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解读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以不变方针应对台海新局​

去年在文本中没有出现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语,今年重提,也算是大陆方面对台湾政局新情况的针对性回应。
2016年年3月5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发表工作报告。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后,许多人都很关心:大陆对台方略、两岸政策的宣示和表述,是否有值得解读细品的新信号?

和去年以188字写成的涉台对段落相比,今年述及两岸关系的篇幅则为156字,文词略有缩减,但核心份量没有实质的改变。

对读两个年度的报告文本可以发现,打头的第一段话都是一样的。尽管,今年一月份台湾刚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使过去八年来的国民党执政告终,民进党即将在五月二十日重新掌政。但是,打头的第一句话仍然鲜明地告诉我们:既有的对台工作方针会继续坚持。而这个方针所坚持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仍然是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

虽然,从选后以来岛内对大陆要如何应对蔡英文的上台,一直有一些揣测─其中还有人天马行空地以为,只要民进党胜选,大陆就会放弃对九二共识、对两岸同属一中的坚持。

然而,今天李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清楚否决了岛内某些人士的这一幻梦;换句话说,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仍然清晰、仍然容不得一丝模棱两可、打马虎眼的空间。

而去年在文本中没有出现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语,今年重提,也算是大陆方面对台湾政局新情况的针对性回应。

而这句话,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连着一起说,其理至明:意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是一体两面、紧密相连、不可割裂的。要得,则两者兼得;若要挑战、颠覆此一得来不易的现状,则恐两者俱失。这一信号和意旨,相信是岛内的各方政治势力,也应该会有清醒的解读。

再往下看,虽然台湾内部的政情出现了新变化,但是,大陆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两岸文教、科技等领域交流的意愿和善意没有改变;对台湾民众既有的惠台措施,应该能够得到持续地巩固和保障。

此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中,还写入了此前已在其他文件、政策宣示中频繁出现的“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年交流”,颇令人振奋。

毕竟,基层是两岸民间交流的最广阔主体;青年是两岸各领域交往的接班人和生力军。理解基层、靠近青年,就是在为两岸关系的未来筑牢基础,这一客观现实,不论台湾政情再怎么变化、主政势力再怎么交替,都不会改变。

不过,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去年文本中出现的“努力推进两岸协商对话”一语,今年并未出现,个中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众所皆知,目前两岸已经习以为常的两岸两会制度化协商,其实并不是无根之木、无由之水。

两岸已经签署的23项协议,虽然涉及领域包含三通、司法互助、医疗卫生、核电安全等方方面面;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这些两岸交流的空中快轨,都是立足在同一个政治基础上,也就是前面所述及的─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之上。

当前,即将主政的民进党,迄未能在两岸关系定位、一个中国原则上等关键问题上,作出明确的答复和表述。

虽然,蔡英文在选举之后不断朝温和化、和缓化的姿态和路线修正,意欲直接继承马英九政府八年间和大陆维持稳定繁荣和平关系的成果。但是,如果在攸关国家定位的关键问题上,民进党无法和大陆达成共识与谅解,则现行两岸当局通过两岸两会进行的制度性协商暂遭搁置,亦不是不可想像之事。

如果此一情况发生,要如何转圜?解铃还须系铃人,就端看台湾全体民意和即将执政的民进党当局如何拉锯了。

在报告这一段落的接近尾声处,出现了大陆要与台湾同胞“共担民族大义”一语,颇见新意。

共担民族大义,剑指的想来是中华民族以外的外部压力。联系到迄今大陆还需仰赖台湾共同维护的“祖权”,此处实际上就是正告即将上台的民进党政府,不要片面动摇、放弃台湾当局在南海和钓鱼岛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尤其,蔡英文迄今关于南海的立场,仍只言及会固守目前台湾控制的太平岛主权;但是,除了太平岛以来,国民政府从1946年划设的,二战后中国对整个南海U型线范围内的主权宣示,台湾方面还要不要继承?而美国不断施压、要求台湾放弃南海主权立场的愿望会不会得逞?这些尺寸之间的调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在南海问题上大幅继承了国民政府立场的北京,在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国际法理斗争越演越烈之际,断难接受台北如果一旦弃守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主权立场的此一尴尬局面。

此外,在日前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所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出将在今年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150周年的诞辰。众所皆知,孙中山先生在两岸都是广受景仰的政治家,更是台湾与大陆最紧密的政治、法理与情感纽带之一。这一情感,不只是1949年随国民党当局迁台的200万军民有之;在台湾经历过日据殖民时代的3、400万同胞,更有不少人在殖民时期就非常仰慕中山先生的革命义举,或私下流传、研读他的革命理论,以此作为对殖民当局的一种思想上和文化上的抵抗。

当孙先生在北京去世之际,北京大学台湾同学会挂出的挽联:“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向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柣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更深刻而生动地说明了这样的感情。

纪念孙先生的诞辰、肯定孙先生的历史地位和政治意义,在两岸本来应该是一件最没有争议的事。然而,在民进党重新主政后,孙先生的地位会不会被淡化、他的名誉和功勋会不会遭受一波波的扭曲?

进一步而言,民进党的政治人物会不会动用手里的权力,和台湾岛内敬仰孙先生的主流民意逆向而行,并以此作为疏离两岸历史渊源、隔膜两岸共同情感的手段?这一点,必将是未来一整年内,台湾岛内群众、两岸全体同胞和全球华侨华人都会紧紧盯著的焦点。

(何方,资深记者,两岸关系观察家)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