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李佳佳:《瘋狂亞洲富豪》消除還是強化了亙久不變的亞裔刻板印象?

電影的種種細節及劇情,都在述說着同一個故事——「金錢說話」(Money talks),而我們愛死這個遊戲規則了!
《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電影劇照。

作為一個過去三年間一直在中國、美國、新加坡三國之間輾轉的人,當新加坡裔美國作家關凱文小說改編、以新加坡為故事背景的好萊塢(荷里活)全亞裔陣容大片《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又譯《摘金奇緣》)上映時,我當然要第一時間衝進影院支持。

上映以來,這部故事線並不複雜的「灰姑娘加流星花園」style電影創下了少見的既叫好又叫座的驚人紀錄。截止8月26日,累計票房達到7682萬美元,更幫助華納兄弟實現週末三連冠。就連一向毒舌的好萊塢影評人也齊齊給出了相當正面的評價,兩年前漫威大片《奇異博士》 (Doctor Strange)由英國白人女演員蒂爾達·斯温頓(Tilda Swinton)「洗白」(whitewashing)飾演藏人引發的批評狂潮還歷歷在目,《瘋狂亞洲富豪》無疑成為了好萊塢尊重多元化的成功翻身。

更讓人興奮的是,這種高於預期的成績證明,對於種族、文化多元化的尊重和對於選角的反歧視,非但僅僅是道德層面的政治正確,還同樣具有正面話題效應和可觀市場號召力,對於其他在好萊塢苦苦掙扎、卻無法獲得公平機會的少數族裔電影人,帶來的激勵可想而知。

這種高於預期的成績證明,對於種族、文化多元化的尊重和對於選角的反歧視,非但僅僅是道德層面的政治正確,還同樣具有正面話題效應和可觀市場號召力。

扭轉東亞男性刻板印象

同時,我的遍布美國、新加坡和港台的朋友們在臉書上興奮地討論這部電影,認為非常有助於歐美觀眾扭轉對於亞裔群體和亞洲人的一些流傳已久的刻板印象。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瘋狂亞洲富豪》的確做到了一部分。最直觀的,片中幾位男性角色頗為刻意的展露肌肉鏡頭,讓全球觀眾領略了一把亞裔男性的「美好肉體」,而以往好萊塢影片裏這樣的畫面往往出現在白人和黑人影星身上——從《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到《月光男孩》(Moonlight,又譯《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月亮喜歡藍》),從施瓦辛格(阿諾·史瓦辛格)到巨石強森,我們閉着眼睛都能熟諳。

這種自信性感的展示效果立竿見影,不但引得影院中隔壁座的女孩嘖嘖讚歎,八卦網站更是把「那些《瘋狂亞洲富豪》裏讓人噴血的性感俊男(The Hot Men of Crazy Rich Asians)」放上了標題。要知道,19世紀的美國文化中關於東亞男性形象的建構,始終和「羸弱、無力、毫無性吸引力」相關,從早期勞工的長辮到李小龍腳踢的「東亞病夫」招牌,都是這種刻板印象的隱喻。直至今日,美國流行影視劇中的華人男性形象依然極為單調枯乾,通常是戴着厚厚眼鏡、木訥、寡言、缺乏自信、內向古怪、毫無社交技能的矽谷IT男。

強化「物質至上」的亞洲人迷思

電影的種種細節及劇情,都在述說着同一個故事——「金錢說話」(Money talks),而我們愛死這個遊戲規則了!

然而,在表象之下,這部電影並沒有能夠真正做到破解亞裔人群身上背負亙久不變的刻板印象。某種程度上,甚至強化了不少。

在當今西方社會,對於東亞人群、尤其是華人群體最大的迷思莫過於「物質至上」。電影之中儼然「北美版《小時代》」風格的物質轟炸,從奢華舒適的飛機頭等艙到富豪們桌前的珍饈饕餮,從4000萬價碼的世紀婚禮到暴發戶們特朗普風格金燦燦的裝修內飾,從勢利現實的對白到宮心互鬥的伎倆,都在述說着同一個故事——「金錢說話」(Money talks),而我們愛死這個遊戲規則了!

《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電影劇照。
《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電影劇照。

相較於對於東亞男性缺乏性吸引、性能力不強的刻板印象,東亞女性則被賦予了另一個截然相反的方向的偏見:拜金、心機、善於利用女性魅力獲取資源,英文中由此衍生出一個專門的詞彙——「龍女人(dragon ladies)」。《紐約時報》曾有一篇專欄文章,關注極右翼白人至上主義者對於東亞女性迷戀的「黃熱病」,提及不少種族主義者認為東亞女性「百依百順又性慾強烈」,相較於相對強勢獨立的西方女性,對於有征服欲的人來說,那種奇怪的吸引力不難想像。

《瘋狂亞洲富豪》的女主角當然是一名獨立自主、從單親移民家庭依靠個體奮鬥成功的職業學者,也明確地站在自由選擇和真愛一邊。但是影片中除了主角光環籠罩的尼克和瑞秋,幾乎其他所有的角色都是赤裸裸的婚姻世俗主義者:從虎視眈眈瞄準高富帥男主、在女主床上扔死魚罵碧池的情敵,到第一面就嘲諷平民姑娘既不是來自台灣塑料大王、也不是中國大陸方便麵土豪家族的表兄,無不在加深「東亞女性的婚姻是交易」、「她們都是下一個鄧文迪」的刻板印象。

固化華人「有錢」及亞裔美國人「模範族裔」的刻板印象

第二個迷思,要數影片英文名「Crazy Rich Asians」帶來的印象——變態般有錢(Crazy rich)。記得上個月我在斯坦福(史丹佛)學習,不少當地朋友都提及這所百年名校所在的Palo Alto市——一座加州北部的小城近年來房價火箭般的暴漲。「都是拜亞洲人,尤其變態般有錢的中國人所賜」,這在當地幾乎是眾人皆知的推斷。

誠然,近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中國人迅速鼓脹的荷包,使得全世界見識了這個新群體的驚人消費力,無論是香榭麗舍大街名牌店掃貨包包,還是紐約曼哈頓現金付清的高級公寓。然而,這種「Crazy rich」的形容和奢華生活的展現,會毫無疑問進一步加固「東亞人、華裔都過着奢靡生活」,乃至在全世界擴張、影響消費、推高地產的偏見。

事實上,無論在中國還是新加坡,貧富懸殊的狀況都在近年呈現加速。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反應貧富分化狀況的基尼係數達到0.467,不單遠高於警戒線,並已經是2008見頂下降後到2015年重新開始的三連升。而新加坡,由於沒有資本利得税、個人所得税封頂僅為22%,使之成為了全球頂級富人的天堂。但世人知之甚少的是,這座全世界最為富有和發達的城市裏,赤貧人口幾乎「被隱形」,10-14%的新加坡人長期掙扎於基本温飽得不到滿足的生存需求。

無論在中國還是新加坡,貧富懸殊的狀況都在近年呈現加速。而亞裔群體也是美國各大族群中情況最複雜、經濟最分化的。

此外,影片中的亞裔美國人群體,再次被塑造為了埋頭苦幹、收入豐厚的「模範少數族裔」經典形象。然而,這一直是不少海外亞裔竭力避免的簡單粗暴標籤。亞裔群體是美國各大族群中情況最複雜、經濟最分化的。根據皮尤調查公司的數據,從1970到2016年,最富裕的10%亞裔美國人群體對比墊底的10%的收入比幾乎翻倍。而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來源地是東亞、南亞或是東南亞,情況更是千差萬別。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在男女主角相遇的紐約這座全世界最著名的包容大熔爐,貧困線以下亞裔人群在過去15年間從17萬增長了到了24.5萬,增幅達到驚人的44%。

新加坡不是「第三個中國」

最後,新加坡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縮小版、亞洲版的美國——一樣是多種族、多文化、多宗教的複雜聚居社會。儘管其人口中76%為華裔,但同時還有着15%的馬來族和7.5%的印度裔。而即使是新加坡華裔群體,最為厭惡的事情也要數自己的國家被貼上「第三個中國」的標籤。遺憾的是,儘管《瘋狂亞洲富豪》的人設、布景、美食和顏值都賞心悅目,但影片中所有這些美貌的有錢人都相當單一——全是華裔,僅僅有幾個傭人來自馬來和印度裔。

儘管《瘋狂亞洲富豪》的人設、布景、美食和顏值都賞心悅目,但影片中所有這些美貌的有錢人都相當單一——全是華裔。

目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去年在波士頓生活時,美國房東詢問我離開美國後會先去哪裏。

「新加坡」,我回答。

「哦,那是中國的一個沿海城市嗎?」他好奇地問。

你或許會覺得難以置信,但要知道,不少美國人在2016年看到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美的講話後還會驚訝「他竟然會說這麼好的英文」。

有調查顯示,40%的美國民眾從未出國旅行,那麼,又怎麼能責怪他們對於亞洲歷史、文化、地緣政治的驚人無知呢?

所以,當我們為一部賞心悅目的好萊塢影片在多元化方面的「驚人成就」雀躍不已時,何妨真正關心一下影片背後被掩蓋的另一種多元化呢?

(李佳佳,媒體人,專欄作者)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第三個」中國?第二個是哪位,台灣嗎??

  2. 单纯回复pin6关于新加坡多元种族这一点:一是在美国本土一直也有对于大家提起Asian只想起东亚人而不会想起东南亚人或者南亚人这一点的批评,所以一个叫crazy rich Asians而非crazy rich Chinese的片子里面只有Chinese,特别是拍摄地又在新加坡这么一个本身有多元种族的国家,确实值得商榷。二是新加坡对于多元种族的representation这件事非常敏感,这次也看到有新加坡的媒体和学者批评crazy rich Asians里面都是华人的声音。所以怎么说呢,感觉是否认为这是上纲上线还是得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吧。比如现在美籍亚裔的立场,他们可能更在意亚裔整个群体在美国媒体中的representation,所以他们可以理解说Asian是一个更包容的umbrella term,故事里只有华人是故事需要。但是站在新加坡人的立场上来说,他们可能就很在意自己的国家在世界流行文化前沿的representation,所以就会对于加深新加坡只有华人这个刻板印象的情况特别敏感。

  3. 說真的,就沒有人質疑過這部電影裡的華人南北不分嗎?一堆京片子包水餃真的超怪的,嶺南哪裡來的麵食?下南洋的也幾乎都是嶺南人啊!

  4. 此篇只適作為個人對於東西方文化觀察心得,而非假作此片影評實則抒發個人心中憤懣。前段說這部電影不僅沒有打破西方對東方的刻板印象,甚至加深不少,不知道是否有可靠數據及可參考之現象?中段又說儘管電影美術設計值得讚賞,卻不知所謂地轉批角色族群不夠多元呈現真實新加坡,令人感覺無限上綱,先闡述終於有好萊塢大片以亞裔演員為主、後轉嘆角色太單一族群不夠多元,舉例的美國房東觀點僅單一人,也不確定房東個人教育、見識程度,就能拿來輔證?結語更加不知所謂,影片無須「掩蓋另一種多元化」,作為一個思考個體能主動去多看不同類型電影、紀錄片來了解,這部片以正面氛圍精彩地翻拍了小說並在全球挑起熱題已是非常成功,難道在小說以crazy rich asians的故事背景設定下一定要以作者的「政治很正確」來拍攝才是正確嗎?

  5. 獨立、堅強不是所有現代女性該有的特質嗎?女主角其實貼切的展示了新一代亞州移民已經與百年前截然不同;如同多數我在美國的亞裔女性朋友,都有著不錯的學經歷與專業、獨立思考、勇於追求個人發展,女主角設定相當貼合了現實。

  6. 也許人種上全亞裔是一個進步,但是這部片文化上仍然美國文化至上的邏輯,畢竟裡面獨立堅強聰明的女主可是道地的美國人。

  7. 如果西方的亞洲印象本是一片模糊,則亞洲男人何時開始成為審美對象就可能不必囿於一國一族來考慮了。

  8. 确实,韩星成为情欲投射对象的角度很有意思。但对于华裔而言,这确实似乎是第一次。

  9. 片名既然開宗明義針對富人階級,它不照顧草根也蠻說得過去。而如果是這個階層,「全世界擴張、影響消費、推高地產」真的是偏見嗎?
    說到亞洲男性在西方的刻板印象,我想可能需要調入南韓近年的流行文化輸出作為批評脈絡。那個翻轉不會是突然之間的。即亞洲男人被「提升」為情慾投射的對象。(也不見得是美事,就是好萊塢肌肉男也可以說成是自我偏見不是?)

  10. 沒有看到任何新穎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