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逾半世紀以來首次一年兩掛十號風球|Whatsnew

報導快速整理了樺加沙在香港造成的影響;港府、天文台及市民的反應;以及極端天氣愈發頻密的相關討論。
2025年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杏花邨湧浪衝毀鐵欄。攝:鄧家烜/端傳媒
香港 極端天氣 公共政策 勞工 氣候與環境 社會

端傳媒 10 歲了!一路走來,我們始終相信,有些故事必須被說出,真相需要被守護。這十年的堅持,來自讀者的信任與支持。未來的每一步,我們仍需要你同行。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一起訂閱守護獨立報導,讓真相持續被看見。

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香港天文台於24日凌晨把警戒級別提升至最高的十號颶風信號,維時10小時40分。今次是逾半世紀以來,香港首次同年掛兩次十號風球,包括7月的颱風韋帕。上一次同年掛兩次十號風球已要追溯至1964年,情況罕有。

在極端天氣愈來愈嚴重頻仍的情況下,是次港府和天文台均提早向市民預警。天文台指樺加沙的威力與2017年颱風天鴿、2018年颱風山竹相若,提醒市民保持警覺。一連串預警讓香港市民聯想到山竹和天鴿的風災慘況,從星期一(22日)起,市面可見不少人提早預備防風措施及物資。

天文台22日中午首次對樺加沙首先發出一號戒備訊號,並在同日晚上轉為三號風球。23日下午,警報升至八號風球,後於24日凌晨改為九號風球,一小時後改十號風球。隨著樺加沙開始遠離香港,24日下午1時20分,天文台宣布警報下調至八號,並預料將維止至晚上8時。

樺加沙吹襲香港的期間,各處水浸黑點、低窪地區出現湧浪和水位高漲的情況,而其他地區亦出現塌樹、棚架或燈飾被吹倒的險象。報導整理了樺加沙在香港造成的影響、其威力程度及形成過程;以及港府、天文台及市民的反應、勞工安排,以及極端天氣愈發頻密的相關討論。

2025年9月23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記者在杏花邨海旁採訪直播。攝:林振東/端傳媒

一、樺加沙在香港市面造成了什麼影響?

24日凌晨時分,樺加沙最靠近香港。颶風不斷拍打玻璃,發出巨響,不少市民都無法睡得安穩。臨海地區首當其衝,網上片段可見,將軍澳海濱亦被巨浪和洪水覆蓋,在高層居住的市民懷疑樓宇被暴風吹至晃動。此外,有市民拍片指深井一住宅大廈外牆大面積剝落,外露石屎牆。在南區,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有洪水衝爆玻璃門湧入。

低窪地區亦受到嚴峻考驗,杏花邨海水倒灌,巨浪不斷拍打岸邊,甚至高過燈柱。另一水浸黑點的大澳於風暴期間,海面水位上漲至3米,超出擋水板。鯉魚門的部份低窪地區,水浸可淹沒膝蓋,渠務署應急隊出動「吸水龍」抽水、排水。

在遠離海岸的多個地方,亦有樹木或裝置倒塌事故,阻礙行車路線。何文田公主道、窩打老道、太子道西都有樹木倒塌,壓在行車路上。何文田亦有20米長的國慶燈飾從鐵欄上倒下,壓在一條行車線上。

此外,風暴下有不少大型意外。何文田有大型棚架懷疑受到強風暴雨吹襲倒塌,紅磡有停泊的躉船撞岸,令附近天秤塌下,掃毀岸邊欄杆和石壆。在土瓜灣,亦有躉船被強風吹至傾斜,壓毀岸邊欄杆及指示牌。屯門景峰站有大樹倒塌,壓毀鐵路電纜。另外亦有市民拍攝到,龍翔道斧山道行人天橋的部分頂部鐵蓋的被摧毁,變成露天天橋。

截至24日中午12時,政府接獲437宗塌樹報告;下午1時左右,則有1宗山泥傾瀉報告,15宗水浸報告。中午12時為止,62名市民(37男25女)在風暴期間受傷,於公立醫院急症室接受診治。在柴灣,有一家三口墮海昏迷,其中父親情況嚴重、母親及5歲兒子情況危殆。

23日晚上10時半,機管局表示已完成當天所有已計劃航班,共處理約600班航班;24日全日只有少量貨運航班運作。

2025年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將軍澳海濱長廊的欄杆及磚瓦被衝散至單車徑。攝:鄧家烜/端傳媒

二、樺加沙的威力有多大?其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它影響了哪些地區?

24日凌晨,樺加沙的外眼壁開始吹襲香港,加上轉吹東北風,風力從東向西急速上升。23日黃昏合成孔徑雷達顯示,樺加沙的颶風區半徑有機會超過150公里。天文台最終於星期三凌晨2時40分發出十號風球,共懸掛11小時。

單計十號風球的懸掛時間,樺加沙的10小時40分超越了2023年蘇拉(7小時25分鐘)、2025年韋帕(6小時50分),以及2018年山竹(10小時),並僅次於1999年約克(11小時)。不過,昂坪測風站錄得樺加沙最高陣風風速212公里,未有超越2018年山竹吹襲本港時,大老山氣象站錄得最高陣風時速達每小時256公里。

潮位高度方面,據天文台近下午3時的公布,樺加沙所帶來的風暴潮令香港水位普遍升高超過1.5米。維港的水位曾錄得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4米,而大埔滘及尖鼻咀潮汐站錄得的最高水位為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8米。比較下,山竹時的地區潮汐測量站所錄得最高潮位達3.88米,天鴿亦達3.57米。

香港民辦氣象資訊媒體 MET Warn 一度推算這次暴風所帶來的風雨潮,與1962年溫黛、1979年荷貝、1983年愛倫、2018年山竹等差不多;越堤浪風險亦與2018年山竹期間相似。

2025年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鯉魚門三家村大風大浪,一隻狗在有蓋地方避風。攝:林振東/端傳媒

多個因素造成樺加沙風圈範圍廣、威力大。香港天文台指,由於菲律賓以東的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潛熱較高,加上配合良好的高空輻散及偏弱的垂直風切變,樺加沙於9月21日凌晨快速增強為超強颱風。

樺加沙於22日採取偏西路徑橫過呂宋海峽,而由於其中心沒有經過呂宋及台灣等主要陸地,樺加沙在進入南海後結構仍然完整、環流相當廣闊及風眼渾圓清晰。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一度約達每小時230公里,是2025年至今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最強的熱帶氣旋;亦是天文台自1950年有紀錄以來南海區域第二強的熱帶氣旋,與2023年的超強颱風蘇拉和2024年的超強颱風摩羯並列。

樺加沙在各地造成了不少影響,甚至有人命傷亡。在台灣,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於23日下午發生壩頂溢流,泥石流沖刷至市區;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最新報告,風災已造成14人死亡,34人受傷,目前仍有129人失蹤。

菲律賓在樺加沙(當地稱 Nando)的吹襲下,至少3人死亡,5人因淹水或山泥傾瀉而失蹤。22日,菲律賓北部多個村莊村民須撤離。而在前一天,數千人正是上街抗議涉嫌貪腐的防洪工程詐騙案,涉案金額估計達1185億比索(約20億美元)。

至於深圳,官方指為應對颱風開放了全市865處應急避難場所,23日晚共疏散轉移30萬人;下午2時起,深圳停工、停業、停市,晚上8時起停運,22日晚已開始停課。澳門民防行動中心亦撤離了低窪地區的民眾,截至23日下午5時撤離了2439人;同時於下午6時30分關閉低窪地區27個公共停車場。

2025年9月23日,超強颱風樺加沙逐步靠近香港,不少航空公司因而取消航班,有旅客在機場睡覺。攝:鄧家烜/端傳媒

三、香港政府面對風球如何「超前部署」?天文台從何時開始預警?市民怎樣預備防風物資?

樺加沙襲港前兩天,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主持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會議」,指要統籌各部門做好準備工作,消防處、警務處、民眾安全服務隊、醫療輔助隊全員候命,確保有足夠人手應對風暴期間有可能的緊急事故。

當日,渠務署到全港各區處理水浸及清理渠道,路政署亦檢測了水浸風險較高的地下通道及行人隧道的水浸警告系統;各區民政事務處亦提早開放臨時庇護中心。

2025年9月22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前,陳國基帶領局長到鯉魚門三家村視察。攝:林振東/端傳媒

22日,特首李家超則提早啟動保安局轄下「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並到中心視察,及與陳國基及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舉行會議,討論應對工作。同日下午,陳國基帶領局長到各區視察。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以及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等官員,曾到水浸點九龍東鯉魚門視察。

較早前,天文台提早指樺加沙的威力與2017年颱風天鴿、2018年颱風山竹相若,提醒市民保持警覺。22日,天文台提早宣布將於23日下午改發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並會在八號信號生效前約兩小時發出「預警八號特別告示」,政府亦提前呼籲市民做好防風措施。

打風前夕,大批香港市民提早準備颱風物資。打風前一天,各區超級市場,貨架上的新鮮蔬菜、麵包等逐漸被搶購一空,甚至有市民購買大批支裝水;在濕貨街市,部分菜檔因打風加價,引起市民不滿。另外,膠紙也是搶購的物資之一,部分市民在窗戶貼上膠紙,希望可以抵擋強風。

不過即使早有預告,仍有市民於深夜到水浸重災區、港島東杏花邨的海邊觀浪。

2025年9月23日,超強颱風樺加沙逐步靠近香港,市民提早購入儲並起糧食清空部分食物架,職員陸續將剛送達的蔬菜上架。攝:鄧家烜/端傳媒

四、在香港和台灣,超強颱風下勞工安排是怎樣的?

勞工安排方面,在22日政府記者會上,政務司長陳國基被多次追問停工措施。《明報》引消息人士表示,香港打風停工已有一套既定機制,在周日會議上沒有討論宣布停工問題。23日,大多上班族在完成半晝工作後,中午後下班回家。在主要地鐵站,未見出現混亂或擠擁情況。

根據勞工處的《颱風及暴雨警告下工作守則》,當8號風球、黑色暴雨警告或「極端情況」生效時,除絕對必須的人員外,不應要求其他僱員上班,如員工未能上班,或在惡劣天氣警告取消或「極端情況」結束後未能及時返回工作崗位,僱主不應不發放工資、勤工獎或津貼。

但指引並不具法律效力。2023年時世紀暴雨襲港,翌日市面到處水浸、險象環生,工業傷亡權益會就曾在社交平台促請政府宣佈非緊急工作停工。

而在台灣,部份縣市已發布停工停課命令。依據《天然災害停止辦公及上課作業辦法》第四條規定,地方政府根據氣象預報,颱風暴風半徑於4小時內可能經過之地區,其平均風力可達7級以上或陣風可達10級以上,或依據氣象預報或實際觀測,降雨量達停止上班上課雨量參考基準,且已致災或有致災之虞時,可宣布停止上班上課。
不過即使有相關規定,地方政府要不要發、何時發宣布,也曾引起社會爭議。當市民希望有颱風假,但宣布標準與科學數據有關,這之間產生了不少矛盾

2025年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杏花邨有市民以膠紙及膠袋封窗,膠袋在強風下飄搖。攝:鄧家烜/端傳媒

五、極端天氣愈發頻密?香港的城市基建能承受嗎?

極端天氣越發頻密,翻查香港天文台數據(並未包括現正生效的警告及信號),2025年7月起的短短2個月,天文台合共發出4次八號風球、2次九號風球、2次十號風球;並曾發出16次紅色暴雨警告信號、5次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2020年至2025年期間,香港天文台共發出過23次8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次數與2010年代十年總和相約。

前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胡宏俊認為,雖然目前無法證明全球暖化會使強烈風暴增多,但從氣象學而言,強烈風暴上升的趨勢有跡可循,他指熱帶氣旋需要很多能量去生成,能量的來源便是海水的水溫,而當整體海面溫度升高,理論上便會比較容易生成熱帶氣旋。

對於香港現有的基建,胡宏俊認為有需要多加考慮防災建築條件,例如是否有地方需要加高堤圍、會否有地方適合加設防洪閘。

美國東北大學全球韌性研究所則曾評價,香港現有的風暴評級系統值得學習,暴雨警告訊號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帶有分級,而每個分級亦對應不同行動及應急計劃,例如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會停工、停學;九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或以上意味著所有交通暫停。兩套評級系統結合,便加強了風險中的溝通。

面對未來愈趨嚴峻的強風暴雨、水浸和巨浪,香港的城市基建要如何更新抵禦,仍然有待商榷。

2025年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鯉魚門三家村被大浪吹襲。攝:林振東/端傳媒
2025年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早上的風暴潮使猛烈大浪湧向將軍澳海濱長廊旁的酒吧,衝散門窗及椅桌。攝:鄧家烜/端傳媒
2025年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鯉魚門三家村有海水沖上岸。攝:林振東/端傳媒
2025年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杏花邨附近居民回家期間不敵強風。攝:鄧家烜/端傳媒
2025年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消防員在鯉魚門三家村執勤。攝:林振東/端傳媒
2025年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杏花邨附近有村民不抵猛烈颱風需停留原地攙扶燈柱。攝:鄧家烜/端傳媒
2025年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海水湧至杏花邨迴旋處導致水浸。攝:鄧家烜/端傳媒
2025年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鯉魚門三家村大風出現水浸。攝:林振東/端傳媒
2025年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將軍澳多處馬路及單車路塌樹。攝:鄧家烜/端傳媒

評論區 3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另外「超前部署」一詞本來是武漢肺炎/Covid-19初期,蔡英文政府抗議總指揮陳時中的「口頭禪」。現在李家超,岑浩輝天天掛在嘴邊,而新華澳報,大公文匯等黨媒不僅毫無異議,還在一旁大聲附和,也是挺耐人尋味的🤔

  2. 對于軟性一些的救災機制,基層動員,央地資源協調等救災實務寫得太少。我比較期待能看到以時間為軸,講講台灣乃至兩岸四地在這方面的演化與發展的文章。

  3. (在台灣)風災已造成14人死亡,34人受傷,目前仍有129人失蹤。換句話說在台灣造成的傷亡要遠高於菲律賓?(大陸和香港目前仍受到風災吹襲,傷亡統計未結束,暫未接入比較。這裡應該要有一篇whatsnew整合相關諮詢和時程,一篇深度做分析?而且我發現端在報導極端天氣時的報導還是挺公式的,談了很多城市基建以及全球天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