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李佳佳:《摘金奇缘》消除还是强化了亘久不变的亚裔刻板印象?

电影的种种细节及剧情,都在述说着同一个故事——“金钱说话”(Money talks),而我们爱死这个游戏规则了!
《疯狂亚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电影剧照。

作为一个过去三年间一直在中国、美国、新加坡三国之间辗转的人,当新加坡裔美国作家关凯文小说改编、以新加坡为故事背景的好莱坞(荷里活)全亚裔阵容大片《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又译《疯狂亚洲富豪》)上映时,我当然要第一时间冲进影院支持。

上映以来,这部故事线并不复杂的“灰姑娘加流星花园”style电影创下了少见的既叫好又叫座的惊人纪录。截止8月26日,累计票房达到7682万美元,更帮助华纳兄弟实现周末三连冠。就连一向毒舌的好莱坞影评人也齐齐给出了相当正面的评价,两年前漫威大片《奇异博士》 (Doctor Strange)由英国白人女演员蒂尔达·斯温顿(Tilda Swinton)“洗白”(whitewashing)饰演藏人引发的批评狂潮还历历在目,《摘金奇缘》无疑成为了好莱坞尊重多元化的成功翻身。

更让人兴奋的是,这种高于预期的成绩证明,对于种族、文化多元化的尊重和对于选角的反歧视,非但仅仅是道德层面的政治正确,还同样具有正面话题效应和可观市场号召力,对于其他在好莱坞苦苦挣扎、却无法获得公平机会的少数族裔电影人,带来的激励可想而知。

这种高于预期的成绩证明,对于种族、文化多元化的尊重和对于选角的反歧视,非但仅仅是道德层面的政治正确,还同样具有正面话题效应和可观市场号召力。

扭转东亚男性刻板印象

同时,我的遍布美国、新加坡和港台的朋友们在脸书上兴奋地讨论这部电影,认为非常有助于欧美观众扭转对于亚裔群体和亚洲人的一些流传已久的刻板印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摘金奇缘》的确做到了一部分。最直观的,片中几位男性角色颇为刻意的展露肌肉镜头,让全球观众领略了一把亚裔男性的“美好肉体”,而以往好莱坞影片里这样的画面往往出现在白人和黑人影星身上——从《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到《月光男孩》(Moonlight,又译《月光下的蓝色男孩》、《月亮喜欢蓝》),从施瓦辛格到巨石强森,我们闭着眼睛都能熟谙。

这种自信性感的展示效果立竿见影,不但引得影院中隔壁座的女孩啧啧赞叹,八卦网站更是把“那些《摘金奇缘》里让人喷血的性感俊男(The Hot Men of Crazy Rich Asians)”放上了标题。要知道,19世纪的美国文化中关于东亚男性形象的建构,始终和“羸弱、无力、毫无性吸引力”相关,从早期劳工的长辫到李小龙脚踢的“东亚病夫”招牌,都是这种刻板印象的隐喻。直至今日,美国流行影视剧中的华人男性形象依然极为单调枯干,通常是戴着厚厚眼镜、木讷、寡言、缺乏自信、内向古怪、毫无社交技能的硅谷IT男。

强化“物质至上”的亚洲人迷思

电影的种种细节及剧情,都在述说着同一个故事——“金钱说话”(Money talks),而我们爱死这个游戏规则了!

然而,在表象之下,这部电影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破解亚裔人群身上背负亘久不变的刻板印象。某种程度上,甚至强化了不少。

在当今西方社会,对于东亚人群、尤其是华人群体最大的迷思莫过于“物质至上”。电影之中俨然“北美版《小时代》”风格的物质轰炸,从奢华舒适的飞机头等舱到富豪们桌前的珍馐饕餮,从4000万价码的世纪婚礼到暴发户们特朗普风格金灿灿的装修内饰,从势利现实的对白到宫心互斗的伎俩,都在述说着同一个故事——“金钱说话”(Money talks),而我们爱死这个游戏规则了!

《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电影剧照。
《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电影剧照。

相较于对于东亚男性缺乏性吸引、性能力不强的刻板印象,东亚女性则被赋予了另一个截然相反的方向的偏见:拜金、心机、善于利用女性魅力获取资源,英文中由此衍生出一个专门的词汇——“龙女人(dragon ladies)”。《纽约时报》曾有一篇专栏文章,关注极右翼白人至上主义者对于东亚女性迷恋的“黄热病”,提及不少种族主义者认为东亚女性“百依百顺又性欲强烈”,相较于相对强势独立的西方女性,对于有征服欲的人来说,那种奇怪的吸引力不难想像。

《摘金奇缘》的女主角当然是一名独立自主、从单亲移民家庭依靠个体奋斗成功的职业学者,也明确地站在自由选择和真爱一边。但是影片中除了主角光环笼罩的尼克和瑞秋,几乎其他所有的角色都是赤裸裸的婚姻世俗主义者:从虎视眈眈瞄准高富帅男主、在女主床上扔死鱼骂碧池的情敌,到第一面就嘲讽平民姑娘既不是来自台湾塑料大王、也不是中国大陆方便面土豪家族的表兄,无不在加深“东亚女性的婚姻是交易”、“她们都是下一个邓文迪”的刻板印象。

固化华人“有钱”及亚裔美国人“模范族裔”的刻板印象

第二个迷思,要数影片英文名“Crazy Rich Asians”带来的印象——变态般有钱(Crazy rich)。记得上个月我在斯坦福学习,不少当地朋友都提及这所百年名校所在的Palo Alto市——一座加州北部的小城近年来房价火箭般的暴涨。“都是拜亚洲人,尤其变态般有钱的中国人所赐”,这在当地几乎是众人皆知的推断。

诚然,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人迅速鼓胀的荷包,使得全世界见识了这个新群体的惊人消费力,无论是香榭丽舍大街名牌店扫货包包,还是纽约曼哈顿现金付清的高级公寓。然而,这种“Crazy rich”的形容和奢华生活的展现,会毫无疑问进一步加固“东亚人、华裔都过着奢靡生活”,乃至在全世界扩张、影响消费、推高地产的偏见。

事实上,无论在中国还是新加坡,贫富悬殊的状况都在近年呈现加速。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反应贫富分化状况的基尼系数达到0.467,不单远高于警戒线,并已经是2008见顶下降后到2015年重新开始的三连升。而新加坡,由于没有资本利得税、个人所得税封顶仅为22%,使之成为了全球顶级富人的天堂。但世人知之甚少的是,这座全世界最为富有和发达的城市里,赤贫人口几乎“被隐形”,10-14%的新加坡人长期挣扎于基本温饱得不到满足的生存需求。

无论在中国还是新加坡,贫富悬殊的状况都在近年呈现加速。而亚裔群体也是美国各大族群中情况最复杂、经济最分化的。

此外,影片中的亚裔美国人群体,再次被塑造为了埋头苦干、收入丰厚的“模范少数族裔”经典形象。然而,这一直是不少海外亚裔竭力避免的简单粗暴标签。亚裔群体是美国各大族群中情况最复杂、经济最分化的。根据皮尤调查公司的数据,从1970到2016年,最富裕的10%亚裔美国人群体对比垫底的10%的收入比几乎翻倍。而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来源地是东亚、南亚或是东南亚,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根据《纽约时报》的报导,在男女主角相遇的纽约这座全世界最著名的包容大熔炉,贫困线以下亚裔人群在过去15年间从17万增长了到了24.5万,增幅达到惊人的44%。

新加坡不是“第三个中国”

最后,新加坡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缩小版、亚洲版的美国——一样是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复杂聚居社会。尽管其人口中76%为华裔,但同时还有着15%的马来族和7.5%的印度裔。而即使是新加坡华裔群体,最为厌恶的事情也要数自己的国家被贴上“第三个中国”的标签。遗憾的是,尽管《摘金奇缘》的人设、布景、美食和颜值都赏心悦目,但影片中所有这些美貌的有钱人都相当单一——全是华裔,仅仅有几个佣人来自马来和印度裔。

尽管《摘金奇缘》的人设、布景、美食和颜值都赏心悦目,但影片中所有这些美貌的有钱人都相当单一——全是华裔。

目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去年在波士顿生活时,美国房东询问我离开美国后会先去哪里。

“新加坡”,我回答。

“哦,那是中国的一个沿海城市吗?”他好奇地问。

你或许会觉得难以置信,但要知道,不少美国人在2016年看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美的讲话后还会惊讶“他竟然会说这么好的英文”。

有调查显示,40%的美国民众从未出国旅行,那么,又怎么能责怪他们对于亚洲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的惊人无知呢?

所以,当我们为一部赏心悦目的好莱坞影片在多元化方面的“惊人成就”雀跃不已时,何妨真正关心一下影片背后被掩盖的另一种多元化呢?

(李佳佳,媒体人,专栏作者)

读者评论 1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第三個」中國?第二個是哪位,台灣嗎??

  2. 单纯回复pin6关于新加坡多元种族这一点:一是在美国本土一直也有对于大家提起Asian只想起东亚人而不会想起东南亚人或者南亚人这一点的批评,所以一个叫crazy rich Asians而非crazy rich Chinese的片子里面只有Chinese,特别是拍摄地又在新加坡这么一个本身有多元种族的国家,确实值得商榷。二是新加坡对于多元种族的representation这件事非常敏感,这次也看到有新加坡的媒体和学者批评crazy rich Asians里面都是华人的声音。所以怎么说呢,感觉是否认为这是上纲上线还是得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吧。比如现在美籍亚裔的立场,他们可能更在意亚裔整个群体在美国媒体中的representation,所以他们可以理解说Asian是一个更包容的umbrella term,故事里只有华人是故事需要。但是站在新加坡人的立场上来说,他们可能就很在意自己的国家在世界流行文化前沿的representation,所以就会对于加深新加坡只有华人这个刻板印象的情况特别敏感。

  3. 說真的,就沒有人質疑過這部電影裡的華人南北不分嗎?一堆京片子包水餃真的超怪的,嶺南哪裡來的麵食?下南洋的也幾乎都是嶺南人啊!

  4. 此篇只適作為個人對於東西方文化觀察心得,而非假作此片影評實則抒發個人心中憤懣。前段說這部電影不僅沒有打破西方對東方的刻板印象,甚至加深不少,不知道是否有可靠數據及可參考之現象?中段又說儘管電影美術設計值得讚賞,卻不知所謂地轉批角色族群不夠多元呈現真實新加坡,令人感覺無限上綱,先闡述終於有好萊塢大片以亞裔演員為主、後轉嘆角色太單一族群不夠多元,舉例的美國房東觀點僅單一人,也不確定房東個人教育、見識程度,就能拿來輔證?結語更加不知所謂,影片無須「掩蓋另一種多元化」,作為一個思考個體能主動去多看不同類型電影、紀錄片來了解,這部片以正面氛圍精彩地翻拍了小說並在全球挑起熱題已是非常成功,難道在小說以crazy rich asians的故事背景設定下一定要以作者的「政治很正確」來拍攝才是正確嗎?

  5. 獨立、堅強不是所有現代女性該有的特質嗎?女主角其實貼切的展示了新一代亞州移民已經與百年前截然不同;如同多數我在美國的亞裔女性朋友,都有著不錯的學經歷與專業、獨立思考、勇於追求個人發展,女主角設定相當貼合了現實。

  6. 也許人種上全亞裔是一個進步,但是這部片文化上仍然美國文化至上的邏輯,畢竟裡面獨立堅強聰明的女主可是道地的美國人。

  7. 如果西方的亞洲印象本是一片模糊,則亞洲男人何時開始成為審美對象就可能不必囿於一國一族來考慮了。

  8. 确实,韩星成为情欲投射对象的角度很有意思。但对于华裔而言,这确实似乎是第一次。

  9. 片名既然開宗明義針對富人階級,它不照顧草根也蠻說得過去。而如果是這個階層,「全世界擴張、影響消費、推高地產」真的是偏見嗎?
    說到亞洲男性在西方的刻板印象,我想可能需要調入南韓近年的流行文化輸出作為批評脈絡。那個翻轉不會是突然之間的。即亞洲男人被「提升」為情慾投射的對象。(也不見得是美事,就是好萊塢肌肉男也可以說成是自我偏見不是?)

  10. 沒有看到任何新穎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