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第75届柏林影展,政治在此已然是双重标准?

关注议题的柏林影展,现在却似乎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表达自由不再畅通无阻了?

第75届柏林影展,政治在此已然是双重标准?
2025年2月20日,柏林影展观众 Slavia 戴著头饰,手持乌克兰国旗站在柏林影展宫前,参加电影《时间戳》(Strichka chasu) 首映。摄:Christoph Soeder/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曾凭借《倒霉性爱,发狂黄片》(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擒得金熊奖的拉杜·裘德(Radu Jude)在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携新片《二〇二五年的欧陆》(Kontinental '25)再次入选主竞赛单元。而他在柏林影展电影宫(Berlinale Palast)把“Fuck Trump + Putin”签在了自己的巨幅海报上,引得了在Instagram、Reddit乃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影迷和网民的热烈讨论。影迷们纷纷视大胆直言的裘德为自己的代言人,替自己在聚光灯下说出了心声。而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裘德的这一举动也直观地把因“华语电影大年”而吸引来的影迷拉进了柏林电影节极富“政治性”的一面。

拉杜·裘德(Radu Jude)携新片《2025年的欧陆》(Kontinental '25)再次入选柏林影展主竞赛单元。他在柏林影展电影宫(Berlinale Palast)把“Fuck Trump + Putin”签在了自己的巨幅海报上。网上图片

这一高光时刻和本届电影节选入的诸多乌克兰相关纪录片一起,构成了“柏林电影节与乌克兰团结在一起”的风景线。从主竞赛单元唯一的纪录长片《时间戳》(Strichka Chasu),到选入论坛单元(Forum)的《闪电划过海面之时》(When Lightning Flashes Over the Sea)和《目标命中时间》(Chas Pidlotu),这些纪录片全方位展现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即将满三周年之际,乌克兰社会对这场战争以及自己身份、国家、语言等的看法。而场外电影人与观众们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欧洲与乌克兰站在一起”。

从《时间戳》在电影宫完成首映后持久不断的掌声,与耳边不时传来的“荣光归乌克兰,荣光归英雄”(Slava Ukraini! Heroyam Slava!);到《闪电划过海面之时》的映后问答中,现场观众们争论导演在片中基本只呈现生活在敖德萨的俄语乌克兰人有何问题;在格鲁吉亚纪录短片《第比利斯之春》(Shinagani gazapkhulebis q’vaviloba)的映后问答环节,导演和其中一位观众甚至就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干涉在何种程度上是事实吵了起来。似乎可以说,这届柏林影展为欧洲焦点议题提供了宽广的空间,让议题内容得以展现,也让电影人与观众们的观点得以激烈碰撞。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