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声生不息》的“国货港乐”:停在怀旧的风里,和真实的香港越走越远

当香港面目全非,献礼回归25周年的《声生不息》捧起“港乐”怀旧。吊诡的是,中国和香港流行音乐的关系,也是前所未有的疏离。
中国音乐节目《声生不息》。

(小田,业余撰稿人,关心中国的香港和香港的中国)

首播破亿收视、Youtube播放量超260万、香港TVB收视超一百万人,献礼香港回归25周年的《声生不息》,甫播放便成为近两年来中国大陆最有回响的音乐综艺节目,在墙内外掀起一股怀旧“港乐”的热潮。

这个节目召集16组来自中港两地的歌手,包括资深一代林子祥、叶蒨文,六、七十后的杨千嬅、李克勤、李玟,八十后的周笔畅、刘惜君,以及千禧后的炎明熹等,以“旧曲新编新唱”的方式演绎不同年代的香港流行乐坛经典。在4月下旬至7月这长达三个多月内,《声生不息》每周播出,以造势“香港回归25周年”和营造“中港一家亲”的氛围。

作为回归献礼节目,《声生不息》必然不只是舞台高级华丽、歌者深情献唱的的纯音乐节目。它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联办宣传文体部特别指导,经大陆“综艺巨头”芒果TV、湖南卫视和香港TVB联合制作,节目还未开播就收到超过6亿的广告收入。

这是个由国家宣传、雄厚资本和成熟文化工业共构的重磅主旋律节目,一边厢藉怀旧“港乐”意图“文化凝聚”中港两地人心,另一边厢又借机生产有关“香港”和“港乐”的宏大论述,承担官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宣传的任务。而在这些节目的操演中,埋藏的是中港之间回不去的鸿沟和裂缝。

何以“港乐”,为何“香港”?

《声生不息》诞生在简中舆论场“贬港”和“去香港化”的两股趋势中,是官方舆论在回归25周年前夕重建香港形象和重新“接受”香港的举动。

经历2019年的反修例运动和2020年以来的Covid疫情,香港的社会抗争和“免于清零”的防疫政策让自己“坐实”了中央“坏孩子”和“忤逆子”的形象。在意识形态部门的默许甚至推波助澜下,简体舆论场内的“香港”常常作为“中国模式”的异端而被嘲讽、贬斥、批判乃至仇视。香港的形象,可以说跌至八十年代以来的谷底。

中国音乐节目《声生不息》找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录制开场白。
中国音乐节目《声生不息》找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录制开场白。

与此同时,近年“香港”成为不能乱用的敏感词,而“香港”在大陆的呈现也受到“去香港化”的待遇。2019年中央颁布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官方便推动“大湾区”命名,强调港澳和珠三角九市之间的一体化,并以传播力甚强的娱乐节目推而广之(见孙小椒郭一路的文章)。因此,香港艺人虽然一贯在中国大陆娱乐节目登台,但“香港”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而以“大湾区”的面目出现。2021年的热播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香港艺人张智霖、陈小春、林晓峰、谢天华和梁汉文被称为“大湾区哥哥”,《乘风破浪的姐姐》中,胡杏儿、钟欣潼、蔡卓妍也被称为“大湾区姐姐”,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亦在2021年首次播放了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的“湾区升明月”中秋电影音乐晚会。相反,香港艺人若嘴快自称来自“香港”而非“中国香港”和“大湾区”,就可能在大陆互联网上遭到口诛笔伐

《声生不息》正是诞生于这两种舆论现象之上。当(官方有份造成)内地舆论贬抑香港已久,而官方要在回归25周年营造气氛,唱响“中港一家亲”的主旋律,那么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流行音乐——一种风靡全国的“非政治”文化产品,就正是值得被宣传部门追寻激活、凝聚两地撕裂民心的弥合剂。无论对宣传部门还是大陆民众,香港流行音乐都是一种香港的好,一种挑拨心弦的集体记忆,一种因当下现实不满而要捧起怀旧的“老好香港”。这样的“香港”,既满足全国人民的情怀,又似乎可以促进两地感情交流。

由此,《声生不息》和近两年言必称“大湾区”的娱乐节目截然不同。在节目中,“香港”这个命名被重新“接受”,可以被“光明正大”地言说和谈论,以此彰显香港的“独特性”,而并非一味强调和中国的“同一性”。显然,关于香港的称谓并非无关宏旨,而是精心考虑的权力操作,当中政权需要香港叫什么名字,香港就要被叫什么名字。这次政权需要突出“港乐”,“香港”这个旧词就能复活。当然,这也跟节目的献礼特质有关:毕竟回归25周年的是香港而不是大湾区。

“传奇国货”: 港人(不)参与的“港乐”叙述

在重用“旧词”的同时,《声生不息》也创造了一个新词:港乐,并首次将其形容为“传奇国货”和“中国制造”,从而为香港流行音乐贴上国家和民族的标签。

因为不符香港的语境,“港乐”这个新的说法是节目的争议之一。“港乐”在香港多指香港管弦乐团,而不是节目指代的香港流行音乐,后者在香港多被称为“粤语流行曲”或“广东歌”(Cantopop)。但节目还是采用“港乐”说法,似乎更贴合大陆语境,因为既类近“港片”和“港剧”的说法,也比“广东歌”更符合“香港回归25周年”的主题。

在这样的新命名下,也许是中国电视节目的首例,《声生不息》借机建立了一个关于香港流行音乐的宏大叙述。在节目近二十分钟的先导片中,一个“港乐”从萌芽到黄金时代的故事经主持人何炅颇为浮夸的旁白被这样讲述:

“在厚重的编年史上,香江的诗歌是‘归家’的引言。伴随著我们相同的脉搏声,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时刻,香港流行音乐将再度回荡在每一寸有华人的土地上。文脉赓续,血脉相融;湘香与共,掷地有声。2022年的这次歌唱,我们带著澎湃的心,开箱港乐‘传奇国货’,为中国制造摇旗呐喊,共著唱出来的港乐史,收藏听得到的中华情。”

随后,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突然”现身,大谈香港音乐是香港人美好的集体回忆,繁盛期在内地、台湾风行一时。其后,香港和中国大陆的音乐人和学者开始轮番上场言说,追溯港乐的起源是粤曲,然后在七十年代发生转变,不仅发展了叙说社会心态的通俗歌曲,另外也始终不忘家国,表现中国人的精神和思想和民族大义。

中国音乐节目《声生不息》。
中国音乐节目《声生不息》。

先导片继而叙说,港乐经影视剧和外来文化的传播,在八十年代进入黄金期,九十年代风靡亚洲。最后,先导片以“港乐新篇章”作结,加插香港回归25周年的重要时刻(中联办易名、自由行、港珠澳大桥、国安法立法、中央支持香港抗疫)和林郑月娥的讲话,为歌手登场和节目拉开序幕。

这种港乐叙事至少有三处可议之处。

首先,论述强调香港音乐和中国音乐的同根同源,追溯香港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举例而言,节目将港乐追溯到中国的地方文化粤曲之中,而填词人郑国江评价自己的词讲“中国人不怕艰难、很坚毅、对事物的包容”,卢国沾就有很多“民族大义”的歌(如《万里长城永不倒》),黄沾则“对唐诗宋词滚瓜烂熟,很容易传递(中国)最传统的各种思想”。在这一层叙事底下,片段和讲述却也分明显示,是香港和中国的“区隔”和“分离”(所以有外国文化影响),而不只是“文脉赓续,血脉相融”,才造就了香港流行音乐的荣景。这不便点明,但片段却很难完全掩盖这些香港流行音乐的真实历史。

其次,这种港乐论述的营造是有港人高度参与其中的,节目受访人物之“本土”、粤语使用程度之多,都是大陆节目所少见。香港研究领军学者朱耀伟、音乐人郑国江、郭伟亮(Eric Kwok)、刘卓辉和谭咏麟等人都主要以广东话言说香港流行歌的历史发展。节目大幅引用港人的话语,意在以香港人的声音,彰显香港流行音乐的独特性和辉煌历史。

但港人参与的叙述自然不是要导向一种挑战国家文化的“本土”文化认同。恰恰相反,节目试图视“港乐”为中国的地域文化,港人声音的出现是为了被筛选、剪裁、整合到更宏大的国家叙述里。也就是说,节目越是强调“港乐”的独特性,其实越是和中原文化和国家认同挂钩。此所以节目突兀地称“港乐”​​为“传奇国货”和“中国制造”。

不难想像,“港乐”的整体论述工作是湖南卫视和国家意识形态部门把关的结果,香港代表TVB并没有太大的论述主导权——就算香港音乐人和学者的访问由TVB负责。细阅文案,便知道《声生不息》颇有湖南卫视“百万文案”的影子。而王祖蓝亦在访问中称,湖南卫视对节目有主剪辑权。

有趣的是,就连部份国内观众也不买帐港乐的“国货”包装。《腾讯网》载有一篇名为《港乐是“传奇国货”?我不觉得,但愿意为这份回忆热泪盈眶》的文章,内文批评“传奇国货”的指代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因为“港乐可不算‘真国货’,多数歌曲是拿日本和欧美的歌曲改编翻唱来的。”

同样饶有趣味的是,在香港的语境里“国货”另有所指,将其套在“港乐”相当反讽。一般来说,香港的“国货”指左派背景国货公司出售的产品,包括中国各地特产、手工艺和名牌产品(如“回力”牌运动鞋等 )。这些国货虽然物美价廉,但予人老土过时的印象,以致国货公司由全盛时期七十年代的300多间大幅减少至现在只有数间挣扎求存。换言之,《声生不息》将“港乐”称作“国货”是类比失当,甚至完全跟节目主张的“生生不息”背道而驰。难道节目想说,“港乐”会像香港国货一样凋零?

中国音乐节目《声生不息》。
中国音乐节目《声生不息》。

只谈前世,不讲今生

在《声生不息》中,“港乐”论述的最大争议是整个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在90年代的“黄金年代”戛然而止。对于香港流行音乐在2000年代到2010年代的发展,节目轻描淡写,对广东歌在近年的复兴,节目更只字不提。这个取向,同样表现在歌手的选歌上。

根据统计,至今五期节目共重唱55首金曲,当中出现最多的是1990年代的22首和1980年代18首,两个年代合共占去74%的选歌。与此相对,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歌曲分别只有8首和4首,没有一首歌出自2020年代。而从选歌的原唱来看,《声不息》同样以主流的旧明星为主,当中林子祥占4首(《长路漫漫伴你闯》、《蝶变》、《男儿当自强》、《我爱你》)、张学友占4首(《夕阳醉了》、《遥远的她》、《寂寞的男人》、《月半弯》)、陈奕迅有4首(《无条件》、《单车》、《最佳损友》、《Baby Song》、Beyond有3首(《大地》、《海阔天空》、《情人》)、张国荣的3首(《沉默是金》、《梦里蓝天》、《今生今世》)以及王菲的3首(《执迷不悔》、《爱与痛的边缘》、《梦中人》)。

由此可见,节目主力凭“回忆杀”贩卖情怀、感动观众。从流量和讨论热度来看,这个消费情怀的策略取得不俗成效。根据澎湃网的统计,4月24日上线当日,《声生不息》就拿下综艺日播量市场占有率第一。截至5月17日中午,芒果TV站内播放量累计达到12.57亿。微博上,#声生不息# 话题共获得阅读量22.9亿,网友讨论数超过338万;而每期节目播出当日,微博话题阅读量总能直线攀升至破亿。

讽刺的是,《声生不息》捧起八九十年代的金曲,也得小心翼翼,以符合最新的政治红线。尽管节目宣称致敬港乐,但对支撑香港流行音乐黄金年代的林夕和黄伟文却避之则吉:前者是一歌不选,后者虽然选了五首歌曲,却删走歌曲填词人一栏,极尽不敬之能事。

更令人反感的是,《声生不息》谐音生生不息,有复兴港乐的寓意,但节目却只谈前世,不讲今生,和香港时下最火热的流行音乐完全脱钩。在节目中,如今的香港流行乐坛一片沉寂,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这显然不是事实。恰恰相反,2019年后香港乐坛破旧立新,改朝换代,涌现令人欣赏的新面孔,曲风、题材也较多样化。可以说,香港乐坛终于走出缅怀“黄金时代”的阶段,迎来另一个新的世纪:香港人再听广东歌,支持香港新歌手,买唱片看演唱会,关心颁奖典礼的赛果。而香港流行音乐亦继续诉说年代、贴近民心,很多歌曲或是唱出“香港大离散”的集体经验,或是言之有物(弦外之音)地诉说“美丽新香港”的种种情绪悸动。

这些真实的香港流行文化故事,正如近年的其他香港故事一样,是不方便、不允许被墙内听见和传播的。当《声生不息》藉怀旧金曲拉近两地民心的时候,中港民众对香港流行音乐的感知已截然不同:中国和“港乐”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紧密;但中国和香港流行音乐的关系,也是前所未有的疏离。

由此观之,无论《声生不息》的舞台有多五光十色、歌手表演有多厉害,中港歌手或新老歌手的合作多有火花,在很多人看来,整个表演都始终贯穿者一种抱残守缺的空洞繁荣。

余论:国家级“虚火”?

在香港最近一波的流行文化讨论中,名嘴陶杰曾指MIRROR的爆红只是“虚火”,实际上毫无内涵同深度。这个说法似乎更适合形容《声生不息》:一次国家、资本和文化工业堆砌出来的浮泛繁华。《声生不息》可以什么都好,但就是没有灵魂。

然而,这个节目对香港音乐工业的形塑未必就是“虚火”,更可能带有实质且深远的影响。乘著港乐热,中国大陆市场将可能(又一次)为香港的歌手打开大门,但这次的对象不是“再就业”的上一代的歌星,而是新生代的歌手,毕竟大陆观众对旧香港歌手可能太过熟悉,需要新的脸孔、新的刺激。《声生不息》便捧红了炎明熹和曾比特这两位香港新生代歌手。炎明熹是TVB选秀节目的歌唱选秀节目《声梦传奇》三料冠军,而曾比特则凭参加ViuTV节目《全民造星II》选秀出道,但声势比同期的Edan 吕爵安及MC张天赋相差甚远。《声生不息》是两位香港新歌手在中国大陆的首次登台,即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喜爱,不但登上微博热搜和音乐榜,两人翻唱的歌曲《蜚蜚》和《初恋》亦在Youtube获得超过200万的观看次数,前途无可限量。

歌手曾彼特在微博上恭贺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
歌手曾彼特在微博上恭贺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

可以说,《声生不息》开启了一条为TVB系统和香港乐坛新歌手在大陆发展的路径,
而连续4年亏损的TVB也可能借此路径寻求改善公司财政的方向。未来这种路径走得多远,将影响香港流行文化的版图。对中国的统战部门来说,这也是“广泛争取和团结香港文化界人士,发展壮大爱国爱港力量”的大事。看一下曾比特在微博发文贺“五四青年节”,写道“#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二十大##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很多年前,在2014年初,中国大陆综艺也出现“香港歌手”热。那时香港歌手邓紫棋((G.E.M.))参赛《我是歌手》而声名大噪,一夜之间成了全国乐迷的新宠,而大众女神谢安琪则参加深圳卫视的《中国音超》节目,同样技惊四座。如文化评论人阿果所言,那时候香港人百感交集,一方面为香港歌手感到自豪,乐于见到她们在更大的舞台发光发热,为港争光,另一方面又怕两人跟内地音乐工业“行得太埋”(走得太近),最终离港人而去。

到了2022年,香港已面目全非,乐迷恐怕早已分成两个世界,不再有当时那种复杂的心情。不再有多少人计较哪位香港歌手可以唱响全国,更著紧的是谁更能唱出香港而此时此地的声音。而香港的乐坛,中国和香港的距离,已越发演变成两个平行的世界——《声生不息》不可能拉近,反而显露了这种鸿沟。

参考资料

1.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8。

2.阿果:《当日出日落同步上演:致香港流行文化2012-2017》香港:突破出版社,2018。

3.阿果:《失声香港》香港:突破出版社,2020。

读者评论 2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你近兩年香港樂壇攞獎嘅歌,首首都係打擦邊球語帶雙關支持黑暴港獨,大陸節目製作人仲點夠膽講而家香港樂壇而家仲有出新歌:)萬一啲人睇完上網搵首留下來的人聽點算

  2. 幾年前,鄧紫棋也在台灣被青少年族群喜愛,然而我們並不會說台灣出現「香港歌手」熱。在討論兩岸三地的問題時,適時把藝人從國族視角中分離開來是必要的,否則我們仍舊只會陷在以中國為首的民族主義辯論之中,而無法以「邊陲地帶」的角度重新思考。

  3. 这个国家不能指望它多好,只能说,屎里淘金吧

  4. @mydearying
    理解也尊重曾比特的選擇;但同時買單與否歌迷或大眾對他的看法也是他人的選擇。

  5. 你可以同情地理解曾比特的選擇,但不能抹掉《聲生不息》的政治意涵

  6. 更令人反感的是,《聲生不息》嘅廣東話諧音並唔係生生不息,一睇就知係普通話人唸出來嘅。這篇文章的作者估計也不諳廣東話吧,提出了那麼多個角度評論都漏了這個。。。

  7. 曾比特面临的选择是:在mirror当道的香港乐坛,因为不靓仔只能唱惨情歌做下靶王;或是听从公司安排参加节目,发挥实力。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只可惜如今的时代,已经不容许任何中间选择,Mirror仅仅因为代表年轻人立场被神化至此,真正有实力的年轻歌手因为北上被批判。对端的文章,只能说越来越失望。如今立场已经逐渐超越了理性和清醒,变成了充满高级用词,傲慢无比的另一种爽文。

  8. 林夕先生和張敬軒先生在香港廣東歌樂壇中,可以說是代表者。
    但在政治操作下,兩人並不在「港樂」中。BTW,都2020年,為什麼還要沉迷在80年代?好歌應該傳唱,但不應該成為全部。

  9. 自由的香港人还在,就永远有生生不息的香港歌曲。篡改记忆拼接歌词去重新赋予港乐意义,被这些满足的那些人本身就不懂港乐。他们需要的是用八九十年代的灿烂辉煌来安慰自己被审查的面目全非的娱乐生活,感动自己罢了,而香港人和新一代的香港歌曲早已和大陆割裂。

  10. 抹杀林夕真是刷新下限的智障操作

  11. @tmwc_ks 張敬軒以我所知,在香港出道前已經在廣州有一定知名度,我會定義他出道初期算是廣州式廣東歌,當然,自2014後甚至2019,令他變成大陸外宣的所謂港獨歌手,又是另一回事

  12. 劣質人民,劣質中國節目,變質音樂

  13. 之前是听话的香港,现在是听话的 “港乐”

  14. 皇后大道东上,已经有皇宫。

  15. 中國真係好煩,又要踩香港,轉頭又話要做一家親,想嘔

  16. 作為一個近年香港樂壇中興才開始聽廣東歌/香港流行曲新歌的香港人
    歌手在所謂“港樂”與“香港樂壇”之間只能二選其一
    曾比特,還有最近的林二汶,當然還有一眾TVB旗下歌手
    在我的Spotify裡面都是被Ban,永不考慮收聽的
    正如中共一方把林夕黃偉民排除在外一樣

  17. 源於七十年代中,極盛於八九十年代,香港廣東歌是中西文化交流激盪下的產物,沒有了當時香港的獨特環境,香港廣東歌這種流行音樂文化是沒法復製出來的

  18. @水火木 粗淺之見。廣州或澳門該有過自己的廣東歌,但我快快的想過,沒有哪首廣州或澳門的粵語流行曲曾在香港流行過。廣州的機會應該更大,但看來未曾有過,有的就如你提及,來的是人不是歌。那該是歷史和環境的影響使然,令香港的廣東歌,長年幾乎只有香港的廣東歌,沒有像華語歌般,九十年代起有兩三個甚至更多的中心向香港輸出,也有香港式的華語歌。

  19. 用殖民地時期創作的懷舊金曲慶回歸🙈?真心咩?定喺又低級紅高級黑,控訴隨著中共將手伸進香港,香港樂壇就越來越唔掂🙊

  20. “港乐”对于内地网络舆论场来说应该是通行说法了,大概十多年前,至少是雨伞之前就是微博豆瓣等平台的广东歌爱好者的通行称呼。当时我也感到某种不适,因为正如文章说的香港传媒语境下“港乐”有另外的指涉。当年那些喜欢钻研林夕,王伟文歌词的爱好者不知道对当下连林夕都已不在的香港和香港文化是什么体会。

  21. 發現一個有趣的差異:
    香港稱香港的音樂為廣東歌,源自用廣東話唱的歌,與之相對的是華語歌、外語歌,強調自身的獨特性。雖然是「廣東歌」,指涉的卻是香港樂壇,幾乎看不見源自其他以廣東話為主要語言的地區的音樂,廣東省和澳門都幾乎沒有。當然有一些歌手並非出身香港,例如張敬軒、陳蕾都來自廣州,但他們的音樂基地都是香港,亦自認為香港樂壇的一員。
    即使近年香港本土熱潮,不少人也一直沿用「香港樂壇做廣東歌」的概念。
    相反,中國的內宣以「港樂」為名,相信是取香港音樂之意,強調香港音樂是整個中國音樂中的一環。當中的內涵與此時此地的香港相距甚遠,為了政治目的由舊香港中割裂出一部分來強行詮釋。
    近來聽到「香港音樂」,是脫離了廣東歌的框架,加入了一些香港人(不管是否身在香港)的音樂,例如Tyson Yoshi、Luna Is A Bep等等,即使他們的作品是其他語言,甚至未必有歌詞。

  22. 等端出评论,果然说明的很多现象和问题。

  23. 文化挪用

  24. 廣東歌就廣東歌,港乜鬼嘢樂。

  25. 福建無福建炒飯,星洲無星洲炒米

  26. 端不講我也沒有聽講過,果然我的FB/IG等社交媒體很健康

  27. 或許旁支。《聲生不息》在翡翠台播映的時間是星期日晚上,在2021年前幾年,同時段已有不少懷舊歌節目,粵語歌的比重不少。多年老歌,直觀的是,不少觀眾怕且累了。
    而,在兩區以外,這節目也會是懷舊騷嗎?年輕人會談論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