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ABC:谁才是“西游记”权威?中国观众对异国华裔的规矩

对华裔影视,简中观众自有一套流程:兴致勃勃关注,怎么看怎么不满意,骂骂咧咧离开。 讨论重点永远都是够不够“亚”/“中”
族群政治 风物

由Disney+推出、《妈的多重宇宙》团队创作的玄幻喜剧《西游ABC》,自4月上线以来,就为观众所留意。剧集讲述了一名美国校园中的华裔学生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迎来一名强行要与他交友的华裔转学同学,在相处中发现同学竟是东方神仙孙悟空的儿子,盗取金箍棒后离家出走,并由此引出越来越多的秘密。剧情推进中,主角也不断面对各种家庭、成长、身份认同的烦恼。

除了两名年轻主演外,剧中由杨紫琼饰演的观音、吴彦祖饰演的孙悟空等角色轮番登场,好不热闹。由于故事为华裔背景,并架空于中国经典神话《西游记》,作品在收获美国观众的同时,也引来中国观众的讨论。然而,尽管在烂番茄上取得96%、Imdb上7.1还算合格的成绩,该剧在中国观众之间口碑不佳,不少影视评论都将之形容为雷剧、魔改烂剧,豆瓣网上的评分也仅有5.8。

欧美校园喜剧剧集多如牛毛,《西游ABC》算是中规中矩,有青年相处的热闹,有玄幻魔改的荒唐,也有一些角色成长的挖掘,虽然做得并不算特别优秀。团队秉承《妈的多重宇宙》特点,战斗场面重武术、轻法术(超能力),区别于好莱坞满天飞舞的超级英雄。作品像一顿合格可口的快餐,但若要深究,也确实只在喜剧电视剧门类中,就有很多更上乘的作品。

而这样的一部作品,在简体中文世界获得大量充满情绪的评论:“三观尽毁”“吴承恩看了会吐血”“改成这样看了气死”“刻板印象拉满”。不同评价的矛盾,背后除了审美的差异之外,还包含着更根深蒂固的视角差异。

尽管在烂番茄和Imdb取得还算合格的成绩,该剧在中国观众间却被形容为“雷剧”、“魔改烂剧”,令人“三观尽毁”,豆瓣网上的评分也仅有5.8。

《西游ABC》剧照。网上图片
《西游ABC》剧照。网上图片

谁是《西游记》的权威?

故事取材自《西游记》这一点,就注定了该剧会在播出时引人关注。《西游记》的故事可以说是在世界范围内最为人所熟知的中国神话故事文本,孙悟空鲜明的角色个性,降妖除魔取西经的故事模板,是改编者的最爱。而对《西游ABC》的批评,很多就集中在改编上:评论者难以接受“西方视角”的胡编乱造,对此十分愤怒。

剧集中孙悟空竟然有儿子、牛魔王竟然敢单挑观世音菩萨、天庭蟠桃会竟然像一个西方的party⋯⋯ 而观音对孙悟空儿子说的一句“now let’s pratice english”,成为了西方文化凌驾其上的罪证,一些网友特别点出这句台词,怒打一星,认为是故意误导和破坏中国文化传播,甚至连孙悟空儿子的演员是台湾口音也是为了影射孙悟空作为大陆人跟台湾人结婚后润出去,是一些暗地里抹黑中国的“小心思”;一顿国族起源和文化的分析中,完全忘记了汉地佛教观世音菩萨的起源最早也是来自印度。

尽管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才是《西游记》的权威,但其实西游故事改编、更准确地说是悟空故事改编,本身就多如牛毛:仅在华语影视,就有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和后来他导演的降魔篇系列;改编自今何在同名小说的《悟空传》;2015年大陆3D动画《大圣归来》;TVB的两部西游电视剧,张卫健于台湾拍摄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及谢霆锋主演的《情癫大圣》⋯⋯文学上的改编则更不胜枚举。

国外方面,美国在2001年拍过由白灵主演的《The Monkey King》,评价不佳;日本也在2006年拍摄过香取慎吾主演的《西游记》。而动漫改编如耽美作品《最游记》等,不一一列举。

一些网民认为的大逆不道,早就是另一批人的童年回忆。

上述作品水准参差,风格各异,较为遵循原著的有之,解构再理解亦有之,当一个故事足够广传与经典,它的改编自然足够普遍,就如同如今大量取材自希腊神话的现代作品。事实上,让有些人大跌眼镜的孙悟空有儿子这一设计,早在中国童话作家周锐的笔下就有出现,他创作的孙小圣与朱小能系列是早年的畅销儿童文学,一些网民认为的大逆不道,早就是另一批人的童年回忆。

事实上,大部分认为掌握了西游正统的观众也未必读过原著,他们对于西游故事的掌握来自于1983版央视《西游记》。甚至有大量批评《西游ABC》的评论引用的论据,就是“幸好我看过83版西游记”。

仙班神圣:权威和等级必须维护?

我以为关于西游记乃至各类经典传说的改编演绎权问题,早在约2017年该剧主演六小龄童痛批西游记改编而引发网络恶搞,乃至出现调侃其本人的“六学”网络文化时,早就经过了一轮探讨。

六小龄童的西游原教旨主义在当时引发强烈反弹,至少年轻一代观众对于二次创作的自由度在当时看似构建了共识,但这种共识在有“外国势力”伸手改编时轰然坍塌。当年六小龄童那句被B站网友“玩梗”的“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如今成了B站引用于痛批《西游ABC》的热门弹幕。这种“我们的东西只有我们能改”的看家心态,颇值得玩味。

“我们的东西只有我们能改”,观众认为蟠桃会必须威严模样、天宫玉帝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必然心中有一些权威崇拜和等级制度没有放下。

《西游ABC》剧照。网上图片
《西游ABC》剧照。网上图片

更有趣的是,仔细看大部分对剧情不满的评论,多是针对《西游ABC》对西游故事中等级设定的破坏,例如认为牛魔王一个小妖竟单挑观音之类的设定,实际上是不了解仙班等级排序做出来的改动;这一等级在熟悉文本的观众心中似乎不应撼动,改编便自然显得荒谬无比。再以很多人深恶痛绝的蟠桃会Party一段为例:

看惯了正寝危坐、排场满满、金碧辉煌的玉皇大殿,Party上的奇装异服和奇特表演其实显得cult意盎然,充满90年代恶搞片的神韵;剧情讽刺有背景领导不用遵守规则的官场,也一针见血(当然这里又被指控是“刻板印象”)。

观众对于这种戏说强烈不满,认为蟠桃会必须是威严模样的时候,仿佛六小龄童的权威之魂附在了点评者身上。讨论对于作品的喜爱与否是很私人的东西,但如果批评的重点是觉得天宫玉帝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时,必然心中有一些权威崇拜和等级制度没有放下。

刻板印象还是普遍经验

事实上,《西游ABC》也并非直接改编自西游记原著,而是改编自台裔美国漫画家杨谨伦的同名热门漫画,原著漫画中作者将主角视为自身的投射,也探讨了美籍华人的身份认同挣扎。近年来,好莱坞刮起亚裔风潮,当中华裔影视剧演员、脱口秀演员被更多人看见,相关的问题也一再被叙述:无论是一些华裔家庭的特色、二代华裔与移民父母的相处、华裔少年在成长时面对外界的刻板印象。

《西游ABC》中非常直观地设计了一名由关继威饰演的华裔演员,在早前的喜剧中扮演出丑、被恶搞的愚蠢形象(令人想起《破产姐妹》中的亚裔角色),现实中却在大学教授戏剧。他在多年后一再于电视节目中被重新要求扮蠢,并成为迷因,而他跌倒被嘲笑的迷因于多年后被同学当作滤镜加在偷拍男主角的动态上,令男主角走红网络,完成了数十年来兜兜转转的应对。

没有相关生活经验的人未必体会得到这一情节的微妙,但这已经是非常典型的种族歧视。

华裔少年在成长中的各种身份问题,在各类讨论身份主体性的作品中被一再叙述。比起《西游ABC》,早年讲述育有三子的台裔移民家庭中大儿子成长故事的喜剧《菜鸟新移民》(Fresh of The Boat,2015),在讨论种族、身份与歧视时更为尖锐,二者也有一些类似之处。例如两部电视剧中都出现了当学校来了另一名华裔学生时,老师自然而然地将其交给主角“带领”熟悉,自然认为他们必定有很多“相同之处”,能成为好朋友。

没有相关生活经验的人未必体会得到这一情节的微妙,但这已经是非常典型的种族歧视。又如曾经在脱口秀演员Jimmy O Yang的表演中成为一个经典梗的华人母亲讲究节省、爱夸耀自己能够买下划算物品的特点,在两剧中同样有体现。如果看多了华裔背景创作者的作品,会发现他们的关注重点都很相似,但我不认为这是一种重复,只能说明这些经验足够普遍,有其一再被叙述的意义,毕竟过去被看见的实在是太少了。

2019年香港社会运动后爆发移民潮,有多则新闻提及移英港人父母给孩子准备午餐便当,却因为东亚食物“有味道”“奇怪”,令孩子哭诉在学校遭到同学排挤。这个情节在2015年《菜鸟新移民》中早有一模一样的演绎,而《菜鸟新移民》本身讲述的是1995年的故事,而现实世界却直到2020年仍在发生,仿佛关继威迷因的现实版,完成了穿越时空的呼应。

《西游ABC》剧照。网上图片
《西游ABC》剧照。网上图片

华语观众的审美DNA

几乎每一次有热门的海外华裔影视作品上映,简体中文观众的评价基本都是类似的流程:充满兴趣地注意力聚集,然后怎么看怎么不满意,骂骂咧咧地离开。

但在世界另一端的东亚华语世界,对身份问题的挖掘并非观众评价作品的重点。事实上,几乎每一次有热门的海外华裔影视作品上映,简体中文观众的评价基本都是类似的流程:充满兴趣地注意力聚集,然后怎么看怎么不满意,骂骂咧咧地离开。《亚洲疯狂富豪》、《花木兰》、《尚气》⋯⋯这些作品无论风格如何,水平如何,无一不遵循这个模式。

《妈的多重宇宙》和同一公司出品的《Beef》稍微逃脱这一模式,主要是因为一来成绩斐然让正统祖宗们有光可沾;二来这些作品恰恰都是不直接讨论族群张力、民族文化相关问题的。类似与《疯狂亚洲富豪》同年上映、John Cho主演的悬疑电影《网络迷踪》(Searching,2018),这种亚裔为主自然而然、云淡风轻又不太涉猎亚裔问题的作品,被中国网民认为才就是高明的,就如一个获得两千多赞的豆瓣短评所写:“真正让亚裔演员在好莱坞获得尊重要靠这种‘硬实力’,而不是疯狂亚洲富豪那种‘刻板印象’。”

这种对春秋笔法、一切在隐喻中自然渡化的痴迷与崇拜,对直接讨论本质问题的避讳和瞧不起,与老祖宗留下来的“忌讳”审美和长年的自我审查一脉相承,这种刻在DNA里的美学排序,倒确实是非常东亚了。

对春秋笔法、隐喻中自然渡化的痴迷与崇拜,对讨论本质问题的避讳和瞧不起,与祖宗留下来的“忌讳”审美和长年自我审查一脉相承,这种美学排序,倒确实非常东亚。

中国观众对异国华裔的规矩

中国观众生活在族群文化意识不那么清晰的社群,却对异国华裔身为少数族裔如何阐释自己有著有诸多的规矩,横看竖看都是不满意:强调族群特点共性的,是强化刻板印象;强调自己多元不同的,是数典忘祖、黄皮白心;以之开玩笑的,是丑化自己迎合洋爹;认真解释的,就是自卑低姿态寻求认同。

在简体中文世界,除了上述那一类去身份议题又得到专业上好评的作品,普遍满足了尖子生情结能得到认同之外,又讨论身份议题、又能得到广泛满意评价的,基本只有一种姿态:“自信的Chinese”扬眉吐气地出击西方抹黑的姿态。

马来西亚籍华裔脱口秀演员钱伊信(Ronny Chieng,在《西游ABC》中饰演济公)于《每日秀》中有力反击Fox电视节目的华裔种族歧视,当然是非常精彩的——对应Fox跑到唐人街用英文询问总统大选看法,呈现华人目瞪口呆的“愚蠢”模样,他在华人聚居区用中文采访获得了有条理、充满智识的回答——在遭遇不公与歧视时,这种反击自然是非常有必要,然而海外华人讨论身份问题时,这一种“亮剑”式方法,基本上是能够于简中世界获得公约数好评的唯一模板。

《西游ABC》剧照。网上图片
《西游ABC》剧照。网上图片

中国观众的讨论重点永远都是够不够“亚”,够不够“中”。

中国观众处理这类作品也经历了一些认知和感受曲线。自2018年那一部后来被关继威等人形容为让亚裔演绎人员们看到希望的《疯狂亚洲富豪》横空出世,再到其后水平不一的各类作品,中国观众的讨论重点永远都是够不够“亚”,够不够“中”。

《疯狂亚洲富豪》被豆瓣网民评价为“左宗棠鸡”,不伦不类,和对后来很多华裔相关作品的点评一样。而这中间也经过了一些观念更新,总有一些意见在孜孜不倦地普及这些作品“不是拍给你看的”,这些作品自有其关注、共情的观众。

从“不是拍给你看的”到“又不是拍给我们看的”

这句话在几年之后终于算是有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但腔调却变了个味道:“又不是拍给我们看的”,那自然是卑躬屈膝的皈依狂热患者拍出来讨好美国人的。“皈依者狂热”也成为总结所有海外华人认同挣扎的筐,无论是他们复杂的身分矛盾,冲突的政治理念,私人的文化偏好,只要与当代华夏青年主旋律不够一致的,他们不喜欢、不愿去理解的情绪,一律是皈依者狂热。

这种“又不是拍给我们看的”之酸溜溜,背后是一种文化上的本位主义。这类评论者坚信“我”之所在才可称为“华”之正统,拒绝承认华人文化在不同土壤生长出的多元模样在上地位是平等的,最多认为是正统下某些扭曲变形的分支,认祖归宗还得找“中华爸爸”。因此他们很难心平气和地看待这些含有华人元素的作品,这些作品参差不齐,风格各异,但从本位视角出发,最关心的只能是有没有说好中国故事。

这种酸溜溜,背后是一种文化上的本位主义。这类评论者坚信“我”之所在才可称为“华”之正统,拒绝承认华人文化在不同土壤生长出的多元模样在上地位是平等的,认祖归宗还得找“中华爸爸”。

事实上,在强调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这种将聚光灯移到非白人族裔身上,讨论他们在多元世界的作品越来越多,既体现他们与白人主导话语权社会的张力,也专注族群自身的生活。同样是生活类喜剧,《西游ABC》之外就有上文提及的《初来乍到》珠玉在前;体现非裔美国人生活的不仅有《亲爱的白人》,还有近年大热喜剧《小学风云》;在Netflix上颇受欢迎的《好想做一次》同样是青少年校园喜剧,主角是生活在美国的印度裔家庭;《亲爱的凯蒂》应K-pop在欧美的流行而生,讲述韩美混血女性只身到韩国留学,与几名韩国男性的浪漫故事;英剧《爆笑女子乐队》则讲述了几名穆斯林女孩成立了一支愤怒的朋克乐队的故事⋯⋯

未来的萤幕是多元与分众的未来,全球化的族裔融合、多元族群各自宣告自己存在的声音就体现在这些大众流行作品中,而海外华裔主题的影视作品只是其中之一。讨论这类作品的优劣、呈现,我们可以至少跳脱到这个维度。

读者评论 2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1. 这篇文章并未投稿在“评论”板块,可以理解为是一篇文章吧?
    2. 我认同作者的一些观点,但从作者的用词里很明显能看出夹杂了很多私货或者是个人情绪,写的就像(或者就是)一个“愤青”,显得很没水平,瞬间就把该文章拉低了一个档次,与该板块里的其他文章水平差了不少。
    3. 也不知作者是否是刻意而为之?让部分读者“泄愤”?还是引战?评论区个别“泄愤者”气急败坏的样子也确实令人发笑,“急死了,终于有地方骂两句了”。

  2. 作为Netflix订阅用户,看完预告片我就知道不会多瞟这部剧集一眼。
    作者跟简中网友评论较劲,也是小题大做。文化评论,往来无白丁嘛。
    你要是去看看欧美观众评论,总能挑出狭隘肤浅的评论来。

  3. 关于「疯狂亚洲富豪」,其实这部片子在新加坡人那里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儘管影片因亞裔占主導的陣容在美國受到表揚,但用混血兒和非華裔演員扮演華人角色的處理方法還是受到批評。而演員們說英美式英語而非新加坡英語也被批評。另外,影片也被指直接忽略非華裔公民,未能如實反映新加坡社會的正式面貌。”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7%98%8B%E7%8B%82%E4%BA%9E%E6%B4%B2%E5%AF%8C%E8%B1%AA

  4. “所謂 “文化挪用” 就是現在扼殺創意的一大原因”
    那么西游记本身算不算是“挪用”了佛教文化……

  5. 繁中天天搞瓦房店化的“厉害了我的台湾·香港”,还搁那装反民族主义正义小斗士呢。

  6. 很多繁体字用户的评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豆瓣是中国小资大本营之一,上面的评价倾向普遍都被认为是“崇洋媚外”的;相比之下,同样是涉及少数族裔的蜘蛛侠动画电影就获得了高分评价。如果连这样一群“崇洋媚外”。《西游ABC》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籍华裔故事,整个内核就是有些拧巴的地方,不可否认。当某些居高临下批判国内的审美视角的时候,又把自己放在何处了?如果这个电影确实“not your movie”,那么打个低分不是很合适么?

  7. 根據以上文章所說,《西遊ABC》改編自同名漫畫,不是改編吳承恩的《西遊記》。
    只有根據同樣的事實基礎才會產生有意義的討論。

  8. 簡體中文世界那叫一個臭不可聞

  9. 简中人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尊重“Not your fucking movie”

  10. 與其天天對外出征,不如看看國內的“少數民族”題材作品是不是正是自己批判的?

  11. 好奇劇照那是吳彥祖嗎?幾乎認不出來,臉上的特殊化妝應該很費工。
    把追求反叛、反權威的龐克都拿來跟文化霸權並列,也是蠻有趣的。蟠桃會發生在仙界,誰有親眼看過了?我們對蟠桃會就應該像皇室宴會的想像,是因為以前人投射他們所知的,來想像未知世界的神仙可能也是這樣生活。換句話說,如果現代來拍,蟠桃會弄得像全代會也無不可。更何況,西遊記故事的根本架構就是經典要到西方(天竺)去求,要說玄奘崇洋媚外嗎。將世界二分為一切都是中或是西之前,建議先看一下自己今天身上穿的衣服。
    另外很想推薦日本漫畫聖哥傳。耶穌跟釋迦牟尼可是現世會打電動、會逛超市的普通人呢。有時候這也是一種文化在地化的方式,用觀眾熟悉的方式,去接觸不熟悉的事物。規定一件事情只有一個方式可以談,那才是限制想像力。

  12. 在豆瓣打分那些人吧,就好比是 一个中国用户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又翻墙又折腾的下了个TikTok,然后去App Store给差评,理由是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查机制。🤣🤣🤣
    TikTok给你用了吗?《西游ABC》给你们看了吗?!评论之前起码看个正版吧🤣

  13. 大部分中國人不會外語,沒有護照,翻不過防火長城,他們能論斷誰,能跑到滿世界的哪個地方讓地球繞著他們轉?
    而且地球在繞著哪個國家、哪個文化和哪種語言轉,真的不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情嗎?
    眼中有梁木,還要除別人眼中的刺,可能這就是高華心態吧。

  14. 中国人倒打一耙是不是天生的技能?不是中国人满世界自以为万物的尺度,什么都得迁就自己的好恶?跟中国人喜欢说的“穆斯林凭什么聚餐的时候要别人迁就他不点有猪肉的菜”一样,反咬一口“美国电视剧凭什么非要全世界都喜欢”。谁要你喜欢了:你当然可以不喜欢,但你不喜欢、你指责美剧“魔改”,暴露的是你的狭隘、偏执、自大,暴露的是你把你的狭隘、偏执、自大置于审美之上。你要论断人、自己却想免于论断;不愿意尊重体谅他人的观点、却要别人理解包容自己的观点。还真以为地球绕着中国人转呢?

  15. To 某一層:
    現在的問題真的是中國標準成為了世界標準,或者所有人都被逼著去講中文(或普通話)嗎?
    現在的問題難道不是美國標準是世界標準,全世界都要都要學英語講英語嗎?
    文中的中國觀眾也說的很清楚,「這不是拍給我們看的。」
    一部美國電視劇,非得要全世界都喜歡它,也不能接受世界另一邊的最大華人群體說我們不喜歡,這就是多元文化喔?

  16. 這劇照我口味來說蠻無聊的,這文章寫得也蠻無聊的。把簡中網友的評論列出來,一條條批判一番,真的有什麼意義嗎⋯⋯?而且是不是也太輕鬆了?這樣的工作誰都能做吧。然而在這些評論之下隱藏著的是大陸人怎樣的文化心態?又是移民者、殖民者和本地人之間怎樣的權力關係?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這種權力關係?關於這部劇明明有許多有趣的、值得深挖的問題,但作者似乎僅僅滿足於流於表面的批評和對於老中人的優越感,而沒有進行更深入的反思的動力了。希望再接再厲、以後能寫出更好的文章來吧。

  17. 劇集本身可以説是中規中矩不太精彩。 個人覺得所謂 “文化挪用” 就是現在扼殺創意的一大原因。

  18. 对啊,穆斯林女孩就一定要裹跟个粽子一样,蟠桃会就一定要像领导开会,观音也只能说中文,这样才符合咱“中国标准”而咱中国标准就是世界唯一的标准啊!
    还有我就想问,观音讲广东话得唔得?广东话系咪喺中文?

  19. Lol
    穆斯林女孩要組朋克樂隊,蟠桃會要變成社交派對,菩薩要講英語……每個族群不管有怎樣的文化和信念,都要變成紐約的平均自由派青年,才算是被liberal媒體認可的好文化多元。
    真的蠻好笑。

  20. 樓上的,這是一篇評論⋯⋯

  21. 虽然观点和我差不多,但这篇也太情绪化了吧…端的记者的职业素养是这样的吗,建议还是专业点,少过度带入情绪

  22. Netflix甚至沒有想要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人有什麼立場去管全球一億華裔外國人怎麼定義西遊記?又不是要播給中國人看的,這麼喜歡原版的孫悟空就不要去看改編版

  23. 其實如果這個劇不用西遊記架空而是直接作一個異界武俠背景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