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最严重边境冲突:中印能避免热战“宿命”吗?

在许多民族主义者心中,对另一场中印战争的想象并未远去。在历史死结下,中印边境上,有一道无法回避的热战阴影。
2020年6月16日,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的示威者抗议解放军士兵在加勒万河谷的暴力对峙中杀死印度军人。

见证了曼哈顿计划与广岛长崎两次原爆的爱因斯坦在1940年代末说,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怎么打,但第四次大战的武器将是棍棒、石头。就在本周,两个装备核武器的大国的边防部队,就用棍棒和石头在边境线上打了一场,伤亡惨重。

周二即6月16日下午,印度媒体报导称,中印的边境部队前一晚在拉达克地区边境上的加勒万河谷地区(Galwan Valley)卷入激烈肢体冲突,3名印军身亡。到了深夜,印方上调死亡人数,宣布阵亡20人,并称中方伤亡43人,中方则截止发稿时未有回应数字。解放军西部战区下午发布了一份措辞不算强硬的新闻稿,指责印度方面“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要求印军“立即停止一切侵权挑衅行动……回到对话解决分歧的正确轨道上来。”同样口吻的,还有北京的当值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

依照印军数字,棍棒和石头的危机,酿成五十年来中印边境冲突中公开报导的最大伤亡。考虑到双方若是直接交火,战端恐早已升级,“没有开火”的说法大概是可信的,但这更使当前的伤亡数字变得吓人。

一场中印热战,是否箭在弦上?

大冲突可避免,但双方“战狼”是否同意?

1969年,冷战最高峰时,中苏在乌苏里江边境发生珍宝岛冲突,中方损失30人,苏方58人阵亡,几乎推到核战边缘。与之对照,中印如今的边界冲突虽然烈度逊色,但人员损失不遑多让。热战的阴云确实笼到了时代的头顶。

尽管如此,中印大打出手仍可避免,端看双方能否有合理解释,以及是否能压过“战狼”的呼声。

现阶段的中国和印度,都没有足够意志和动机在边境线上策动一场战争,亦缺少足够的地缘政治支持。对北京来说,未来的战略重心显然在南海和台湾,和印度卷入冲突有如“第二条战线”,会分散、摊薄战略资源,变相让美国“从中渔利”,打乱规划的阵脚,不是想看到的场面。对新德里来说,执政党稳如磐石,没有选举压力刺激国境线上的冒险。

2016年10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在金砖国家峰会与各国领袖握手。
2016年10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在金砖国家峰会与各国领袖握手。

这也是为何之前5月,两国此轮边境冲突开始后,军方达成协议同时后撤。盖因都没有“煲大”危机的动机。所谓后撤,多是见步行步,有时在实际控制的拉锯上继续得到些小便宜。但如今在相互猜疑的“后撤”中酿成惨重损失,恐怕任何一方都没准备。

坊间许多人认为,中国在中印边境上的行动类似南海造岛,咄咄逼人。但在中印之间,北京却少出现这些年中国在其他国家不难见到的“战狼外交”。相比许多驻外使馆,中国驻印使馆低调;中印之间涉及的许多矛盾,尤其是西藏问题和藏人问题,也似乎颇有某种默契,尽量不互相挑起事端;至于习近平和莫迪,无论是2018年4月在武汉,还是2019年10月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会面,都算成功,且这一切均发生在2017年中印军队在中-印-不丹边境对峙之后。可见,双方并没有在边境上采取强硬的鹰派态度,仍然是希望不要擦枪走火。

印度此次爆出士兵伤亡事件后,各路官方评论,从军方到《环球时报》,都算是“克制”。至于印方,莫迪晚间接连听取了内政部、军方、外交部的多次简报,暂时未有回应,但考虑到多方因素,应不至于彻底翻脸。

不过,双方是否会借此升级“热战”,还取决于另外两个因素。

一是是否有“战狼”人物冒险赌博,无论中印内部,如今都有“打一场仗换多年和平”的声音长期存在,在军事科技发达的今天,“闪电突袭”或“外科手术打击”的小规模冲突模式,也摆在领导人的选项中——莫迪就在2019年初对巴基斯坦使用过类似手法。而在北京,习时代解放军大改革之后一直没有“练兵”的机会,很难排除是否有人怂恿冒险行动。

但让中印两边都更感棘手的是,近年来双方民众民族主义情绪日渐升温。如果民间对这次伤亡反应极大,那么当局最终就可能被迫“赶鸭子上架”。中印边境的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1959年,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向公众发布了关于边境争议的《白皮书》,公众惊讶地发现总理对西线(也就是这次发生冲突的阿克塞钦地区)的边境似乎并不太坚持,结果是,尼赫鲁被民族主义施压,被迫在边境谈判上采取更加鹰派的位置,1962年的战争再也无法避免。

这次中印的冲突走向缓和还是继续升级?关键一棋已经交到了北京的宣传部门,与印度执政党的民粹鼓动机器手上。

1960年4月21日,中国时任总理周恩来与印度时任总理尼赫鲁于印度会谈。这是双方在1962年战争前的最后一次沟通尝试,最终失败。
1960年4月21日,中国时任总理周恩来与印度时任总理尼赫鲁于印度会谈。这是双方在1962年战争前的最后一次沟通尝试,最终失败。

中印边界死局,热战风险难降

然而,中印边境凝聚了太多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无论今次危机如何收场,热战的危险都会在未来一次次徘徊在这条边境线上——并且不以两国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理解中印边境,需要回到19世纪,英印殖民地政府进行了大量的边境测绘。今天争议较多的两段边境——西段的克什米尔-拉达克-阿里一带(阿克塞钦),以及东段的达旺-藏南一带(阿鲁纳恰尔)都和英帝国的遗产有关。在东段,英国试图以1913年英国-西藏-民国政府的三方《西姆拉条约》为据,按照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划界。国民政府代表先是部分认可了这个条约,随后又被北京通令撤回支持。西段则更复杂,英印政府就西藏和新疆之间的无人区如何和印度划界提供了多种方案,激进与保守的领土划线相隔数百公里。

今天印度对西段的领土诉求恰恰是最为激进的“阿尔达克-约翰逊线”(Ardagh–Johnson Line),以喀喇昆仑山的山脊为诉求。但在英印时代,印度和新疆西藏的实际边界甚至没有达到离约翰逊线还有很远的马继业-窦讷乐线(Macartney-MacDonald Line)。

中印的边境纠纷开始于1951年西藏纳入红色中国统治。后世历史学家翻阅当时尼赫鲁和周恩来的通信与印度的决策过程,发现尼赫鲁的构想是守住东线,即麦克马洪线,交换条件是放弃对西线本就没有怎么控制的地区的领土诉求。北京并不排斥这个方案,因为东线的藏南地区在战略上不重要,西线的阿克塞钦则连接着新疆和西藏,把扼喀喇昆仑山口,是值得拿下的战略要冲。周恩来并没有拒绝尼赫鲁的提议。

然而,一切在1950年代末急转直下,既是因为达赖喇嘛出走印度之后,两国在实际控制线的界定上谈判不顺,也源于印度的公众压力迫使尼赫鲁将西线的主权也提上议程,把先前并不诉求的阿克塞钦划为印度固有国土,这等于使中印之间无法在领土问题上达成之前有意完成的妥协交易,从而使得领土谈判变成了“鸡同鸭讲”的诉求展示。1962年之后,双方对领土诉求的理解更是根深蒂固,如今大概是中印历史上最没有可能就边界谈出结果的时代。

2020年6月16日,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的示威者焚烧习近平的肖像,抗议解放军士兵在加勒万河谷的暴力对峙中杀死三名印度军人。
2020年6月16日,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的示威者焚烧习近平的肖像,抗议解放军士兵在加勒万河谷的暴力对峙中杀死三名印度军人。

中印边境的另一个随时导向热战的死结,则是“实控线”。所谓实控线,是一条可以用来“维持现状”的边境,比如若有一方脱离实控线深入另一方控制区,谈判时可以要求其撤回。然而在中印的争议边境上,所谓实控线并不存在。这条边境漫长、崎岖,地形复杂,不可能长期有人把守,常常是谁站在那里,哪里就算“实控线”。更重要的是,中印之间长年没有办法就到底双方实际控制着哪条界线形成共识,于是边境上最常见的纠纷场面,就是两支巡逻队吵得面红耳赤,都认为对方越过了“实际控制线”——反正这条线也没什么白纸黑字能够证明。所以,中印争议边境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双方不断去争夺这条没有共识的“实际控制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冬季冰封的山地,上千公里的无人区,糟糕的通信设施,都是双方巡逻队能够减少冲突的要素。在一些回忆文章中,一些曾经在边境巡逻的人描述过一些双方似乎有默契的办法,比如同一条边境,一方的军人和牧民按照自己的理解走,另一方同样按照自己的理解走,只要不碰到,就相安无事了。然而科技发展,基建水平提高,乃至全球变暖使得冬季缩短,都让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山的边界问题更易激化——GPS设施普及,巡逻更方便,巡逻范围更大,也就意味着边境相遇对峙的机会提高,而增加的对峙机会,就更容易导向可能触发战争的事件。这次的伤亡就是一个例子。

最后,还有一重死结,使中印下一场战争似乎带有“宿命”意味,那便是印度的心态。无论印度在印巴战争中如何狂胜乃至肢解东西巴基斯坦,1962年被解放军击败都是印度现代历史上的沉重耻辱乃至伤疤。作家奈保尔( V. S. Naipaul)当时在靠近前线的加尔各答看到,收音机里一边放着尼赫鲁要求战斗到底的号召,另一边是城市里人心惶惶,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要占领印度,建国后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自我感觉一扫而空。更令印度人耻辱的是,毛泽东的军队在打败印军后又立刻撤回,完全不给印方“复仇”或“血战到底”的机会。直到今天,印度人谈起开国总理尼赫鲁,都要数落他“对中国软弱”或输了那场战争。

另一场中印战争的想像,在许多民族主义者心中并没有远去。而现实,又会结构性地在中印边境上制造一个又一个战争机会。

2019年10月10日,印度钦奈一所学校的学生脸上涂上中国与印度的国旗图案,欢迎习近平到访印度。
2019年10月10日,印度钦奈一所学校的学生脸上涂上中国与印度的国旗图案,欢迎习近平到访印度。

更大的危险:南亚版本的“新冷战”?

中印冲突发生的喀喇昆仑山口地区,曾经是南亚地缘政治的杠杆点。16世纪,在塔里木盆地高速扩张的叶尔羌王赛义德汗(Sultan Said Khan)率领大军,沿叶尔羌河过喀喇昆仑山口,试图征服卫藏,一路打到拉萨,结果在山口外暴病身亡。19世纪,驻拉达克的英印代表为了和俄罗斯帝国在“大博弈”中抢夺喀什噶尔的势力范围,试图从同样的道路一直开拓到南疆,打通印度到塔里木绿洲的商路。如今,印度政府正沿着同样一条路线修筑一条高等级道路,为边境争端垒高筹码。

南亚真正的危险还不在于此,而是中美对抗,到底多大程度上会卷入南亚地缘政治。

在1991年结束的那场冷战中,南亚的数次战争都和冷战中的地缘政治紧密关联。1962年的中印战争,背景是中苏分裂而苏联和尼赫鲁走近,印度对苏联介入战争抱有期待,却落空。1971年的印巴战争带来孟加拉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印度获得大胜,则是因为支持巴基斯坦的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元气大伤,而苏联对印度的力挺不遗余力。因而,一旦冷战中的大国平衡出现变化,南亚就可能出现军事冒险的行为。一个反向的例子是,1987年的中印也险些打一场大战,但那时苏联和美国都和北京关系不错,因而这场战争没有足够打响的地缘政治动力。

在如今的南亚,北京最大的利益不在于边界线,而是从巴基斯坦瓜达尔(Gwadar)深水港到中巴边境塔什库尔干的一整条中巴经济走廊(CPEC)。巴基斯坦的内政,则长年不算稳定。对印度来说,在民族主义和抗衡中国的双重诱惑下,对巴基斯坦施加更大压力,迫使其投入更多资源在军事竞争上,削弱其经济能力,最终引爆国内危机,这个选项非常诱惑。这又可能逼迫中国参与到帮扶巴基斯坦的计划,乃至卷入巴基斯坦内政,最终变成一个无底洞。借此,印度还可以将美国诱入南亚,以抗衡中国的理由扶持自身的发展。

如果这样的“冷战”循环在南亚形成,那么后果将可能是灾难性的——南亚,尤其是巴基斯坦,可能陷入深重的危机乃至崩溃。更重要的是,如果南亚真的形成了中巴对抗美印的局面,后者的实力会强过前者很多,不均衡的实力对比,更可能触发军事和政治的冒险行为。

只不过,至今为止,美国和中国在南亚都颇为谨慎,没有打算把远东的冲突模式带入这个区域。这一方面是由于南亚地缘政治实在耗费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莫迪的印度的经济表现远远差过预期。要帮扶一个经济上疲软的印度,是另一个南亚无底洞。

无论今天情况走向何方,南亚始终都有机会转化为新冷战的新边疆,甚至转化为一个比台海还要危险的火药桶。但当下,最危险的可能是身在印度的中国侨民。

(杨山,媒体人)

读者评论 1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中國武漢肺炎1 日前
    好文章,但我還是不看好中印在短期內發生熱戰的可能性。
    太多不利因素,又南海又疫情,雙方都不想開打,這件事或許只能先記在帳上了,反正也不像是小粉紅的無能狂怒真的對中共國策有任何影響力,但印度的nationalism就不好說了,不過一隻手拍不響嘛。
    则啧啧啧,小粉红的无能狂怒,瞧这语气,明天你们台湾破岛正名公投修改宪法试试嘛,看看小粉红的狂怒到底能不能逼着共产党拿你们开刀┓( ´∀` )┏

  2. 中印高层都不见得想把事情搞大,但中下层会不会有人头脑发热则有点不好说;尤其是天朝这些年战狼横行,真有人搞出“二二六”那样的下克上行为也不是不可能

  3. 很明顯中印兩國都不想開打,除非有底層私自決定。不過這回的衝突,是否就已代表私自決定存在呢?

  4. 喪失自我思考能力的狂熱的民族主義者極易演變成好戰分子,常常让只想借助樹敵保障統治的煽動者尷尬且進退兩難

  5. 应该看到如果政治为军事服务是多么的危险

  6. 不要有國界嘛 大家都是地球上的生物之一,一起手牽手好朋友,一起搞好環保工作

  7. 好文章,但我還是不看好中印在短期內發生熱戰的可能性。
    太多不利因素,又南海又疫情,雙方都不想開打,這件事或許只能先記在帳上了,反正也不像是小粉紅的無能狂怒真的對中共國策有任何影響力,但印度的nationalism就不好說了,不過一隻手拍不響嘛。

  8. 衰軟必豬

  9. 脚踢印度 拳打台湾 口诛美国 笔伐日本 一派冥族复兴 大国气象

  10. 不亮劍嗎?雖遠必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