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北京朝阳区工人体育馆附近的一家有露台的餐吧,只有零星三四个客人:一名附近的居民,他是常客,一桌两个女人在谈论些什么,其他的台面仍在等待夜深后可能到来的食客。以往这个时候,10月的下旬,尽管北京的风已经带着些寒意,街上的一些行人穿起了棉服,但餐吧的生意仍是一片欣荣,在夜色里,露天餐吧的星星灯下,大家围炉畅谈,饮着一杯接着一杯的酒。
“很不好做,你会明显感觉客流量少了很多。”餐吧的老板李兴说。2021年,他盘下了这个店面,月租六万元,超过150平方米,将此作为除住宅外自己的另一个据点。那个时候,虽在疫情防控期间,李兴仍能感到一种热气腾腾,夜晚刚刚降临时,人们在他店里开始第一场小酌,等到夜更深了,再去马路对面的酒吧续摊儿,开始深夜的第二场娱乐。
那时候店里的人气,只能成为李兴记忆的一部分了。疫情结束后中国经济陷入通缩,前三年受到重创的餐饮业,原本寄望于生活正常化后的“触底反弹”,却没想到被压抑的消费不仅没有随着日常的复苏复兴,反而自2023年开始陷入了更持久的衰退。
评论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