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戏陪玩行业:脆弱的人际纽带,情感需求、孤独与暧昧的窗口

或许从一开始,游戏陪玩就不全然关乎于游戏本身。
2012年7月13日,中国上海,一名角色扮演者(cosplayer)坐在人群中央,旁边的人在使用手机。摄:Eugene Hoshiko/AP/达志影像

2018年,一款叫《王者荣耀》的手游开始在大陆风靡,小谭也是千万玩家中的一员。彼时还在美国留学的她,偶然发现了一款提供付费陪玩服务的APP“比心”。点进“王者荣耀”专区,不仅可以找到知名电竞选手、前游戏主播等“大神”,更多的是价格低廉到一局游戏7元的陪玩(注:游戏陪玩工作者往往被直接称呼为“陪玩”或者“陪陪”,下单的玩家则被称为“老板”)。即便在相隔12个小时时差的大洋彼岸,算法也会将在线时间最长的陪玩推到她的主页,一旦下单,随时有人响应。

打游戏也会有陪伴的需求吗?事实上这需求如此之大,早已在大陆形成了一个自行运转的市场。2021年标志着陪玩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一年8月,《人民日报》发文称,陪玩行业因“涉黄严重”和未成年人问题而“亟待监管”,流量集中的平台APP如“比心”等,成为被国家打击的对象;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被网友称之为“史上最严”的防沉迷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末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一个月后,“比心”等平台APP要求下架,并永久性关闭涉“陪玩”功能。

但游戏陪玩行业并没有就此沉寂。一份统计报告显示,那一年的游戏陪玩市场规模超过140亿元,几乎可以和电竞产业中游戏、直播、赛事的规模并驾齐驱。如今,随着平台工作者转入“地下”,大量陪玩团以微信群的方式涌现,游戏陪玩行业呈现出一种更加野生的状态,服务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除了游戏带入门和“上分”(注:指玩家通过游戏胜利为自己提高段位和赛事积分的活动),还有陪聊、哄睡、唱歌、树洞等等。这与过去三年,疫情及其防控促使更多人投身虚拟世界也不无关系。

或许从一开始,游戏陪玩就不全然关乎于游戏本身。我以下单和托朋友介绍的方式,找到几位陪玩工作者和下单的玩家聊了聊。这是一个整体上十分年轻和流动的群体,游戏仿佛一条脆弱的纽带,将他们的情感需求、孤独和爱恋纽结在一起。

2021年9月14日,中国北京,行人经过手机游戏的广告。摄:Andy Wong/AP/达志影像
2021年9月14日,中国北京,行人经过手机游戏的广告。摄:Andy Wong/AP/达志影像

“我每天都好像心理导师一样”

在语音聊天接通后,我主动打了招呼,屏幕那头的声音显得十分惊喜:“呀,原来大家都是妹子,那我就不‘夹’了,不然我怕你也受不了。”或许是察觉出我的困惑,她向我演示了“夹子音”:“就是像这样”——(提高声线,用一种略显甜腻的语调说道)——“老板晚上好,这里是九尾,请问怎么称呼?”

通过淘宝搜索,我在一家销量中等的游戏陪玩店铺下了单,客服询问我对于性别、音色的要求,我仅表示希望可以语音聊天。随后,对方将名叫九尾的陪玩微信推给我,告诉我打一小时游戏的收费是50元,语聊则是40元。我们马上就互加了微信。

九尾是一位性格爽朗、十分健谈的女生。当我提出“用闲聊的方式进行采访”这一奇怪要求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接下来的一小时里,我们聊了游戏、工作、几则社会新闻,还交换了家猫的照片。期间,电话那头不间断地传来敲打键盘的声音。直到我好奇地问她,平日里的顾客都是什么样的人?敲打声停了下来。九尾开始向我一一悉数停留在她对话框里的几个“固板”(固定老板):“你看,这是个美院的学生,第二个是我的兄弟型老板……还有这个人,他自己就是个陪玩。”

“你的老板都是男性么?像我这样只聊天的多么?”

“都有,很多老客玩着玩着就变聊天了。女生也有,大部分是遇到感情问题控诉渣男的。我从来不劝妹子们去报复渣男,而是属于‘为爱冲锋,不行就撤’的类型,大不了撞完南墙再找我给你安慰安慰,所以我每天都好像心理导师一样。”说到这里,她不忘提醒我:“姐妹,我们还有五分钟就结束了,跟我聊天是不是感觉(时间)还挺快的?”

从下单到结束,短短一个小时多的经历,却已向我展露了有关游戏陪玩行业的部分特质:看重声音;以情绪价值为交易内容;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角色展演。

在后来的几次(付费)聊天中,我得知九尾任职于一家三线城市的线下陪玩工作室,而我下单的淘宝店仅仅算是一个中介。“单子都是工作室分配出去的,工作室接到了再给我们派单,淘宝、bilibili或者‘小鹿’(注:一个和“比心”类似的陪玩app)的单子都有。”在两年多的陪玩经历中,九尾也曾在“比心”等平台接单,又在平台没落后辗转于几个陪玩工作室。她告诉我,工作室的好处是全凭派单,相对来说正规一点,不需要自己花费功夫去抢单。如果私人接单,比如聊天单可能就会有男孩子跟你刻意聊黄色小话题。但工作室的抽成也更多——我第一次在淘宝下单花费的40元钱,经过平台和工作室,到她手里的不过十多元。

“摆烂”世代的精神认同

建立人设,往往是作为陪玩与老板互动的第一步。这点在陪玩团里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经历了2021年国家对陪玩行业的打击后,大大小小的陪玩团开始取代“比心”等陪玩平台,成为玩家首选的下单方式。无需刻意寻找,只要在微博上的“游戏陪玩”超话下喊一嗓子,就会有许多人涌向你的私信,向你进行自我推销。

“晚上好,这里是XXX,擅长打野,人皮话多,希望可以陪到你。”
“晚上好,这里是XXX,温柔话多脾气好,祝你在团里玩得开心。”
……

在一个以男性陪玩为主的陪玩团里,十多个人整齐划一地在微信群里发来了语音条。他们有的听起来成熟而富有磁性,有的显然还十分稚嫩,有的夹杂着些许地方口音,不免让人有些应接不暇。

同时发来的还有一张张相差无几的名片。名片上有昵称、一个精修的真人或卡通头像、年龄、性别、游戏种类和其他特长。管理员会为老板和当即响应的陪玩单独拉群,待老板挑选好钟意的对象后下单,即可开始。

折扇在陪玩团里的名片。他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个开朗男孩的卡通头像,特长一栏为聊天和唱歌。图:作者提供
折扇在陪玩团里的名片。他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个开朗男孩的卡通头像,特长一栏为聊天和唱歌。图:作者提供

尽管才做陪玩不到三个月,但今年19岁的大二学生折扇,已经有不少应对老板的经验之谈。

“如果老板让你在游戏里‘抱’着TA(注:一个游戏动作),你就要‘抱’着TA走全程。如果要求你开麦,那意思就是你肯定要聊天的,话题要你自己找。我比较喜欢聊贴近现实的,这样更有真实感,比如先问问对方年龄多大了,如果是16、17岁,那可能就是个高中生,只有周末才能玩游戏,我会问TA这周作业多不多。”折扇总结道,“总之,就是让TA像朋友一样和我互动。”

谈起加入陪玩团的缘由,折扇告诉我,“最开始就是寒假期间太无聊了,偶然发现微博上有人在招陪玩,就来试试。” 他先是和考核官一起打了局游戏,然后在群里发了一条语音,用于审核声音是否过关,最后交6.6元的团费,就算是进团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几乎没有门槛”。

的确有不止一位受访者表示,如今在陪玩团里的兼职大学生们并不真的缺钱花,也无意在现实生活中参与学习和找工作上的无尽“内卷”,因此有大把的时间需要消遣。他们对游戏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一款游戏的社交属性越来越受重视。

据折扇所说,《蛋仔派对》便是这样一款“更适合很多人一起玩”的游戏。这款游戏是在2023年春节期间彻底火起来的,彼时距离它上线还不到一年。不同于《王者荣耀》需要不断地进行“打怪升级”,节奏也更为激烈,《蛋仔派对》的画风充斥着乐园般的场景,一群外形“圆滚滚”的游戏角色在赛道上簇拥、翻滚着,场面颇为喜庆。

随着这款游戏的需求越来越大,最忙的时候,折扇顾不上是否有课,全天都在交替着接陪玩和代练单(注:代练指在游戏中以收费的方式帮别人练级的行为),时常在不知不觉中做到凌晨五点。对此,折扇自嘲般地说道:“我现在就是一个纯粹的‘00后摆烂人’。”

“所以陪玩让我获得了什么呢?游戏打得好是会被人认可的,我很喜欢这种被认可的感觉。你和别人一起玩,有互动和交流,打得好还会有人夸,就这么简单。不像生活中很多事情,你付出很多之后还不一定有回报。”折扇说,“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就非常真实。”

即使社交媒体中的好友随时在线,但又并非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生活、打游戏的关系。游戏陪玩所强调的“陪伴感”多少填补了这一空缺,也创造了一种以付费为基础的新型情感关系。

联想到疫情防控期间,校园生活的封闭、无趣,这点就或许更加不难理解。曾有一位大学生陪玩告诉我,她很难回忆起自己在封校期间都做了什么,只记得全天躺在寝室里,举着手机,在一笔接一笔的单子和聊天中度过就此停滞的时间。

2022年5月15日,中国北京,疫情防控期间,市民在街道上看手机。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22年5月15日,中国北京,疫情防控期间,市民在街道上看手机。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在暧昧互动中“上头”

有大量的人做陪玩,必定意味着有大量的需求。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时,小谭仍在美国进行学业。那两年,她比之前更加密集地寻找陪玩,粗略算下来共点了将近200个陪玩,平均每周花费在100~200元左右。谈起最初找游戏陪玩的原因,小谭表示很简单,“因为当时打得不好,所以想要有人陪我‘上分’,也想要一种体验。”

一个好的体验,有时体现为陪玩在游戏里带你大杀四方,让老板全程“躺赢”;有时是对方一口一个“姐姐”“老板”,随时响应你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小谭清楚地认识到双方权力关系的倾斜,“有时候他们打完游戏没有跟我说谢谢老板,我都会有点不开心。”

但还有一种情况,是更加说不清、道不明的。在小谭的叙述中,她和一位陪玩之间产生过非常暧昧的情愫。“他带你打游戏,陪你聊天,在游戏里处处保护你,你对他的崇拜就会无限放大。再加上他的头像可能很帅,声音又很好听,你对他就会有很多的想象。”小谭坦言,每局游戏结束后,她都会有一点“上头”,更何况还有游戏本身所催生的多巴胺加持。“总之,我对陪玩的感受很复杂。”

我曾问九尾,如何管理自己和老板之间的关系。九尾告诉我,很多人会和老板产生暧昧,但她会和老板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建立一个明确的关系,杜绝一切牵扯到感情的问题:“我是陪陪,我们俩可以是兄弟,可以是好朋友,可以是你聊天倾诉的树洞,但是我们俩不可能是情侣或者别的。暧昧什么的都是很以前的事情,人都是经历过打击才变聪明的。”

有人认为私人感情界限需要管理和坚守,或许恰恰说明,这个模糊的界限是如此容易被逾越、突破。像小谭一样对陪玩“上头”的玩家并不在少数。若是在知乎上搜索“游戏陪玩”,会出现不少诸如此类的问题:“爱上了我的陪玩,该怎么办?”“感觉被陪玩左右情绪了怎么办?”在一些高赞回答中,有人会劝题主不要陷入其中,也有人觉得大不了就试一试,还有许多匿名用户用“小作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知乎上的相关问答。图:作者提供
知乎上的相关问答。图:作者提供

回顾互联网自诞生以来的面貌,虚拟陪伴便是与其相伴相生的产物,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如同看不见的触手,将人们的现实渴求牵扯到一起。无论是主打声音社交的语音房(如早期的yy语音),还是通过打赏进行付费聊天的直播间,都曾一度引发全民参与的热烈效应。然而,相比较于语音房和直播间往往以“一对多”的形式进行,游戏陪玩的最大特质在于“一对一”。一旦下单成功,剩下的时间便属于你们自己,这也使得私人界限可以被轻易地逾越和突破。

出于管理方面的考虑,大部分陪玩工作室和陪玩团都会设立“老板和陪玩不准恋爱,不准私加微信”的规矩,下单的过程也会有管理员在同一个群里全程在场。但谁又能真的加以阻止呢?“只要不给对方的朋友圈点赞,不被管理员发现就好了”——不止一位陪玩这样告诉我。

“不用担心找不到下一个。下一个永远更好。”

陪玩的交易性质,意味着无需承担社交上的压力。相比较于小曾的复杂感受,也有人毫无负担地将亲密关系视为一种商品,随取随用。

有一位男性陪玩和我提到,一些女老板的“粘人”让他很困扰,尽管她们出手也往往比男老板更大方。他将背后的原因理解为“可能是有点‘恋爱脑’吧”。

但果真如此吗?自称“网瘾少女”的02年女生呆呆和我同在另一个陪玩团。她表示,自己虽然经常“对陪玩弟弟‘上头’”,但往往也很快抽离。

最近,呆呆很是痴迷于团里一位声音好听的男生,并连续几晚点对方的哄睡单。男生会在通话中播放舒缓的电台音乐,用一种若有似无的声线对她轻柔地说话。几次半梦半醒之间,呆呆的确感受到了心动,但更多的还是她时常挂在嘴边的“好用”。遇到心仪的陪玩,她甚至会花一笔钱“包月”,或者买他的好友位。“其实就是搞搞暧昧,花点钱,拿下一个自己还挺喜欢的弟弟,这样和他们聊天时,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称呼,比如姐姐、宝宝,也可以让他对你说甜言蜜语,听你倾诉。这些要求都是可以私人订制的。”

“那你不担心自己会‘陷进去’吗?”我问。她的回答同样坚决:“不会。因为都是明码标价,只要你不继续给他花钱,他就不会给你陷进去的机会。”事实上,她在不久前刚和一位陪玩结束了恋爱关系,也就是停止为对方包月。“现在的陪玩市场非常饱和,你不用担心找不到下一个。下一个永远更好。”

以上“渣男渣女”言论,在我接触的年轻受访者中屡见不鲜。他们乐于将暧昧互动视为一种类似于角色扮演的游戏。似乎是要将这点发挥到极致,更有一种玩法,为玩家和陪玩专门开发了虚拟恋爱的演绎剧本。

在时下流行的几款手游中,“Sky光·遇”主打清新的画风。游戏的难度系数不高,慢慢地就促生了一种名为“三恋”的玩法。有不少专门提供这一服务的陪玩团。“三恋”指的是“虚恋”“病恋”和“虐恋”,对应三种恋爱模式:虚拟的、病态的和虐心的,但三者的区分并不那么清晰。根据bilibili上经过剪辑的游戏录屏,陪玩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大致的剧情走向,进入游戏场景后,双方会通过即兴发挥的文本来对戏。在旁人看来是“尬聊”也好,逢场作戏也罢,玩家的体验感完全取决于他们共同的代入程度。

Bilibili上有不少经过剪辑的“三恋”视频和教程,图为“病恋”中进行的对话。图:作者提供
Bilibili上有不少经过剪辑的“三恋”视频和教程,图为“病恋”中进行的对话。图:作者提供

但在这些恋爱游戏之中,有时也会产生一些相对真切的时刻。呆呆向来喜欢和不同的人一起体验游戏。相比较于“玩玩就好了”的异性陪玩,呆呆告诉我,她的两个“固陪”(即固定陪玩)都是女性。“我觉得女生更能和你共情,也更注重你当下的情绪。”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呆呆都会向她们倾诉,彼此也成为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这种体验和向现实中的朋友吐露心声相比,有何不同? “虽然(现实中的)朋友也很乐意解答,但毕竟不是明码标价,有时候消耗的只是你们之间的友情,让TA帮你解决问题而已。”呆呆认为,自己和陪玩之间就不存在这种情况,而是用“相应的价格获得相应的情绪价值”。在一种若即若离的现实感中,呆呆和她们之间的关系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消耗、疲惫和性骚扰

尽管游戏陪玩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情感模式,但透过陪伴、“上头”和暧昧的现象,游戏陪玩作为一种情感劳动的性质从未改变。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消耗和疲惫感,恰恰被掩盖在了情感的外衣下。

对折扇来说,尽管他是出于一种自发的兴趣,但做陪玩仍然是劳神费力的。首先免不了有身体上的损耗。打游戏时,折扇需要将屏幕和声音都尽量调亮、调大,他感到自己的视力和听力都在下降,“英语听力都明显做不好了”。长时间举着手机的姿态,也时常让他大拇指麻痹。

这种对于游戏的兴趣,也会由于长时间的情感展演而逐步减弱,乃至了无兴趣。这也是为什么,折扇在最初的新鲜感消退之后,开始更倾向于做代练而不是陪玩——尽管前者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赚的也不如陪玩多;除此之外,他亦发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将做陪玩获得的收入又重新投入到升级游戏装备等花费中,“对,就是‘自产自销’。”

这有时会让他怀疑,做这件事是否真的有意义?还是说,只是让自己变得更疲惫了?

2014年8月1日,中国上海,数名年青人正在博览会上玩手机游戏。摄: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2014年8月1日,中国上海,数名年青人正在博览会上玩手机游戏。摄: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类似的怀疑也经常会发生在九尾身上。但对于她这样的女性陪玩来说,还要面临另一个及其令人不安的境遇:在陪玩行业中,女性陪玩遭遇性骚扰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比如聊天单的话,有些老板你接上单以后,他说你骂我就行,或者我叫你妈妈可以吗?还有男的上来就给你发裸照,你不害怕吗?”在说到这里时,九尾忍不住提高了音量,“我觉得女玩家素质更高,应该说女孩子我觉得素质就高一些。”

曾有一个女性陪玩告诉我,为了彻底避开性骚扰,她选择加入一个只有女老板的陪玩团接单。但作为全职陪玩的九尾,无法自行选择或拒绝单子,以及没有任何对顾客的筛选机制,仍然频频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遭遇性骚扰——遇到这种情况,工作室往往只能让九尾把老板删掉。

九尾单方面的忍耐在最近达到了极限。最近一次聊天时,她颇为烦躁地告诉我工作室请来了一位“老师”,是由公司指派的一位所谓培训者。“他会给年龄比较小的妹妹洗脑,教女陪去了解男生的喜好,以及怎么‘聊骚’。”忍无可忍之下,九尾终于选择了离职。

尾声

我们聊起关于未来的打算。“我想先做点别的事,攒一点钱。我喜欢动物,以后想把自己送去一个兽医学院做培训。”告别陪玩行业的决定,意味着她不愿再继续消耗自己与人相处的耐心,或继续遭受伤害。

同样谈起未来,折扇并没有过多期许,但也深知陪玩不是一个可以真正投入其中的职业。“每个游戏更新换代都这么快,你每融入一个游戏,就得融入一个新的圈子。你真的确定你能融入吗?”

2019年4月12日,中国深圳,一名办公室员工在休息时间观看手机。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19年4月12日,中国深圳,一名办公室员工在休息时间观看手机。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在对关注中国游戏零工的学者夕岸的采访中,她表示:“在中国,平台经济从来都不是欧美国家所想象的那样,有几个大的平台在垄断这个领域,然后大家都是通过算法(来运作)……从来都不是这样。”夕岸认为,自从几个主流的陪玩平台在2021年被打击以后,工作室只是变得更“地下”了;与此同时,高度流动和分散的生态又让整个行业更加充满了不确定性。大大小小的陪玩团在短期内崛起,又在仅活跃一段时间后便沉寂。

对于游戏陪玩的前景,有两位陪玩团团长曾向我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观点。第一位认为,陪玩是由《王者荣耀》这个游戏带起来的,疫情及其防控的环境加速了行业的扩大。但《王者荣耀》如今已经呈现出不再流行的趋势,尽管有《蛋仔派对》等新兴游戏出现,但谁能保证它们能成为下一个“爆款”?这个行业注定会衰落。作为一个刚成立半年的陪玩团团长,他打算赚够这个阶段的钱就不再做下去。

但另一位团长则向我表示,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游戏。曾经做过游戏主播和陪玩的她,自从开始自己经营陪玩团后,越发感到每个人在陪玩中的需求都不一样。这让她充满信心地认为,游戏陪玩将逐渐成为年轻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感谢Fuu对文本写作提供的帮助。为保护受访者隐私,小谭、九尾、折扇和呆呆均为化名。)

读者评论 1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有点怀疑是软文不过能反映现实亦可

  2. 这不就是电子牛郎吗

  3. 倒也不能说是畸形吧,高压社会的必然需要情绪的泄压,只要有这个需求,供给总会跟上。

  4. 怎麼搞都搞得畸形,不愧是強國

  5. 太有趣了。非常獨特的行業。謝謝。

  6. 整篇看下来,陪玩这个服务,游戏本身反而是次要了,更多是情绪陪同价值。
    日本那边也有上班族花钱请女大学生扮演女朋友出去玩一天之类的服务(无性行为),似乎有一定相似性

  7. 叫妈妈可太草了,pcr玩家大概知道是啥意思

  8. 点过两个陪玩,都是男生,都没什么意思,只感觉尴尬😅,他们好像定位自己为搞黄色的,游戏都不好好玩

  9. 读完发现选题关注的“陪玩”和我以为的“陪玩”不是一种。现在也会有这种“陪玩”:coser扮演游戏角色,和老板线下互动,有点模拟和游戏角色约会的意思。coser要非常熟悉游戏角色的各种属性、梗,给老板真实陪伴的感觉。coser会尽量隐藏属于自己本身的特质,实在掩盖不了的会提前注明,看老板接不接受。这种陪玩在乙女游戏玩家中比较受欢迎,而且因为女性更清楚对女性来说“暧昧”、“冒犯”的界线在哪里,大家会倾向于选择女性coser扮演的男角色。这和这篇报道中的“陪玩”有所不同,但也都基于脆弱的人际纽带、孤独这些方面吧。

  10. 哇哇居然出了这个选题,我作为二次元爱好者也还是几个月前才第一次听说有这种陪玩接单,当时还是很震惊的。乙女游戏的陪玩也很多的,因为以女玩家为主,确实大家偏好选择由女性扮演的男角色。

  11. 很有意思的视角诶,虽然有所耳闻,但没有深入了解过。然后不自觉会联想到前段时间某些学校,只要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注册一个闲鱼账号卖东西都算你就业,陪玩不知道之后是否也算是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