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陈子云:在主流与独立的吊诡错置下,念想廖启智

香港人在当下的流行文化环境中,更愿意抓紧有相近志向的本地演员,无论新旧。
廖启智在《十年》(2015)内的演出。
香港 电影

昨夜得悉资深演员廖启智胃癌逝世,马上想起以前在浸会大学读书的时光。一直都没甚么机会见到明星、演员真人,唯有当时廖启智在浸会大学任教,不时都会见到他在校园出没,顶著一头黑中带灰的短发到饭堂吃饭,从来没见到有伴同行。校园内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认出他,即便如我见到他走过,内心也没有升起走上前向他打招呼的念头。加上他一副木然的表情,分不清严肃还是厌世的深沉,往往只是想到:“是智叔,对,他在学校教书。”虽然他自带气场,和令人敬而远之的距离,但是想到他默默在校园教书,为本地电影培育后进,到底是敬重他实而不华的作风。

廖启智给人的印象自然是“实力派”、“绿叶”、“资深”,他的演艺生涯一直陪伴几代香港人。老一辈会记得他在周润发主演的《上海滩》(1980)演丁力的助手“陈祥贵”,新一代会想起他在《选战》(2014)、《十年》(2015)、《点五步》(2016)、等影视作品的演出。死讯一出,我却第一时间想起廖启智在无线生涯后期的“胶剧”《大冬瓜》(2009),以及最后一次在银幕看到的,他在《死因无可疑》(2020)里的犯罪学教授。《大冬瓜》播映时,正值无线电线接连推出《搜神传》(2007)等古装电视剧,角色卡通化处理,应用特效却流于失真,剧情敷衍,《大冬瓜》亦如此,而被网民耻笑为“胶剧”;《死因无可疑》则由于导演袁剑伟导技拙劣,表面上是悬疑片,但片中不少恐怖剧情沦为笑料,不少观众嘲为“奇片”。一剧一电影,廖的演出都同样夸张、用力过猛,观众也感到被编导当作白痴。

廖启智的配角之路犹如千面人,甚么行业、性格的角色都能交出功课。然而即便是资深绿叶,也得看编导懂不懂用人。

廖启智的配角之路犹如千面人,甚么行业、性格的角色都能交出功课。然而即便是资深绿叶,也得看编导懂不懂用人,仔细回想,大多数编导都起用他,都是偏好他的出演能制造“奇观”的角色。《选战》大家都赞好,不过种种为主角“宋漫山”设计的场口(剧情),还是要求他成为喜怒无常,阴阳怪气的“金句制造机”,编导明白智叔的演技有保证,能确保有他在的场口,观众会疯传当中的金句。因此久而久之,还是令人怀疑,到底廖启智作为配角的演出,是否也一早被编导定型。

廖启智于2009年凭《证人》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廖启智于2009年凭《证人》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他一生低调,演出也可堪评议,但港人怀念他的谦逊少言。他后期的职涯选择,更与香港的时代命运暗暗相连,在这光辉落尽的时代中,香港人也怀念他的角色曾经带来的警言和希望。在如今主流与独立的吊诡错置下,谁来定义主流与独立、人们原本希望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某程度上都被褫夺了话语权,因此这种警言和希望无疑也是对内的,折射出港人对这个时代的诉求与渴望。

电视、电影,配角的两条腿走路

一直到我记忆所及的千禧年初,廖启智是大家在“公仔箱”(编注:指电视机)日夜相对的演员,是那种你不会第一时间记起他,但看到他演出便倍感亲切。

的确也早,廖启智从第八届(1979年入行)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毕业,同期学员有“五虎将”汤镇业,也有李成昌和艾威等绿叶,都是“挨足几十年”才在今日成为广为观众认识的电视台演员。廖启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后进有“五虎将”,前几届则有爆红的周润发,当时电视台乃风云地,为香港电影业提供大量幕前幕后人才。廖启智受限于外形,确实没办法与周润发(1973年入行)、刘德华(1980年入行)、梁朝伟(1982年入行)等人争一日长短。1986年无线电视首批到中国大陆取景的长篇历史剧《大运河》里,梁朝伟演男主角、风尘三侠的“虬髯客”,廖启智演隋朝原太子杨勇,但篇幅不长,很快在剧中被大反派隋炀帝杨广(吴启华饰)害死。

一直到我记忆所及的千禧年初,廖启智是大家在“公仔箱”(编注:指电视机)日夜相对的演员,是那种你不会第一时间记起他,但看到他演出便倍感亲切。《骗中传奇》(2006)的顾残生操弄徒弟报仇,犹见其深藏不露的狠劲;《寻秦记》(2001)的乌龙博士更是因为古天乐成就一代神剧,每当项少龙挣扎应否回到未来,便有乌龙博士讲解穿越时空原理的闪回,连带令廖启智被不少香港九十后记住。

《笼民》(1992)剧照。
《笼民》(1992)剧照。

在电视台出演配角,在港产片中也如是,只是廖启智在电影中的成就更加广为人知。凭张之亮执导的《笼民》(1992)出演乔宏叔的弱能儿子“太子森”,获金像奖最佳男配角(2009年凭《证人》再度获奖),演技受肯定。即便在当时的赌片、剥削片等主流商业制作中,廖启智仍保持水准,不愠不火,做好本份。王晶的《至尊三十六计之偷天换日》(1993)里,他演刘德华的老千拍档,虽然篇幅只占开场一部份,但尽显智计潇洒,与刘德华对戏游刃有余。

就算如剥削片《灭门惨案二之借种》(1994),通篇炮制情色奇观,他演出一个大陆派出所公安,面对女主角郑艳丽在墓前道出灭门案情真相,一面聆听、对答,其实心知眼前人便是凶手,却选择放人一马。毕竟全片剧情旨在贩卖剥削影像,廖启智的戏份也无足轻重,相信编导在意情色场面更甚于他的演出,然而他明显细心推敲过角色心理,使公安角色更见人情世故。面对女主角的悲情遭遇,他流露出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意味,给予女主角自杀前的最后一丝萍水相逢的温柔。如此仔细认真,更见证他的敬业精神。

廖启智并不符合那种媒体喜好的叙事,他的配角演出一时恰到好处,一时用力过猛,恰恰可以反证港产片不少编导轻忽对待配角演员,或只以想当然的惯性带过配角的设计。

后来“智叔”成为港产片配角一大实力派,演出却愈见单调,常常因编导要求令演出用力过猛,尽管大家谈起《门徒》(2007),会记得他的惨叫“我只手呀!”,谈起《线人》(2010),会记得他精神错乱,在歌厅又笑又哭的模样。但老实说,正如演员欧伟棠的悼念贴文指出,廖启智寡言让人看不透内心,其实许多港产编导也不是很理解怎样才真正发挥到他的实力。

《选战》(2014)剧照。
《选战》(2014)剧照。

在港产片创作中,配角一来服务于主角,二来服务于剧情。本地的评论圈或媒体,往往乐于把常演配角的演员跨越到担纲主演,描述成一种出人头地的励志故事。总抱著一种“配角挨出头,可以有更大自由度演绎不同角色”的意味,就如同“黑仔”姜皓文成名后,选择拍摄跨性别酷儿题材的《翠丝》。然而廖启智并不符合那种媒体喜好的叙事,他的配角演出一时恰到好处,一时用力过猛,恰恰可以反证港产片不少编导轻忽对待配角演员,或只以想当然的惯性带过配角的设计。

少有的主演之作:《福伯》

廖启智似乎回到本色演出,他沉默寡言,注重行规,脸冷心热⋯⋯廖启智交出生涯最应该获得重视的演出,只是碍于制作规模,一直不为广大观众所知。

如果说《点五步》和《十年》等制作,证明廖启智对港产片后进多有提携,我更愿意分享黄精甫的独立电影《福伯》(2003),那是他少有作为主演的电影,而且他的演出令人动容。黄精甫是本地曾被誉为新星的独立导演,可惜在获得曾志伟大力支持下,用上大预算和全明星卡司的《阿嫂》惨遭滑铁卢,自此改为伙同麦浚龙创作,渐趋低调。然而《福伯》可见其经营影像的独特匠心,虽然在此已经看出黄精甫的创作“有肉无骨”,强于运镜和剪接,但叙事略嫌散乱。

《福伯》是一套2003年,以澳葡殖民时期为背景的独立电影。“福伯”指的是殓房听差,法医负责解剖,福伯就从旁协助运送、缝接尸体,也兼顾殓房的保安和物流事宜。“福伯”真有其人,上世纪港岛西区殓房启用,第一位职工名叫叶福。叶福以大胆见称,从不怕与尸体相对,胆小的警员常常找他为死者打指模。久而久之,叶福盛名远播,令大众皆称呼殓房听差为“福伯”。

《福伯》剧照。
《福伯》剧照。

廖启智便是饰演一位“福伯”,在戏中他和李思捷、张同祖、黄树棠等人一起在殓房工作。与吴岱融饰演的杀手相对,殓房是人死后,生死间的交界,在殓房解剖后,才可确认死因,确认一条生命的消失,但与此同时吴岱融则在闹市杀人。死与生在剪接下凌厉交错,冷色调下著力呈现殓房、监狱等空间的封闭性。

廖启智似乎回到本色演出,他沉默寡言,注重行规,脸冷心热。与新同事李思捷淡淡交会过的“父子情”,对答间他揭露自己父亲虽为法医,自己却做不成法医,父亲阴影下是一个失败的儿子,也令他和自己妻儿的关系变淡。父子淡而有情,只是一再碍于自己职业的污名,无法打开心窗相处,终于恨错难返。尤其在末段,廖启智要亲手解剖被谋杀的儿子,眼神转瞬换过几种情绪,开肠破肚后再为儿子缝合尸身,但作为人父的一颗心也在那个冰冷的殓房被剖出,无处安放,亦无从缝合。

《福伯》反复辩证为父与为子的各种形式,有愤世的儿(吴岱融),有可怜的父(廖启智),而死刑犯行刑前的宗教仪式,更引入宗教层面的父子形像,罪与罚的探讨,其实堪为黄精甫的野心之作。廖启智交出生涯最应该获得重视的演出,只是碍于制作规模,一直不为广大观众所知。

相信比起《十年》的演出,香港观众更应该看《三条窄路》,思考他的角色所代表的精神,后者以贴近现实的剧情和角色,细心检视中港关系最稳定时期的社会体制。

无独有偶,2008年另一部由崔允信执导的独立电影《三条窄路》,戏中廖启智饰演牧师,黄毓民演回自己做电台名嘴。两人分别对应片名的“窄路”——教会、传媒、警方,以一宗跨境罪案为引,带出在渐趋稳定的中港关系下,香港人应当怎样在以上三个机关中,继续质问、挑战官商勾结体制。廖启智演的牧师和黄毓民一同在大气电波抨击时政,牧师一角正正挑战回归后的香港教会,如何与公义渐行渐远。时维2008年,港产片摆脱后九七电影的身份漂移影像,合拍片当时亦为影坛带来希望,一众港产名导北上长袖善舞。《三条窄路》却聚焦于貌似稳定的中港关系背后,种种仍未解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上述三种机关面对官商勾结体制,所受到压逼(如禁声传媒),或失效(教会不面对社会公义,宁愿留在舒适圈讲道)。

《三条窄路》剧照。
《三条窄路》剧照。

相信比起《十年》的演出,香港观众更应该看《三条窄路》,思考他的角色所代表的精神。毕竟《十年》是政治寓言,廖启智主演的《本地蛋》以一家杂货店铺陈剧情,是微观,也有因小失大的问题(《方言》也有相同问题)。即使对未来的种种恐惧,今天逐一成真,但是《三条窄路》比起《十年》,以贴近现实的剧情和角色,细心检视中港关系最稳定时期的社会体制。廖启智的牧师角色,其敢言及身体力行“行公义,好怜悯”,也正好呼应这2019年“反送中”运动期间,有教会终于走出舒适圈,落地关注社会,保护社会最受压逼的群体。

演员的代言,或被代言

也许连结到廖启智近年重心仍放在香港,拍港产片,在香港的大学教书,没有公开高调投入到中国拍戏,大家都觉得这位带点草根味的人,选择不易、殊为亲切。

港人对智叔有不少移情。2013年王维基的HKTV发牌风波在坊间轰轰烈烈,象征著业界和民间对TVB垄断电视制作及播出权的抵触,智叔在那个时候离开TVB转投HKTV,拍了香港史上少见的政治时装剧《选战》。2014年雨伞运动之后,他又连续接演后雨伞电影《点五步》和《十年》,两部片都曾引起不少争议。这些选择是否有意,廖启智从未做过解释,不可否认的是他在TVB的职涯当时已近无路无望,但也不可否认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他接演的这些影剧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点五步》(2016)剧照。
《点五步》(2016)剧照。

因此不少网民在廖启智过世后,不断“引用”他演出的金句,如《十年》的“千祈唔好惯”,或《点五步》的校长训话“我冇要求你哋要赢,但我要求你哋唔好放弃”(我没有要求你们要赢,但我要求你们不要放弃);甚至其实在陈木胜的《危城》(2016)中,廖启智演的普城甲长,也曾经苦劝刘青云不要与恶人作对,维持普城安定繁荣,“保住条命紧要,咪跪住先啰”(保命要紧,就先跪了吧)。串连起来,就是一个人印迹于时代的感悟——他曾经为了一时的身家性命无虞,决定委曲求全。但是他终于醒觉,暴政只会予取予携,面对无日无之的入侵,明知胜算渺茫,也不能习惯,更要在抗争中找到自己信念,抗争未必会赢,但起码证明他不曾放弃。

出于对廖启智的喜爱,网民移情于他演过的角色,引用角色的对白,几乎令人以为那些话出于廖启智本人之口。

很有趣的现象。没错,廖启智陪伴很多香港人成长,明明每部电影都有他存在,也总可以期望他会继续银幕生涯,再多拍几部作品,人走了而角色不死。可是我们终究没法单纯以角色的对白,代言演员本身的想法。那是一种相当直接而逼切的移情,也许连结到廖启智近年重心仍放在香港,拍港产片,在香港的大学教书,没有公开高调投入到中国拍戏,大家都觉得这位带点草根味的人,选择不易、殊为亲切。因此他们认定了廖启智是一个与港人精神上同行的演员,即使他本人也不曾高调支持过任何主张,但香港人或许想,这样就足够好了——不落井下石,就是最好的同志证明。

他们认定了廖启智是一个与港人精神上同行的演员,即使他本人也不曾高调支持过任何主张。但香港人或许想,这样就足够好了——不落井下石,就是最好的同志证明。

纵观今时今日香港流行文化处于新旧交接的时期,旧人落幕,新力军崛起,但面对的大局却是——传统主流媒体根本没有盛载香港人的意志,而独立制作才是更言志,或进一步言香港人的志。廖启智没有详细解释过出于甚么主张,而接拍独立制作,但是香港人在“独立”吊诡地与“主流”倒置的流行文化环境当下,更愿意抓紧有相近志向的本地演员,无论新旧。

演员的本色始终是演员,他代言的是他演绎的角色,而又死者已矣,许多问题来不及问,他本人亦来不及回应。然而,廖启智大概也不会多说甚么,说清楚甚么,润物细无声,他深沉的脸容,黑中带灰的发,就是他本身性格的侧写。

感谢智叔多年来的付出,别了,别了。

(陈子云,香港影评人)

读者评论 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在香港前途晦暗不明的当下,不少香港本土人物在此关口离世,不知是否是个巧合

  2. 看的很多港劇裡都有智叔,看到他出場就感到很親切,沒有想到就這麼去世了。希望他一路走好。

  3. 樓下睜大眼睛看清楚,這篇文章叫評論。評論當然就是帶有作者觀點的文章,也就是你所謂的“私貨”。不爽不要看。

  4. 怀念他是否要夹带笔者私货?不要给逝去的人增设你自怜自艾的独角戏。

  5. 佢係香港電影藝術神職人員,默默奉獻去感動觀眾,不談回報扶助不小新舊電影人完夢

  6. 智叔少有主演,但他的配角角色,往往令人於談話中,有“喔原來是那個誰誰啊,記得”之感。好像他爲人本身,是香港電影底布不可缺少的部分。

  7. 如果作家和藝術家能借由作品表達自己,演員是否也能如此?無論如何多謝智叔這麼多年帶給我們那麼多好作品,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