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浙江三大渔业中心之一的台州湾,“送大暑船”是流传在台州地区的一项民俗活动,椒江、温岭、临海等地都有点状分布,其中以椒江区葭沚街道最负盛名,自2021年入选全国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吸引了更多民众参与、游客前来观光。
2024年7月22日大暑当天,“送大暑船”活动主要进行“送圣”、“祭海”这两项内容。葭沚三公里游神路线上,一列浩浩荡荡的队伍要把一艘制作华美的大暑船送往江边,仪仗队走在最前,之后是舞龙、舞狮、鼓乐、腰鼓队等民间表演,街道两旁挤满了人,其中有祈福的、也有围观的。与此同时,海门东门岭的五圣庙内,正在进行“送圣”的法事,这两条同时进行的线路,交织在一起。
初入五圣庙
“前面封路了,”Kei说着把车停在了路边。2024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七日)大暑当天,椒江气温高达38度。椒江是浙江台州市辖区,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台州湾入口处,旧称“海门”,素有“小上海”之称,是台州的主城区。
一下车,烈日的灼烤扑面而来。我们朝锣鼓喧天的葭东路方向走去。滚烫的马路上,挤满了人,其中有不少手持长香祈福的老人。我小心避开一只只撑伞的手、举着手机直播的手,还是免不了蹭了一胳膊黏乎乎的汗液。头戴斗笠,男人身穿白色中式改良服装、女人身着红色,敲锣打镲,好不热闹。一个装有滚轮的匾额推过去了,上写着“渔休节大暑庙会 椒江区五圣庙”。
仪仗队一队身着白色服装、吹着大号大管,一队身着蓝白色服装、打着军鼓,踏着整齐的步伐而来。然后是两个舞龙队,一条蓝龙,一条黄龙。只听见锣敲得更响了,镲打得更卖力了,人群簇拥,送大暑船的队伍在街道上行进着,有种置身于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的电影《陆上行舟》的错觉——
大暑船长约10米,宽3米,是仿早年三桅帆船的模型船。船体两侧有彩绘,书写“国泰民安”等字样;船杆卧于船上;船内设有神龛,香案、金元宝等祭祀用品;船内载有猪、羊、鸡、鱼、虾、米、酒等食品;备有刀、矛、枪、炮等武器。这大暑船上武器配备齐全,与明代沿海一带的倭寇之乱有关。传说,有一天,葭沚的一批渔民在海上作业,碰到前来打劫的海盗,惊恐之际,海上突起大雾,雾中出现一只富丽堂皇的船,海盗误以为是一艘商船,于是开枪迫令其停船,这船并没停下,反而继续快速前行并进行了反击,直到天亮时这场追逐战才结束。海盗跳上船后,发现是空无一人的大暑船,立马向神龛里的五圣磕头,请求饶恕。从此,就有了“送大暑船”的习俗。
紧随其后的是,举旗、执伞、抬轿的,那彩轿门帘上一一写着“史”“张”“刘”“赵”“钟”,想必轿内坐的就是“五圣”了。 椒江一带流传的关于五圣的传说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之一是,椒江葭沚一带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节前后为甚,当地居民认为是五位瘟神所致,即总管中瘟史文业、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于是建庙祈求祛病消灾。19世纪20年代,乡绅黄楚卿在葭沚建起规模较大的五圣庙,活动便逐渐转至此地且延续至今。
活人死人神仙,都要拆迁
6月1日,Kei带我们去葭沚五圣庙参观。五圣庙因建在葭沚椒江边上,也叫“江边堂”,庙里供奉的是五圣爷,庙外的路就叫五圣路,那时香火丰盛,每年大暑香客不断,其中有不少来自温岭玉环等地。卷闸门头上的“五圣庙 送大暑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字,一对石狮立于门口。
进去里面,墙上是历年“送大暑船”活动照片及介绍,柜子上陈放了若干只小型大暑船,再往里走,玻璃门内坐着好多神仙,看上去像是寿星公、土地公、妈祖或观音。“本来都是各自有庙宇的,拆迁了,就把这些神仙都迁到这个安置房里,过渡一下。”Kei解释道。
“这是不是就叫『神仙打架』?”我打趣道,然后想起第一天去的第一个“景点”,那是高铁上邻座的台州人推荐的打卡点——白云阁,建于2007年,一座高达35米的仿唐式阁楼,位于主城区中心地带的白云山上。
“白云悦城声回荡,垦荒精神始绕梁”,看着这公园门口的房地产广告,想起路上看到的“垦荒青年学院”,一边困惑这“垦荒”二字,一边找不到上山的电梯,赶紧逮住一个环卫工阿姨问路。
“你们今天运气好啊,前两天台风下雨,电梯还在维修不能用呢。”她给我们指了路。
于是,有生以来我们第一次爬山以坐电梯的方式上了山。上下的电梯,一边是下山的人,一边是上山的人。
据介绍,白云山云中绿道总长约4公里,总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工程分两期进行,绿道的作用是将山上与山下打通,结合地势和树木植被,达到绿道隐于山林的状态,带给市民“漫步云端的感受”。我的感受是,不管是活人死人还是神仙,都要做好拆迁的准备。
虽然电梯省力不少,我和朋友还是决定走路下山。我们拐到了一条路上,走了很久,天很热,但我觉得阴森森的,因为一路上都是坟。有些坟修得很华丽,墓碑前有狮子、石桌凳子,还挂着白色灯笼。墓碑上的照片,是年轻的笑脸。有的碑还未来得及刻字,用颜料涂写着。快到山脚的时候,才知道我们走了一条要“后果自负”的路。
树旁有一个椒江区云西路改造工程指挥部发布的“迁坟通告”,大意是因白云山云中绿道(二期)工程建设线路更改,需要迁移该项目更改范围内的坟墓,如果逾期未搬迁的,按无主坟处理,通告时间是2023年3月21日。据介绍,白云山云中绿道总长约4公里,总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工程分两期进行,绿道的作用是将山上与山下打通,结合地势和树木植被,达到绿道隐于山林的状态,带给市民“漫步云端的感受”。
站在这个像是展览馆一样的安置房内,我的感受是,不管是活人死人还是神仙,都要做好拆迁的准备。我很难想像五圣庙曾经的样子——1949年前,五圣庙的殿为重檐结构,雕梁画栋,鸟兽人物栩栩如生,南边搭建的戏台常拿来做戏奉神。1949年后,五圣庙被改为粮库。平时围墙大门都关着,夜间一片漆黑,人们常说能听到江边堂的锣鼓声和唱戏声。文化大革命后期,粮库又变身为檀香厂,之后又办起了葭沚初中,推倒老建筑,重建了二层的教学楼和办公室,院子里的水池也被填平了。现在,江边堂东面围墙隔出一块,还保留了原来的堂门、塑像,即现在造大暑船的坛场。昔日的“五圣路”在地图上已无法显示导航。
2017年椒江区委政府提出要大步迈进滨江时代,打造山海水城核心区,规划开发建设“一江两岸”。葭沚成为“一江两岸”开发建设的先行板块,开启了椒江撤市建区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力度最强的旧城改造工程。兴盛于元繁华于清末民国的葭沚老城区,拆迁重建、注入旅游和时尚元素,是无法逃避的命运。中央电视台2022年年末播出的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一期选景便是“蜕变”之后的葭沚老街。
为五圣爷换装
“这边没什么看头了!”Kei在人群中叫我,说该去东门岭的五圣庙了。我们离开游神的街上时,管弦乐队正在演奏《在希望的田野上》。
沿着长长的石阶往上走,过了潮音禅寺、海门城隍庙,就能看见巨大的观音像的背面,像是一种指引。与这座近十年所建的观音像在一起的便是五圣庙,位于椒江区海门街道东方红村东门岭,为三开间木构歇山顶。据《椒江续志》记载,五圣庙始建于南朝大同年间或至迟在唐代,现建筑为2005年重建。观音像的正对面,是一艘尺寸比葭沚那边要小一些的大暑船,挂着鱼旗、升着帆,置于一装有四只轮子的装置之上。船下面摆放了一个装有水的大木盆。地上堆放了金元宝。此时,蝉鸣得很欢,风刮着各色各样的旗帜,呼啦啦地响。窗户上挂着小黑板,写着通告:六月十七日大暑请大家乐助。
“过上了好日子红红火火,赶上了好时代喜乐年华”(歌曲《喜乐年华》),五圣庙内响起的手机铃声,一直重复着这两句歌词,夹杂着方言的声音。已有三五人坐在庙内等待祭祀的开始。长桌上摆放着糖果、饼干等点心,以及几杯水、一对红烛、一只香插在写着“高升”的红色米斗上。围桌而坐的瘟神们各有“席卡”介绍:“东方木精刘元达”、“南方火精张元伯”、“西方金精赵公明”、“北方水精钟仕贵”、“中方土精史文业”。
他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胳膊,说“女人穿成这样,不能进这里!”我看了看自己的背心短裤,拍了下自己的脑门,“糟糕,Dress Code搞错了!”
几个头戴草帽、腰上扎毛巾的阿叔将院子里的桌子往五圣庙门口搬,桌沿上写有捐赠者的名字及捐赠时间,他们将“高林敬助”的桌子搭在“范旷偊敬助”的桌子上,另有三个阿叔拎了锣和槌在一旁侯着,一人将大暑船底下木盆里的水倒出,一条浅河映现在地上,头戴草帽、手持长香的老太太们一个个沿着石阶而上,站在偏殿门口等候。这时,一位光头阿叔盯着我,说着我听不懂的椒江话,他的语气和面部表情告诉我,他生气了。见我没反应,他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胳膊,说“女人穿成这样,不能进这里!”我看了看自己的背心短裤,拍了下自己的脑门,“糟糕,Dress Code搞错了!”这时,唢呐、镲声响起,锣鼓也敲了起来,一人将围坐在长桌那边的几位瘟神移至搭好的祭桌台上。那个阿叔仍用椒江话对我说着什么,我想我还是退到外面的院子比较好。
“你跟我来”,一个身穿黄花衬衫、背着粉色小挎包的阿姨拉起我的胳膊,说去找件衣服给我换上。我跟着她下了楼,到了二楼最里面。她拿出包里的钥匙,开了门,房间不大,有一张床,堆着杂物。阿姨取下挂在床边的衣服,放在我身上比划,“太大了。”我跟她说没关系,要是有连衣裙或者长袍,我可以直接套在外面。她马上到外面的一间屋里,找出一件酒红色长裙给我套上,大小合适,长度盖过膝盖。我正要往外走,她拉住我,说不行,要穿条裤子。
“太热了,阿姨。”“这个凉快”,阿姨从被子底下抽出一条酒红色的裤子,“你今天就尊敬一下五圣爷。”她的话让我想起多年前去泰国旅行,那时我也是穿着无袖背心,就往寺庙里闯,马上被人拦下,当时为了进寺庙,我不得不去旁边的商店买了件T恤套上。今天纯朴的阿姨借了她的衣服给我穿,没让我花钱不是,裹成粽子就裹成粽子吧。我一边跟阿姨道谢,一边乖乖把她递来的裤子穿上。
等我们出来,外面人更多也更热闹了。前面说我的那个阿叔,看到我和阿姨,点了点头,神色满意。身着黄袍手拿拂尘头戴麦克风的道士已经在祭桌那边做法事,吟诵《瘟司御灾治病宝忏》,香客们进香朝拜。
道教认为,“天瘟”指因人常行不义,不事良善,积下种种恶业以致四时失序,上天为了警示和惩罚令瘟神在人间播撒病毒形成瘟疫。送走瘟神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严厉斥责乃至追杀,二是忏悔劝“和”。宋以后道教形成的送瘟科仪采用的是和瘟,其特点就是造成“华船”请“瘟神押送瘟鬼”高高兴兴地乘船离去,不在本地捣乱。除了浙江,还有湖南、四川、两广、福建地区仍保留着类似的习俗,融入了各地的地方信仰特色,或称为“遣送”、“王船醮”、“年例”。锣鼓喧天中,众人协力,移动大暑船,原地转了三圈。道士唱了一段之后,一人撑黑伞,护送另一戴了白手套的人将五圣一一请到船上。
英雄与海盗
东门岭的五圣庙所在位置,仍保留着明代的晏清门城门及城基。晏清门,又称海门卫城东门,即“海晏河清”(太平之意),是明初以御倭寇而建的海门卫城五城门中唯一一座保留下来的城门。
有故事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不知戚家军大炮架在何处,就派三个倭兵假扮成卖烧饼的,上岸探虚实,然后中了戚继光的疑兵之计。戚继光在台州抗倭四年,取得九战九捷的胜利。海门人民为了纪念其抗倭功绩,在明代即为戚继光建造生祠,清代建戚公祠、太尉殿,后来人们新建戚公庙、继光堂、戚公祠等,使得他成为可封神的人物。东门路边上的一条路即是用其名命名的“戚继光路”,那条路上的戚公祠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戚继光纪念馆”。
在台州,有戚继光这样的抗倭英雄留给一代代人传颂,也有另样的野史传说留给枭雄们。台州蛇蟠岛,1932年蔡楚生导演的电影《渔光曲》取景地,曾是江浙海盗们的主要巢穴,现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海盗为主题的海盗洞窟景区,景区里有专门的海盗村和历史遗迹景点,景区门口是“海盗祖师”孙恩、“蜑民先祖”卢循、“浙东海精”方国珍、“净海王”王直、“世界船王”郑芝龙的塑像。在台州最有名的当属“海精”方国珍。
台州黄岩人方国珍,原是海运行业从业者,他家世世代代都在海上讨生活。在古代,朝廷管理海运,盐业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若非朝廷命名的盐官,普通人做卖盐的生意,就属于倒卖私盐的违法行为。可以说,方国珍一家私自在海上倒卖私盐和强盗没什么区别。元末,被逼上梁山的方国珍决定下海,起义抗元,拦截元朝廷海运粮船,大陈岛遂成其根据地。明初,大陈岛成为海上抗倭战场之一。戚继光在这里率领水师猛追倭寇,郑成功在这里操练水师。
红色旅游第一岛?
大陈岛,位于台州湾东南洋面距椒江海门港29海里处,总面积14.6平方公里,由上下大陈岛、一江山岛等29个岛屿和83个岛礁组成,是椒江区唯一一个海岛集镇。历史上正式有文字记载以“大陈山”为名,最早见于明代初期的《郑和航海图》。
5月29日至31日,Kei带我们搭船去了大陈岛。大陈岛的历史在去了碉堡、坑道、水牢、军事遗址、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之后,在我面前以浓缩的形式展现开来。
1956-1960年,先后五批,共467名垦荒队员上岛,平均年龄18岁。看着他们“载歌载舞”的生活照片展示,我很难想像他们在荒岛上撒下的青春汗水和满腔热血是怎样的过程。
当我站在“胡宗南指挥部遗址”、“大陈岛两岸乡情主题馆”内,看着蒋经国和蒋介石的合影、背着孩子排队乘船的妇人、正在吹“光复大陆”气球的战士,很难想像1955年蒋介石以怎样的心情发表了《告海内外同胞书》:“我大陈军民,团结一体,共同生死,坚守该岛已五年有余。惟该孤岛悬于台湾基地二百五十海里之外,以今日军事形势而言,其对我反共基地之台湾防卫上,实已失去战略之价值,故我政府经与美国协商后,决定将大陈之驻军重新部署……”,也很难想像大陈岛居民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离开家园,迁徙到另一座岛屿。
在“青垦馆·青少年研学基地”,门口是“向共和国垦荒者致敬”的铜雕,陈列柜内有“中央关于收复一江山岛宣传的指示”的紧急电报,墙上贴着“三个作战方案”及“一江山岛防卫图”,然后便是一代代青年们一脸灿烂笑容的照片,玻璃柜内的锄头、镰刀和“把青春献给大陈岛”的破烂衣服,1956年1月,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发出“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口号。1956-1960年,先后五批,共467名垦荒队员上岛,平均年龄18岁。看着他们“载歌载舞”的生活照片展示,我很难想像他们在荒岛上撒下的青春汗水和满腔热血是怎样的过程。
当我们打着手电筒在长约150米的坑道里“探险”,幼稚地把灯打在脸上、发出奇怪的声音吓唬其他小伙伴时,还有一个小伙伴在外面没进来。
“我总觉得这个岛上有很多孤魂野鬼,你知道,这个地方,一直处于争战之中,很多人都是非正常死亡的。”等我们出来,她告诉我们她害怕的原因。
“这些都是文旅项目啦!”另一个小伙伴笑道。
大陈岛文旅融合整体开发项目作为浙江省11个10亿元以上重大文旅签约项目之一,项目估算总投资100亿元,其中一期为50亿元,先行启动大陈岛——台州湾陆岛联动综合码头项目、大陈岛军事文化主题公园项目、梅花湾区块提升改造等项目,“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全力打造成中国红色旅游第一岛”。
“绿壳”
方国珍多次战败后投降,投降再复叛,周旋于元朝、朱元璋等势力之中,鼎盛时期方国珍拥有舰船一千多艘,占据海道,成为一方霸主。历代政府对付盗匪的办法,不外乎“剿”、“抚”两种;先是进剿,剿灭不成,进行招安,封官加职。方国珍属于后一种。方国珍最后投降归附势力更大的朱元璋后,失去所有地盘和兵权,被授予闲职,得以善终。
明朝(1371年)开始实行海禁政策,方国珍等过去从事海运的那些人被编入军队,同时“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远航,身上带着伊莎贝拉一世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当时中国正是明朝第十任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又称弘治帝)在位。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舰队开始了环球探险;1521年4月27日,他在菲律宾的麦克坦岛被当地人杀害,9月6日,他的船队剩下的最后一艘船回到了出发地西班牙,完成了环球壮举,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而明朝对此一无所知。
“绿壳”是台州本地人对盗匪的统称。“绿壳”一词,源于1851年,广东海盗占据海门十日,焚烧数日,其驾乘的海盗船形如蚱蜢,船壳涂成绿色,岛民呼之为“绿壳”。彼时,一个名叫“郑一嫂”的女海盗开始闻名于世界海盗史,《加勒比海盗3》(神鬼奇航3)中的清夫人,以她为原型。
到后来,土匪海盗都打完了,“绿壳”这个词以另一种形式流传并沿用,成为台州地区骂人的代名词。
送船烧船
海门卫城东门,于2008年11月被区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靠在仿古城墙上,抬头仰看,红旗飘飘,日照当空。转过身来,是横跨青年路的悬索吊桥,由于桥的一端连接着正在进行海门卫城建设的东山公园,所以索桥大门始终锁着。往远处眺望,是外沙繁忙的集装箱码头,以及连结椒江区南岸和北岸的椒江二桥。
“快走了,要送船了!”Kei在上面喊我。
只听见礼炮震天响,鞭炮噼哩啪啦,锣镲敲得欢腾,众人拥着大暑船下山。阿婆一手持长香,一手将遮阳长柄伞作拐杖使,两步一台阶,随在队尾。送船队伍沿着青年路走到外沙路,一直到椒江边。
“前面两个道士,一唱一和的,说了啥内容?”我请Kei翻译下椒江话。
“一个说,我是南天门的谁谁谁,南天门有几级台阶,前门有几级后门有几级,台阶是什么样子,请对方描述出来。
原来你真的是南天门的天兵天将,你现在要干什么,你这边有什么事情。
后问现在潮水涨到几分几厘了,从一分一厘到九分九厘,到了之后再开船。请谁谁谁上船,就喷口水,给请到船上去了。又问,酒水都准备好了没有。答:准备好了,有广东的白鸡,哪里的酒,准备得很丰盛,那就可以出发了。”他答道。
到了江边,起重机将大暑船吊到江滩上,另有几人将几麻袋的烧纸倒在船的周边,火燃起,橙红色的火,越烧越旺,木头烧得噼啪炸响,黑烟升起,纸灰随风飘荡。
Kei打开手机直播,瞄了一眼葭沚“非遗”那边送大暑船的进展,只听见《歌唱祖国》的音乐声,以及有人说“送给小日本”之类的话。“那边的大暑船会用邮轮拖往椒江出海口,最后焚烧在海洋之上。”Kei说。
“这个木头烧出了一股香味。”有人说。
我望着船已烧剩的黑色残骸,什么也没闻到。
送消灾船
“8月26日(农历七月二十三),海门城隍庙有“送消灾船”活动”Kei给我发微信,他推测这次的烧船祈福活动跟七月半中元节有关系,问我要不要去。
我查了一下,农历七月二十三,是道教天枢上相诸葛武侯仙师圣诞。“天枢上相”,乃是道教对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宰相尊称,他们在人间为辅佐帝王的宰相,在天庭则为协助玉帝治理三界的圣贤。所以,诸葛仙师,在道教天庭主管司命益算,保劫昌运。农历七月,民间称为“鬼月”。据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便会出来,一直到七月三十日,鬼门才关上。为了让阴阳二界的人鬼都平安,民间自古以来,便有在七月设醮普渡的习俗。
我再次前往。
一迈进城隍庙的门槛,便看见挂在墙边的“二0二四(甲辰)年海门城隍庙七月二十三送消灾船乐助名单”,五张红纸上写满了名字,然后是阿姨们在一侧厨房忙前忙后,准备供品及活动参与人员的饭食。
城隍庙老爷现供奉在那边的“灵康庙”,之前被告知城隍庙和五圣庙都要拆了,后被一群文化人士给阻拦了下来,所以又没拆,至于之后会如何,他也只能听天由命。
一艘尺寸比大暑船要小一些的木船,停在外面,舱沿贴了分管东南中西北“五圣”的名号,只是这次他们被称为“张大王、刘大王、钟大王、赵大王、史大王”,旁边祭桌上的供品丰盛,留待送船前装入舱内。搭了道场,道士念《东狱宝忏》祈福,念此次“乐助名单”。其中一场法事乐器除了锣鼓镲,还加了二胡和笛子,两位道士唱的时候,七位阿叔各执一把粉色扇子,摇着。结束后,我问阿叔,摇扇子是什么意思。一人说是“给五圣爷迎酒”,一人说是“纳凉消暑”,另一人说“仪式就是这样,我也说不清。”
我见庙内神龛有牌位无神像,便问,“城隍庙老爷去哪了?”
“你看到对面的寺庙了吗,再后面一个——”阿叔指着山的那边,告诉我,城隍庙老爷现供奉在那边的“灵康庙”,之前被告知城隍庙和五圣庙都要拆了,后被一群文化人士给阻拦了下来,所以又没拆,至于之后会如何,他也只能听天由命。
送消灾船的路上,有一人背坐在小三轮上,两只手把持着系红绸的水桶,水从水管流出,沿路洒在地上,船跟在后面行,他们告诉我,这样船是沿水而行而非陆地上,然后汇入大海,祈福消灾,保佑平安。
船在岸边烧成一团红火,落日洒在江面上,如燃烧的火,“满江尸首浮泡泡”,那首童谣在我脑中响起。
(本文特别致谢Kei Chiang。)
参考资料:
1. 文海《葭沚民俗考》
2. 魏德毓《闽西道教送瘟船仪式研究——以〈船科〉为中心》
3. 袁灿兴《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
4. 上田 信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5. 穆黛安《华南海盗》
6. 林日见《太平盛世话“绿壳”》
7. 陈华德《葭沚老街:寂寞老街区里的城市蜗居客》
8. 椒江档案馆《大陈岛》
"...送走瘟神的辦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嚴厲斥責乃至追殺,二是懺悔勸「和」。宋以後道教形成的送瘟科儀採用的是和瘟,其特點就是造成「華船」請「瘟神押送瘟鬼」高高興興地乘船離去,不在本地搗亂。除了浙江,還有湖南、四川、兩廣、福建地區仍保留著類似的習俗,融入了各地的地方信仰特色,或稱為「遣送」、「王船醮」、「年例」..."
今年也是台灣這邊東港, 小琉球等地三年一度的燒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