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希拉里的闭门演讲,透出对中国的战略思维

与特朗普空洞的外交政策相比,希拉里对中国情势有着远为完整的认识。

10月15日,维基解密(WikiLeaks)公开了希拉里·克林顿2013年三次在高盛(Goldman Sachs)付费演说的讲稿。自此次美国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以来,维基解密不断曝出希拉里竞选团队及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邮件和其它机密内容,似乎旨在影响希拉里在选民中的声誉。而后者的高盛演讲,一直被认为是所有机密内容的重中之重。希拉里本人一直拒绝公开演讲内容。而维基解密也在泄露讲稿后,第一时间在其推特平台上将文稿内容称为“美国新闻界的圣杯”。

但是,至少从目前公开的三篇演讲看,希拉里在高盛所传达的内容,不论形式还是观点,与其公开面貌都没有重大差别;相反,这三篇演讲塑造了一个政策立场清晰,对重大问题走向了然于心的专业政治家形象。

这三篇演说皆以问答形式展开,高盛提问者的兴趣及希拉里本人的国务卿背景,都使得中国成为了演讲中当仁不让的主角。三篇演说中,希拉里共34次提及“中国”一词,每篇中都是提及次数最多的外国名。维基解密更曾于数天前抢先公开了2013年6月希拉里高盛演讲中对习近平的赞扬——在希拉里看来,习是比前任胡锦涛更为干练有力的领导人。此次公开的文稿中,维基解密同样特别高亮凸现了这段描述。

单看这些文字,或许会认为希拉里对习的赞誉与其竞争对手,深陷性丑闻纠葛的特朗普对俄国领导人普京的赞赏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此次披露的其它内容表明,与特朗普空洞的外交政策相比,希拉里对中国情势有着远为完整的认识。

中国民族主义的威胁

首先,希拉里注意到,2012年下旬由钓鱼岛问题引发的反日游行,反映了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潜在风险。但问题在于,这种民族主义的情绪转化为武力冲突甚至战争的可能究竟几何。美国政府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尽可能最小化,乃至避免这样的风险。

希拉里说,从外部情况看,周边的一些国家虽然对中国政府的种种举措有所不满,或是与中国存有领土诉求冲突,但毫无例外都希望与中国和平相处。没有一个国家寻求以敌对的姿态主动挑衅中国,因为所有这些国家都深知,对抗中国导致战争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日本。

2012年9月,希拉里代表奥巴马政府参加APEC峰会时,亲眼目睹了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厅一角,对日本领导人近乎叫嚷的言辞指责。胡锦涛批评日本政府将钓鱼岛收归国有的举措“完全不可接受”。日本领导人当即表示,“我们完全不该这么做,日本政府完全不该买下钓鱼岛,但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钓鱼岛,从而使其不落入民族主义者(石原慎太郎)之手。”这种近乎道歉的解释,尽管中国表面上不可能接受,但却生动地反映了周边国家不愿冒险挑起事端的心理。这样的国际环境,显然极大降低了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希拉里也留意到,中国领导人自身亦希望集中精力解决经济层面的问题,而卷入冲突对此并无助益,因而她判断中国政府当前并没有主动挑起战争的诱因。不过军方的独立行为显然是中国政府和其它国家都需要面对的一种可能,因而习近平上任以来,通过成功控制解放军,遏止了其独立采取对外行动的风险,而这一点,胡锦涛并没有真正实现。希拉里对习的赞扬,恰恰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武装冲突的风险

但习近平的上台也伴随着新的风险——希拉里在2013年10月的演讲中指出: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不断发酵,结合南海问题的背景,为地区安全情势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南海局面是否真的一触即发呢?很有可能并非如此。希拉里强调,中国提出诉求一事,本身不应该被视作某种意外,因为“他们完全可以提出任何自己想提出的领土诉求”,而美国的职责,则应该是适当回击中国的领土诉求,以寻求区域平衡。

换言之,中美双方都清楚地了解彼此的言辞和行为——中国高层外交官员甚至曾同希拉里说:“我们也可以诉求称夏威夷(是中国领土)”。希拉里说,当时她轻快地表示:“那我们也有证据表明我们之前买下了夏威夷呀,你们有这样的收据吗”,显然,两人都知道,中国并不会真的采取武装手段入侵夏威夷,而美国也必须对中方的诉求做出回应,而这样的你来我往,也就减小了滋生意外的可能。

不过,即便在当前中国、美国和亚太其它国家都无意挑起武装争端的背景之下,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依然是个极为危险的因素。从美国的利益角度出发,理想情况是中国能承担自身发展带来的国际义务,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而不是任民族主义情绪蔓延,成为地区不稳定的导火索。

然而,希拉里亦观察到,中国政府有可能通过激化仇外情绪的方式,转移国内焦点,将人民的不满发泄于日本和其它国家上,从而淡化其对共产党的不满。2012年的反日游行就是这一手段的典型展现。

希拉利对中政策的主线

明确了希拉里的上述种种考虑,也就理解了她担任国务卿期间对华政策的主线——一方面,加强与中国之间的战略交流和经济联系,增进彼此了解,最大程度上减小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降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的影响力——其中最为典型的方式是倡导人权和促进互联网自由。

回顾希拉里的国务卿任期,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为了政策圈最为耳熟能详的遗产,而希拉里对以陈光诚为代表的中国人权活动者的关注,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拉里本人也在自传《艰难抉择》(Hard Choices)中用了整整一章篇幅叙述其间点滴。

但在缓解民族主义情绪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则是对互联网自由和开放的坚持。社交媒体是传播各种思潮的绝佳平台,而希拉里的国务卿任期恰恰见证了中国社交媒体的崛起,因此她曾于多次公开演讲中提及对中国互联网情势的关切。

希拉里在2013年10月演讲的尾声说,“我在担任国务卿时,很多人问,你究竟做了什么。我会说,当世界上的某些国家希望限制公民访问互联网之时,我在试图守护互联网自由......这些事可能不会体现在新闻一线中,但却反映在趋势线上。”

我们自然无法得知美国政府究竟在每次事件——例如Google退出中国——中是否采取了任何具体手段,希拉里显然也不会在公开演讲中做出披露。但希拉里的国务卿任期——2009年至2013年——恰恰亦是中国社交媒体上自由主义叙事蓬勃生长的时期,而2013年后,民族主义情绪开始在中国政府对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控管越发成熟的势头中蔓延。

所以,这三篇演讲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希拉里担任国务卿期间的对华政策选择。很多中国人可能不喜欢甚至不理解希拉里在人权问题上的纠缠,而此次维基解密泄露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窗口,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深谙外交之道的政治家,希拉里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关注,来源于她对于太平洋地区安全形式的评估,对于潜在风险的研判。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各界似乎都认为,美国已经失去了在人权问题上制衡中国的杠杆;如今来看,这一结论有可能的确成立。然而仅在几年之前,美国的互联网产业仍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享有优势时,有人曾经尝试影响过趋势线的走向。

而她,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美国总统。

(杰伊,政治观察者)

读者评论 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对于13年之前社交媒体的自由主义,影响更大的是政府还在适应新媒体,以及非习近平执政,希拉里的政策影响根本达不到那种程度

  2. “另一方面,希拉莉也留意到,中國領導人自身亦希望集中經歷解決經濟層面的問題” 集中经历应为:集中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