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坎坷?乌克兰夏季反攻的失望与希望

本文试图对目前乌克兰战场的军事局势做一简要的总结和分析,并探讨这一局面背后可能的经验教训和未来的局势发展。
2023年8月12日,乌克兰士兵向俄罗斯阵地发射迫击砲。摄:Libkos/AP/达志影像

2022年开战以来的战场形势

自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冲突于2022年2月全面爆发以来,战事已经历经数个主要阶段。在最开始的俄军进攻阶段(2022年2月-4月初),俄罗斯成功占领大量乌克兰南部领土,但对首都基辅和北部区域的进攻以失败告终。这标志着莫斯科没能实现最开始的“政权更迭与全国压制”的战略目标。

随后,俄军将自己的主要火力与兵力集中在顿巴斯地区。在2022年的顿巴斯夏季攻势(2022年5月-7月)中,俄军以巨大的消耗和伤亡为代价拿下了乌克兰东部的北顿涅克-利希昌斯克双子城。但这一惨胜极大恶化了俄军防线空虚和军备不足这两个问题,为随后的乌克兰秋季反击奠定了基础。

从2022年夏末持续到冬季(2022年8月-11月)的乌克兰反击,在南部的赫尔松州与哈尔科夫州几乎同时展开。乌克兰在赫尔松的攻击最开始并不顺利,但他们在哈尔科夫方向发起的突然袭击突破了俄军空虚、疲惫的防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收复了大量领土,将俄军全部赶出哈尔科夫州,并将战线推进到顿巴斯边界。与此同时,在持续的消耗战与炮火打击之下,第聂伯河右岸的俄军阵地逐渐难以维持。俄军新的战场指挥官苏洛威金将军将部队撤回河对岸,乌克兰得以收复赫尔松州首府赫尔松市。

两军随后各自开始重建在之前的冲突中的损失与消耗,战场一度陷入相对平静。俄军于2023年冬开始发动多个方向的“冬季攻势”,但是除了在东部城市巴赫穆特之外并没什么实质收获。在瓦格纳军事公司与俄军正规军不顾代价的猛攻之下,已成一片废墟的巴赫穆特城终于在5月被俄军占领。这场战斗除了大量消耗两军力量之外,并没从实质上改变整体的战略走向与格局。

事实上,由于巴赫穆特地形易攻难守,在俄军宣布拿下城市不久,乌克兰军队马上就开始了针对巴赫穆特方向的反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在巴赫穆特战事如火如荼进展的同时,乌克兰从2023年初开始大量组建全新的、超过十个旅规模的作战单位。这些部队将由西方盟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武装,并尝试采取北约式的作战风格,以图在2023年春夏季前后发动大规模反击。

乌克兰进展缓慢的反攻

到8月中旬为止,乌军的前进距离反击开始还不到20公里,损失了大量人员和装备弹药,但还没有威胁到俄军的第一道主防线。

在经历漫长的等待、猜测以及扰乱行动之后,乌克兰反击的主力攻势于2023年6月初正式打响。但到8月中为止,乌军行动明显落后于日程,没有达成预想的突破和战略效果。这在基辅的西方盟友中引起了不小的失望与质疑之声。

本文试图对目前乌克兰战场的军事局势做一简要的总结和分析,并探讨这一局面背后可能的经验教训和未来的局势发展。

基辅方面的反击至少从去年11月开始就进入规划阶段。为配合这一战役规划,美国和欧洲的盟国开始大规模供应弹药与武器平台,并极大地加速、扩充了对乌克兰军队的训练计划。2023年5月巴赫穆特攻防战暂告一段落不久,乌军开始使用远程精确火力打击俄军指挥与后勤节点,派出小规模分遣队在各个不同方向尝试性地发动进攻。这些都是主要攻势开始前的前奏行动(shaping operations)。配合这些扰乱作战,一些自称俄罗斯反对派的武装分子数次越境对别尔哥罗德地区展开袭扰,旨在分散俄军的力量和注意力。

6月初,外界观察到乌克兰开始大规模投入成建制的新建制部队,并成功判断乌军的战略重点。乌克兰军的反击在三个主要轴心展开:南部的奥里希夫攻势与韦利卡诺沃西尔卡攻势与东部的巴赫穆特攻势。其中奥里希夫为主攻方向,旨在突破俄军防线后前进到托克马克,并进一步收复梅利托波尔。乌军反击的战略目的恐怕在于直达黑海沿岸,将俄罗斯占领区分割为两端,并切断从俄罗斯本土到克里米亚的“陆桥”,直接威胁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地位。

到7月底,乌克兰军开始投入预备部队,并在最近几天获得了一定战术进展,但是美国和欧盟盟友的情报评估,对乌克兰在近未来造成主要突破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到8月中旬为止,乌军的前进距离反击开始还不到20公里,损失了大量人员和装备弹药,但还没有威胁到俄军的第一道主防线。俄军确实也在哈尔科夫州的克里米那一线发动了自己的小规模反击,对乌克兰的防线造成一定压力,但是莫斯科目前同样欠缺突破战线造成雪崩式进展的能力与机会。

2023年8月18日,一名乌克兰士兵在坦克车上。摄:Ercin Erturk/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8月18日,一名乌克兰士兵在坦克车上。摄:Ercin Erturk/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基辅的西方同盟国的舆论中产生的过分悲观、失望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反击发起前预期管理方面的失误。乌克兰去年秋季哈尔科夫反击超乎预料的成功,大大提振了西方观察家、舆论对乌克兰军事力量的信心和对俄罗斯军事力量的鄙夷。这种前定之见助长了选择性接收信息、分析局势的倾向,让外界低估了乌克兰军队面临的局限性和困难,高估了俄罗斯军队的脆弱和无能。他们认为乌克兰的反击,给定足够的“北约式”训练和西方的武器系统,会重复哈尔科夫奇迹。

乐观带来盲目。许多人没有看到,与哈尔科夫反击同时展开的赫尔松反击并没有如此“惊喜”的发展。哪怕乌克兰有着火力和人力的优势,并且俄军阵地处于第聂伯河的“错误一侧”因而很难获得补给,面对俄军有准备、有人力的防守,乌克兰军队也打得极其艰苦和困难。他们通过消耗战的方式以大量的弹药和人力消耗为代价,一点点削弱、压缩俄军的防线,最终切断了俄军的交通线,即便如此,俄军精锐的空降兵部队(VDV)得以成建制的冒着乌克兰炮火从第聂伯河右岸撤退,并投入到巴赫穆特的战斗中去。

反攻艰难的原因

俄军的失败和损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处于进攻一方,而同样的困难和损失也大概率会在乌克兰进攻时重现。

早在2023年初,以Rob Lee和Mike Kofman为代表的军事专家就认为乌克兰预期中反攻,比起以运动战和突袭为主的哈尔科夫反击,会更接近消耗战为主的赫尔松反击。这比起2022年末的西方主流估计更为悲观,也因此引起了很多乌克兰支持者的批评甚至谩骂。Kofman作为研究俄罗斯军事的权威,在开战之前预测俄军的进展可能会比较顺利——显然最终事实并非如他所料。这一“重大失误”让外界对他的判断产生了很多质疑与嘲讽。但从半年多后的当下来看,他们对乌克兰反击的分析和与预判可以说是基于证据和经验的不刊之论。

稍加分析不难看出,乌军哈尔科夫反击的成功取决于几个要素。首先,2022年夏季俄罗斯不计成本的顿巴斯攻势折损了大量弹药和人力,却并没有同等程度消灭乌军的有生力量;其次,俄军由于没有在入侵时准备长期消耗战,因此面临极端的人力不足和防线空虚;最后,俄军的麻痹大意与指挥不力让他们对乌克兰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集结麻痹大意,没有做出明确反应。这些要素在乌克兰当下的反击中都无法原样复制。

乌克兰在去年的秋季反攻后自身也损失惨重,无力在俄军最为脆弱的节点进一步扩大战果,给了对手难得的喘息之机。借此机会,俄军做出了很多关键的改进与适应。莫斯科开始通过部分动员(partial mobilization)解决人力短缺难题。新上任的指挥官苏洛维金将军开始沿着战场前线修筑要塞、壕沟与成片的雷区,并构筑起所谓苏洛维金防线。

许多乌克兰盟友出于盲目乐观,对俄军采取的这些措施嗤之以鼻。他们只看到俄罗斯动员开始阶段的混乱和修筑战壕时的仓促和狼狈,而拒绝承认这些措施确实极大缓解了俄军在战场上面临的困难。许多人假定在乌克兰的新一波攻势下,俄军战线会不战而溃乃至全线投降,克里米亚也不再是乌克兰不可触及的禁区。这种对俄军非理性的蔑视也伴随着对所谓“北约训练”和“西方武器”优越性,以及乌克兰军队“军事天才”过于乐观的估计。

虽然这种偏见并非毫无道理。从开战前普遍预计的“72小时内基辅陷落”到哈尔科夫令人惊叹的成功,乌克兰军民一次次打破了外界的期待,号称世界第二强的俄罗斯军队则反复品尝败绩。假定这个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乃至畅想2023年末战争就会推进到国境线上,并非全无根基的幻想。但理性、专业的分析恰恰需要看透这些情绪,拷问未经严明的假设与前提,从事实和基本的原则出发做出不甚愉快但却更加合理的事前判断。

比如说,俄军在2023年初无果而终的“冬季攻势”中很多失败的战例并非俄军格外无能。客观来说,在缺乏空中优势与大规模联合武装作战能力的前提下,进攻预备好的、布雷的多重防线本身就是极其困难的。这意味着,俄军的失败和损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处于进攻一方,而同样的困难和损失也大概率会在乌克兰进攻时重现。在哈尔科夫之后,俄军非常注意情报和预判,乌克兰再次享受哈尔科夫反击中“突然袭击”优势可能性很低。最后的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乌克兰的主攻方向完全就撞在俄罗斯预先加强的防守部位,进一步降低了迅速取得突破和进展的可能性。

2023年8月16日,一名乌克兰士兵坐在战壕内。摄:Bram Janssen/AP/达志影像
2023年8月16日,一名乌克兰士兵坐在战壕内。摄:Bram Janssen/AP/达志影像

俄乌军队的殊途同归?

开战初期俄罗斯军队相对于乌克兰军队的糟糕表现,更多应怪罪克里姆林宫的高官们在战略规划和军事部署上的根本缺陷,而非由于乌克兰军队相比俄军“更像是西方军队”。

许多人指出:乌克兰士兵的士气、动机和作战素养普遍优于俄罗斯士兵,而乌克兰军队在战术层面上也往往比俄军表现得更加灵活和有适应性,这就让乌克兰的反击会大大不同于俄军的进攻。但是,客观看待乌克兰军队在2022年的作战表现,不难发现这些优势同样是有局限的。单兵层面的优秀和战术层面的灵活无法弥补大规模(营、团以上级别)的联合武装作战能力的缺失,而俄军经营了半年多的,有多重预备队加强的防线,也并非哈尔科夫反击时空虚的前线可比。与许多西方专家最初的猜测不同,乌克兰军从来不是一支“北约化”的军队。开战初期俄罗斯军队相对于乌克兰军队的糟糕表现,更多应怪罪克里姆林宫的高官们在战略规划和军事部署上的根本缺陷,而非由于乌克兰军队相比俄军“更像是西方军队”。

更何况,在经历一年多的高强度消耗战后,两军都损失了自己最好的装备和最优质的军事人才。相比开战之时,俄乌双方都已经是大体由预备役和动员兵组成的部队了。无论从2014年开始的北约训练为乌克兰提供了怎样的人员和组织优势,乌军目前都必须更加仰赖大量从未有军事经验的平民,以及接受苏联军事体系教育的预备役军官。

不管乌克兰军民有怎样的热忱和才能,三个月训练“速成班”想要把没有军事经验的平民批量打造能进行合成作战的、有单位完整性(unit coherence)的军队,都是十分困难的。乌克兰全新组建的部队在没有经历实战考验的前提下就被大规模投入到主攻任务中。他们尝试进行“北约风格”的大规模装甲集群突破,一路打通俄军防线,却遭遇了惨重的损失。迎接他们的是无穷无尽的雷区、无人机校准的炮火与反坦克导弹、Ka-52武装直升机、俄军机动部队的弹性防御,还有俄罗斯空天军(VKS)的近距离空中支援。在反击主攻打响不到一个星期,乌克兰同盟国捐赠的专业排雷设备就几乎丧失殆尽。

由于缺乏大建制、多兵种全面同时进攻的能力,乌军在早期的损失之后回归到了他们更熟悉、传统的作战方式:由炮兵先进行火力压制,坦克作为移动火力平台,装甲车在火力停止后发动突击,随后卸下小队步兵进行短兵接战。实际交战往往是以连、排为规模展开。“大部队的纵贯突击”变成了一股一股小部队分阶段的各自为战。这就给了俄军调整防线,调动预备队,重新布雷的机会,从而加重了乌军进攻的困难。

正如Kofman指出:这种“不怎么漂亮”的战斗不是西方同盟一开始所期待的“北约式”的大规模运动战,更接近传统的俄罗斯-苏联重炮兵部队的战斗模式。这种作战必然是消耗性的、缓进的,伴随着大量的伤亡和消耗。

在苏联军事理论中,运动战是通过消耗战而赢来的机会,而非战斗的根本特征。这或许不是西方军队甚至乌克兰军队喜欢的战斗方式,但却是(作为苏联军队继承者的)乌克兰军队所熟悉、习惯的战斗方式。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说:你只能用你手头有的军队去打仗,而不能用你可能想要或希望能拥有的未来军队去作战。期待、鼓励甚至幻想乌克兰在缺乏必要的时间、资源的情况下唐突“转型”为以美军为摹本的模式作战,造成了许多本可避免的损失。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也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愉快体验的教训。

盟国支援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从来不是武器平台本身,而是如何将这些平台整合进一个完整的作战规划整体,让它在正确的操作员手中,于正确的场景,正确地发挥作用。

进而言之,如果接受了“北约式”的作战模式在乌克兰当下的反击、甚至未来的反击中很难一蹴而就这一更为现实的假设,那么西方盟国就必须更加努力地考虑自己提供支援的长期性、稳定性和适切性。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美国顶着道德和舆论压力为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cluster munitions)的决定。

由于苏联军事理论强调火力的决定性应用。在战场上保持火力的优势就成为一切作战的核心与重中之重。无论是俄军还是乌军,他们面临的最大的物质约束就是炮弹供给与火炮数量。炮弹储备告吹之日,就是反击告一段落之时。目前,乌克兰在局部战场上享受有火力优势,这是军事工业生产还没提速的西方同盟国搜肠刮肚、翻箱倒柜拿出来的家底:乌克兰当下使用的很多炮弹是美国从韩国库存里拿来的。提供集束弹药可以有力地缓解乌克兰的炮弹饥渴,从而延长乌克兰攻势的时间窗口,给他们更多通过消耗制造战果的机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工业化大国(乌克兰是欧洲除俄罗斯外第二大国家)常规军事作战的残酷和激烈。

许多乌克兰的支持者不愿意批判性地评估乌克兰军队的内在局限性,或承认俄军也在随着战场不断适应,于是开始单方面强调同盟国政府在提供“军援”上的不及时与自我克制。

这种论调并非毫无根据。欧洲同盟国在明知乌克兰战争可能长期化的前提下,拖延了半年之久才开始重启大规模的炮弹生产。考虑到炮弹供给可能是决定战场优势天平的单一最大要素,同盟国的这一拖延和迟钝确实极大影响了乌克兰的作战能力和效率。再者,缺乏美国空军同等程度的支援,乌克兰军队确实很难按照美国陆军的方式去作战。以严重的损失和伤亡作为代价换取缓慢的推进恐怕是唯一选择。

不过,片面的分析往往出于自己的情感倾向而采纳不现实的假设。“军援不足论者”认为,只要美国和同盟国提供更先进、更复杂的作战平台,战场局势的平衡就会出现剧烈变化。2022年,他们先是鼓吹“TB-2”无人机神话,然后又开始鼓吹“HIMARS”神话。现在,他们开始说只要早点为乌克兰提供更加精确、威力更大、射程更长的武器,再加上F-16之类先进的作战平台,基辅的军队在当下反击中面临的困难就完全是刻意回避的。

2023年8月18日,乌克兰的战斗直升机飞越向日葵农田。摄:Bram Janssen/AP/达志影像
2023年8月18日,乌克兰的战斗直升机飞越向日葵农田。摄:Bram Janssen/AP/达志影像

这一论断有多重问题。从事实层面来说,无论是TB-2无人机、HIMARS火箭炮还是其它“高端平台”,都没有发挥“神奇武器”(Wunderwaffe)的作用。战场的动态是个不断升级变化的过程,每当新的武器平台大规模投入使用,相应的对策就会发展出来,这一红皇后竞赛贯穿了近现代战争的历程。在俄罗斯防空力量从最开始的梦游中回过神来之后,TB-2就基本上无法造成什么伤害了。而针对HIMARS的轰炸,俄罗斯也学会了分散部署、拉长纵深的做法。俄军强力的电子战(EW)设备可以轻易干扰GPS信号,让很多美国提供的、仰赖GPS制导的精确弹药效率大大降低。

再者,即便不考虑管控战争升级的风险,西方提供复杂、高端平台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性能的优势并无法弥补数量的缺失。“豹2”坦克和布拉德雷运兵车或许比T-72和BTR运兵车更加优秀,但却同样会在炮火和地雷面前纷纷中招。F-16也许性能好过任何乌克兰拥有的老旧苏制固定翼飞机,但是他们注定有限的数量也不足以突破俄罗斯的一体化防空网和VKS的堵截,帮助乌克兰拿到“空中优势”。

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著名军事史家Stephen Biddle在名著Military Power: Explaining Victory and Defeat in Modern Battle中强调的论点:武器平台的效能,必须通过合理的部署以及人和平台之间的互动来体现。最重要的从来不是武器平台本身,而是如何将这些平台整合进一个完整的作战规划整体,让它在正确的操作员手中,于正确的场景,正确地发挥作用。只有这样,各种先进装备才能成为力量放大器(force multipliers),为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这也正是乌克兰军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学会如何驾驶艾伯拉姆斯坦克并不难,学会如何驾驶F-16战斗机也并非不可逾越的天堑。但是如何在团、旅的级别将各种不同的武器整合进各成分互相配合的完整作战单位,则远非简单之事。

乌克兰反击头一周惊人的损失部分就来自于他们僵化的作战模式。缺乏训练、规划和作战经验的乌克兰装甲纵队反复、不知变通的一次次落入俄军的火力网与雷区,直到自身势头消耗殆尽。一位乌克兰预备役军官曾经不无苦涩地引用俄罗斯军人的评价:“他们(乌克兰军队)的进攻有时候就像是被格拉西莫夫和绍伊古指挥似的”。乌克兰军队目前还没有掌握大规模陆军联合武装的能力。涉及空中力量的空地一体战(Airland Battle)则又比纯陆军作战难上许多。指望单纯引入F-16或其它西方空中作战平台就可以立竿见影的改变战场平衡,无非又是逃避反思和难题的幻想而已。

战争的未来

战争就是意外本身。乌克兰当前反击结局如何,还没落定。俄军无疑也在承受巨大的伤亡和压力。这对他们之后的作战能力到底有什么影响目前无法提前判断。两军都试图消耗对方的预备队和有生力量,以图在防线上制造空虚或耗尽对方的进攻势头。乌克兰方面目前已经决定投入预备队。如果反击不能在今年9月前后实现重大进展,那么即便乌军突破俄军的主要防线,基辅也将没有后续力量扩大缺口,实现快速推进的目的。

但是,即便乌克兰此次反击没有制造出实质战果,也不代表“和平谈判”或“长期停火”就可以提上日程。

战争的进展是有节奏、分阶段的。高强度的运动战与歼灭战阶段,往往会导向部队重建和巩固战果带来的僵持阶段。一方进攻迈入终结点,就是另一方面预备反击的开端。缺乏规划的攻势会反过来暴露虚弱,成功的防守也会制造进攻机会。去年乌克兰哈尔科夫的攻势不代表战争的终结迫在眉睫,目前基辅方面反击的困境也不代表战场的“胶着”或“僵持”就是定局。从现实出发,当下唯一合理的预测就是战争将会继续持续下去,时而激烈,时而“平静”。俄罗斯与乌克兰及其盟友的政治意志与资源调动的比拼还将继续下去,一切皆有可能。

战斗很大程度上就是制造和利用不对称性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竞赛。更有效率的重建力量、更快的适应战场的变化,制造更有利的伤亡交换比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对于潜在的动员人力与工业生产能力不占数量优势的乌克兰来说,制造、维持不对称优势格外重要,哪怕这一学习过程需要血肉与硝烟铺就。对于一次次超乎外界预料的乌克兰军民来说,这是个充满挑战,但绝非不可争取的目标。过度的悲观往往来自于过度乐观的破产。同样,合理地展望当下和未来的困难同时也意味着希望寄居其中。

2023年7月2日,乌克兰利沃夫附近的墓地。摄:Jae C. Hong/AP/达志影像
2023年7月2日,乌克兰利沃夫附近的墓地。摄:Jae C. Hong/AP/达志影像

读者评论 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评论中有些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

  2. 好文,感谢作者。

  3. 开始加速了,乌军这周成果不少,西线已经到达第一道防线了。俄罗斯的士气现在有些动摇,退得很快,是个好消息。就看能不能把势头继续下去了。

  4. 即使澤連斯基代表烏克蘭接受了割地求和的方案。烏克蘭的民族主義者們會接受?不會在烏東繼續游擊戰?俄羅斯不會以此為藉口對烏克蘭動手?北約成員國又會接受因為這種不可控的衝突而跟俄羅斯開戰的風險?

  5. 接不接收用土地換取加入北約根本就不是澤連斯基一個人可以決定的事😅

  6. 身段柔軟是指敵軍在城下不逃跑,硬漢是指叛軍在几百公里之外逃離莫斯科。

  7. 正如中国大陆媒体盛传的北约官员以土地换和平的建言那样,俄乌战争归根结底取决于北约的意向,而和平谈判也是必然到来的事情,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相信身段柔软的泽连斯基最终也一定会接受用土地换取加入北约的协议。

  8. 好文章,谢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