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香港与深圳两地政府早前签署备忘录,决定在两地边境落马洲河套区合作兴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共同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不过,两地是否真的能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如果可以的话,具体又如何做呢?《端传媒》邀请了两位创科产业关注者,分别从香港和深圳的角度,探讨一下两地合作的意义。
此篇作者李劲华,是香港科创公司创办人,也是浸会大学客席讲师。另一篇请见《金心异:深港合办科技园,能否助香港解决产业困境?》。
香港与深圳政府早前签署备忘录,落实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引起社会广泛回响。我由2011起年开始于马料水科学园区上班,至今踏入七年,这几年间见证着香港创新科技业界的变迁,亦置身科技创业热潮的中心,因此对于河套区的发展有一些感想。
香港科技园,辖下除了马料水的科学园区,其实还包括位于九龙塘的创新中心,以及大埔、将军澳、元朗三个工业邨。一般大众所认知的“科学园”,是指马料水22公顷的科学园区,2016年有580间科技企业在此营运,当中包括231间由科学园培育资助的创科公司。现时科学园的使用率达九成以上,的确有需要提供更多土地促进本地创科公司发展。
政府最近的有关公布,都将“土地面积为整个科学园的四倍”作为卖点,其计算方法,是比较白石角科学园的22公顷和河套区的约88公顷土地面积。但根据规划署2015年2月刊登的技术报告,其中建议发展蓝图的最后定稿列明,“高新科技研发及文化创意产业用途”的用地面积只有 8.6公顷,大约是马料水科学园的39%,其他用地主要供大学发展高等教育。现在规划署推翻了多年的公众咨询结果、研究报告及发展蓝图,以所谓灵活分配推倒从来,实际上究竟如可分配,完全无迹可寻。那么原定占最多用地的“高等教育枢纽”,现在何去何从?
马料水科学园第四期被放弃发展
不能否认,全世界和硬件有关或劳工密集的科技产业,或多或少都需要依赖中国大陆的工厂及技工。所以邻近中国大陆,确实是香港的地理优势。但邻近的定义,却未必一定“越近越好”,以马料水科学园为例,其位置既能轻松快捷地到达香港各个商业区,亦可直达罗湖和落马洲,本来就是一个融合中港科研人材的理想地点,亦方便需要经常往返大陆的香港企业。
然而,政府无视大量反对声音,于2014年将原本用作兴建科学园第四期的白石角8公顷用地,申请改划为住宅用地,用以兴建中密度住宅,间接令科学园使用率达至饱和。既然政府有心发展本地创新科技,为什么要舍近取远,放弃发展科学园第四期,而选择于在河套区兴建另一个科学园?
凭常理推断,只能用以下理由解释:第一,将白石角的土地批予发展商兴建中密度豪宅,能为库房带来收入;第二,河套区比马料水科学园更接近深圳,能够进一步促进两地合作。
第一点毋用多说,牺牲科学园的长远发展而获得短期回报,无疑是杀鸡取卵。日后在原科学园第四期土地上建成的豪宅,与科学园的地标“金蛋”(高锟会议中心)并立于白石角海滨,画面应该会相当讽刺。
两地如何合作发展,虚无飘渺
第二点,从好的方面看,河套区与深圳不过一河之隔,地理上能为国内居民带来方便,若日后提供简便的出入境手续,将能吸引国内企业来港投资,创造就业机会。至于是否能够方便港人,我则有所保留,因为从市区到达深圳河边,其实已经和平日到访深圳相差不远,带来的方便未必如所想的大。
有说河套区能促进中港合作,但现时政府在有关河套区发展的报告及新闻发布,我们只能看到一些虚无飘渺的模糊概念,例如“在创科事业上互利共赢”、“为两地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等等,但到底实际上如何“发展”、怎样“合作”,暂时均没有详细资料。唯一已知的具体政策,就是为“双方认可的深方人员”提供出入境便利措施。
现在深圳确认河套区的业权属于香港,河套区基建亦顺理成章由香港政府出资。因河套区将会由港深两地共同发展,所以可以预期有深圳企业参与当中的发展项目。在“共同开发、共享成果”的原则下,日后深圳亦能分享“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所带来的利益。若果一个合作项目的目标是双方共赢,深圳方面在发展河套区所得到的好处实在非常明显,但香港在这个合作中得到的回报,是否大于所需要投入的资源和其他相关的付出?
科技园助港企打入中国市场?
互联网最大的贡献,就是打破地域的界限,发展创新科技并不一定需要被规限在某一个地区。香港一直趋之若鹜的硅谷,是一整个创新企业生态系统,当中包括政府政策、大学培训、风险投资、创业文化等等,经过长年累月发展而成,并不是靠土地供应就能够复制成功。
或者有人会认为,以河套区为起点,加强中港融合,有助香港科技企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我对此不以为然,因为我认为香港的优势,在于制度健全、资讯流通、思想开放,所以香港人一般都具有较全面的国际视野,容易与全世界各地接轨。香港人与大部分西方国家合作,并不需要刻意参加“美国国情班”或“英国国情班”,也熟悉西方文化与价值观。但中国大陆的国情,却并非一般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能够掌握,香港企业在国内坚持规范化而拒绝走灰色地带,往往会“水土不服”,兴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后,似乎亦不会有所改变。
事实上,深圳能帮助香港科技产业的地方甚少,所以港深两地支持发展河套科技园的人士,无论如何搅尽脑汁,都只停留流于口号式的“共赢”概念。但要数香港如何能够帮助深圳,却是非常明显。
香港对深圳的重要性何在?
首先,与香港比较,深圳在国际上的形象,仍落后于香港,所以不少深圳及国内企业,都会用尽办法与香港联系,期望以“香港公司”的身份,建立专业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其次,深圳人普遍而言较香港人缺乏国际视野,所以无论是招聘香港人才,还是借河套区为窗口,助深圳人入读香港大专院校,都对深圳有极大帮助。最后,香港是一个制度健全的法治社会,成为“香港企业”,可以加强消费者信心,亦有利减低因政治或经济环境所带来的风险。
但反过来说,香港地理环境所限,早已没有发展工业的条件。所谓“再工业化”,也只是流于口号式的概念。就算深圳企业来港设厂,亦没足够和合适的土地和足够的工人可以提供,在薪酬和技术上更没有优势。同样地,假设香港想帮助深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要深圳给予香港一系列的优待,深圳也难以想到出任何理由接受建议,因为事实摆在眼前,深圳根本未有合适的人才和配套,也没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促进中西交流”对香港更重要
这十年间由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掀起的科技浪潮,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亦孕育出无数伟大及有创意的新企业。一个好用的手机程序,没人会计较究竟是由哪个地方的公司开发,而开发者亦无法预计用户会来自世界哪一角落。当全人类都经智能手机连结起来,世界已经不分香港、台湾、中国、欧洲、美国。只要有一部能上网电脑,全个世界都是市场。
香港既然以“超级联系人”自居,除了能为中国企业提供优越的营商环境,使其进一步获得国际市场认可之外,亦不能忘记要吸引世界各地的顶尖科技企业来港投资。对于香港,“促进中西交流”的使命,远比“促进中港融合”更重要,目光更远大。所以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不应该只惠及国内企业,亦需积极研究如何引进外资,成为连结中西方两套不同文化、制度和价值观的枢纽,发挥香港独特环境的最大价值。
(李劲华,智能手机软件开发商Innopage创办人、选举委员会(资讯科技界)委员、浸会大学客席讲师)
我想不是評論認為的優越感問題吧
作者論述了科技園對香港一方是猶如送錢的現象,而中港合作在高新科技的範疇中,確無對香港有多大禆益的地方
小弟不才,能請教各位此科技園對香港有利之處嗎?
回覆404notfun: 內地企業大多缺乏必要的前端技術以實現這些目標。因此,內地一方面繼續推動研發活動,另一方面又採取多項稅務及財政措施,以便內地企業從外國輸入關鍵技術及相關設備。
香港擁有理想的營商環境,知識產權得到保障,專業服務一應俱全,能為本港科技業者提供理想平台,把海外技術轉移至內地。
这就是香港在科技方面越来越落后于深圳的原因,不敢面对现实还妄自尊大
很多香港人一廂情願地以為係深圳搵香港政府笨,但其實實質係香港政府拿中港合作的旗號招搖撞騙⋯⋯
抱歉離題下,突然覺得一帶一路的國家,是不是有不少是被美國的國內法制裁。 因為看起來連香港都有被美國財政部制裁到的企業或個人。
https://sanctionssearch.ofac.treas.gov/
河套發展擺明係搵香港笨,由整個發展歷史可以看見,香港就是錢箱予取予攜。不必高舉雙贏招牌招徠,要是深圳獨自發展也可超越香港,深圳好好自己發展好了,香港心領。
http://www.pentoy.hk/%E6%99%82%E4%BA%8B/i502/2017/01/13/%E6%B2%B3%E5%A5%97%E5%8D%80%EF%BC%9F%E7%95%80%E8%BF%94%E6%B7%B1%E5%9C%B3%E7%AE%97%E7%BD%B7%E5%95%A6/
「中國大陸的國情,卻並非一般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能夠掌握,香港企業在國內堅持規範化而拒絕『走灰色地帶,往往會「水土不服」』
照这样讲,这位先生趋之若鹜的硅谷企业,也不该加入中国市场。
「加強中港融合,有助香港科技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我對此不以為然……所以香港人一般都具有較全面的國際視野,容易與全世界各地接軌。」
中港融合与香港国际化是两个议题,本可以并行不悖。具有更国际化视野的香港,所有科技企业在海外的产值加起来能否超过腾讯一家在海外的产值都可疑问。换言之,连大陆企业都能国际化,香港产业如何视中港融和与国际化水火不容?
这位先生的言论,更多见诸台湾媒体。然而,以香港的体量和区位,学台湾的故步自封,反中恐中,只怕是更傻更傻。
深港产业园不一定对香港助力多少是可能,这里有时机的缘故,有地理位置的缘故。然而,换做二十年前的香港的视角,和当时只有制造业,没有高科技的深圳合作,更是如慈善事业。讽刺的是,二十年之后深圳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却远超香港。
香港未必没落,但如若诸位同此君一样,怀着优越感,带着既定情绪面对陆港,恐难永续繁荣。
作为生活在西欧的科技产业外行人我听都没听过Innopage。而在欧洲,华为,腾讯wechat等品牌在本地口碑越来越好啊。说到app,不久前我还被一个生活在欧洲的日本朋友推荐了一款在google shop上架的大陆人设计的头像漫画化软件。请问作者讲得出几个香港出品的有世界影响的app或者科技公司的名字吗?
這就是所謂香港精英的見識⋯⋯同學,大清忘了。
一部份港人果然還是優越感強大到爆炸,也好,說說漂亮話然後繼續在金融地產里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