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境外封杀何韵诗,是商业版李波事件

如今的香港和国际社会,都不能再消极“不变”,在诸如李波事件、何韵诗事件中,要警惕那条底线的突破,集体发声抗议。
2016年6月8日,示威者手持纸牌和标语到铜锣湾的Lancôme专柜,对此品牌取消何韵诗的音乐活动表达不满。
香港 政治

《环球时报》在微博点名指控香港歌手何韵诗为“支持港毒、力挺藏毒头目”,批评两间与之合作的国际公司。在网民响应、威胁罢买下,其中Lancôme化妆品公司惊慌失措,主动撤销原定何韵诗与品牌合作的音乐会。这一自我审查行为,引起香港本地及海外的关注和反弹。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犹如商业版李波事件,意味著中国(无论党媒、还是网民)可以直接插手国外商业机构在海外活动的审查,要求国际商业机构进行更多的政治自我审查。

真不可以小看它,它可能是撬动一个大国兴衰的支点。

以前(以2012年为界),无论是香港还是海外的商业活动,国外品牌基本上井水、河水分得清楚,犹如商业上的“一国两制”:一个公司在大陆和海外,是独立的两套策略、两种系统。这肯定是当初“招商引资”的基本前提。试想,若要求须作自我审查才允许在内地投资,有谁会去?

但当资本主义作为工具理性,被党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时,它突然发现自己的能量倍增,话事权壮大,可以主动出击,引风放火。

于是,一手是日益壮大的市场权力,一手是学著普京以民粹策略巩固政权合法性。中国正把亿万生民捆绑在一架火轮车上。

这是消费主义全球化的结果,挑战、侵蚀商业文明的基础:自由贸易所依赖的自由价值。如果海外企业、香港市民对直接跨境执法逆来顺受的话,以后的中国,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可以用市场“硬实力”统治全世界了。

《环球时报》成为无所禁忌、大字报批判的党国打手,四出主动寻找批判对象。王毅扭曲外交礼仪批判加国记者,却被《人民日报》赞许为“有个性的官员”。可以看到:一种批判式、流氓痞气十足的文革阴风,已经死灰复燃。

这绝非中国之福,长远来看,几乎可以预见是百姓之苦。在发动文革五十周年之际,又一次的集体亢奋、又一次的愚民造神运动,挟国家资本主义的霸权,造强国民族主义的神。

与这种寻找敌人的主动出击相反,香港人不知所措,愤慨却无能为力。其中的一个盲点,来自对“五十年不变”神话的迷信。

港人以为,“五十年不变”是保护自己安全、井水不犯河水的金钟罩。其实,想深一层,这是何其大的一个陷阱。不是香港提前变成社会主义的危局(那在实际操作上是不可行的,看看政府对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态度,就知道财政制度上不可能社会主义化;政治上的赤化也是不可能),反而是香港不变、大陆却日日变化而造成的落差,让香港的经济优势、制度优势和文明程度不进则退。香港的民主制度不普及、法治制度不加固、人权福利不进步、资本主义制度不监管、公民社会不强化、自由言论不拓展,五十年后,香港已落后到不堪的地步,根本无需再“一国一制”,已是瘴气遍地、民不聊生的废城。

更何况,“五十年不变”更隐含著不思进取、依赖大陆经济发展红利的软性控制策略。

于是,从曾荫权“打好这份工”,到梁振英唯北京马首是瞻,香港人追求不变的愿望,变成表面精明世故,实质上却是懦弱无依、无所作为的犬儒心态。

在追求“不变”的道路上,香港却无任何自身的变革进步。香港面对中国“深化改革”旗号下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话事权,20年不到,就已被动吸纳为一国附庸。这大概是邓小平当年“卧薪尝胆”的野心:让香港和资本主义国家安享中国发展的硕大市场机遇,增强自己的硬实力,再等待时机反扑。

因此,不能再沉迷“五十年不变”的神话,如今的香港和国际社会,都不能再消极“不变”,而应该要积极“不变”,甚至主动“求变”,在诸如李波事件、何韵诗事件中,警惕那条底线的突破,在可能伤害到所有人的根本利益前,集体发声抗议。这是对青年一代的寄望,更是“回归一代”(回归时仍是青壮年的人)的责任。

虽然,许多人都非常悲观,香港已失去主动作为、积极求变的资格。但所有人的同仇敌忾,也能成就一种美丽的神话。至少,对得住自己为人的尊严。

(寒石,自由评论者)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