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需要资源投入,你正在阅读的即时新闻能够免费开放给公众,全因有会员订阅支持。你可以选择月付畅读,也可以订阅端x华尔街日报双会籍;如果你是学生、教师,更可以享受优惠。邀请你成为端传媒会员,选择适合你的订阅方案,支持我们继续推出优秀报道。
“特朗普2.0”上任一整月,已经大幅度搅动全球地缘政治——对欧洲和乌克兰的态度大幅转变,美俄外长也恢复会晤。
除此之外,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与国关系”,中美两国之间的外交交锋,也在缓步展开。
作为特朗普新政府中最“建制派”的成员,现任美国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操作的对北京政策,总体上仍延续大部分拜登政府的路线。
其中,特朗普政府上任后首先和印太“四方安全对话”(QUAD)加强联系。1月21日,卢比奥上任后不到一天,就在华盛顿会见“QUAD”(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外长。会后四方发表共同声明,指“强烈反对任何试图透过武力或胁迫改变现状的单方面行动”,“促进可靠且有弹性的供应链”,并寻求加强安全、经济等方面的合作。
此后,特朗普也先后同到访美国的日本首相石破茂、印度总理莫迪会见。时值中国日本正讨论石破访华、中印关系部分解冻的时点。这两场会面传递的信息就更为重要。
BBC总结指,美日会谈传递出“日本对美国而言仍然至关重要”的信息,双方联合声明亦提到多项旨在遏止中国的共识,如“维持台海和平与稳定至关重要,是国际社会安全与繁荣不可或缺的要素”及“强烈反对任何破坏日本长期和平管理尖阁诸岛(钓鱼岛列岛)的行动”等。对此,中国外交部则表示“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在与印度总理莫迪会面时,特朗普则表示希望美国、印度、中国和俄国都能和平相处。但他也同时说将增加对印度军售,包括出售先进的F-35战斗机给印度,这一举动引起了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批评。
在南海岛礁的主权争议方面,美国则继续支持对北京持强硬姿态的菲律宾,包括在演习后将新的“台风”导弹系统留在菲律宾,以增加对中国的威慑能力。
而在华府和北京的沟通上,新任的“特朗普2.0”也暂时延续拜登政府和北京的沟通。1月24日,卢比奥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通电话。此一通话大体确认中美将继续维持高层接触。惟北京方面的新闻稿出现了要求卢比奥“好自为之”的强硬表态,但卢比奥在此后的一次采访中表示这是北京方面中文一套,英文译文另一套的语言游戏。
甚至在关税层面,特朗普暂时也未祭出此前提到的对华高额关税。目前,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10%关税,相比此前对贸易战的悲观预期更为“温和”,而针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取消小额免税政策的行政命令,也在发布之后再次撤回。

不过,特朗普新政府的外交政策改变,也为中美交锋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尤其集中于以下方面:
1)多年来国内政策界指责美国“忽略拉美”的前提下,卢比奥首次出访即对拉丁美洲施压。在施压下,巴拿马宣布将退出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协议。美国视之为外交胜利。有学者认为,此后拉丁美洲将成为中美竞争的一大热点。
2)随著特朗普开始和普京及俄罗斯修复关系,认为美国或拉拢俄罗斯孤立、对抗中国的猜测也开始回潮。《外交事务》杂志的一篇分析认为,中国长期不信任俄罗斯和朝鲜,特朗普对俄罗斯的政策或为中美竞争带来更多意外变数。
3)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交锋暂未有明显变化。但特朗普会采取怎样的台海政策有待观察。卢比奥以对中国鹰派著称,美国国务院网站也在近日撤下了“不支持台湾独立”的表态。但亦有分析认为,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受到内政驱动,对台湾的最大需求是降低美国对台积电的依赖、寻求产业技术转移,以及避免和中国全面开战。此外台湾问题也可能成为特朗普和北京交易的价码。相关目的或导向颇为不同的政策取态。
4)特朗普政府仍拥有关税、TikTok禁令,乃至“武汉实验室病毒泄漏论”等对中国的鹰派政治弹药,中美关系会否延续当前较为低调的状态,仍有待观察。
5)中美围绕著能源、稀土矿产安全的竞争也在特朗普上台的头一个月显示出一些端倪。尤其是特朗普对格陵兰岛和乌克兰稀土资源的诉求,或也反映出和中国博弈的需求。
北京方面在特朗普二次上台后的反应则较为“谨慎”。特朗普祭出关税威胁后,中国仅以较为温和的WTO申诉和部分关税、出口限制作为回应。普遍分析认为北京还在观望特朗普的进一步动态,并保留妥协的空间。
在谨慎之余,北京也采取多种方式表达强硬和吓阻。
其中,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刚刚结束的慕尼黑安全峰会上讲话称,中国虽然对美政策“保持着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如果“美国执意打压遏制”,中国也“必将奉陪到底”。
中国也恢复了部分“战狼外交”的姿态,如将已经离任的前驻法“战狼大使”卢沙野重新任命为欧洲事务特别代表,或意味著对欧洲的外交政策将是“萝卜加大棒”同时出手。
北京也在不断加强对美国的军事威慑力量,包括扩展核武库。此前五角大楼报告指中国计划在2030年将核弹头数量扩展到1000枚。美俄目前都有约3000-4000枚核弹头,中国拥有的核弹头数目据一些估测为600枚左右。
除此之外,美国在外交、对外援助等领域的收缩也令北京评估是否是弥补其中空缺、拓展自身国际影响力的机会。一些分析认为中国已经在试图进入尼泊尔、柬埔寨等地USAID留下的真空,另有报导则指中国政府还接触了一些援助减少的NGO,提出部份合作条件,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长期批评中国政府的机构。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