什麼自由民主了,普遍人的住屋問題/經濟發展/生活品質一直沒有進步,而表面上有事的時候中央來一句「香港事務屬於中國內政」,沒事的時候就叫「香港事務有高度自治」,那些官場官腔講的永遠比做的容易都是嘴上說說好聽,用內地一句俗語「都是扯犢子」,香港政府那麼有本事的話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出來反對反駁了(維穩強大的地區除外)

  4. 是我看錯了,你談的更多是現實政治,我對你的回應只有一句,沒有「權力」,不存在「雙方」。現階段只是在claim那個「權力」而已,你說的經濟發展,日後中港關係,都以這個作為前提,否則免談,這是廿二年的經驗。廿二年,不是港人沒談,而是對方不讓你談,議會力量夠了,更連開口的資格都沒有。所以,說雙方拒絕溝通,是不顧現實的說法。理解這一點就要看論者對香港的現實情況有多貼近。這當然不是義務。
    你沒回應這個,倒忙不迭來擋另一支無相干的箭,誤傷你非我本意。

  5. 表面上的願意理解的姿態不代表真的能跳出已有的理解框架。當香港人政治性的連結外在力量時,卻用情感道德來理解,這是個極大的錯位。不僅是限制了別人,更糟糕的是限制了自己。

  6. 我最多對港獨無所謂,還沒到「想港獨」的地步。香港人(大部份,盡量避免全稱帶來的糾纏)也還沒打出港獨的旗幟,目前只是要求中方遵守承諾而已。
    「港獨」和「爭取相對獨立性」(《基本法》承諾的一國兩制)是兩個概念。部份中國人(包括閣下)並沒有這種理解的彈性。這才是對立的根源。並非我製造對立,而是對立本來存在,就不能假裝沒有。如果要消除或緩和這種對立,只能指出理解上的落差。你倒是個很好的示範。
    一來就訴諸情緒——煩,我應該接收你的情緒嗎?讓你不煩?
    「一起去死」這種說法和「政治歷史經濟上都不能獨」一樣囫圇。死不死要國際國內形勢,雖然不樂觀,但把事情說死本來就不政治。never say never

  7. 楼下这种把香港人和中国人对立的港独真是神烦。这种人的心态就一直是这种:想港独,但政治历史经济上都不能独,那怎么办呢?那只能所有“香港人“一起去死了啊。

  8. 在香港,目前只有一個現實問題——權力分配。其他的,都只能在這個基礎上興建。不是沒想過樓不蓋在地基上或許僥倖可行,事實證明此路不通,因為對家想通吃。沒有權力,就不存在所謂的「雙方」。

  9. 多情的怕不是香港人,反而是部份中國人,對很多事有太多無謂的感情投射。

  10. 所謂挾洋自重,無關風月,只是求存而已,談什麼情不情的?

  11. 假如沒有美國呢?香港不會是輸家,是死棋。

  12. 所以从现实角度来说,对香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和中央政府处理好关系,以谋发展,还有所谓的试图依靠美国的想法,那是天真了。如果抗议能设置经济发展相关的议程,又保持其现在的政治自治,长治久安,是一件大好事。但我怀疑可行性,第一,媒体上只有对立情绪,两方拒绝对话,无法讨论更现实的议题,第二,香港的政治精英和商业精英没有足够的领导力把这件事做成。

  13.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14. 棋子論高級版本?

  15. 個人認為,是輸是贏,不能單純地由經濟的角度去判斷。
    現在香港人要的是什麼?他們可以捨棄的是什麼?他們展示給全世界的又是什麼?自由,平等,互助,包容與正義,這些,對我而言,比金錢,比繁榮更重要。
    我相信,當香港人走上街頭時,他們之間許多人應該有相同的看法。

  16. 香港意识不到自己就是川普嘴里briefly的地位,挟洋自重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有情总被无情抛。

  17. 然而对于年轻人而言,再不去挣扎还要等到何时?现在只是一个开头,但我相信他们会走出一条正确的路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