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邓聿文: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何时才能终结?

预测动态清零何时终止是困难的,但是以下三种状况如果发生,大概率意味着动态清零政策会被逐渐放弃。
2022年7月3日,北京举行的艺术展上,一名妇女戴著口罩站在一个装置艺术品后。

贵阳三荔高速发生的27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是中国疫情三年以来由“清零”而导致的一起最严重的次生灾害。这起事故表面上看,是一起交通事故,然而它本质上是中国官方的“清零”之过,是一起防疫事故,因为如果没有现在这种严厉的清零措施,基层政府也就没有压力连夜要将涉疫人员转运他处,事故从而就不会发生。

可是,外界从贵州地方政府对此事的处置中,并没有看到将它定性为“清零事故”,而是把它当作单纯的交通事故,官方宣传也是有意识地往交通事故方向引导,甚至事故发生后在贵州省仍然存在深夜安排转运涉疫人员的行为。

地方政府之所以不把它作为清零事故处置,当然不是不清楚它的性质,而是不敢,因为假如将它视作一起清零事故,就必须检讨清零政策的功与过,而这不是地方政府的权限,即使要检讨,也在中央政府,而且是关起门来检讨。

事实上,一旦检讨清零政策,时至今日,其荒谬性就暴露无遗。太多人的悲剧遭遇显示了这点。然而,只因习近平的坚持,它就成了“正确”的东西。

2022年9月18日,贵州黔南州发生严重交通意外,一辆载有47人的大巴行驶期间翻侧,截至中午12时,事故已造成27人遇难。 图为网上流传的怀疑肇事大巴。
2022年9月18日,贵州黔南州发生严重交通意外,一辆载有47人的大巴行驶期间翻侧,截至中午12时,事故已造成27人遇难。 图为网上流传的怀疑肇事大巴。

“清零”的出发点

客观地说,“动态清零”政策本身可能并不一定是个坏政策,它的出发点是良善的,为了保护大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抗疫的第一阶段以及德尔塔病毒肆虐的时候,动态清零确实起到了保护民众生命健康的作用,最大程度控制住了疫情,并让经济得已在疫情初期快速得到恢复。

中国大陆至今只五千多例COVID-19死亡病例,且大部分都源于疫情初期的武汉,同全国人口总量相比,这个比例之低,应该归功清零政策,尽管在清零的过程中,它同时造成了大量人道灾难,如从疫情初期的武汉封城开始就屡见不鲜。从时间上说,这一阶段大概到2021年中,假如随着德尔塔病毒让位于奥密克戎病毒,清零政策到此收手,它基本上就算“功大于过”。

进入奥密克戎病毒主导疫情传播的第二阶段,尽管严苛的防疫大幅降低了病毒传播速度——中国目前染疫总人数接近100万,在世界主要人口大国里是非常低的,然而,由于奥密克戎病毒的致死率不高,过度防疫产生的各种灾难以及给社会造成的总成本,已经远高于这一政策带来的收益。

这并不是说人们的生命不重要,即使少数人死亡也要高度重视,但完全可以采用更具针对性的防疫措施来保障民众的生命和安全,这样,因实行动态清零而衍生的各种和疫情相关的灾害,大多数本是可避免的。任何政策走向极端,必然会产生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动态清零政策在实施中的简单粗暴,对人们的个人利益乃至生命安全本身造成的伤害,在西安、上海等大大小小的城市的严密封控、大规模核酸检测以及社交隔绝中,随处可见、触目惊心,和它宣称的保护民众生命健康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例子不胜枚举。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就算大众对动态清零已极度厌倦,各级官员尤其地方官员在清零下苦不堪言,习为什么对社会要求取消动态清零政策的呼声还是无动于衷?他不是经常教导官员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施政及格与否的标准吗?为什么轮到动态清零,该标准就失效?

2020年6月29日,北京,外国居民抵达北京后,他们必须完成14天的隔离。
2020年6月29日,北京,外国居民抵达北京后,他们必须完成14天的隔离。

“清零”为何在持续?

答案在于,习的一人领导体制使他的个人意志在政治和决策中无法得到有效纠偏,而他对动态清零的认知又支撑着他的抗疫决策。

今年6月底,习去了一趟武汉,在这个最早爆发疫情的城市,他说,“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在他看来,“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有社区这个重要基层基础,有能力也有实力实行动态清零政策,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官方宣传对外释放的基调是,近三年的疫情防控实践证明动态清零符合国情、符合科学,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是现阶段中国及时控制疫情的最佳选择。

这大概是习对动态清零的基本认知,而这个认知是建立在疫情第一阶段中国较早控制疫情并保持经济增长这样一个事实上,对习来说,既然前面的做法被证明是对的,面对奥密克戎这个病毒,就更加要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动摇,而不是去想着改变和取消它。

另外,中国官媒也经常强调,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还有相当数量的儿童和有禁忌症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疫苗接种率尚未形成足以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而且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医疗卫生条件存在差异,如果学西方搞“集体免疫”、“躺平”之类的防控政策,势必会在短期内造成大量人群被感染,进而出现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导致医疗资源挤兑,最终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不可承受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言为心声,官媒的说法也就是官方的想法,中国政府非常害怕和忌惮出现这种情况。这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方或者习近平对中国疫苗的效力不具信心,然而,出于疫苗民族主义的需要,他又不愿去批准采购美国和西方的mRNA疫苗,因此,只能继续采取严格的物理隔离和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做法,来阻断疫情传播。

中国官方常用死亡人数少来宣扬中国的抗疫成就和抗疫模式,并把它上升为制度和领导力的优势,绝口不提为了这个成就和模式,中国社会和民众支付的惨痛代价。2020年6月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发布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宣称习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了这场抗疫,要“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抗疫的经验做法,阐明全球抗疫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

显然,发布抗疫白皮书的背后,是炫耀抗疫成就,彰显中国的制度优势,突出习掌控大局、运筹帷幄的能力。尽管现在面对不断冒出的疫情,疲于奔命的地方官员,还有抱怨的民众,不再向国际社会高调宣扬抗疫了,但习在这场大考面前不能输,如果放弃清零政策,表明他被奥密克戎这个病毒打败,他曾经夸耀的领导力和正确的指挥与部署,也就不攻自破。虽然这不至于冲击他的权力,然而至少会让他成为笑柄,戳破他全知全能的神一般的形象。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他必须将清零进行到底。

动态清零政策其实也不是三年来一直一成不变。在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年底,有过一段缓和期,今年年中,在外部疫情的缓和下,也一度有所调整,在某些技术环节有所放松,比如缩短隔离时间、可以居家隔离等等。但是,清零政策的最大问题,也是民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它的政治化,官方虽然制定了一个看似科学、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可一旦遇到某个重大事件,或者在抗疫中发生某起重大事故,地方政府宁紧勿松,层层加码,不惜牺牲公众的人权,追求一种疫情的绝对安全,弄得社会怨声载道。此种时刻不是偶尔为之,在全国此起彼伏,甚至在一个地方也多次出现。

2020年6月19日,北京,一名中国男子在当地市场入口处检查体温。
2020年6月19日,北京,一名中国男子在当地市场入口处检查体温。

“清零”什么时候能结束?

现在民众最关心的,就是清零政策未来会如何变化,已经封控三年的中国还要封控多久?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的清零做法可能永久化。

然而,疫情毕竟有结束的一天,经济和大众的情绪是否能撑更久也是颇令人怀疑的。或许,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建立一种有序退出机制。

预测动态清零何时终止是困难的。但是以下三种状况如果发生,大概率意味着动态清零会被逐渐放弃,即使不是完全放弃。

第一种,经济无法承受高强度的疫情防控。中国的经济今年走到了近十几年最惨淡的局面,应该是多数人的共识。鉴于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尤其在二十大过后,中央选出新的领导层,如果经济在各种刺激措施下仍没有大的起色,届时为避免出现因经济恶化而导致的系统性危机,在权衡利弊后也许会放弃清零,至少会有很大调整,即使那时还有严重疫情。

第二种,因过度防疫,未来继续出现多起像贵阳三荔高速这样的严重事故,很可能点燃大众的不满情绪,让原先半公开化的反对清零的民意爆发,甚至因此发生小规模的民众抗议。在这种状况下,新领导层需要舒缓民众不满,调整和改变清零做法。

第三种,世卫组织宣布COVID大流行结束。日前拜登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采访时称,“尽管美国仍在为控制病毒做大量工作,但大流行已结束”。如果多数国家跟进宣布本国大流行结束,特别是世卫组织正式宣布全球大流行结束,外部世界重新全部开放,中国如若坚持清零,无疑成为全球独岛。世卫总干事谭德塞今年5月曾质疑中国的清零防疫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并且前不久表示全球大流行接近结束。这样看来,世卫假如在今年底或者明年初或者再稍晚些正式宣布大流行结束,中国很可能被迫调整清零政策。

将这三种状况综合评估,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最快应该会在今年底,最慢可能会在明年两会后逐渐退出,但不会完全终止,还会保留少部分做法。无论从个体的自由还是大众的福祉看,不管官方如何借口民众的生命安全,已经蜕变为恶政的动态清零政策,到了必须终结的时候了。

2022年3月31日,上海为遏制COVID-19的传播而进行第二阶段封锁,一名饿了么快递工员将一个袋子递给封锁区屏障后的居民。
2022年3月31日,上海为遏制COVID-19的传播而进行第二阶段封锁,一名饿了么快递工员将一个袋子递给封锁区屏障后的居民。

读者评论 1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讲了半天,重点都没有:1)清零政策的制度优势不是简简单单的”疫苗民族主義“。在各大城市的网格管理系统和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的背后是中央政治体系对于社会结构的全面穿透。人去哪,干什么,花多久都能被健康码检测并进行溯源的话,这所需要的”基础权力“(Infrastructural Power, Mann 1984)是无与伦比的。这样的结局强化的就是国家机制对于社会的全面掌控,政府也不可能放弃这样的权力。2)文章提到,“中國地域廣闊,各地醫療衛生條件存在差異”。全面放开的代价就是在缺乏基础医疗卫生地区造成高密度病例。一生病全往大医院挤(见2019年12月末2020年初的武汉)。地方医院被挤爆,社区人人自危,医保同时大量支出,地方政府立刻陷入维稳困局里面。因此,政治化清零政策的机会成本(混乱管理和人道主义危机)远比放开要低。

  2. 政府寧緊勿「松」
    應作「鬆」

  3. 大部分都是wishful thinking

  4. 流水账哈 有失水准

  5. 作者的觀點我都同意,但感覺不像是一篇深度分析,而是觀點陳述文章,缺乏分析的理論及據證。很多過程推論更像是共存派(你與我)的一廂情願,像習所講,如果算政治帳,或許就能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這個政策可以持續三年,且繼續持續。

  6. 而且長期的大規模核酸已經實質上掏空了醫保,不少地方醫保報銷的門檻減少和能夠報銷的藥物減少。即使Omicron致死率低,然而一旦傳播開,大眾免疫力下降導致的諸多健康問題導致的醫療負擔醫療系統不一定能頂得住。

  7. 感觉短期内清零很难结束。要放开肯定要考量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需要重症率病床使用率等数据。但看起来国内这方面的统计还是在两眼一抹黑的状态,上面的人也没法得知政策的调整会有什么影响,于是只能维持现状。另外放开肯定要来一波大的,无论从民意还是医疗系统方面都有扛不住的可能。

  8. 同意lixindinyi的觀點。在坊間將大清零運動視為習近平一人幻想的結果的時候(這當然是事實),經常無視走出清零同樣是極其痛苦的過程。這是中共體制決定了的。譬如穹頂之下後,中國先是矢口否認空污治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隨後制定了看似周詳卻毫無推進的計畫,最後變成剝奪農村地區取暖權的人間悲劇。這某種程度也解釋了為什麼結束清零必須在習近平登基後,因為登基前結束清零必然會帶來嚴重人倫危機衝擊共產黨執政合法性。
    理論來說,解除清零應當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間依舊離不開一系列NPI方式來flatten the curve,尤其是降低ICU壓力,但對於中國政治和醫療體制而言,尤其是在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地方政府而言,這都是極為困難的工作。
    有的機會一旦失去就永遠失去,無論如何習近平必須為這個體制所造成的惡果負責。

  9. 即便不考虑政治上的算计(为了展现制度优势或是某人N个伟大),单纯从技术上考虑放开的可操作性,也是不具备的。墙国现在的免疫水平和2020年初没有什么区别,完全没有形成免疫屏障,现在放开一定会出现像喉舌所说的医疗挤兑、大量重症死亡,所以不可能在短期内放开。如果某人真要放开,也一定是等到墙国研发出特效药或有效疫苗,或者实在顶不住进口疫苗和药物,再花一段时间构建起免疫屏障后才会真的放开。

  10. 同意Kyoujurou,第二種情況的可能性似乎是最低。

  11. 其實政治上的算計不太難理解。堅持清零,得罪的只有共存派,動態清零到一半,在沒有「特效藥」的狀況下,得罪的還有清零派,也討不了共存派的好。至於共存派和清零派之間人數之間的變動與多少的估計,也是深受官僚系統的操弄和和當權者自己的認知偏誤影響。而且疫情是很多事情的遮羞布,一旦共存了,期望的好處沒出現,到時候就進退失據了。面對握在手上的抗議成績與未知,不確定的經濟收益,人總是會害怕損失的。

  12. 前段时间作者就在文章里预测过何时结束,没过多久又出一篇专门说这个问题,能感受到这个问题在很多人心里变得多么迫切了。然后私以为第二种可能性不大。

  13. 我對作者的理性分析持保留意見,我認為「動態清零」仍將持續,即便開放國門,這項政策對大陸民眾仍然將持續進行,即當下所謂的「常態化」。即使出現一定程度的放鬆,但我仍相信那將非常有限,最現實的便是,在疫苗接種率與有效性普遍不高的情況下,根據法律要求,民眾在24-72小時內必須進行一次的核酸檢測,基本沒有可能取消。更吊詭的是,耗費大量資源來實施的防疫行動,最後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發達產業,加之與前沿技術,即人臉識別、AI、機器人的結合,我想這些業已形成的東西,是很難說離場就離場的。我們不妨著重強調一點,支撐一切行動背後的「邏輯」是個人神話的需要和選擇,經濟賬與社會損益表從來不是以後也不會是其施政考量的第一優先級,為了達到神化自身的目的,可以輕易放棄、操縱、阻礙許多作為人最基本所應當被珍視的東西。Think about Putin, nothing is impossible.

  14. 中國要證明自己是全球唯一能戰勝疫情的國家,一定要堅持動態清零,直至最後一刻!全國直接封城一年,不服從的人就打到他們服從!

  15. 希望在年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