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园晚会现场:世代变迁,他们为什么来参加六四集会?

17岁、38岁、57岁...... 他们生于不同世代,对29年前的六四事件有着不一样的记忆,为什么这一晚,他们都走到维园?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六四周年 台湾 大陆 香港 政治

八九民运踏入第29周年,在乌云密布,不时降骤雨的今晚,人们再次于香港维多利亚公园(维园)高举烛光,悼念六四的死难者。大会举办方支联会宣布,晚会参与人数为11.5万人,坐满6个足球场。而今年公众关注的焦点,除了大专学界和年轻一代对支联会和“平反六四”的质疑,还进一步延伸到千禧世代对六四的认知和六四记忆传承的问题。

香港众志近日进行街访,有受访中学生无法辨认六四王维林只身挡坦克的照片、误认六四跟慰安妇或文革有关、以为照片背景是日本或北韩。有接受众志访问的通识教师慨叹,曾有学生指内地学生无法接触六四资讯,读少一件历史事件是好事。但这一街访片段引发争议,人们认为街访片段没有保护未成年学生,断章取义或采取嘲笑学生的态度,众志随后删除影片。

今年学界对六四论述仍有分歧,多间大学学生会不认同“建设民主中国”,以及由于身份认同的差异,继续缺席支联会集会,部份则自行举办纪念活动。但亦有八大院校组成的社工学联,发表《社工学生六四联合声明》支持烛光悼念,当中的中大和浸大的社工学会,更表明出席维园晚会。

在世代变迁之际、民主运动处于低潮和分歧之下,六四记忆越发无法安放,而仍然坚持到维园高举烛光的每一位参与者,究竟他们各自抱着什么的信念?而他们手上的烛光又能否薪火相传?还是终将燃烧殆尽?

冯先生,45岁,大学讲师。
冯先生,45岁,大学讲师。

冯先生,45岁,大学讲师。他在1989年4月时离开香港到外地读书,遗撼未能参与当时香港的声援行动,但仍关心六四事件。因内地拒绝处理来自香港的信件,他曾将写有六四资讯的信件,从日本转寄至内地的偏远地区,突破资讯封锁。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郭同学,17岁,中五学生。
郭同学,17岁,中五学生。

郭同学,17岁,中五学生。她从电视新闻认识六四后,对政权观感转差。今年,她担心越来越少人讲述六四会令历史真相消失,又有朋友相伴,所以第一次鼓起勇气参与集会。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叶同学,21岁,香港浸会大学三年级学生。
叶同学,21岁,香港浸会大学三年级学生。

叶同学,21岁,香港浸会大学三年级学生。因为大陆亲戚口述事件而认识六四,最初认为事件像“拍戏”般夸张。他曾参与8次六四集会,认为近年气氛转差,港人参与意识减少。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陈太,50岁,家庭主妇。
陈太,50岁,家庭主妇。

陈太,50岁,家庭主妇。她说自己除了因台风袭港、母亲去世、身体抱恙而缺席外,一直参与六四集会,共参与26次。她难忘1989年,透过电视,看见坦克进城,军人以机关枪扫射学生的场景,故认为自己要坚持参与集会。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黄太,38岁,和子女一同参与集会。
黄太,38岁,和子女一同参与集会。

黄太,38岁,家庭主妇,和子女一同参与集会。1999年,就读中六的黄太和朋友第一次参加六四晚会,延续至今。黄太认为有责任争取平反六四,中央政府须承认错误,历史要得到教训。她忧虑言论自由逐渐被打压,觉得香港人仍可以自由发表言论时应该继续参与。她和丈夫亦会教导子女,未来将会继续一起参与六四晚会。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张同学,21岁,高级文凭毕业生。
张同学,21岁,高级文凭毕业生。

张同学,21岁,高级文凭毕业生。她认识六四事件,皆因中学老师会举办六四周会、学校民主墙上也会张贴相关资讯。对于有批评指支联会“行礼如仪”,她认为仪式背后有提醒市民的意义,今年第二年参与集会。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赵先生,42岁,从事资讯科技行业。
赵先生,42岁,从事资讯科技行业。

赵先生,42岁,从事资讯科技行业。他从中学课堂了解六四事件后,今年第三次参与集会。他认为当学校教育甚少谈论六四,故此通过非正式的教育途径,将真相告知下一代非常重要。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六四维园烛光晚会。
张太,57岁,家庭主妇。
张太,57岁,家庭主妇。

张太,57岁,家庭主妇。她忆述自己1989年六四事件时自己刚怀孕,作为母亲更加能理解天安门母亲的悲痛。过去多年她没有参与集会,因为儿女年幼须照顾,今年她却携同女儿参与集会。

读者评论 9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也许“平反六四”的那一天,会是由于大家对六四的猜疑与误读与历史径庭。
    那些参加集会的人,多么相信自己看到了真相,可他们以为的真相就是真相吗?
    一个来华旅游的外国游客听朋友讨论便能够了解真相?一个查了一晚上鱼龙混杂的资料的学生就有了清晰立场的学生了解的是真相?“看到军队机关枪扫射大学生”这一句话就能描述一个持续了数周的事件?且不论这句话是不是事实,这句话的断章取义给人一种军队是杀人机器之感,而且暴力获得了压制性地位。但现实有没有可能是被扫射的是自称为学生的暴徒,在开枪之前军队是不是已经受到暴徒的攻击且由于不能反击而死伤不少?在这样的暴力冲突中也有少数不幸成为牺牲品。看到一人螳臂当车阻拦坦克,是他英勇无畏?看视频上他应该也是知道坦克不会从他身上压过去,所以才敢一再变换方向阻拦。对于这种复杂的事件,媒体可以传递的信息是不完善的。媒体的态度与立场有时候是难以分辨的。这种文章写出来就有着暧昧的引导性,全篇没有罗列任何有效证据,本来就是一件众说纷纭的事情,文章只在断章取义的堆叠单方面观点,同时又往一个方向吹风,但话又说不绝对。去动摇一些对这个话题好奇,对一些不实消息缺少判断力,对中国上世界峥嵘岁月不谙的人们,大概是会得逞的吧,而且也不要负责。那就顺利造了一些乌合之众。
    肯定都有错,谁也不能把谁一巴掌拍死。

  2. 我期待成功脱支,亲身来维园燃点蜡烛的那一刻,然而目前我只能忍气吞声

  3. 访港旅客通过sim卡或者定位会被记录在案的

  4. 最为大陆大三学生 我很羞愧于直到今年才较清晰地知道了六四 今天一天过得很难受 只有极少的自媒体非常隐晦地提了六四 但通通都被404了 我自己的公众号也在发表了半个小时后被禁言了 哎 希望明年可以到香港参与悼念。

  5. 剛剛從維園回來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參加 大一才知道這件事的我 那天晚上沒能睡著覺 可悲的是唯有香港還有微弱的燭光燃燒著 告訴著世人這段記憶 我多希望能有平反的那一天 我會等

  6. 看了太多亲身参与者、现场记者、当时通过新闻得知的旁观者、记忆传承者的感想,自己也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大陆大学生思想政治必修课,和军训配套)上听军官表达了某种层面的官方看法(叛乱分子统统该死,外国势力颠覆政权的阴谋失败,无知学生傻得可惜),唯独想知道,当年亲自举枪的人是什么看法。

  7. 在忘却,也还记得。想要了解的人总会记得,并无所谓的人宁愿忘记。

  8. 在内地其实不是没有人记得了,他们不是群体性失忆,其实是群体性恐惧,因为畏惧,所以只能失忆,久而久之,他们就真的完全失忆了,完全忘记了,罪人们永远也不会被清算了,没有道歉,也没有任何悔意,这也是真正令我感到窒息的。

  9. 看著這些一個個普通個體的故事和感受,深知六四沒有被遺忘。感謝端,感謝維園,感謝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