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李立峰:要在社交媒体走出同温层,一静不如一动

策展行为涉及对内容和来源的选择,越多策展行为,本来代表越高度的选择性,理应会收窄接信息的多样化程度,但研究的结果却是相反的……
媒体 政治

去年在中文大学做了一个讲座,谈媒体与情感。讲座中,我提到自己约在一年前左右,开始会在 Facebook 见到内容农场或自己认为无聊的东西时,要求 Facebook 隐蔽该帖,甚至要求以后不要再传送该些专页发放的内容给我。讲座完结,一位看上去50来岁的女士,问我如何要求 Facebook 隐蔽自己不喜欢的帖文。一些年纪稍长的市民不懂这些操作,并不奇怪,但我怀疑,就算是年轻人中,懂得这些操作的,也不一定会做。

但无论如何,在社交媒体上自我策展(curate)内容和新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让我由一些简单的学术概念谈起。

在网络接收的信息是否多样化?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下,一些本来很“陈旧”的传播学概念,在过去十几年又重新得到关注。选择性接收(selective exposure)是一个例子。选择性接收的原理很简单,就是人们倾向接收自己感兴趣以及会印证自己既有想法的信息。不过,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选择信息,部分视乎媒体和信息环境的特征。相比由大众媒体主导的世界,互联网让大量小众媒体涌现,而且在频道井喷之下,态度和形象鲜明的媒体往往更能吸纳支持者,结果是人们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选择性接收信息。一些学者忧虑,人们从此只会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以及跟自己态度一致的内容。

本来,也有另一批学者指出,互联网除了令选择性接收更容易发生之外,同时也造就了偶然或意外性接收(incidental or accidental exposure)。在网络世界,各种边界变得模糊,信息容易流进不同的领域中,而人们要从一个网站跳到另一个网站亦非常容易,结果是人们经常在互联网不经意地看到很多本来没打算要看的东西,甚至接触到很多平时不会接触的内容。从这角度看,人们在互联网上所接收的信息,应该仍然颇多样化。

不过,随着演算法(algorithm)的介入,人们可能会越来越少机会在社交媒体上偶然或意外地看到平时不会留意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就算我们没有刻意选择内容,仍然会自然地较多阅读某些内容,或较多回应某些内容,如按赞或留言等。而众所周知,社交媒体的演算法会根据用户行为来断定推送什么内容给用户,亦即是说,在社交媒体上,就算没有刻意和目标清晰的选择行为,不自觉地选择内容,加上了演算法,高度的选择性接收还是会出现。

所以,在今天的社交媒体环境中,若果我们希望接收到的信息多元化一点,就应该有意识和主动地选择内容和建构自己的信息空间。

新闻策展习惯,全球未盛行

牛津大学路透社新闻研究所在上月发表了2017年《数码新闻报告》。报告内容来自在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网络调查研究,其中包括香港和台湾。研究由调查公司 YouGov 执行,受访对象是会上网和接触新闻的人。36个地区的总受访人数超过七万,香港被访者有2015人,台湾有1017人。

调查问卷的其中一部分,涉及人们会否及如何通过社交媒体接触新闻。对有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的人,调查再问他们有没有为自己“策展新闻”(curate news)。表一显示,若所有地区结合起来,36%会在社交媒体接触新闻的被访者,会因为一些用户或机构发出或分享的新闻内容,而加入或追踪它们,但只有19%会因此而删除或阻隔它们。同时,接近两成会在社交媒体接触新闻的人,会改变设置使自己可以更多或更少地看到某用户或机构所发出的新闻。

表一。
表一。

香港和台湾的结果跟全球总结果相差不远,但台湾的受访者似乎较有可能在社交媒体上改变设置,以更多或更少地看到某用户或机构的新闻。台湾受访者亦较少因用户或机构发出或分享的新闻,而删除或阻隔它们。

整体上,研究结果显示,会主动于社交媒体“策展新闻”的人,在世界各地都并不多。在香港,34.1%会在社交媒体接触新闻的人,没有做出表一四项行为中的任何一项。在台湾,相应比例为29.9%。

当然,人们可以有其他策展新闻的方式,但被访者做了多少项表一列出的行为,应该可以大致地代表他们有多主动为自己策展新闻。为方便进一步分析,笔者根据被访者对四条问题的答案,把他们分成“没有策展新闻”、“有小量策展行为”(只有一项),以及“有较多策展行为”(两项或以上)三组。

表二显示,在香港和台湾,教育程度和策展行为均没有太大关系。有和没有大学学历的被访者之间的差异,并未达至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年龄则跟新闻策展行为有显著关系。不过,18至29岁和30至44岁的被访者之间是没有分别的,年龄的影响,体现在45岁或以上的被访者较少在社交媒体上策展新闻。

表二。
表二。

策展新闻者,较多接触不同类型信息

回到文章的关注点,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有没有策展新闻,会否影响他们接触到的新闻信息的多样性?调查询问被访者是否同意在社交媒体上,经常会看到来自通常不会使用的网站的新闻,以及自己不感兴趣的新闻故事。这两条题目可以代表人们会否接触到较多样化的信息。表三显示,无论在香港抑或台湾,有较多新闻策展行为的被访者,会较多同意这两句说话。例如在香港,没有新闻策展行为的被访者中,只有23%经常看到来自通常不会使用的网站的新闻,而有较多策展行为的被访者中,则有38%经常看到。

表三。
表三。

当然,以上数据只显示有较多新闻策展行为的人,整体而言较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信息。对每一个人而言,新闻策展行为有多重要,也会再视乎其他因素。例如笔者做过进一步分析,将被访者分为“大部分朋友跟自己政治态度一致”、“很多朋友跟自己政治态度不一致”,以及“不清楚朋友的政治态度”三组。

在香港,主动的新闻策展行为有助增加信息多样性这一点,主要对“大部分朋友跟自己政治态度一致”的被访者适用;在台湾,则主要对“不清楚朋友的政治态度”的被访者适用。香港和台湾的共通点,是当人们有很多朋友跟自己政治态度不一样时,新闻策展行为和信息多样性没有关系。这不难理解,如果人们的人际网络本身很多元,即是有很多不同背景和立场的亲友,他们在社交网络上接触到的信息,也应该自然会多样化一点;他们自己会否主动策展新闻,影响相对较少。至于香港和台湾的分别,数据本身则难以提拱解释,其中可能涉及两地网民策展新闻的方式,和政治问题在两地社交媒体讨论中的重要性等因素。

另外,在较多策展新闻的人之中,每个人策展新闻的方法始终可以很不一样。理论上,人们可以主动地选择多看不同来源的东西,也可以主动地收窄自己所接触到的新闻来源。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表三的分析结果是有点反直觉(counter-intuitive)的,策展行为涉及对内容和来源的选择,越多策展行为,本来代表越高度的选择性,这理应会收窄人们所接触到的信息的多样化程度,但表三的结果却是相反的,越多策展行为,人们所接触到的信息反而更多样化。

所以,分析结果是说明了,在演算法的介入下,不自觉的选择性接收成为常态,意外地或偶然地看到其他内容的机会比以前低。在这背景下,较多策展新闻的人,可能正是对自己所接触到的信息水平和多元性有要求的人。无论如何,在社交媒体上要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什么也不做”,不是最好的方法。

数码媒体素养教育

前一阵子跟朋友一起做电视节目的嘉宾,节目播出之日,朋友在社交媒体撰文谈论该节目。到节目播出翌日,笔者也在社交媒体上撰文谈谈感想。后来两篇文章都被网媒转载。我跟朋友打趣说,我们真是负责任的嘉宾,上完节目还附送宣传文稿。朋友说,现今这个媒体世界,若你不帮忙主动在 Facebook 宣传,好东西也只怕石沉大海。有道理,但吊诡的是,因为内容过剩,很多东西容易石沉大海,而为免好东西石沉大海,我们产生更多内容。到最后,优质内容的传播面有多广,还是要看人们自己是否懂得恰当选择内容,而如何在社交媒体上策展内容,应该是数码媒体素养教育(digital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里非常重要的一环。

(李立峰,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读者评论 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自從成為端傳媒的付費會員之後,就開始每個禮拜收到「端傳媒會員通訊」電子報。我認為「端傳媒會員通訊」是news curating的絕佳範例(當然不是李教授此處所討論的self curation,而是由專業新聞工作者為閱聽人所做的curation),每週針對一個重要的主題為讀者挑選出端傳媒的精華報導,而且也包括非來自端傳媒的重要相關網路文章。這方面另一個品質很不錯的資訊來源是紐約時報的「our picks」專欄:
    https://www.nytimes.com/spotlight/our-picks-the-best-from-around-the-web

  2. 阅读不能代替社交,网络社交也不能代替社交,其中关键在于真实社交你无从选择,只能面对,总有突发情况。一个真正拥有社交的人根本不担心、也无需强调多样性。

  3. Curate 不只「篩選」之意,有組織、策劃的含意。Curate譯做策展這個詞是從台灣興起的,確是比較新的詞語。

  4. 感謝李教授分享這麼重要的研究結果。因為牛津大學的問卷是針對一般人,所以我可以理解門檻不能設得太高,但我還是忍不住想呼籲: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在社群網路時代做一個認真的新聞閱聽人,光是「改變社群網站設置」以及「加入、追蹤或阻隔」特定訊息來源是遠遠不夠的。如果透用黃哲翰先生早先在端傳媒上發表的那篇振聾發聵的「數位利維坦君臨的前夕」的譬喻,僅僅「改變社群網站設置」是逃不出數位利維坦巨獸的魔爪的。應該要進一步像李志德先生早先在端傳媒上發表的那篇「誰來決定智識的邊界」中所建議的那樣,積極採取「首頁復活」的作法。

  5. 端传媒能否注意一下标点符号避头尾,谢谢!

  6. Curate 为何不译为「筛选」呢?「策展」听起来好怪哦。

  7. 這個研究非常有意義!

  8. 策展 (curate) 是這篇文章很大的一個閱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