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在微博點名指控香港歌手何韻詩為「支持港毒、力挺藏毒頭目」,批評兩間與之合作的國際公司。在網民響應、威脅罷買下,其中Lancôme化妝品公司驚慌失措,主動撤銷原定何韻詩與品牌合作的音樂會。這一自我審查行為,引起香港本地及海外的關注和反彈。
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猶如商業版李波事件,意味著中國(無論黨媒、還是網民)可以直接插手國外商業機構在海外活動的審查,要求國際商業機構進行更多的政治自我審查。
真不可以小看它,它可能是撬動一個大國興衰的支點。
以前(以2012年為界),無論是香港還是海外的商業活動,國外品牌基本上井水、河水分得清楚,猶如商業上的「一國兩制」:一個公司在大陸和海外,是獨立的兩套策略、兩種系統。這肯定是當初「招商引資」的基本前提。試想,若要求須作自我審查才允許在內地投資,有誰會去?
但當資本主義作為工具理性,被黨國熟練掌握、靈活運用時,它突然發現自己的能量倍增,話事權壯大,可以主動出擊,引風放火。
於是,一手是日益壯大的市場權力,一手是學著普京以民粹策略鞏固政權合法性。中國正把億萬生民捆綁在一架火輪車上。
這是消費主義全球化的結果,挑戰、侵蝕商業文明的基礎:自由貿易所依賴的自由價值。如果海外企業、香港市民對直接跨境執法逆來順受的話,以後的中國,就是「東風壓倒西風」,可以用市場「硬實力」統治全世界了。
《環球時報》成為無所禁忌、大字報批判的黨國打手,四出主動尋找批判對象。王毅扭曲外交禮儀批判加國記者,卻被《人民日報》讚許為「有個性的官員」。可以看到:一種批判式、流氓痞氣十足的文革陰風,已經死灰復燃。
這絕非中國之福,長遠來看,幾乎可以預見是百姓之苦。在發動文革五十週年之際,又一次的集體亢奮、又一次的愚民造神運動,挾國家資本主義的霸權,造強國民族主義的神。
與這種尋找敵人的主動出擊相反,香港人不知所措,憤慨卻無能為力。其中的一個盲點,來自對「五十年不變」神話的迷信。
港人以為,「五十年不變」是保護自己安全、井水不犯河水的金鐘罩。其實,想深一層,這是何其大的一個陷阱。不是香港提前變成社會主義的危局(那在實際操作上是不可行的,看看政府對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態度,就知道財政制度上不可能社會主義化;政治上的赤化也是不可能),反而是香港不變、大陸卻日日變化而造成的落差,讓香港的經濟優勢、制度優勢和文明程度不進則退。香港的民主制度不普及、法治制度不加固、人權福利不進步、資本主義制度不監管、公民社會不強化、自由言論不拓展,五十年後,香港已落後到不堪的地步,根本無需再「一國一制」,已是瘴氣遍地、民不聊生的廢城。
更何況,「五十年不變」更隱含著不思進取、依賴大陸經濟發展紅利的軟性控制策略。
於是,從曾蔭權「打好這份工」,到梁振英唯北京馬首是瞻,香港人追求不變的願望,變成表面精明世故,實質上卻是懦弱無依、無所作為的犬儒心態。
在追求「不變」的道路上,香港卻無任何自身的變革進步。香港面對中國「深化改革」旗號下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和國際話事權,20年不到,就已被動吸納為一國附庸。這大概是鄧小平當年「臥薪嘗膽」的野心:讓香港和資本主義國家安享中國發展的碩大市場機遇,增強自己的硬實力,再等待時機反撲。
因此,不能再沉迷「五十年不變」的神話,如今的香港和國際社會,都不能再消極「不變」,而應該要積極「不變」,甚至主動「求變」,在諸如李波事件、何韻詩事件中,警惕那條底線的突破,在可能傷害到所有人的根本利益前,集體發聲抗議。這是對青年一代的寄望,更是「回歸一代」(回歸時仍是青壯年的人)的責任。
雖然,許多人都非常悲觀,香港已失去主動作為、積極求變的資格。但所有人的同仇敵愾,也能成就一種美麗的神話。至少,對得住自己為人的尊嚴。
(寒石,自由評論者)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