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李勁華:深港合辦科技園,深圳得益,香港又如何?

事實上,深圳能幫助香港科技產業的地方甚少,所以兩地支持河套科技園的人,無論如何攪盡腦汁,都只停留流於口號式的「共贏」概念。

編按:香港與深圳兩地政府早前簽署備忘錄,決定在兩地邊境落馬洲河套區合作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共同發展科技創新產業。不過,兩地是否真的能夠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如果可以的話,具體又如何做呢?《端傳媒》邀請了兩位創科產業關注者,分別從香港和深圳的角度,探討一下兩地合作的意義。

此篇作者李勁華,是香港科創公司創辦人,也是浸會大學客席講師。另一篇請見《金心異:深港合辦科技園,能否助香港解決產業困境?》。

香港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在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合作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香港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在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合作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香港與深圳政府早前簽署備忘錄,落實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引起社會廣泛迴響。我由2011起年開始於馬料水科學園區上班,至今踏入七年,這幾年間見證着香港創新科技業界的變遷,亦置身科技創業熱潮的中心,因此對於河套區的發展有一些感想。

香港科技園,轄下除了馬料水的科學園區,其實還包括位於九龍塘的創新中心,以及大埔、將軍澳、元朗三個工業邨。一般大眾所認知的「科學園」,是指馬料水22公頃的科學園區,2016年有580間科技企業在此營運,當中包括231間由科學園培育資助的創科公司。現時科學園的使用率達九成以上,的確有需要提供更多土地促進本地創科公司發展。

政府最近的有關公布,都將「土地面積為整個科學園的四倍」作為賣點,其計算方法,是比較白石角科學園的22公頃和河套區的約88公頃土地面積。但根據規劃署2015年2月刊登的技術報告,其中建議發展藍圖的最後定稿列明,「高新科技研發及文化創意產業用途」的用地面積只有 8.6公頃,大約是馬料水科學園的39%,其他用地主要供大學發展高等教育。現在規劃署推翻了多年的公眾諮詢結果、研究報告及發展藍圖,以所謂靈活分配推倒從來,實際上究竟如可分配,完全無跡可尋。那麼原定佔最多用地的「高等教育樞紐」,現在何去何從?

馬料水科學園第四期被放棄發展

不能否認,全世界和硬件有關或勞工密集的科技產業,或多或少都需要依賴中國大陸的工廠及技工。所以鄰近中國大陸,確實是香港的地理優勢。但鄰近的定義,卻未必一定「越近越好」,以馬料水科學園為例,其位置既能輕鬆快捷地到達香港各個商業區,亦可直達羅湖和落馬洲,本來就是一個融合中港科研人材的理想地點,亦方便需要經常往返大陸的香港企業。

然而,政府無視大量反對聲音,於2014年將原本用作興建科學園第四期的白石角8公頃用地,申請改劃為住宅用地,用以興建中密度住宅,間接令科學園使用率達至飽和。既然政府有心發展本地創新科技,為什麼要捨近取遠,放棄發展科學園第四期,而選擇於在河套區興建另一個科學園?

憑常理推斷,只能用以下理由解釋:第一,將白石角的土地批予發展商興建中密度豪宅,能為庫房帶來收入;第二,河套區比馬料水科學園更接近深圳,能夠進一步促進兩地合作。

第一點毋用多說,犧牲科學園的長遠發展而獲得短期回報,無疑是殺雞取卵。日後在原科學園第四期土地上建成的豪宅,與科學園的地標「金蛋」(高錕會議中心)並立於白石角海濱,畫面應該會相當諷刺。

兩地如何合作發展,虛無飄渺

第二點,從好的方面看,河套區與深圳不過一河之隔,地理上能為國內居民帶來方便,若日後提供簡便的出入境手續,將能吸引國內企業來港投資,創造就業機會。至於是否能夠方便港人,我則有所保留,因為從市區到達深圳河邊,其實已經和平日到訪深圳相差不遠,帶來的方便未必如所想的大。

有說河套區能促進中港合作,但現時政府在有關河套區發展的報告及新聞發布,我們只能看到一些虛無飄渺的模糊概念,例如「在創科事業上互利共贏」、「為兩地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機遇」等等,但到底實際上如何「發展」、怎樣「合作」,暫時均沒有詳細資料。唯一已知的具體政策,就是為「雙方認可的深方人員」提供出入境便利措施。

現在深圳確認河套區的業權屬於香港,河套區基建亦順理成章由香港政府出資。因河套區將會由港深兩地共同發展,所以可以預期有深圳企業參與當中的發展項目。在「共同開發、共享成果」的原則下,日後深圳亦能分享「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所帶來的利益。若果一個合作項目的目標是雙方共贏,深圳方面在發展河套區所得到的好處實在非常明顯,但香港在這個合作中得到的回報,是否大於所需要投入的資源和其他相關的付出?

科技園助港企打入中國市場?

互聯網最大的貢獻,就是打破地域的界限,發展創新科技並不一定需要被規限在某一個地區。香港一直趨之若鶩的矽谷,是一整個創新企業生態系統,當中包括政府政策、大學培訓、風險投資、創業文化等等,經過長年累月發展而成,並不是靠土地供應就能夠複製成功。

或者有人會認為,以河套區為起點,加強中港融合,有助香港科技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我對此不以為然,因為我認為香港的優勢,在於制度健全、資訊流通、思想開放,所以香港人一般都具有較全面的國際視野,容易與全世界各地接軌。香港人與大部分西方國家合作,並不需要刻意參加「美國國情班」或「英國國情班」,也熟悉西方文化與價值觀。但中國大陸的國情,卻並非一般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能夠掌握,香港企業在國內堅持規範化而拒絕走灰色地帶,往往會「水土不服」,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後,似乎亦不會有所改變。

事實上,深圳能幫助香港科技產業的地方甚少,所以港深兩地支持發展河套科技園的人士,無論如何攪盡腦汁,都只停留流於口號式的「共贏」概念。但要數香港如何能夠幫助深圳,卻是非常明顯。

香港對深圳的重要性何在?

首先,與香港比較,深圳在國際上的形象,仍落後於香港,所以不少深圳及國內企業,都會用盡辦法與香港聯繫,期望以「香港公司」的身份,建立專業形象,提升國際地位。其次,深圳人普遍而言較香港人缺乏國際視野,所以無論是招聘香港人才,還是借河套區為窗口,助深圳人入讀香港大專院校,都對深圳有極大幫助。最後,香港是一個制度健全的法治社會,成為「香港企業」,可以加強消費者信心,亦有利減低因政治或經濟環境所帶來的風險。

但反過來說,香港地理環境所限,早已沒有發展工業的條件。所謂「再工業化」,也只是流於口號式的概念。就算深圳企業來港設廠,亦沒足夠和合適的土地和足夠的工人可以提供,在薪酬和技術上更沒有優勢。同樣地,假設香港想幫助深圳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要深圳給予香港一系列的優待,深圳也難以想到出任何理由接受建議,因為事實擺在眼前,深圳根本未有合適的人才和配套,也沒有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

「促進中西交流」對香港更重要

這十年間由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掀起的科技浪潮,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亦孕育出無數偉大及有創意的新企業。一個好用的手機程式,沒人會計較究竟是由哪個地方的公司開發,而開發者亦無法預計用戶會來自世界哪一角落。當全人類都經智能手機連結起來,世界已經不分香港、台灣、中國、歐洲、美國。只要有一部能上網電腦,全個世界都是市場。

香港既然以「超級聯繫人」自居,除了能為中國企業提供優越的營商環境,使其進一步獲得國際市場認可之外,亦不能忘記要吸引世界各地的頂尖科技企業來港投資。對於香港,「促進中西交流」的使命,遠比「促進中港融合」更重要,目光更遠大。所以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不應該只惠及國內企業,亦需積極研究如何引進外資,成為連結中西方兩套不同文化、制度和價值觀的樞紐,發揮香港獨特環境的最大價值。

(李勁華,智能手機軟件開發商Innopage創辦人、選舉委員會(資訊科技界)委員、浸會大學客席講師)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我想不是評論認為的優越感問題吧
    作者論述了科技園對香港一方是猶如送錢的現象,而中港合作在高新科技的範疇中,確無對香港有多大禆益的地方
    小弟不才,能請教各位此科技園對香港有利之處嗎?

  2. 回覆404notfun: 內地企業大多缺乏必要的前端技術以實現這些目標。因此,內地一方面繼續推動研發活動,另一方面又採取多項稅務及財政措施,以便內地企業從外國輸入關鍵技術及相關設備。
    香港擁有理想的營商環境,知識產權得到保障,專業服務一應俱全,能為本港科技業者提供理想平台,把海外技術轉移至內地。

  3. 这就是香港在科技方面越来越落后于深圳的原因,不敢面对现实还妄自尊大

  4. 很多香港人一廂情願地以為係深圳搵香港政府笨,但其實實質係香港政府拿中港合作的旗號招搖撞騙⋯⋯

  5. 抱歉離題下,突然覺得一帶一路的國家,是不是有不少是被美國的國內法制裁。 因為看起來連香港都有被美國財政部制裁到的企業或個人。
    https://sanctionssearch.ofac.treas.gov/

  6. 「中國大陸的國情,卻並非一般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能夠掌握,香港企業在國內堅持規範化而拒絕『走灰色地帶,往往會「水土不服」』
    照这样讲,这位先生趋之若鹜的硅谷企业,也不该加入中国市场。
    「加強中港融合,有助香港科技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我對此不以為然……所以香港人一般都具有較全面的國際視野,容易與全世界各地接軌。」
    中港融合与香港国际化是两个议题,本可以并行不悖。具有更国际化视野的香港,所有科技企业在海外的产值加起来能否超过腾讯一家在海外的产值都可疑问。换言之,连大陆企业都能国际化,香港产业如何视中港融和与国际化水火不容?
    这位先生的言论,更多见诸台湾媒体。然而,以香港的体量和区位,学台湾的故步自封,反中恐中,只怕是更傻更傻。
    深港产业园不一定对香港助力多少是可能,这里有时机的缘故,有地理位置的缘故。然而,换做二十年前的香港的视角,和当时只有制造业,没有高科技的深圳合作,更是如慈善事业。讽刺的是,二十年之后深圳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却远超香港。
    香港未必没落,但如若诸位同此君一样,怀着优越感,带着既定情绪面对陆港,恐难永续繁荣。

  7. 作为生活在西欧的科技产业外行人我听都没听过Innopage。而在欧洲,华为,腾讯wechat等品牌在本地口碑越来越好啊。说到app,不久前我还被一个生活在欧洲的日本朋友推荐了一款在google shop上架的大陆人设计的头像漫画化软件。请问作者讲得出几个香港出品的有世界影响的app或者科技公司的名字吗?

  8. 這就是所謂香港精英的見識⋯⋯同學,大清忘了。

  9. 一部份港人果然還是優越感強大到爆炸,也好,說說漂亮話然後繼續在金融地產里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