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排队吗?”
“排了三个小时。这家购物中心,每进来五个顾客,就有四个直奔这家店。”
适逢大陆端午假期,几位从事投资的朋友纷纷从北京跑到上海,研究新的消费趋势。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上海具有较高的消费水平与成熟的城市文化,因此吸引了全世界顶尖的创意人、设计师和零售商前来设立品牌。在这样激烈的竞争态势之下,有一家店却从今年3月起开始被广泛关注。消费者、投资人、从业者都以各自的方式,对它表达出了极大的兴趣。它就是这家需要 “排队三小时” 才能喝到的茶饮店——“喜茶”。
喜茶是2011年创立于广东江门的茶饮品牌。创始人聂云宸当时只有二十出头。他既非出身于茶业世家,先前也没有任何经验。在这座人口不过400万的城市中,他和团队用五年时间开了五家门店,并将业务拓展到周边的东莞、中山、佛山地区。
在二、三线城市完成模式验证后,喜茶开始了它在全国攻城拔寨的态势。2016年1月,喜茶进入深圳。微博上最早被传开的 “排队照” 即出于那一时期。2016年8月,喜茶获得一亿元人民币风险投资,出资方分别是中国顶尖风投机构 IDG 资本与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2017年2月,喜茶进入上海,目前已有四家门店,据报道单店单日最高销售记录为4000杯。为了一杯奶茶排上两三小时队,成为沪上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
高涨的人气引来了多方质疑。有媒体采访代客排队的黄牛,称其在开业初期每天雇用近300名社会人士排队,“有学生、青年、白领、中年人”,利用顾客的从众心理聚拢人气。喜茶对此表示否认,并继续它的扩张步伐。5月,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一处店舖围上帆布,进入装修阶段。这家来自广东江门的茶饮品牌,将于今年夏天完成其在中国所有特大城市的布局。
对于大陆民众而言,茶饮店并不是陌生的生意。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由早期的台商独大,到近年来本土初创品牌涌现,不过二十年的时间。
1997 年,台湾人吴伯超携“仙踪林”品牌进入上海,将休闲茶业态带至大陆。一批台商将上海、苏州、昆山等地作为据点,向大陆引进包括王品、一茶一坐在内的多个餐饮品牌,引领中高端生活方式。2006年,吴伯超在上海创立“快乐柠檬”(happylemon),并与随后进入大陆的“CoCo 都可茶饮”展开对市场版图的争夺。
对于茶饮行业而言,2010、2011年是两个较为关键的年份。近几年来颇受关注的品牌,无论本土还是外商,大多成立于这一阶段。本土除了上文所述的喜茶外,另一茶饮品牌“奈雪の茶” 也以深圳作为据点,在华南地区同时收获人气与投资。与此同时,台北五十岚将子品牌 “一点点” 引进上海;来自高雄的“贡茶”也进军中国大陆。经过四五年的蛰伏或缓慢扩张,这些后来者终于在2016年出现爆发增长。加上已经占据零售通路的星巴克、快乐柠檬、CoCo 都可及地区性品牌,中国的茶饮市场已经进入了 “烈火烹油” 的盛况。
然而,为什么是现在?无论是茶叶、奶茶,都在中国流传许久,绝非一朝一夕冒出的潮流。既然如此,这一批新兴茶饮品牌到底与过往同类有什么差别,使得年轻人如此趋之若鹜?这一趋势又是否适用于其他行业?
要回答这些问题,有一个词是绕不开的。它就是 “消费升级”。
酸奶、果汁:第一次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Trading Up)一词,最早由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于 2003 年提出:“(美国的中等水平消费者)正在经历一次消费升级。他们更愿意,甚至更渴望为一系列商品付出更高的价格。这些被称为 ‘新奢’(New Luxury) 的商品,在同类中品质更好,但又不会超出他们的承担水平。”
这种消费趋势的形成,与当时的宏观经济不无关系。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美联储持续调低利率以刺激经济,系统进入短期债务上升周期。银行、金融公司利用各类工具加大杠杆,借贷环境较为放松,使得消费者可以利用贷款进行超前消费。在报告中,两名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员工就记录了一则极具代表性的案例:
杰克是一名34岁的建筑工人,年收入大约5万美元(约港币40万、新台币160万)。他喜欢打高尔夫球,因此为自己购买了一副3000美元的 Callaway 牌钛合金球杆,价格是中等品牌的三倍。
“之所以花高价买这副球杆,是因为它让我觉得自己很有钱。你可以在其他地方比过我:比如你在世界第一的公司,或者你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到了球杆上,对不起,我用的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当我挥杆的时候,我觉得很棒,和其他打球的富人没什么两样。我可能比你挣得少,但我觉得我生活得更好。”
在一天的运动后,杰克会小心翼翼地把球杆放入皮卡车(Pickup Truck)后备箱,并默默念道,“谢谢你,Callaway 先生,又给了我美好的一天。”
在访问了数百名消费者后,这两名咨询公司的员工写到:“在我们加起来总共50年的访谈经历中,没有哪一个时期的消费者像今天这样,对一款商品表达衷心的喜爱。”
这样的心态不难理解。在拙文《Snapchat 怎样挑战脸书》中,我曾经提到当代消费者对于品牌内容态度的转变。在这个传播渠道交错、多重价值观并存的时代,消费者迫切地需要一种较为完备的话语体系,帮助其在社交生活中定义身份。企业品牌文化,就是这样一个现成的选项。换言之,消费升级的核心,即客户愿意花更多的钱,换取商品或服务更多的附加价值。这种价值可以体现在实物上,比如更好的食材;也可以体现在精神上,比如品牌所带来的归属感。
将视线转回中国。移动支付、消费金融的高速发展,一定程度填补了上中国与美国信用卡持有量1: 10的差距。城市普遍的“4–2–1”家庭结构,使得作为独身子女的90后成为家族中财富最终的保有者,可支配收入相比父辈高出不少。这些新中产阶级需要利用全新的品牌体验定义自己,从而与父母、与他人区隔开。
这无疑与许多创业者的理念不谋而合。凭借这样 “高品质+情感溢价” 的组合拳,不少本土消费品牌从过去几年的创业大潮中脱颖而出。2014年起,酸奶、果汁、沙拉等领域都开始出现创业品牌。
它们在早期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发展道路,其主打的高档原材料与特殊工艺,在缺乏强大供应链支撑时,难以保证货品供应。这意味着它们难以进入7-11、家乐福等连锁企业,直接与终端消费者见面。而若是在街边常见的“夫妻老婆店”上架,创业者担心损害品牌形象,且难以管理如此大而庞杂的零售渠道(中国目前有8.3万家便利店,却有300万家夫妻老婆店)。
在看似无解的情况下,互联网再一次发挥了它的能力。2012年,微信推出微信公众平台,提出“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并在一年后推出“服务号”。通过这一功能,创业公司不仅可以向用户推送品牌内容,也可以通过内嵌网店完成售卖。相较于目前低迷的开信率,当时的微信公众平台聚集了大量的用户。极具创意的文字、视频、网页时常引起大量转发,使得创业公司可以在极低地预算下完成全网千万级别的曝光率。围绕健身、运动、情感等都市人关注的主题,这些品牌通过高强度的运营建立起用户基础。而资金、供应链的成熟,也使得它们最终可以与线下商超渠道坐下谈判、上架,朝成熟的消费品牌更进一步。
然而即便如此,当时消费品行业的创业、投资风口仍未到来。一个原因在于,主流风险投资人关注的依旧是互联网领域——一个追求快速扩张、保持边际成本尽可能低的行业。消费品则需要大量生产设备、原材料、人力。因此,虽然消费品符合长期价值投资逻辑,但对于追求速度的风投而言,它更多是用于对冲风险,提升资产多样性的选择,难以成为主力投资标的。
但到了2016年,事情发生了变化。
茶饮、面包:第二次消费升级
“我们要资本干嘛,我想不出来。”
这是重庆快餐品牌乡村基创始人张永强,见到海纳亚洲(SAI)董事总经理龚挺后说的第一句话。自2005年起,红杉资本、IDG 资本、今日资本等中国一线风投机构陆续投资了一系列连锁餐饮企业。一茶一坐、真功夫、小肥羊、乡村基、云海肴等品牌,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一起,成为了沈南鹏等人的投资标的。不明白为什么要接受投资的张永强,也拿到了一笔2000万美元的投资。两年后,乡村基在纽约挂牌,成为第一个在纽交所上市的亚洲餐饮公司。
和十年前相比,今日的中国互联网与过去有不少相似之处。十年前,以门户、搜索引擎为中心的 PC 互联网流量入口已经被风投机构瓜分完毕。互联网正随着 iPhone 这样的硬件更新,朝移动化方向发展。十年后,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干涸,互联网产品越来越难推陈出新。在创新乏力的大环境下,投资人需要互联网之外的投资标的。而餐饮是强现金流的行业,受行业波动影响不是特别明显,可以规避经济周期风险。
风险投资的周期性大抵如此。2016年,连锁经营再次成为资本焦点。在资本的追捧下,中国陆续涌现多个连锁餐饮品牌。只不过这一次获得风投青睐的不再是传统餐厅,也不是上文所述酸奶、果汁品牌的线下门店,而更多涉及茶饮、烘焙等品类。门店扩张方式也由追求速度而牺牲管理的加盟,变为现在直营为主,小量代理的格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一个原因在于,茶饮与咖啡天然就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咖啡在美国原本被视为一种功能性饮料。星巴克引入意式“Sprezzatura”(通常被译为“精心安排的散漫”)文化,彻底将提神饮料转变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符号。而星巴克推崇的在地元素,则与近年来风靡大陆的“小确幸”一起,成为了许多创业者的灵感来源。
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遮挡门面的帆布上,喜茶留下了这么一句话:“二零一一年,我们在广东制作出第一杯原创芝士茶。” 它敏锐地捕捉到了消费者对于本土品牌的需求。而深究这种自信的根源,就会发现其甚至可以追溯到2008年奥运会后政府推行的国族教育。这使得年轻一代对中国历史、国际地位更具正面态度,有时甚至是激进狂热,例如为人诟病的“小粉红”。然而反应到消费习惯,年轻人需要本土品牌来帮助定义自己的身份认同。因此,那些从文化传统中寻找灵感的产品,取代了舶来品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仅在过去一年,我就接触了不少这类企业,产品涵盖木制家具、服装、香氛等等。
另一方面,这次新的消费升级风潮中,体验式消费被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环。仅仅具备销售功能的线下实体被认为没有必要存在。在一次采访中,中国最大的坚果品牌 “三只松鼠” 创始人章燎原如此描绘他的实体店:
“(我的)店必须将虚拟、物理两大空间串联起来。从线上的二次元拓展到线下的三次元,在这个过程中埋入文化、情感,从而连接人和品牌,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线上线下的导流。”
而在“手作”、“匠心”文化的影响下,消费者将产品的现场制作当作体验的一部分,更容易为品牌溢价买单。然而,餐厅营收的天花板来自于供给能力。如果一味强调现场制作,将会提高等待时间,降低翻枱率。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标准化。如果拉一个轴,最左边是餐饮,最右边是消费品,想要快速扩张的话,就应该追求轴中段的品类,让餐饮公司越来越具备消费品的特质:外带比例高、单品更能以标准化流水作业的形式生产。这可以在不增加营业面积的情况下提升流水,突破坪效(商店单位面积下的平均营业额)限制。
以喜茶为代表的茶饮料类已经具备了以上特征:奶茶即买即走;吧枱10人同时在岗,一杯茶的制作程序被拆解为 SOP(标准操作流程),每人只完成其中一项。
然而,喜茶的标准化是初级的。高级的标准化,势必会瞄准餐品的预制化。有位投资人对我说,“中国 VC(风险投资)花了十年的工夫,搞清楚了尽量选择真工夫,而不是俏江南这样的企业。” 言下之意,利用蒸煮作为主要烹饪方法的真工夫,比其他采用烹炒的餐饮企业更容易标准化。毕竟,现在的机械臂只能将饭菜放入蒸煮的机器中,却没法用锅铲。
所谓预制化,即中央厨房将处理过的食材配送至门店,门店做最基本的蒸、煮动作。像外婆家、西贝莜面村等餐饮品牌,都在逐步把 “炒菜” 动作抛弃。
但这种预制化明显不适用于茶饮。较长的制作时间制约了供给能力,但茶饮产品的溢价之一,就是其通过透明厨房展现的“手作”感。如果让排队的顾客看到店员只是将半成品奶茶加热,无论口感多好,排队的动力都会衰减。
因此,对于茶饮店来说,将茶饮、烘焙作为载体,像星巴克那样做一个茶文化的展现空间,是更有想像力的事情。由于这一批品牌都以优质原料作为卖点,交叉销售袋泡茶、散装茶、瓶装茶、茶具也会相对容易。
可以预见的是,这类线下高流量零售品牌,将逐步成为同类产品的展示、售卖窗口,为消费者塑造一个整体的品牌文化体验。
喜茶的人龙背后,凋敝的线下零售
一次,我和母亲提到喜茶店外需要等待两三个小时的队伍。她说:“真搞不懂现在的年轻人。有这么几个小时,为什么不去旁边的店里逛逛呢?”
我想到了章燎原说的一句话:“年轻人不是不喜欢逛街,而是觉得没有店可以给他逛。线下实体店这种套路,他已经看透了。”
这种所谓的 “套路”,到了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口中,又有了一个更形象的比喻:
“购物中心依靠的 ‘四菜一汤’ 的模式,有一个沃尔玛、家乐福,人流量靠它来撑着;有个百货商店,多数女性要买化粧品、买服装;有个儿童乐园,打游戏的;晚上还有个卡拉 OK,这就是四菜。汤是什么?就是很多餐厅,餐厅保证你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有客流,一般买东西只有到周末买。”
这种 “四菜一汤” 的结构,也在过去两年内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瓦解。2016年,中国互联网零售占社会零售品的15.9%,位列世界第一。超市的家电、日用品业务被京东抢走。百货商店的服装业务则落入淘宝、天猫的手中。这直接导致购物中心人流减少,引发关店。为了充分利用空置店舖,地产商不得不引入更多强现金流的餐厅。这又使得餐厅竞争更为激烈,利润下降。
对于线下零售实体,喜茶无疑是一针强心剂。然而,仅凭一个喜茶远远不能解决线下凋敝的现状。随着互联网零售渗透率持续走高,关店潮只会越演越烈。对此,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给出的答案是“新零售”。在去年10月的演讲中,他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线下与线上零售将深度结合,再加现代物流,服务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构成未来新零售的概念。纯电商的时代很快将结束,纯零售的形式也将被打破,新零售将引领未来全新的商业模式。”
通俗地说,今后的电商企业将与零售实体展开合作,共享用户在不同渠道的消费习惯、数据。线下注重商品的展示与体验,线上注重交易完成的效率。同时,线上线下互相导流,促进交易。在流量日益昂贵的今天,这将大幅降低双方获客成本。
举个例子。当顾客踏进商场的一刻,系统就会开始记录他的行动路径:进了哪些店舖、购买了什么商品。这些数据将会反馈至电商系统。待顾客回到家中打开电商平台,首页将会出现他之前在线下光顾的品牌,甚至是拿了却又放下的商品。而电商平台则会将整体售卖情况反馈至线下门店,帮助他们调整货架排布与库存,保证热销单品的供应与展示。
这一听起来颇有1984感的追踪技术,已经被部分购物中心部署。一位从事系统研发的朋友告诉我,据他所在的团队分析,顾客逛了 Zara 后,有75%的概率会去星巴克。如果星巴克与 Zara 合作,在结帐时附送星巴克优惠券,那么用户几乎会100%光顾这家咖啡厅。这种对于人流量的精耕细作,将会提升线下实体的运营效率,帮助它们度过寒冬。
此外,体验式消费将成为零售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文所述的 “四菜一汤” 中,彩妆品、儿童乐园是少数未受到互联网影响,甚至出现较大增长的生意。理由也很简单:女性必须经过试用才能购买口红;儿童则必须拥有滑滑梯才能玩耍。这些都是互联网难以满足的需求。目前,线下已经出现了许多这样的体验式业态,比如烹饪、插花、绘画、舞蹈,且会持续增多。
“乱世出枭雄”,这句话可以作为今日中国零售行业的一个注脚。线上流量干涸,线下遂成为 “奶与蜜之地”,吸引许多创业者入局。这并不是说实体创业更为简单:零售对于资本、品牌、用人的要求极高,容错率相对互联网也更小。然而,一切都刚刚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像喜茶这样的 “枭雄” ,还会出现很多很多。
(季文仪,互联网投资观察者)
@chinal 消费者若果不会因服务升级而买了没用的产品,若成立,那么你家里的东西起码要消失一半以上。
@lilith 其实乡村基除了名字比较山寨以外,内容还是很独立的。中式快餐加简单的西式小食,甜品。
根據我做過的餐飲業戰略咨詢,在衆多細分中(正餐、快餐、火鍋……),咖啡茶館類是毛利率最高的(雖然客單價較低),因爲在中國一杯咖啡的價格跟發達國家差不多。由於消費升級大潮和資本市場攪動(別的行業都被攪動過了)帶來的行業洗牌,因此出現一些黑馬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未來可否培養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持續發展,避免曇花一現,則是靠運營管理的真功夫了。
至於文章最後的“新零售”,我認爲目前還處於概念階段,沒有什麽成功案例。換句話説,真正打動消費者的,優先級永遠是:1、商品是否我想要的;2、價格是否合適;3、服務好不好。消費者不會因爲各種服務體驗的升級,而買下一些不需要的商品。
建議為“夫妻老婆店”、“標的”等詞作括號註釋,方便不同地方讀者理解。
very well written, thanks for the passage 🙂
關於喜茶的幾個 Q&A
Q:你知道喜茶花錢雇人排隊嗎?
A:當然,而且我不意外。有過創業經驗的同學都知道,線下店最重要的是人氣。請人排隊,已經和花籃、鞭炮一起,已經成為店面開張的標配。喜茶拿了一億的投資,在這方面投入更大。普通店鋪一般只有請幾十個人排三天隊的預算,喜茶則可能大手筆請上百人排了一個月。這固然不是一個誠實的舉動,但作為傳統在商界流傳已久。孰是孰非,讀者心裡各有分寸。
我原本不想提及此事。一來這在零售業是很常見的運作伎倆。二來目前媒體流傳的 「真相揭秘」,都只是黃牛的一面之詞,缺乏多方求證,比如像港媒拍到不明人士向所謂 「同鄉會」 成員發放現金,將他們用大巴運至香港參加 「愛國遊行」。這種細節在喜茶這個 case 里都沒有。所以我不敢貿然提出指控。對於一家公司而言,名譽和品牌是最重要的資產。
到了出街前一天,編輯錦源私信我,覺得不提還是不太妥當。我想了想,還是同意了她的建議,不要因為忽略了這個細節,被人說是收錢寫稿,睜眼說瞎話。現在看來,她的建議很有必要。在這裡要謝謝她。
Q:喜茶真的有那麼好喝嗎?
A:親身經驗:沒有。千萬不要給予它過高的期望。排隊三小時也好,精選極品茶葉、奶蓋也好,它就是一杯二十塊錢的茶。只要是茶,味道永遠在那個 range 里,不可能有名貴紅酒的味道。而且,就大部分年輕人對於茶的瞭解,茶葉的好壞是很難喝出來的。
Q:那喜茶有什麼不同,讓你如此關注?
A:我問了一圈朋友。但凡喝過的人,都表示它的東西貨真價實。不說贊不絕口,但起碼都覺得這東西不差,對得起這樣的價格。這樣高的 approval rate,是我很少看到的。問他們願不願意再去排隊,大部分人都表示三小時過於誇張,15 分鐘以內還是能接受的。
Q:喜茶現在在上海還火嗎?
A:挺火的,但開始降溫了。我工作日早上九點半跑到門口,已經有二十多個學生等開業。從開始排隊到拿貨大約花了三刻鐘。黃牛手中的價格也降低了。按這樣的態勢,估計開到北京時會再火一次,然後就開始深耕一二線城市了。
Q:那為什麼寫這個東西?
A:剛進第一家公司的時候,有媒體找到我的老闆,想給他拍個短片,需要個文案。我花了一個晚上寫好,開頭就是聖經中有名的那句話,「那些論斷別人的人,將來也必被別人論斷。」
投資就是這樣一個論斷人的事情。和同事見創業者,對方走出會議室還沒五步,我們就開始嘀咕,「你覺得怎麼樣?」 「東西挺好的,就是人不太行。」 「我覺得東西也一般,市場太小。」 然後相互笑笑離開。
這樣的對話,每天重復十幾次,其實心會很慌。研究做了,財報看了,業者也訪談了,按理來說能做的都做了。但和人見完面,心裡還是有一種異樣的味道,說不出來。
我半年前才知道答案:大部分人觀察這個世界,都是從生物體身上取一個切片,放在顯微鏡下仔細地看。我們太注重局部,忽略了整體,忽略了這個生命因為活下去而做的許多努力。
海淘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去年四月海關總局發文,海淘業務不能做了。一時間哀嚎遍野,所有人都在看那些投了、做了海淘的投資人和創業者的笑話。「這個行業不行了」,「要死了」,這樣輕飄飄的話此起彼伏。一時間,那些沒有能力、沒有洞見佔領市場的看客,都變成了說話響亮的先知,好像他們不做、不投,是因為早早地收到了風,「上頭有人」。而那些受到重創的人,卻默不作聲地舔舐傷口,積極轉型。直至今日,他們也活得很好。小紅書這個月一天賣出一個億,是非常驕人的成績。
寫這篇文章也有這個目的。餐飲不是個容易做的行業。從一家門店到十家,再到一百家,管理難度以幾何倍數增長。我提到中國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餐飲企業鄉村基。它的風光背後,就是上市第二年巨虧,去年不得不退市。而其他餐飲集團也不好過。小南國市值虧到了八億港幣,湘鄂情直接被當作殼公司借給了中科雲網。歸根結底,是中國人對吃太重視了,導致長江後來推前浪。
一家牛排館在美國可以連開二十年,在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這也說明餐飲仍然存在著許多機會,可以持續關注。沒有必要為了假排隊就否定一個公司的努力,甚至低估一整個行業的成長性。有頭腦的人,會結合歷史經驗和時下的消費者洞察,做出大家都喜歡的東西,並借助合適的手段、資本,和更多人分享。這就是創業最美好的體驗。
@s2econd,第六段就提过了,连前几段都没性子看完就急着评论,你还是去刷微博吧哼。
@s2econd 頭幾段就有寫了,不會看一看文章再評論嗎?
//高漲的人氣引來了多方質疑。有媒體採訪代客排隊的黃牛,稱其在開業初期每天僱用近300名社會人士排隊,「有學生、青年、白領、中年人」,利用顧客的從眾心理聚攏人氣。喜茶對此表示否認,並繼續它的擴張步伐。5月,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一處店舖圍上帆布,進入裝修階段。這家來自廣東江門的茶飲品牌,將於今年夏天完成其在中國所有特大城市的布局。//
花钱请人排队,营造氛围和热度,有过报道的,不会去搜一下吗?
整个破茶都搞饥饿营销?真当顾客都傻啊,绝对长不了,这阵子过去了就得关门大吉。
乡村基。。所谓的本土原创品牌都脱离不了一种浓重的山寨伪劣感
在剛推出的時候花過半小時排隊,再花半小時等待製作...想起半個月前在某cafe 聽到的一句話,“你可以看看喜茶和一點點,還有其他類似的貢茶,X茶,其實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時間不值錢,他們甘心用時間排隊而不是不用排隊地消費價格相對較高的產品(此處應該指向星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