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大陆电影暑期档可谓热闹,总票房共计206亿,创造了有史以来国内电影业的最高纪录。其中反映缅北电信诈骗的电影《孤注一掷》的总票房已达36亿,跃居暑期档第一,超过此前大热的《消失的她》。
与《消失的她》类似,《孤注一掷》的故事同样发生在东南亚,不同的是该片更加强调题材和现实的紧密关系,以“多一个人观影,少一个人受骗”作为影片的宣传语,仿佛该片最大的功能不是娱乐大众,而是教化和宣传。在该片定档宣传期间,就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疯狂宣发,一位抖音的资深用户告诉笔者,每天都可以无数次刷到这部电影的宣传,“多到令人反感”。
《孤注一掷》以三条线索展开叙事:以诈骗团伙内部揭秘、受害者被骗惨状以及警方探案过程共同构建。主角潘生和梁安娜因被高薪工作诱惑,决定远赴异国他乡“淘金”;广州“富二代”阿天偶然接触网络博彩后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众叛亲离;专案组一边组织“反诈”宣讲,一边想方设法出国“执法”……
130分钟的时间里,要讲清楚不同立场不同身份人物背后的故事并非易事,整部电影的叙事可以说是稀碎和断裂的。除了对缅北诈骗集团内部的描绘相对丰富,受害者和执法者两条线交织的线索反而比较模糊,人物趋于脸谱化。仿佛导演的目的仅仅是做一个“全景式”展现和揭露电信诈骗案的任务,第一条线索做了丰富的调查工作,后两条则在仓促中完成。
有趣的是,与一般高票房电影在大众当中“叫好又叫座”不同,《孤注一掷》从宣传期到目前却遭遇了很多差评和抵制,豆瓣评分仅为6.9,反感这部电影的人在网上嘲笑,这部反映“诈骗”的电影本身就是“诈骗”。
或许,作为现象级的电影,《孤注一掷》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平庸的商业制作那么简单。
“超常规”的宣传
暑期档的异常热闹,让电影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各大片方为了电影票房,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其中,《孤注一掷》显得有些特殊,不仅有观众和粉丝为其买单,各大企事业单位还纷纷组织观片活动,将其定义为“反诈教育片”,参与到普法宣传中。
这是中国大陆首部以境外电信网络诈骗产业链为主题的电影,《孤注一掷》既有当红明星的加持,又有异域犯罪的猎奇性,如果不是强行植入的警方反诈宣传的戏码,基本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商业电影,但让人生疑的地方也在于此,如果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商业片,《孤注一掷》为何又会获得一般电影享受不到宣传以及排片资源呢?
《孤注一掷》据说内容源自真实案件,在八月底,中国各大新闻机构都特别报导,电影故事原型之一的中科院博士被从缅甸解救的故事。这一则新闻很快登上热搜,。中国公安部在近期也不断播报政府与其他国家合作,捣破东南亚电信诈骗集团的新闻。反诈骗成为了公安部的重点工作方向,这些报导一边加强了读者心中东南亚诈骗活动很猖獗这一印象,一边在增强民众对公安部的信任,显示国内治安的稳定。
在这个背景下来看,《孤注一掷》的出现与其说是电影公司和导演自主意志的创作,不如说从立项开始,它就是一个主动迎合政策的“命题作文”,肩负着政府的普法任务。2021年3月,中国国家反诈中心app上线,同年9月该片开机,可见片方紧跟时事的步伐。如果按照普通流程,这个涉及详细犯罪过程的题材过审都存在问题,更不要讲受到官方大力推广了。
为了获得更多关注,《孤注一掷》正式上映前进行了非常规的“点映”。所谓“点映”原本是在公映前的小规模放映,是一种电影宣传行为,旨在通过提前营造影迷的口碑,吸引更多的人前去观看。
这部电影真的如此受关注,在正式上映前就大受欢迎吗?《孤注一掷》的这种操作遭到了业内一片骂声,虽然是“点映”,其规模之大与正式上映已经没有多大区别,排片超过20%,挤压了其他上映电影的空间。另外一边,由于电影期间,豆瓣等口碑网站又因为该片没有正式上映选择了不开分,不显示评论等方式,让很多观众无法直观了解这部电影的口碑。自从8月5日该片开启全国超前点映之后,截至影片正式上映前,该片点映总票房已突破5.35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史的点映票房纪录。事后,这种“钻行业漏洞”的行为遭到一片骂声,也导致很多人自发前往豆瓣网给这部电影“打一星”。
同样具备政府宣传功能,相对来说“反诈”这种“主旋律”题材并不像《长津湖》等影片那样惹人反感,也不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即使不认同当局,恐怕也不会有人说“反诈”是不对的,电影不应该“惩恶扬善”,但如果仔细分析这部影片,它又有诸多令人不适的地方,和微妙的宣传话语。
比如,东南亚并不是电信诈骗的唯一发生地,但近来来中国官方叙述之中总是在塑造一种“东南亚恐怖论”——由《唐人街探案》《湄公河行动》《误杀》等一系列电影起,东南亚诸国成为了一个符号化的“法外之地”,既有民间武装,毒品遍地,司法还不公正,是犯罪的温床……这样的设定既可以为电影提供更具有奇观作用的情节,还可以有效地规避审查,一切不可以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却可以发生在异国他乡,比起象征着发达的欧美世界,相对落后的东南亚也可以让观众产生某种微妙的优越感,东南亚由此成为中国犯罪片绝佳的“飞地”。
《孤注一掷》的受害者被设定为一位“字幕组”成员,将境外博彩将其强行绑定,又给人一种“杀人诛心”的印象,它将罪案的发生归结于个人对贪念的追求;电影的结尾,电影安排诈骗集团的受害者站在舞台上现身说法,更像是普法宣传片的再现,与整部电影的叙事完全割裂不说,执法者还显示出某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如片中反诈专家所的逻辑,受害者的悲剧来源于两颗心:一颗贪心,一颗不甘心。看上去是一个挺有智慧的金句,但其实根本就是一种“受害者有罪论”的推定。
谁才是施害者?
《孤注一掷》中很受争议的一条线索是将“缅北诈骗”和“字幕组”强行结合起来。片中的阿天原本和同学都是“字幕组”的成员,在意外接到境外博彩广告植入的邀约后,才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这一情节在电影当中其实可有可无,阿天的“字幕组”成员身份和他此后的遭遇关系不大,唯一和现实的联系恐怕就是部分网友下载到带有博彩广告的盗版影片字幕,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往往和“字幕组”无关。对观众来说,这样的剧情营造出“字幕组”非常负面的印象。前几年中国境内引起的字幕组知识产权大讨论后,字幕组的存在本身已经艰难万分,《孤注一掷》对字幕组的这种指责,显然将负面的印象又推进了一步。
电影上映后,这一情节让现实中的很多字幕组成员感到愤怒,甚至导致有着20年历史的字幕组“伊甸园”发表声明宣布解散。在这份声明中,“伊甸园”的负责人直接指责《孤注一掷》的主创,认为他们根本不了解字幕组。该事件发生后,很多资深影迷与字幕组成员认为这极大伤害了“字幕组”的形象,做字幕原本是为影迷群体服务,但电影却把他们塑造为境外诈骗组织的“帮凶”,于是纷纷在社交媒体宣布抵制这部电影。
“字幕组”在中国是非常独特的存在,因为审查等因素,中国影迷观看外国电影的途径主要依靠盗版网络资源,“字幕组”就承担了搬运资源、翻译字幕和制作字幕的工作,成为某种文化传播的桥梁。事实上,所谓“字幕组”大多是基于兴趣组成的虚拟组织,绝大多数时候没有回报,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上渐渐形成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字幕组”账号,他们的网络社交平台多的可达上百万粉丝,因此渐渐也会拥有广告植入的收入。甚至,这些资源还有可能被二次乃至三次盗取,并在片源中压入涉黄涉赌的字幕,于是就会出现《孤注一掷》当中的情节。
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发微博称:“字幕组有接商业广告的,甚至在压制的熟肉(带字幕的片源)片头插入硬广(我了解的有两三个字幕组比较严重),但我从来没有见过有哪一家正规字幕组压制过带有菠菜(博彩)广告的熟肉。”
由于传播盗版资源,“字幕组”始终处在一个灰色地带,存在诸多风险。2021年,曾对一代影迷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人字幕组”创始人梁永平因“侵犯著作权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五十万。此新闻一出,对于“字幕组”成员来说可谓震动。因此,当作为拥有极大影响力的爆款电影《孤注一掷》将“字幕组”与境外诈骗集团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引起网友这么大的敌意,对于影片来说,这或许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情节,但对于用热爱经营“字幕组”而言却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断裂的叙事
据说,《孤注一掷》原本的故事集中在缅北诈骗集团内部,这也是整部影片拍得最好的部分。诈骗集团被导演营造成了一个管理严酷的“魔窟”,既让人感到胆战心惊,又觉得无比熟悉。整个集团就像是一个社会金字塔模型,最上层的人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最底层的人生命都无法保证。在这里,人的生存空间和其创造的价值绑定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是KPI决定了人的价值。
抛开恐怖的地牢、随时可能发生的酷刑以及无孔不入的控制,缅北诈骗集团仿佛就是现在社会的一个极端缩影。我们之所以同情潘生和梁安娜,不仅仅因为他们遭遇了非人的待遇,更因为在他们的处境中看到了自己。何况,两人之所以只身来到缅北“淘金”,其根本原因还是形势所迫,毫无背景的他们若不是遭遇不公平的打压,在渴望改变命运的欲望驱动下,又怎么会陷入深渊?
如果电影以这种走向持续拍下去,笔者甚至认为它可能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还蕴藏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某种程度上,我们对缅北诈骗集团的恐惧并非对一个不可见的他者的恐惧,根本就是对自己处境的恐惧。但很可惜,电影并没有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而必须给观众一个更具有教育意义的结局。
《孤注一掷》很像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拼接出来的产物,一边是极度阴森暴力的缅北;一边是正义感满满的中国,两边的画风基本不能相融。看电影的时候,我始终有一种很强烈的恍惚感,感觉咏梅饰演的警方反诈专家这条线根本就是强行加进来的,即使我们都知道她的存在价值在于增强影片的“正能量”,可结果似乎却适得其反。当受害人阿天的女友向警方求助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冷漠,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当阿天出事跳楼之后,她又表现得十分伪善,根本没有为自己之前的态度有过一点忏悔。这种冷冰冰的技术官僚形象,即使是在《长津湖》这样的“献礼片”里都难以看见,让人不禁怀疑,这根本是导演故意为之,是一种“高级黑”。
比起女警官,缅北集团的“犯罪分子”似乎更加鲜活,大反派陆秉坤和手下阿才都很有个性,前者虽然丧心病狂,但对女儿颇有慈爱,对骗来的员工也偶尔有几分柔情;阿才更是被网友誉为“纯爱战士”,看上去冷酷无情,心中却暗恋梁安娜,不惜牺牲自己,放走了爱人。
一边是苍白的警察,一边是丰富的“反派”,《孤注一掷》上映后,亦有一种反对的声音认为其美化“罪犯”,不应该让这样的角色被人同情。看到这里,其实也不必指责如今的观众被“洗脑”,价值观已然非黑即白,说到底还是导演叙事能力不足造成。毕竟,比起必须写进去的“正义”警察,似乎还是复杂的角色更有魅力。
另外,也许正因为这部电影是所谓“命题作文”,尺度反而惊人,尤其是暴力镜头令人咋舌,用特写镜头详细地展现了诈骗集团对员工施以酷刑的细节,对观众的产生了极大的刺激。“这真的是我在电影院里可以看的吗?不会吓到小孩子吗?”“真的好分裂啊,好像是三级片和主旋律片的结合体”……不断有朋友在微信里向笔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总体来说,《孤注一掷》堪称当下中国“新主流”电影的代表,它的成功看上去是商业院线片的胜利,其实则标志着当下主流电影尴尬的局面,在既要市场,又“政治正确”的双重要求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只能越来越显得分裂。
疫情三年,中国电影业受到的伤害事实上不会因为2023年以来的“票房奇迹”刺激恢复,纵观前三个季度的院线电影整体表现,我们也不难发现,具有异质性的艺术电影越来越难以得到排片,而所谓“爆款”则必须在现有的规则中平衡。电影创作从生意变成了“任务”,再从“任务”变成“创收”,以达成政府期待的“电影强国梦”。如今,还在行业里电影人恐怕要学会在自我表达、资本逐利以及“政治正确”的三重角力,《孤注一掷》或许就是一个标志性的转型点。
当时看完这电影就感觉有点高级黑的味道,反派比正派更像个人,诈骗集团的口号不就是国内大厂(比如华为)常喊的那种,中国这破护照去缅甸还要签证。我觉得某种意义上是挺不错的电影,只不过背后原因让人暖心。
论诈骗,中国人认第十,没人敢自认个位数排位
問題是騙子從哪裡來?
我妈被熟人诈骗都不给我立案,看到满墙的反诈宣传都伤心。
这个电影逻辑混乱,很多东西站不住脚,但是有一个比较好的是它清晰的说了诈骗链条和钱是怎么被拿走的
@第十一个观察者 反貪題材還有一個風險是大家都更喜歡有血有肉的反派。而不是端著,偉光正但是空洞離地的正面人物。這是過去幾年反腐劇常見的現象。就是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政治風險。
我反复思考了下,渲染东南亚诈骗确实是现在宣传部门的最优选择,可以说是一石多鸟,中国火爆的几部国产片现在都承担着社会泄压的功用,而反诈就是个稳妥的题材,第一诈骗问题确实存在,在百姓里有民意基础,容易做不那么刻板的宣传。
其次东南亚诈骗的目标是东南亚的混乱地区乃至军阀,天然比较政治正确,且这个靶子避开了西方世界和日本那样的传统民粹叙事可能带来民间反应过大导致社会性事件而反噬的风险。
第三反诈故事比反贪什么的好拍,反贪之类毕竟还要塑造一个国内的贪官形象,到时候影射讽刺到谁了大家都难做,而反诈敌人全在国外,没有任何政治风险,且又可以凸显国内的安全氛围,一举两得。
最后还可以借机推广下反诈App,这种好题材也是难能可贵。
昨天听着播客‘反派影评’里的一期‘开局的终局 – 国产片’里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以后的政治宣传片会变得更加的通俗化和类型化,官方主动摊派电影民企去制作表现国家政治宣传的电影。
这两年的所谓爆款电影几乎都肩负着宣传任务,中国的影视剧与国外的市场越来越割裂,形成两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