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桦加沙袭港,香港天文台于24日凌晨把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的十号飓风信号,维时10小时40分。今次是逾半世纪以来,香港首次同年挂两次十号风球,包括7月的台风韦帕。上一次同年挂两次十号风球已要追溯至1964年,情况罕有。
在极端天气愈来愈严重频仍的情况下,是次港府和天文台均提早向市民预警。天文台指桦加沙的威力与2017年台风天鸽、2018年台风山竹相若,提醒市民保持警觉。一连串预警让香港市民联想到山竹和天鸽的风灾惨况,从星期一(22日)起,市面可见不少人提早预备防风措施及物资。
天文台22日中午首次对桦加沙首先发出一号戒备讯号,并在同日晚上转为三号风球。23日下午,警报升至八号风球,后于24日凌晨改为九号风球,一小时后改十号风球。随著桦加沙开始远离香港,24日下午1时20分,天文台宣布警报下调至八号,并预料将维止至晚上8时。
桦加沙吹袭香港的期间,各处水浸黑点、低洼地区出现涌浪和水位高涨的情况,而其他地区亦出现塌树、棚架或灯饰被吹倒的险象。报导整理了桦加沙在香港造成的影响、其威力程度及形成过程;以及港府、天文台及市民的反应、劳工安排,以及极端天气愈发频密的相关讨论。

一、桦加沙在香港市面造成了什么影响?
24日凌晨时分,桦加沙最靠近香港。飓风不断拍打玻璃,发出巨响,不少市民都无法睡得安稳。临海地区首当其冲,网上片段可见,将军澳海滨亦被巨浪和洪水覆盖,在高层居住的市民怀疑楼宇被暴风吹至晃动。此外,有市民拍片指深井一住宅大厦外墙大面积剥落,外露石屎墙。在南区,富丽敦海洋公园酒店有洪水冲爆玻璃门涌入。
低洼地区亦受到严峻考验,杏花邨海水倒灌,巨浪不断拍打岸边,甚至高过灯柱。另一水浸黑点的大澳于风暴期间,海面水位上涨至3米,超出挡水板。鲤鱼门的部份低洼地区,水浸可淹没膝盖,渠务署应急队出动“吸水龙”抽水、排水。
在远离海岸的多个地方,亦有树木或装置倒塌事故,阻碍行车路线。何文田公主道、窝打老道、太子道西都有树木倒塌,压在行车路上。何文田亦有20米长的国庆灯饰从铁栏上倒下,压在一条行车线上。
此外,风暴下有不少大型意外。何文田有大型棚架怀疑受到强风暴雨吹袭倒塌,红磡有停泊的趸船撞岸,令附近天秤塌下,扫毁岸边栏杆和石壆。在土瓜湾,亦有趸船被强风吹至倾斜,压毁岸边栏杆及指示牌。屯门景峰站有大树倒塌,压毁铁路电缆。另外亦有市民拍摄到,龙翔道斧山道行人天桥的部分顶部铁盖的被摧毁,变成露天天桥。
截至24日中午12时,政府接获437宗塌树报告;下午1时左右,则有1宗山泥倾泻报告,15宗水浸报告。中午12时为止,62名市民(37男25女)在风暴期间受伤,于公立医院急症室接受诊治。在柴湾,有一家三口堕海昏迷,其中父亲情况严重、母亲及5岁儿子情况危殆。
23日晚上10时半,机管局表示已完成当天所有已计划航班,共处理约600班航班;24日全日只有少量货运航班运作。

二、桦加沙的威力有多大?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它影响了哪些地区?
24日凌晨,桦加沙的外眼壁开始吹袭香港,加上转吹东北风,风力从东向西急速上升。23日黄昏合成孔径雷达显示,桦加沙的飓风区半径有机会超过150公里。天文台最终于星期三凌晨2时40分发出十号风球,共悬挂11小时。
单计十号风球的悬挂时间,桦加沙的10小时40分超越了2023年苏拉(7小时25分钟)、2025年韦帕(6小时50分),以及2018年山竹(10小时),并仅次于1999年约克(11小时)。不过,昂坪测风站录得桦加沙最高阵风风速212公里,未有超越2018年山竹吹袭本港时,大老山气象站录得最高阵风时速达每小时256公里。
潮位高度方面,据天文台近下午3时的公布,桦加沙所带来的风暴潮令香港水位普遍升高超过1.5米。维港的水位曾录得海图基准面以上约3.4米,而大埔滘及尖鼻咀潮汐站录得的最高水位为海图基准面以上约3.8米。比较下,山竹时的地区潮汐测量站所录得最高潮位达3.88米,天鸽亦达3.57米。
香港民办气象资讯媒体 MET Warn 一度推算这次暴风所带来的风雨潮,与1962年温黛、1979年荷贝、1983年爱伦、2018年山竹等差不多;越堤浪风险亦与2018年山竹期间相似。

多个因素造成桦加沙风圈范围广、威力大。香港天文台指,由于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潜热较高,加上配合良好的高空辐散及偏弱的垂直风切变,桦加沙于9月21日凌晨快速增强为超强台风。
桦加沙于22日采取偏西路径横过吕宋海峡,而由于其中心没有经过吕宋及台湾等主要陆地,桦加沙在进入南海后结构仍然完整、环流相当广阔及风眼浑圆清晰。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一度约达每小时230公里,是2025年至今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区域最强的热带气旋;亦是天文台自1950年有纪录以来南海区域第二强的热带气旋,与2023年的超强台风苏拉和2024年的超强台风摩羯并列。
桦加沙在各地造成了不少影响,甚至有人命伤亡。在台湾,花莲光复乡马太鞍溪堰塞湖于23日下午发生坝顶溢流,泥石流冲刷至市区;根据中央灾害应变中心最新报告,风灾已造成14人死亡,34人受伤,目前仍有129人失踪。
菲律宾在桦加沙(当地称 Nando)的吹袭下,至少3人死亡,5人因淹水或山泥倾泻而失踪。22日,菲律宾北部多个村庄村民须撤离。而在前一天,数千人正是上街抗议涉嫌贪腐的防洪工程诈骗案,涉案金额估计达1185亿比索(约20亿美元)。
至于深圳,官方指为应对台风开放了全市865处应急避难场所,23日晚共疏散转移30万人;下午2时起,深圳停工、停业、停市,晚上8时起停运,22日晚已开始停课。澳门民防行动中心亦撤离了低洼地区的民众,截至23日下午5时撤离了2439人;同时于下午6时30分关闭低洼地区27个公共停车场。

三、香港政府面对风球如何“超前部署”?天文台从何时开始预警?市民怎样预备防风物资?
桦加沙袭港前两天,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主持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会议”,指要统筹各部门做好准备工作,消防处、警务处、民众安全服务队、医疗辅助队全员候命,确保有足够人手应对风暴期间有可能的紧急事故。
当日,渠务署到全港各区处理水浸及清理渠道,路政署亦检测了水浸风险较高的地下通道及行人隧道的水浸警告系统;各区民政事务处亦提早开放临时庇护中心。
22日,特首李家超则提早启动保安局辖下“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并到中心视察,及与陈国基及保安局局长邓炳强举行会议,讨论应对工作。同日下午,陈国基带领局长到各区视察。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保安局局长邓炳强,以及发展局局长宁汉豪等官员,曾到水浸点九龙东鲤鱼门视察。

较早前,天文台提早指桦加沙的威力与2017年台风天鸽、2018年台风山竹相若,提醒市民保持警觉。22日,天文台提早宣布将于23日下午改发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并会在八号信号生效前约两小时发出“预警八号特别告示”,政府亦提前呼吁市民做好防风措施。
打风前夕,大批香港市民提早准备台风物资。打风前一天,各区超级市场,货架上的新鲜蔬菜、面包等逐渐被抢购一空,甚至有市民购买大批支装水;在湿货街市,部分菜档因打风加价,引起市民不满。另外,胶纸也是抢购的物资之一,部分市民在窗户贴上胶纸,希望可以抵挡强风。
不过即使早有预告,仍有市民于深夜到水浸重灾区、港岛东杏花邨的海边观浪。

四、在香港和台湾,超强台风下劳工安排是怎样的?
劳工安排方面,在22日政府记者会上,政务司长陈国基被多次追问停工措施。《明报》引消息人士表示,香港打风停工已有一套既定机制,在周日会议上没有讨论宣布停工问题。23日,大多上班族在完成半昼工作后,中午后下班回家。在主要地铁站,未见出现混乱或挤拥情况。
根据劳工处的《台风及暴雨警告下工作守则》,当8号风球、黑色暴雨警告或“极端情况”生效时,除绝对必须的人员外,不应要求其他雇员上班,如员工未能上班,或在恶劣天气警告取消或“极端情况”结束后未能及时返回工作岗位,雇主不应不发放工资、勤工奖或津贴。
但指引并不具法律效力。2023年时世纪暴雨袭港,翌日市面到处水浸、险象环生,工业伤亡权益会就曾在社交平台促请政府宣布非紧急工作停工。
而在台湾,部份县市已发布停工停课命令。依据《天然灾害停止办公及上课作业办法》第四条规定,地方政府根据气象预报,台风暴风半径于4小时内可能经过之地区,其平均风力可达7级以上或阵风可达10级以上,或依据气象预报或实际观测,降雨量达停止上班上课雨量参考基准,且已致灾或有致灾之虞时,可宣布停止上班上课。
不过即使有相关规定,地方政府要不要发、何时发宣布,也曾引起社会争议。当市民希望有台风假,但宣布标准与科学数据有关,这之间产生了不少矛盾。

五、极端天气愈发频密?香港的城市基建能承受吗?
极端天气越发频密,翻查香港天文台数据(并未包括现正生效的警告及信号),2025年7月起的短短2个月,天文台合共发出4次八号风球、2次九号风球、2次十号风球;并曾发出16次红色暴雨警告信号、5次黑色暴雨警告信号。
2020年至2025年期间,香港天文台共发出过23次8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次数与2010年代十年总和相约。
前香港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胡宏俊认为,虽然目前无法证明全球暖化会使强烈风暴增多,但从气象学而言,强烈风暴上升的趋势有迹可循,他指热带气旋需要很多能量去生成,能量的来源便是海水的水温,而当整体海面温度升高,理论上便会比较容易生成热带气旋。
对于香港现有的基建,胡宏俊认为有需要多加考虑防灾建筑条件,例如是否有地方需要加高堤围、会否有地方适合加设防洪闸。
美国东北大学全球韧性研究所则曾评价,香港现有的风暴评级系统值得学习,暴雨警告讯号及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带有分级,而每个分级亦对应不同行动及应急计划,例如八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会停工、停学;九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或以上意味著所有交通暂停。两套评级系统结合,便加强了风险中的沟通。
面对未来愈趋严峻的强风暴雨、水浸和巨浪,香港的城市基建要如何更新抵御,仍然有待商榷。









另外「超前部署」一詞本來是武漢肺炎/Covid-19初期,蔡英文政府抗議總指揮陳時中的「口頭禪」。現在李家超,岑浩輝天天掛在嘴邊,而新華澳報,大公文匯等黨媒不僅毫無異議,還在一旁大聲附和,也是挺耐人尋味的🤔
對于軟性一些的救災機制,基層動員,央地資源協調等救災實務寫得太少。我比較期待能看到以時間為軸,講講台灣乃至兩岸四地在這方面的演化與發展的文章。
(在台灣)風災已造成14人死亡,34人受傷,目前仍有129人失蹤。換句話說在台灣造成的傷亡要遠高於菲律賓?(大陸和香港目前仍受到風災吹襲,傷亡統計未結束,暫未接入比較。這裡應該要有一篇whatsnew整合相關諮詢和時程,一篇深度做分析?而且我發現端在報導極端天氣時的報導還是挺公式的,談了很多城市基建以及全球天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