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各地兴起又被官方整治的“俄罗斯商品馆”,是怎么一回事?

尽管有种种基础设施搭建上的困难,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量及其所占份额几乎一直在稳步增长。
2025年1月4日,江苏省如皋市,人们在一家销售俄罗斯产品的临时商店购物。摄:WU SHUJIAN/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12月,关于“俄罗斯商品馆”的舆论在中国大陆社交平台上发酵。

事件起因是24年下半年以来,大陆各地大量涌现了各类“俄罗斯商品馆”、“俄罗斯国家馆”等声称销售俄罗斯进口商品的店家。无论是旅游景点附近,还是大型商场内部或中庭,乃至普通居民区商业街,都有可能见到类似商店。它们往往采用显眼的俄罗斯国旗配色,加以一些套娃、熊等刻板印象中俄罗斯特色装饰,店内外还张贴着“战斗民族”、“硬核好物”、“乌拉”(俄语“万岁”)、“哈拉少”(俄语“好”)之类的标语。

然而,俄货店很快引起舆论争议。许多消费者发现,店内商品价格往往远高于网上售卖的价格,且其中许多产地并非俄罗斯,甚至就在中国。一些社交媒体上的俄罗斯籍播主也发布探店视频,拿起各种商品然后称“这个我在俄罗斯从来没有见过”,有一位播主甚至被轰出店外,该视频被广泛传播。

很快,“割韭菜”、“智商税”等术语就开始被拿来和这些俄货店挂上等号。

2025年1月4日,江苏省如皋市,市民在光顾一所售卖俄罗斯产品的快闪店。摄:Wu Shujian/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此后,界面新闻蓝鲸财经红星新闻等媒体陆续发布对这一新兴产业的调查。根据这些报道,我们可以大致拼出这一波线下俄货热更完整的图景:

由于中国经济下行,市场上缺乏新业态,而俄罗斯商品被认为是今年为数不多有广阔前景、市场尚未饱和的“蓝海”项目,因此大量资本迅速涌入,一时间出现了“俄比熊”、“俄北熊”、“俄满多”、“俄克士”、“俄货优选”等一系列连锁品牌。

这些连锁店的加盟标准有高有低,但总的来说,目前主要致力于粗放扩张、抢占市场,例如在北京,一个月内开出了73家俄罗斯商品馆。尽管如此,投资者仍认为,通过大量投放流量,俄货店依然有利可图,因为其整体利润率高达40-60%,而中国大陆一般零食零售的利润率通常只有10-30%。

到了2025年1月初,这波舆论引发了官方机构的回应。上多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俄罗斯商品馆开展排查整治,对俄货比例低却用“俄罗斯商品馆”的名称“误导消费者”的店家予以则令整改、立案调查。

“俄货馆”背景成谜,“俄味”浓度各异

事实上,这已不是中国大陆的“俄罗斯商品馆”第一次引起舆论关注,但此前相关事件往往与线上平台有关。2022年3月,也就是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不久,部分中国网民据信为表达对俄罗斯的支持,将京东商城“俄罗斯(Russia)国家馆”内的商品抢购一空。随后,一名常被媒体称为“俄罗斯联邦总商会副主席”的名为谢尔盖·巴采夫(Sergey Batsev)的男子发布视频,感谢中国消费者“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对俄罗斯的支持。

巴采夫的另一重身份其实就是这家店铺的运营者,陕西日出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他所在的“实业俄罗斯”(Delovaya Rossiya)商会远非俄罗斯最重要的商会组织。在该商会高层的介绍网页中,也没有巴采夫的名字,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以“俄罗斯联邦总商会副主席”或“驻中国商业大使”的身份会晤中国地方官员。

“俄罗斯国家馆”的真实运营情况成谜。2023年年中,一些网友注意到小红书上“俄罗斯国家馆”的金发碧眼的主播“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亦有网友怀疑她会否只是像“俄罗斯娜娜”、“保尔柯察铁”那样用滤镜伪装的“假外国人”。

2023年3月20日,黑龙江省黑河市,一位顾客在俄品多超市购物。摄: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笔者曾在1月中先后光顾三家位于上海各区的俄货店,发现不同的俄货店,运营非常不同。位于市中心旅游景区的一家大型“俄罗斯商品馆”刚经过整改,店招上的“俄罗斯”被改成“进口”,大字号的“Russia”一周也被覆盖。

在周边城区的两家俄货店都位于闹市商场的中庭或周边,是临时搭建的简陋棚子,店招上的“俄罗斯”字眼均未被遮挡。前一家店刚刚开业,门口摆满了花篮,后一家店门口则已经挂出“最后五天清仓处理”的告示。尽管所在的商场客流量极大,但这两家店内都非常冷清,几乎没有顾客。

三家店内的商品也有一定区别。尽管俄货棚”的涉俄店招没有整改,但店内俄货的比例,目测不会超过30%,其余商品明显是在中国出产,包装上的俄文错漏百出,如许多香肠包装上写着kishka(肠子)。反倒是被整改成“进口商品馆”的第一家店里,俄货比例较大,或能达到六七成。不过其中多数产品,结合生产地和配料表,怀疑原本定位较低,但在店内以较高价格出售。

从张贴的营业执照来看,这三家店应该都是加盟个体户。店员都说东北话,并且都表示专程从东北赶来上海开店。

官媒发声要求整治后,国家队入场

到25年1月中旬,俄罗斯官方机构也开始回应围绕“俄罗斯商品馆”的舆论。1月17日,俄驻北京大使馆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文,指“一些商店打着俄罗斯产品的幌子销售假冒产品或非我国生产的产品”,并强调“俄罗斯国家馆在中国……仅限于在俄罗斯出口中心支持下开设的场馆”。

2024年7月7日,甘肃省兰州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访客在俄罗斯的摊位购物。摄:Hou Chonghui/VCG via Getty Images

文末还附有一份“俄罗斯国家馆”清单,共包括五家公司旗下的八家门店,分别位于哈尔滨、沈阳、成都、上海和深圳。不过,出于未知原因,这八家门店中超过半数都位于城市远郊,其中也包括位于哈尔滨和上海的两家旗舰店。

在这五家公司中,只有黑龙江省俄海宝贸易有限公司属于“国家馆运营者”,其余四家公司都只是“出口中心伙伴”。“俄海宝”是一家外资公司,其法人代表伊利亚·罗曼诺夫(Ilya Romanov)是一名来自海参崴的出口商,经常在中国以“俄罗斯国家馆中国馆长”或“总经理”的身份出席活动,并与地方官员会晤。

而剩余的四家“伙伴”公司中,辽宁省展览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市俄有礼食品贸易有限公司都有明显的国资色彩。后者系深圳报业集团旗下企业,其法人代表姚嘉华也是深报集团旗下一些其他企业的高管。姚嘉华之前以“深圳报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出席了深圳“俄罗斯国家馆”的开业典礼,并接受深报集团旗下各家媒体的采访。

2025年1月4日,中国重庆的俄罗斯商品展馆。摄: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1月19日,第二届“俄罗斯食品文化周”开幕式在沈阳举行。俄罗斯出口中心总经理薇罗尼卡·尼基申娜(Veronika Nikishina)出席仪式,并在发言时强调,中心未来将与中方合作,严厉打击“在中国市场上打着俄罗斯产品幌子销售的大量假冒伪劣产品”。

值得留意的是,尼基申娜是现任俄罗斯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Andrey Belousov)的第二任妻子。2020年,在别洛乌索夫升任第一副总理后只过了一个月,尼基申娜就升上了这一职务。根据俄罗斯独立媒体的调查,尼基申娜担任该职后的年申报收入增长了10倍。

抱团取暖

俄罗斯出口中心成立于2015年7月,其任务是搭建统一平台,支持俄罗斯的非能源与非原料出口。这一决定与俄罗斯面对的地缘形势有关:2014年入侵乌克兰并受到西方主要经济体制裁后,俄罗斯的出口,尤其是能源出口一度明显萎缩。俄当局试图通过加强非能源出口来改善外贸局面。

2014年以来,俄罗斯非能源出口量确有将近20%的小幅增长,但在出口总量中的比重仍然较低。2023年,随着大规模制裁逐渐起效,其非能源出口再次与总出口量数据一起崩盘。

俄罗斯出口中心的另一项任务是为优质出口商品进行“俄罗斯制造”国家认证。据俄政府官方报纸《俄罗斯报》2017年的一篇报道称,这项任务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避免“中国的错误”:由于过去对出口商品缺乏质量监督,中国至今仍受国外有关“中国制造=劣质商品”的刻板印象困扰。

不过,从中心在其电报频道上日常发布的消息来看,他们工作的重点是认证俄罗斯国内的出口商,而对于境外经销商并未太过关注。从中心发布的信息中,无法推断一家中国的“俄罗斯商品馆”若需获得“俄罗斯制造”认证,到底需要满足哪些要求。

而有授权“国家馆”资质的,似乎也不止俄罗斯出口中心一家。如今发声推广出口中心认证的俄罗斯驻华使馆,此前似乎也自行从事过授权工作。比如前文提到的京东“俄罗斯(Russia)国家馆”在2021年成立伊始,就对外声称是“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唯一授权的线上官方电商平台”。小红书上的一位网红中俄混血博主则称,他在南京经营的俄罗斯商品馆获得了“俄罗斯商务部的官方授权”。前文提到的小红书“俄罗斯国家馆”没有正面回应过有关新闻,只是在账号简介里呼吁消费者认准小红书为其认证的“蓝V”标志。不过,京东上的那家“俄罗斯(Russia)国家馆”最近也进驻了小红书,且同样获得了“蓝V”认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接受俄罗斯出口中心认证其实还伴随着潜在风险:中心自2020年10月起受俄罗斯国家开发集团(VEB.RF)管辖。2022年,VEB.RF与包括中心在内的子公司受到几乎所有西方主要经济体的顶格制裁,其下属银行亦被剔出SWIFT体系。这意味着与俄罗斯出口中心发生业务往来的中国公司都有可能受到二级制裁。

但尽管有以上种种基础设施搭建上的困难,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量及其所占份额几乎一直在稳步增长。尤其当2023年,俄罗斯对传统市场的出口几乎全线崩盘时,对中国的出口依然保持高歌猛进。

中国方面,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进出口总额已经从2022年的1902.7亿美元,快速在2023年增长至2401.1亿美元,2024年则为2448.19亿美元。

中国市场在俄罗斯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已从十年前的不到10%猛增到如今的近三分之一,而俄罗斯进口商品在中国进口总量中的份额也从十年前的3%增加到如今的5%到8%。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俄两国“抱团取暖”的进程大概率不会减缓。可以想见,诸如“俄罗斯商品馆”这样的事件将来在中国还会不断发生。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