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周保松:玫瑰的自主──再读《小王子》

小王子离开玫瑰后,玫瑰怎么办?这是所有读者都关心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放心,因为玫瑰能够活得比我们想像的好。

这就是玫瑰的命运吗?为什么小王子,以至我们这些关心玫瑰的读者,都认定玫瑰只能有这样一种结局?

原因很简单:因为玫瑰是弱者──又或者准确一点说,我们认定玫瑰是弱者。细心的读者当会留意到,书中的小王子和玫瑰,其实有些颇为清楚的性别定型:小王子坚强、主动、独立、照顾人、追求智慧,而玫瑰柔弱、被动、依赖、等人照顾、既虚荣又爱美。

这些定型是谁赋予的?当然是作者圣修伯里,同时也是我们这些读者。

我们这样看玫瑰,因此玫瑰就有了这样的命运。

我们生活在文化之中,很容易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某种男性应该怎样、女性理当如何的角色定型,并用这种定型来理解自身和评断别人,然后共同加强和巩固这种看性别的方式,再套用到每个特定的男人和女人身上。

性别定型不是某个人的主观喜好,而是社会通过各种复杂运作,例如制度设置、学校教育和大众传播,逐渐形成的某种想像,然后通过这种想像产生出来的某种集体规范。规范带来的约束力,往往不是通过强制,而是利用各种精妙的潜移默化,令个体在生活中,自然地、不加抗拒地,甚至不加反思地接受和迎合这种性别观的要求。

“生为男人,就该这样”,又或“既为女生,自当如此”,是最为常见的表达形式。例如,男子汉就该志在四方,所以小王子的出走是理应如此;至于女子,则应乖乖在家相夫教子,不要有在外面的世界和男人争一片天空的非份之想。

这些说法聪明之处,是将本来明明是特定社会加诸于人的特定性别想像,说成是人的普遍本质,因此具有某种不证自明的权威。如果你不服从,就是错的,就该受到四面八方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你的家人、朋友、公司、媒体和无处不在的世俗眼光。

因此,如果玫瑰接受了那种生为女人便应如此的定型,并认定自己一生就该是个弱者;那么在小王子离开以后,她很可能就只能终日以泪洗脸,又或每天对着落日无望地等,并说服自己这是她身为女子唯一可做之事。

玫瑰,其实有另一种活著的可能。

玫瑰的坚强

为什么呢?因为小王子的告别,可以是个难得的机会,让玫瑰学会独立生活。这不是我的胡乱猜测。读者或会记得书中第九章,当玫瑰知道小王子要走时,虽然伤心不舍,但却没有惊惶失措,也没有哀求小王子留下来,而是说了以下一番话:

“你要快快乐乐的……别管这个罩子,我再也用不着了。”

“可是风……”

“我感冒没这么严重……夜里的凉风对我才有好处。我是一朵花儿啊。”

“可是虫子野兽 ……”

“我想跟蝴蝶交往,就得忍受两三条毛毛虫。据说蝴蝶好美好美。否则谁来探访我呢?到时候你,你啊,已经远在天边。至于大型野兽嘛,我一点都不怕。我也有锋利的爪子呢。”

这是玫瑰和小王子最后的对话,里面暗藏了玫瑰对小王子最大的不舍和最深的爱。她这样说,既是出于保护自己的自尊,也是想小王子走得安心,不要有太多的歉疚。但这里,我们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就是玫瑰的确远较小王子想像的要坚强。她的坚强,平时不表露出来,但到了离别一刻,她很想小王子知道,她是有能力照顾自己的。

玫瑰说,她不怕风,不怕虫,甚至不怕野兽。玫瑰当然知道,这些对她都是很大的挑战,但她有信心,即使小王子不在,她也能慢慢学会好好应对。

玫瑰是了不起的。在此之前,玫瑰给人的印象,是弱不禁风和完全依赖的,以至于读者会认为,离开了小王子,玫瑰根本没办法活下去。然而,出乎小王子和读者的意料,玫瑰在她的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不仅没有要求小王子为她留下任何东西,甚至连原来的保护罩也不再需要。

玫瑰在这里,表现出一种此前不曾有过的独立精神。她不仅在告诉小王子,同时也在告诉自己:从今以后,我不会再依赖任何人,我要走自己的路。

更值得留意的是,从这段话我们可见到,玫瑰开始意识到,小王子其实不是她生命中的唯一,她还可以有其他追求,例如和蝴蝶做朋友,因为据说蝴蝶很美,而玫瑰喜欢美的东西。

如果这不是玫瑰故意说来气小王子又或是维护自己尊严的话,那么这意味着三点。

第一,小王子不再是玫瑰的人生座标,她不会再用小王子是否喜欢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她开始懂得问:我喜欢什么?

第二,她开始有独立于小王子的欲望,并勇于承认自己的欲望,同时能提出理由来为自己的欲望辩护。

第三,她不再被动地等着别人来爱,而是敢于去追求自己所爱,即使为此付出代价也愿意承受。

玫瑰的觉悟与自省

如果这种解读合理,那么在和小王子分手的刹那,玫瑰成了一个自主的人。自主的人,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不依赖和屈从于别人,有能力和有信心去规划和追求自己的人生,并在各种问题上为自己作出决定,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自主的人,是自己人生的作者。

在此点上,小王子在分手当下及其后,似乎对玫瑰都没有足够的理解。这种不理解,并非因为小王子不爱玫瑰,而是因为他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性别框架去看待玫瑰。他也许始终觉得,玫瑰既是女子,自然应该被人照顾,又或留在原点等他,而不可能有自己自主的生活。聪慧如小王子,也有他的限制。

看到这里,有读者或会抱怨,小王子和玫瑰这么浪漫的爱情故事,都给我这种解读破坏殆尽了。在这些读者眼中,玫瑰就该从一而终地等着小王子回来;即使小王子不回来,玫瑰也该一直等下去,直到老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伟大的坚贞的动人的爱情。

问题是──这是谁的爱情呢?

玫瑰的生命是玫瑰的,是她一天一天活出自己人生的模样,一点一滴体会个中的悲喜哀乐,有谁能够以爱情之名,剥夺玫瑰追求属于自己幸福的权利?没有!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没有人生下来就该是别人的附庸,又或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活着不是自己由衷认可的人生。

玫瑰活得好不好,必须从她自己生命的观点来看。

如果小王子可以有自己的梦想,玫瑰同样可以有自己的梦想;如果小王子可以四处游历结交新的朋友,玫瑰同样可以自由探索结交新的朋友。如果有人说,仅仅因为小王子是男性而玫瑰是女性,所以就应得截然不同的对待以及承受不同眼光的审视,那么我会说,这是性别歧视。

有心的读者或会问,玫瑰的转变,到底如何产生?这会否过於戏剧性了一点?

表面上看,这纯粹是由于小王子的离开而迫使玫瑰不得不作出的仓卒应对。如果小王子不走,也许玫瑰就会一直安于做原来的自己,不会对生活有任何质疑。

这是很正常的猜想。但我们要知道,小王子的离开,最多也只是促成玫瑰转变的必要条件之一。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自身的觉悟,即使小王子走了,玫瑰恐怕仍然会受到原来那种性别定型的支配。

觉悟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可惜圣修伯里没有讨论。

试想想,既然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那么两性理应受到公平对待,现实却是即使去到今天,在大部分社会,女性仍然受到形形色色的歧视和压迫。造成歧视和压迫的一个主因,正是社会加诸于女性身上种种不合理的角色。如果玫瑰们对于这些角色没有足够反思,便很难从这些根深柢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继而看到女性自主的可能。

换言之,玫瑰的转变,如果放在真实世界,其实不可能偶然产生,而必然是玫瑰对自我和社会有过充分反思后而有的重要觉悟。这是一种道德觉悟,因为她必须基于某些道德价值而对当下的生活作出深刻自省,然后在此基础上走出原来的世界。

我认为,在这些价值中,最重要的是玫瑰觉悟到两性平等以及个人自主的重要。这种觉悟,是从父权社会走向两性平等和女性解放重要的一步。

小王子走后,玫瑰怎么办?──这是我们最初的问题。

我们或许可以放心,因为玫瑰能够活得比我们想像的好。她会更独立、更自信、更能经历风雨,甚至还会认识新的朋友,建立新的关系。

那些猴面包树呢?我相信聪明如玫瑰,一定会想到方法应付,好好保护她的小星球。不过,退一步去想,最后即使真的没办法,我们也不必特别哀伤,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规律。花开有时,花落有时,最重要是玫瑰用心活出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花季。

玫瑰没有辜负小王子,更加没有辜负自己。她没有机会遇到狐狸,不曾知道驯服的概念,但她同样可以用她的生命,活出驯服的意义。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

读者评论 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如果小王子不离开玫瑰,玫瑰自己可能也不会真正知道自己的独立和强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