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总统大选,一方面代表了民进党号召力有史以来的高点,也是最近一次的全国性选举,可以让我们看到民进党候选人从高点以来的号召力变化;另一方面,这一次选举中,蔡英文也提出“投给民进党候选人就是投给蔡英文”,我们也可以借此比较,这样的呼吁与选举结果的差距有多远。
2022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出炉,民进党在县市长席次惨败,地方县市长从原先的六席仅剩五席(两都、三县),蔡英文于26日晚间辞去党魁负责,而本届选举“民进党大败”,背后反映的是绿营号召力的下滑,还是蓝营的号召力提升?各个关键战区的战况有何差异?
本文我将以2020年总统大选结果为基准,与这次地方选举比较,分析全国和几个指标性县市中,蓝绿号召力的变化情形:相较2020年的蔡英文和韩国瑜,这次蓝绿的候选人,号召力是上升还是下降?
从此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个别县市长候选人”的号召力强弱。举例而言,盛传有意问鼎总统大位的新北市长侯友宜,是否比当年的韩国瑜更具号召力?而在这波国民党胜选的潮流中,他“开拓”选票的能力,是否真的突出?
为了能比较蓝绿双方绝对的“号召力”强弱,本文使用的指标是“催票率”,而非一般习惯的“得票率”。催票率是以“全体选民(不论是否出门投票)”为分母,得票率则是以“有出门投票”为分母。要测量号召力,要看“在特定地区,100位选民中,有多少人出门投票给这个政党?”从得票率无法看出这点。
例如,民进党候选人在某地的得票率,如果从蔡英文的50%,下降到这次县市长候选人的45%,确实有可能是在这个地方,支持民进党的人变少了——上次投给蔡英文的人,这次投票给国民党,或者不出门投票。但也有可能是,在这个地方,支持民进党的人其实没有变少,上次投蔡英文的人,这次都还是有出门支持民进党,但同时,出门支持国民党的人数变多了。
也就是说,只看得票率,无法区别是绿弱还是蓝强,或者两者皆是。因此,催票率更能让我们看出号召力的变化,直接看到“每100个选民中,有多少人投蓝,多少人投绿”。
重点一:选举结果是民进党的衰退,还是国民党的进步?
这次选举的关键,是民进党得票的大幅萎缩;民进党“催票”的能力,只剩2020年总统大选投给蔡英文选票的六成。
直接看结论,这次选举,个别县市、地区状况或有所不同,但整体而言,是民进党号召力的溃败,而非国民党号召力的提升。
如前所述,下图呈现的是“每100位选民,有多少人出门投民进党候选人?多少投国民党候选人?多少没有出来投票?”(扣除这次未进行市长选举的嘉义市)。
这次选举的关键,是民进党得票的大幅萎缩:在2020年,每100位选民,就有42位被号召出来票投蔡英文;但这股号召力未能延续到2022年,这届选举,每100位选民,只有25位被号召出来票投民进党县市长候选人,民进党“催票”的能力只剩原本的六成。
相反地,国民党整体的“催票”情况与2020年相较约提升一成:2020年,韩国瑜的号召成果,是每100位台湾的选民中,有27位把票投给他;相较民进党的大幅衰退,今年国民党的提升幅度较少,在每100位中“催”出了30位。即使扣掉这次因为高虹安而使国民党竞争力较弱的新竹市,以及蓝营分裂导致分票的苗栗县和金门县,这个数字也只提升到31位。换言之,2022年国民党的号召力,大约只比上次多出一成。
由此可知,国民党胜利的主因,是民进党今年号召力大减——衰退至六成 vs. 增加一成——这是“全台层级”(相对于县市层级)上,这次选举最重要的数据。
重点二:绿地为何变蓝天?基隆、桃园的变化
桃园、基隆变天,是因为即使有满意度极高的现任市长,都无法抵挡民进党在全国的颓势。
基隆、桃园两市,是许多民进党支持者的希望所寄,届期任满的市长林右昌、郑文灿,其任内市民满意度相当高,但民进党这次也同样失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从上图可见,国民党的号召力在这两个城市没有明显提升,桃园提升幅度不高(每100人中,从30人变成31人),基隆甚至是微幅下降的(每100人中,从32人变成31人)。国民党提名出身基隆地方派系的谢国梁,号召力甚至稍微低于2020年的韩国瑜,不能够说是好成绩。
套句运动竞赛常见的说法,国民党并不是“自力封王”,而是靠著民进党的溃堤;在基隆,号召力从每100人中的37人下降为23人,桃园则从40人下降为24人,与2020年的状况相比, 与全国平均接近。
换言之,桃园、基隆变天,是因为即使有满意度极高的现任市长,都无法抵挡民进党在全国的颓势,这两地民进党候选人的号召力随著全国平均趋势衰退;而国民党候选人,仅仅只是守住2020年的韩国瑜防线(在基隆甚至还微幅后退)——与其说这是国民党的胜利,我们应该将其理解为民进党的大败。
重点三:铁票仓生锈是什么原因?台南与屏东大不同
对民进党而言,黄伟哲很可能是“扣分”的一位候选人,号召力比民进党全国表现更差,在国民党并不特别强的状况下,仍险些败掉台南。
一向被视为民进党传统铁票仓的台南和屏东,这次的候选人都只是惨胜,是否也是因为上述趋势?
寻求连任的民进党台南市长黄伟哲,号召力甚至弱于同党在全国的平均。民进党候选人的号召力今年只剩下2020年蔡英文的六成,已经相当低,但黄伟哲的号召力只有2020年蔡英文的五成五,又更低一截。
看回2020年的台南,无愧民进党铁票仓的封号,100位选民中,就有51人“站出来”票投蔡英文,但到了这次,票投黄伟哲的只有28人。不过,国民党谢龙介的号召力增加一成,与全国平均相似;民进党选票流失下,真正大幅增加的,是不投票、投废票、或投给“毫无竞争力的非蓝绿选项”的人数。
而在屏东,民进党周春米有“撑住”一定的号召力,从100人中46人下滑到32人,大约是2020年蔡英文的七成,明显高于民进党全国平均;另方面,国民党苏清泉号召力也略高于蓝营全国平均(多出2020年韩国瑜约一成五),而更重要的是,只剩七成、衰退三成也是相当大的幅度,才导致屏东同样是惨胜的结果。
换言之,对民进党而言,黄伟哲很可能是“扣分”的一位候选人,号召力比民进党全国表现更差,在国民党并不特别强的状况下,仍险些败掉台南;同样险胜的周春米,表现其实有高于民进党的全国总体选情(这或许是现任县长潘孟安力挺的缘故),未必需要特别被检讨,只是民进党全国选情真的太差,苏清泉较之于两年前的韩国瑜也有更强的号召力,才导致惨胜的后果。
这点可以与高雄对比:陈其迈也同样守住了七成防线,周春米的防守能力,与陈其迈不相上下,但国民党的柯智恩,号召力甚至比两年前的韩国瑜更低,才使得民进党在高雄仍以一定差距获胜,没有如屏东般只能险胜。
重点四:侯友宜有“超群”的号召力吗?或者只是林佳龙太弱?
国民党这次当选的县市长中,侯友宜号召力只排得上中段班,开拓能力未必真正“超群”。
此外,在民进党大幅退步、国民党微幅进步的全国大趋势下,有意问鼎2024总统大位的新北市长侯友宜,真的有明星级的吸票力吗?又或是,他的大胜,是否只是跟著全国大趋势走,以及民进党林佳龙太弱的结果?
事实上,在新北市侯友宜选得比2020年的韩国瑜好,也比国民党全台平均更好。侯友宜的对手林佳龙在新北市的号召力,直接比两年前的蔡英文少了一半:每100位新北市民中,2020年有42位出来支持蔡英文,与全台平均相同,但到了2022年,出来支持林佳龙的,每100人只有21人,号召力腰斩,也比全国平均(25人)差,甚至又更逊于黄伟哲。
于此同时,侯友宜在新北市的号召力,又比两年前的韩国瑜高:2020年,每100位新北市民中,只有29位出门票投韩国瑜;但2022年,票投侯友宜的市民,100人中有35人,不但高过国民党全国平均的30人,而且相对于2020也成长了两成。换言之,侯友宜的大胜,不只是依靠民进党全国崩盘、林佳龙又更弱的趋势,他自己在新北市的号召能力,比2020年的韩国瑜多出两成,也高于本次的国民党全国平均。
然而,除了与韩国瑜,以及全国平均相比,侯友宜作为万众瞩目的国民党地方诸侯,他担得起蓝营“政治明星”的称号吗?与同党候选人相比,侯友宜催票能力又如何?
如以“2020年的韩国瑜”为标准,国民党这次当选的县市长中,侯友宜号召力只排得上中段班,开拓能力未必真正“超群”。国民党当选13席县市长,扣除连江有两名国民党籍候选人竞争,在12位县市长当选人中,侯友宜的号召力“比韩国瑜多两成”、只排得上第五,不仅输给云林的张丽善(比韩国瑜多52%)、宜兰的林姿妙(33%)、彰化的王惠美(27%),也输给台中的卢秀燕(22%)。
总而言之,可能将与侯友宜竞争2024年国民党提名权的朱立伦等人,确实应该把侯友宜视为假想敌,但未必已经等同超群的政治明星。侯友宜在人口众多的新北市,能够比2020年的韩国瑜多号召两成的选民,显示他有一定的实力,也胜过国民党本次的全国平均;但是,这样的号召力成长率,除了输给几位地方实力雄厚的候选人(如张丽善)外,也与同样争取连任的卢秀燕同一个档次而已;虽然绝对不容小觑,但不需要过度高估。
(从上面的图表中也可以看出,被认为地方实力坚强的花莲县长徐榛蔚,号召力甚至不如2020年的韩国瑜,只是在民进党溃堤下,仍然能以一定差距保住胜利。但实际上,被称为“花莲王”的傅崐萁、徐榛蔚夫妻,号召力可能也在下滑中。)
重点五:柯文哲抢谁的票?新竹市和台北市的初步线索
本次新竹市长选举,即便民进党流失一半选民,但国民党在全国号召力小幅成长下,却在新竹市大幅流失选票。
最后,野心十足且积极布局2024总统大选的柯文哲,其所率领的台湾民众党,抢谁的票较多?
要回答此问题,必须要有个人层级的资料,亦即,必须要问到个别选民“这次投给谁”、“上次又投给谁”。但从蓝绿号召力的变化中,我们仍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新竹市,如同选前预期,柯文哲力挺的高虹安,可推测从国民党争取到更多选票:100位新竹选民中,这次有28位出门投票给高虹安,22位票投民进党的沈慧虹,11位票投国民党的林耕仁(另外39人没出来投票,或者把票投给其他并不具竞争力的候选人)。在2020年的总统大选中,每100位新竹选民,有42位支持蔡英文,30位支持韩国瑜。由此计算,两年之后,民进党流失了一半的选民,但国民党却流失了六成以上。
从数字上来看,本次新竹市长选举,国民党的票流失的比民进党更为严重。即便民进党流失一半选民,又比全国平均(六成)更差,但国民党在全国号召力小幅成长下,却在新竹市大幅流失选票,这些现象可进一步推测,在新竹市,高虹安对国民党的影响,应大于对民进党的影响,否则我们很难解释国民党得票大幅流失的原因。
但台北市的状况就没有那么明朗了。
在100位选民中,民进党的陈时中号召21人投给他,国民党的蒋万安28人,以无党籍参选但由柯文哲力挺的黄珊珊则是17人(其他34人未投票、投废票,或投给了没有竞争力的其他候选人)。同样与两年前蓝绿各自的号召情形比较:100位台北市选民中,有40人票投蔡英文,32人票投韩国瑜,相较下,民进党流失近一半选民(幅度与新竹市类似),国民党则流失了约莫一成。
台北市的数据,不若新竹市有那么明显的“异于常态”(国民党的大幅流失),在缺乏以个别选民为单位的资料下,本文只能做出保守推论:在台北市,黄珊珊可能对蓝、绿两党都各有“一些”影响,使得陈时中选得比民进党全国通算更差,而蒋万安的号召成果也弱于韩国瑜。但是,我们并不能确知双方流失的票有多少转向未投票,又有多少转向黄珊珊(又或者,黄珊珊的票源,是否有一大部分来自上次没投票的人口也未可知)。
必须强调,我们尚不能认为上次投给蔡英文的台北市选民,这次如果不投民进党,将以不投票为主;虽然其他县市有这样的趋势——民进党选票大幅流失,国民党成长相对较少——但是台北市有黄珊珊作为投票人选,成为独一无二的特殊情况、不能直接比照。亦即,黄珊珊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调查资料才能更清晰。
小结:“钟摆效应”并未发生
选战的关键,是有一批选民不投民进党了,但转向国民党的情形并不明显。
这次选战的关键,是民进党得票大幅衰退,而非国民党成长。单从数字上,我们看不出民进党票源流失的原因:或许这次选战,所谓“抗中保台”的主轴并未发酵,导致上次投给蔡英文的选民,这次并未有投给民进党县市长(在台湾很多人都认为,这次的选举很“冷”,就原因正是本次选举没有像前几次选举有明显的主轴);又或是民进党的林智坚论文抄袭等议题,加上中央防疫成绩受到国民党、民众党围攻,让一些上次投给蔡英文的选民,这次不想再投给民进党(但显然也没有大幅转向国民党)。
不论如何,从数字显示,严格意义的“钟摆效应”并未发生,选民并没有摆向国民党,也没有大幅度寻求国民党制衡民进党——选战的关键,是有一批选民不投民进党了,但转向国民党的情形并不明显。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清楚排除任何“人民喜欢国民党”、“朱立伦领导有方”之类的解释,也并无所谓“大环境对国民党有利”的情形发生。与2020年国民党韩国瑜参选总统惨败的情况相较,国民党的得票成长有限,绿营的衰退,并未转化为蓝营的成长;甚至在基隆、花莲等蓝营地方派系胜选的县市,国民党的得票甚至还微幅降低。
因此,姑且不论中国因素在本次选举有无发酵,在国民党得票成长相对有限下,如果国际媒体、评论想藉选战结果,宣称台湾人民转向更亲近中国的政党,将会是大谬不然的结论——因为这次的选举,与其说是国民党的胜利,毋宁说是民进党的惨败。
希望能看到台灣小黨的分析
文章中“重点一”第一张图表里的数字比例尺是不是不对?27%都比42%大了?
謝謝讀者指出,圖表已更正,再次感謝。
目前都還沒看到澎湖和原住民選區的分析,希望端可以補充報導。
這篇文章的論點都建立在地方選舉跟中央選舉一起比實在是非常奇怪呀,尤其末段談北市,拿沒有三腳督的中央2020當然會看不出所以然,明明本身上一屆就是現成一模一樣的三陣營過…
分析民进党和国民党各自的催票能力,以2020总统选举的数据来作为纵向对比真的合适吗?不应该是不分区的数据才更有说服力?还是说不分区的数据对比起来不够明显,不足以支撑「民退国无进」的结论呢?认为这一篇不如同日发布的另一篇九合一分析。
重點四的分析不太認同,不能將韓國瑜在全國的號召力與部分縣市長在縣市區域的影響力混為一談。雲林張家 花蓮王的影響力往往限於某特定縣市又或是族群,不能這樣跟侯友宜又或是韓國瑜相比較。
2020桃園數字也有錯,加起來110%
謝謝讀者指出,內文圖表已更新正確數字,再次感謝。
內文有誤植,並非衰退六成,而是衰退至六成。
謝謝讀者指出,已更正內文,再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