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告别Michael Wolf ,趣怪的城市观察者

当我们常抱怨香港的生活枯燥,Micheal Wolf总能从中找到新的趣味,他比很多香港人可能更熟悉我们居住的地方。
《Back Door》

4月26日早上传来一个难以置信的消息,Michael Wolf逝世了。三月还在Art Central见到他,并看到他的新作《Cheung Chau Sunrises》(长洲日出) ,一个长达两年的摄影计划,是他持续每天早上在五时三十分至七时三十分这段时间,拍一张长洲日出的照片,没想到这辑相片会成为了他最后发表的作品。Michael Wolf的事业正如日方中,却突然传来这噩耗,直到这一刻,还没有使人感到确切的真实感。

跟Michael Wolf相识是因为工作关系,那时候我正在画廊工作,要筹备Michael的《街头街尾》展览。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做事很有系统、专业、理性、聪明、幽默,并对他的艺术/摄影事业打理得井井有条,是我接触过的艺术家中其中一位最专业的。当然,那时候他已经有丰富的展览经验并不停在世界各地展出他的作品,是名乎其实的“全职艺术家”。Michael Wolf是四十七岁才展开他的艺术摄影事业,前半生都是从事新闻摄影,并曾在中国工作十六年,为德国媒体《Stern》效力。

《Cheung Chau Sunrises》
《Cheung Chau Sunrises》

德国出生的Michael Wolf,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成长,1994年移居香港。作品曾三度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 奖项。2005年以《The Real Toy Story》得到“当代议题”类别一等奖。这个作品是典型的新闻图辑,题材是中国大陆作为世界工厂的状况。

2010年以《Tokyo Compression》得到“日常生活”类别一等奖。这张图片的美学上已脱离了传统新闻摄影,是他在东京铁路月台瞄准一列列挤得惊人的列车,其中乘客被迫紧贴玻璃窗的大特写,以每日载客量高达八百三十八万人次的铁路系统去描述大都市的生活状况。《Tokyo Compression》一书于2010年刚出版已瞬速卖光,至今已推出第四版。

《The Real Toy Story》
《The Real Toy Story》
《Tokyo Compression》
《Tokyo Compression》

2011年,《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是以拍摄 Google 街景记录下来的意外场景,再获当代问题组别荣誉奖。这个针对Google Street View侵犯个人私隐的作品能够得奖,于当年惹来不少争议,因为那并不是在街上拍摄的,而是Michael Wolf用相机对著电脑屏幕,拍下Google Street View中一些具“新闻性”的瞬间,这种破格的拍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新闻摄影,也是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颁的一个突破。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创作源于2008年,Michael Wolf的妻子要到巴黎工作及定居,Michael一同前往。对他而言,这是个已经被拍了千百遍的城市,并且在十九世纪未乔治-欧仁·奥斯曼和拿破仑三世的巴黎大改造(travaux haussmanniens, 1863-1870)计划后,整个城市的景观于百多年来也没有太大改变。对于新闻摄影出身的Michael Wolf,这种不变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所以他到了巴黎后,就一直待在家中。Google Street View于2007年刚开始启用,他用了六个月的时间从Google Street View去观看这个城市,这倒为他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受,像是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去重新观察这个地方,慢慢更发现了当中不少有趣的事物。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Michael Wolf开始用相机对准电脑屏幕拍摄,他拒绝用屏幕截图而用相机操作,让他的创作仍在摄影的轨道上,不同的是拍摄的对像变成屏幕中的景物,而不是传统的用相机去纪录外在世界,当年有不少人就质疑这还算不算是摄影?摄影师对眼前景观作出判断,并用相机去拍摄他认为重要、或他要告诉观众的东西。那相片的焦点放在那里?用相片去说一个怎样的故事?尽管是对著电脑屏幕,但在拍摄上他仍然有作为一位摄影师的专业考虑,构图、角度、在街上众多事物中去抽取出来构成相片的部份。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中有汽车正在燃烧的画面、有人跌倒、有人打架、有人正躲在车后大/小解,这些隐藏在Google Street View的东西,被Michael Wolf敏锐地嗅出来了,当中每一张相片都是一种选择,假如没有人把他框起来,这些东西就好像平常在街上见到的事物一样,没有太多人会留意它们。Michael的相片把原本的Google Street View中的景物从电脑屏幕中释放,赋予它一种新的观看方式,既有一种美学及创作上的新形式,同时仍有它的对社会性。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三次获奖,三次的创作意念及手法都截然不同,实在反映Michael Wolf的不甘现状,永远有无穷无尽的创意,总有不同计划想法在脑子中。Michael Wolf是少有能平衡个人创作、社会意义及艺术市场的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能引起反思,激起我们对城市的关注。

Michael Wolf的其他作品也有不少反映监察与私隐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在当代社会中,活在城市的个人私隐。《Transparent City》是Michael Wolf于芝加哥拍摄的项目。起初他只是像《Architecture of Density》般以Deadpan手法拍摄芝加哥高楼的玻璃幕墙,他选择在黄昏室内灯光刚刚亮起时,站在天台用112-megapixel大片幅数码机背拍摄对面的大厦。其中有一次,Michael在电脑修图过程中把相片放大细看,竟偶然发现其中一扇窗正有一个男人向他举起中指,于是他“逐家逐户”细心查看,发现室内的情景相当有趣。因为用大片幅相机的关系,照片放大后室内的事物仍清晰可见,人们的一举一动变得巨细无遗,他在偶然中成为了一位“偷窥者”,用相片诉说廿一世纪城市生活的日常。

《Transparent City》
《Transparent City》
《Transparent City》
《Transparent City》

相片中有人独自呆呆地对著电脑或电视,或有人在办公室打迷你哥尔球、当中更多的是一张张看似孤独的面容,相片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美国艺术家Edward Hopper的画作,同样是描绘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风景,这像是对城市生活中最直接的鞭挞,去掀开这个华丽而高度密集的城市背后,当代人的精神面貌。Michael Wolf的作品邀请我们一同成为“偷窥者”,用显微镜对准每一扇窗去观看别人最私密的生活。从《Architecture of Density》或是《Transparent City》中,我们可以看到千千万万这样的单位,而每一个单位内都有一个不同故事。

Michael Wolf热衷于用摄影去书写不同的大城市,香港、巴黎、东京、芝加哥⋯⋯ 由宏观到微观。他似乎有一种“搜集癖”,每一个摄影计划都会做得很彻底,相片数目很惊人,差不多每个摄影项目都可以出版成书,至今出版书籍已超过十三本。最著名的《Architecture of Density》是拍摄香港密集高楼的城市景观,很多摄影项目都以杜塞尔夫摄影学派(Dusseldorf School)的手法拍摄,客观、冷静、抽离、简化、并赋有洁癖性的美学、具有极严谨而工整的处理。此外,他的作品也像Bernd & Hilla Becher般,所有题材均会像处理标本一样,去大量搜集、分类,并以同样的方式排列,严格按照类型学(Typologies)来组合。《100x100》那一百个每个一百呎的石硖尾旧屋邨单位与在单位内居住的老人家,跟《Architecture of Density》一内一外,合拼成为他一本极具份量的一书两册摄影集《Hong Kong Inside Outside》(2009)。

《100x100》
《100x100》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在众多摄影项目中,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眼中的香港,毕竟由1994年开始在香港居住至今,他镜头下的香港,就像是一封封写给香港的情书。很多香港人日常并没留意的景物甚至从没有想过要拍摄的题材,都被他拍进去了。《Lost Laundry》中纪绿人们晒衫时所遗失的衣物、《Informal Seating Arrangements》中搜集那些在街上充满港式民间智慧的櫈、就连后巷的地拖、胶手套、雨伞、衣架,神位等等,都是Micheal Wolf的摄影题材。这些都不是为了摄影而发现,而是因为对一个城市充满感情才能看见。

《Informal Seating Arrangements》
《Informal Seating Arrangements》

那时候我们的画廊在上环,Micheal Wolf就住在附近,也算是街坊。每次见他就是身上挂著一个小斜揹袋,拿著相机,精神奕奕地准备又一次去探索这个地市,尽管他已行走无数次,但他总会找到有趣的事物。朋友曾笑说,香港什么都被他影过了。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看在眼里的东西,在他眼中,就是值得被记下来。当我们常抱怨香港的生活枯燥,Micheal Wolf就总是找到新的趣味。他比很多香港人可能更熟悉我们居住的地方。写到这里,脑中仍是他这个画面。再见了Michael。当看见街上那奇奇怪怪的櫈、后巷那一对对挂得趣致的胶手套、抬头看到那些高楼大厦,我们都会想起你。

(叶晓燕,视觉艺术家、策展人。叶氏主要以摄影为创作媒介,其作品曾于香港、中国及英国等地展出。2012年成立RAC,将艺术学院课程带入民间。除教授艺术、摄影外亦有撰写艺术评论文章,专栏于《Milk》连载。出版刊物包括《100香港人自摄像》、《春光》。曾于香港艺术学院及香港城市大学任教,现为香港公开大学创意艺术系讲师。)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