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以极其惨痛的方式唤醒了中国民众的志愿者精神,数以百万计的志愿者涌入灾区,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后来陆续回归原来的生活轨道,但少数人留了下来,帮扶地震伤员走过漫长、艰难、枯燥的康复之路。
他们和灾民一样住在移动板房里,夜晚下起一场暴雨,醒来时鞋子和床都漂在水上;他们走遍所有村镇排查受伤灾民,每天都要面对残破的肢体和腐烂的气味;他们帮助因地震患上严重精神疾病的孩子们重返校园,却始终自责其中一些孩子未能走出伤痛……十年来,他们步履坚定、不曾离开。因为康复是一辈子的事,是灾民的一辈子,也是康复师的一辈子。
端传媒邀请你去认识数位至今留川的康复师、心理辅导员、社工和他们的患者。时光或许像滤镜一般,虚化了泪与血、痛与恨,但回看历史的目光不该轻飘飘地落在“感恩”上,凝视康复十年,看见宏大叙事外、小人物的每一步挣扎,看见人、记住人、记住伤痛。















(张洁平参与川震十年系列策划及编辑工作,特此致谢。)

2017年7月,端传媒启动了对深度内容付费的会员机制。但本文因关乎重大公共利益,我们特别设置全文免费阅读,欢迎你转发、参与讨论,也期待你付费支持我们,浏览更多深度内容。
“留川至今” 感动
看的人真感慨啊。一转眼都10年了。
种子生根发芽,希望在民间的力量
向热忱服务的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致敬+1
看到特约编辑,很放心。
这样的系列报道国内现在是看不到了,还是挺震撼的。但希望端传媒能注意校稿问题。
錯字:「於」佔東。
感謝指正,已修改。
金高英和高金英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應為高金英,謝謝讀者指正,錯誤已修改。
向热忱服务的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致敬!
真的非常感恩有端传媒这样的媒体存在。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记住。真的很感恩端传媒的系列报导,也很感恩有这么些无私的志愿者和援助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