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達文:台灣地方選舉五重點——是民進黨慘輸,不是國民黨大勝

選戰的關鍵,是有一批選民不投民進黨了,但轉向國民黨的情形並不明顯。
2022年11月25日,國民黨台北市候選人蔣萬安的選前之夜。

【編者按】2020總統大選,一方面代表了民進黨號召力有史以來的高點,也是最近一次的全國性選舉,可以讓我們看到民進黨候選人從高點以來的號召力變化;另一方面,這一次選舉中,蔡英文也提出「投給民進黨候選人就是投給蔡英文」,我們也可以藉此比較,這樣的呼籲與選舉結果的差距有多遠。

2022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出爐,民進黨在縣市長席次慘敗,地方縣市長從原先的六席僅剩五席(兩都、三縣),蔡英文於26日晚間辭去黨魁負責,而本屆選舉「民進黨大敗」,背後反映的是綠營號召力的下滑,還是藍營的號召力提升?各個關鍵戰區的戰況有何差異?

本文我將以2020年總統大選結果為基準,與這次地方選舉比較,分析全國和幾個指標性縣市中,藍綠號召力的變化情形:相較2020年的蔡英文和韓國瑜,這次藍綠的候選人,號召力是上升還是下降?

從此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個別縣市長候選人」的號召力強弱。舉例而言,盛傳有意問鼎總統大位的新北市長侯友宜,是否比當年的韓國瑜更具號召力?而在這波國民黨勝選的潮流中,他「開拓」選票的能力,是否真的突出?

為了能比較藍綠雙方絕對的「號召力」強弱,本文使用的指標是「催票率」,而非一般習慣的「得票率」。催票率是以「全體選民(不論是否出門投票)」為分母,得票率則是以「有出門投票」為分母。要測量號召力,要看「在特定地區,100位選民中,有多少人出門投票給這個政黨?」從得票率無法看出這點。

例如,民進黨候選人在某地的得票率,如果從蔡英文的50%,下降到這次縣市長候選人的45%,確實有可能是在這個地方,支持民進黨的人變少了——上次投給蔡英文的人,這次投票給國民黨,或者不出門投票。但也有可能是,在這個地方,支持民進黨的人其實沒有變少,上次投蔡英文的人,這次都還是有出門支持民進黨,但同時,出門支持國民黨的人數變多了。

也就是說,只看得票率,無法區別是綠弱還是藍強,或者兩者皆是。因此,催票率更能讓我們看出號召力的變化,直接看到「每100個選民中,有多少人投藍,多少人投綠」。

2022年11月25日,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在造勢晚會上。
2022年11月25日,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在造勢晚會上。

重點一:選舉結果是民進黨的衰退,還是國民黨的進步?

這次選舉的關鍵,是民進黨得票的大幅萎縮;民進黨「催票」的能力,只剩2020年總統大選投給蔡英文選票的六成。

直接看結論,這次選舉,個別縣市、地區狀況或有所不同,但整體而言,是民進黨號召力的潰敗,而非國民黨號召力的提升。

如前所述,下圖呈現的是「每100位選民,有多少人出門投民進黨候選人?多少投國民黨候選人?多少沒有出來投票?」(扣除這次未進行市長選舉的嘉義市)。

這次選舉的關鍵,是民進黨得票的大幅萎縮:在2020年,每100位選民,就有42位被號召出來票投蔡英文;但這股號召力未能延續到2022年,這屆選舉,每100位選民,只有25位被號召出來票投民進黨縣市長候選人,民進黨「催票」的能力只剩原本的六成。

相反地,國民黨整體的「催票」情況與2020年相較約提升一成:2020年,韓國瑜的號召成果,是每100位台灣的選民中,有27位把票投給他;相較民進黨的大幅衰退,今年國民黨的提升幅度較少,在每100位中「催」出了30位。即使扣掉這次因為高虹安而使國民黨競爭力較弱的新竹市,以及藍營分裂導致分票的苗栗縣和金門縣,這個數字也只提升到31位。換言之,2022年國民黨的號召力,大約只比上次多出一成。

由此可知,國民黨勝利的主因,是民進黨今年號召力大減——衰退至六成 vs. 增加一成——這是「全台層級」(相對於縣市層級)上,這次選舉最重要的數據。

2022年10月9日,國民黨桃園市長候選人張善政。
2022年10月9日,國民黨桃園市長候選人張善政。

重點二:綠地為何變藍天?基隆、桃園的變化

桃園、基隆變天,是因為即使有滿意度極高的現任市長,都無法抵擋民進黨在全國的頹勢。

基隆、桃園兩市,是許多民進黨支持者的希望所寄,屆期任滿的市長林右昌、鄭文燦,其任內市民滿意度相當高,但民進黨這次也同樣失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從上圖可見,國民黨的號召力在這兩個城市沒有明顯提升,桃園提升幅度不高(每100人中,從30人變成31人),基隆甚至是微幅下降的(每100人中,從32人變成31人)。國民黨提名出身基隆地方派系的謝國樑,號召力甚至稍微低於2020年的韓國瑜,不能夠說是好成績。

套句運動競賽常見的說法,國民黨並不是「自力封王」,而是靠著民進黨的潰堤;在基隆,號召力從每100人中的37人下降為23人,桃園則從40人下降為24人,與2020年的狀況相比, 與全國平均接近。

換言之,桃園、基隆變天,是因為即使有滿意度極高的現任市長,都無法抵擋民進黨在全國的頹勢,這兩地民進黨候選人的號召力隨著全國平均趨勢衰退;而國民黨候選人,僅僅只是守住2020年的韓國瑜防線(在基隆甚至還微幅後退)——與其說這是國民黨的勝利,我們應該將其理解為民進黨的大敗。

2022年11月22日,爭取連任的民進黨台南市長黃偉哲發起車隊遊行。
2022年11月22日,爭取連任的民進黨台南市長黃偉哲發起車隊遊行。

重點三:鐵票倉生鏽是什麼原因?台南與屏東大不同

對民進黨而言,黃偉哲很可能是「扣分」的一位候選人,號召力比民進黨全國表現更差,在國民黨並不特別強的狀況下,仍險些敗掉台南。

一向被視為民進黨傳統鐵票倉的台南和屏東,這次的候選人都只是慘勝,是否也是因為上述趨勢?

尋求連任的民進黨台南市長黃偉哲,號召力甚至弱於同黨在全國的平均。民進黨候選人的號召力今年只剩下2020年蔡英文的六成,已經相當低,但黃偉哲的號召力只有2020年蔡英文的五成五,又更低一截。

看回2020年的台南,無愧民進黨鐵票倉的封號,100位選民中,就有51人「站出來」票投蔡英文,但到了這次,票投黃偉哲的只有28人。不過,國民黨謝龍介的號召力增加一成,與全國平均相似;民進黨選票流失下,真正大幅增加的,是不投票、投廢票、或投給「毫無競爭力的非藍綠選項」的人數。

而在屏東,民進黨周春米有「撐住」一定的號召力,從100人中46人下滑到32人,大約是2020年蔡英文的七成,明顯高於民進黨全國平均;另方面,國民黨蘇清泉號召力也略高於藍營全國平均(多出2020年韓國瑜約一成五),而更重要的是,只剩七成、衰退三成也是相當大的幅度,才導致屏東同樣是慘勝的結果。

換言之,對民進黨而言,黃偉哲很可能是「扣分」的一位候選人,號召力比民進黨全國表現更差,在國民黨並不特別強的狀況下,仍險些敗掉台南;同樣險勝的周春米,表現其實有高於民進黨的全國總體選情(這或許是現任縣長潘孟安力挺的緣故),未必需要特別被檢討,只是民進黨全國選情真的太差,蘇清泉較之於兩年前的韓國瑜也有更強的號召力,才導致慘勝的後果。

這點可以與高雄對比:陳其邁也同樣守住了七成防線,周春米的防守能力,與陳其邁不相上下,但國民黨的柯智恩,號召力甚至比兩年前的韓國瑜更低,才使得民進黨在高雄仍以一定差距獲勝,沒有如屏東般只能險勝。

2022年11月22日,國民黨新北市長候選人侯友宜到新店的宮廟拜票。
2022年11月22日,國民黨新北市長候選人侯友宜到新店的宮廟拜票。

重點四:侯友宜有「超群」的號召力嗎?或者只是林佳龍太弱?

國民黨這次當選的縣市長中,侯友宜號召力只排得上中段班,開拓能力未必真正「超群」。

此外,在民進黨大幅退步、國民黨微幅進步的全國大趨勢下,有意問鼎2024總統大位的新北市長侯友宜,真的有明星級的吸票力嗎?又或是,他的大勝,是否只是跟著全國大趨勢走,以及民進黨林佳龍太弱的結果?

事實上,在新北市侯友宜選得比2020年的韓國瑜好,也比國民黨全台平均更好。侯友宜的對手林佳龍在新北市的號召力,直接比兩年前的蔡英文少了一半:每100位新北市民中,2020年有42位出來支持蔡英文,與全台平均相同,但到了2022年,出來支持林佳龍的,每100人只有21人,號召力腰斬,也比全國平均(25人)差,甚至又更遜於黃偉哲。

於此同時,侯友宜在新北市的號召力,又比兩年前的韓國瑜高:2020年,每100位新北市民中,只有29位出門票投韓國瑜;但2022年,票投侯友宜的市民,100人中有35人,不但高過國民黨全國平均的30人,而且相對於2020也成長了兩成。換言之,侯友宜的大勝,不只是依靠民進黨全國崩盤、林佳龍又更弱的趨勢,他自己在新北市的號召能力,比2020年的韓國瑜多出兩成,也高於本次的國民黨全國平均。

然而,除了與韓國瑜,以及全國平均相比,侯友宜作為萬眾矚目的國民黨地方諸侯,他擔得起藍營「政治明星」的稱號嗎?與同黨候選人相比,侯友宜催票能力又如何?

如以「2020年的韓國瑜」為標準,國民黨這次當選的縣市長中,侯友宜號召力只排得上中段班,開拓能力未必真正「超群」。國民黨當選13席縣市長,扣除連江有兩名國民黨籍候選人競爭,在12位縣市長當選人中,侯友宜的號召力「比韓國瑜多兩成」、只排得上第五,不僅輸給雲林的張麗善(比韓國瑜多52%)、宜蘭的林姿妙(33%)、彰化的王惠美(27%),也輸給台中的盧秀燕(22%)。

總而言之,可能將與侯友宜競爭2024年國民黨提名權的朱立倫等人,確實應該把侯友宜視為假想敵,但未必已經等同超群的政治明星。侯友宜在人口眾多的新北市,能夠比2020年的韓國瑜多號召兩成的選民,顯示他有一定的實力,也勝過國民黨本次的全國平均;但是,這樣的號召力成長率,除了輸給幾位地方實力雄厚的候選人(如張麗善)外,也與同樣爭取連任的盧秀燕同一個檔次而已;雖然絕對不容小覷,但不需要過度高估。

(從上面的圖表中也可以看出,被認為地方實力堅強的花蓮縣長徐榛蔚,號召力甚至不如2020年的韓國瑜,只是在民進黨潰堤下,仍然能以一定差距保住勝利。但實際上,被稱為「花蓮王」的傅崐萁、徐榛蔚夫妻,號召力可能也在下滑中。)

2022年11月26日,民衆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宣布成功當選。
2022年11月26日,民衆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宣布成功當選。

重點五:柯文哲搶誰的票?新竹市和台北市的初步線索

本次新竹市長選舉,即便民進黨流失一半選民,但國民黨在全國號召力小幅成長下,卻在新竹市大幅流失選票。

最後,野心十足且積極布局2024總統大選的柯文哲,其所率領的台灣民眾黨,搶誰的票較多?

要回答此問題,必須要有個人層級的資料,亦即,必須要問到個別選民「這次投給誰」、「上次又投給誰」。但從藍綠號召力的變化中,我們仍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新竹市,如同選前預期,柯文哲力挺的高虹安,可推測從國民黨爭取到更多選票:100位新竹選民中,這次有28位出門投票給高虹安,22位票投民進黨的沈慧虹,11位票投國民黨的林耕仁(另外39人沒出來投票,或者把票投給其他並不具競爭力的候選人)。在2020年的總統大選中,每100位新竹選民,有42位支持蔡英文,30位支持韓國瑜。由此計算,兩年之後,民進黨流失了一半的選民,但國民黨卻流失了六成以上。

從數字上來看,本次新竹市長選舉,國民黨的票流失的比民進黨更為嚴重。即便民進黨流失一半選民,又比全國平均(六成)更差,但國民黨在全國號召力小幅成長下,卻在新竹市大幅流失選票,這些現象可進一步推測,在新竹市,高虹安對國民黨的影響,應大於對民進黨的影響,否則我們很難解釋國民黨得票大幅流失的原因。

但台北市的狀況就沒有那麼明朗了。

在100位選民中,民進黨的陳時中號召21人投給他,國民黨的蔣萬安28人,以無黨籍參選但由柯文哲力挺的黃珊珊則是17人(其他34人未投票、投廢票,或投給了沒有競爭力的其他候選人)。同樣與兩年前藍綠各自的號召情形比較:100位台北市選民中,有40人票投蔡英文,32人票投韓國瑜,相較下,民進黨流失近一半選民(幅度與新竹市類似),國民黨則流失了約莫一成。

台北市的數據,不若新竹市有那麼明顯的「異於常態」(國民黨的大幅流失),在缺乏以個別選民為單位的資料下,本文只能做出保守推論:在台北市,黃珊珊可能對藍、綠兩黨都各有「一些」影響,使得陳時中選得比民進黨全國通算更差,而蔣萬安的號召成果也弱於韓國瑜。但是,我們並不能確知雙方流失的票有多少轉向未投票,又有多少轉向黃珊珊(又或者,黃珊珊的票源,是否有一大部分來自上次沒投票的人口也未可知)。

必須強調,我們尚不能認為上次投給蔡英文的台北市選民,這次如果不投民進黨,將以不投票為主;雖然其他縣市有這樣的趨勢——民進黨選票大幅流失,國民黨成長相對較少——但是台北市有黃珊珊作為投票人選,成為獨一無二的特殊情況、不能直接比照。亦即,黃珊珊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的調查資料才能更清晰。

2022年11月26日,台北市市長候選人黃珊珊發表敗選感言,台北市長柯文哲現身支持。
2022年11月26日,台北市市長候選人黃珊珊發表敗選感言,台北市長柯文哲現身支持。

小結:「鐘擺效應」並未發生

選戰的關鍵,是有一批選民不投民進黨了,但轉向國民黨的情形並不明顯。

這次選戰的關鍵,是民進黨得票大幅衰退,而非國民黨成長。單從數字上,我們看不出民進黨票源流失的原因:或許這次選戰,所謂「抗中保台」的主軸並未發酵,導致上次投給蔡英文的選民,這次並未有投給民進黨縣市長(在台灣很多人都認為,這次的選舉很「冷」,就原因正是本次選舉沒有像前幾次選舉有明顯的主軸);又或是民進黨的林智堅論文抄襲等議題,加上中央防疫成績受到國民黨、民眾黨圍攻,讓一些上次投給蔡英文的選民,這次不想再投給民進黨(但顯然也沒有大幅轉向國民黨)。

不論如何,從數字顯示,嚴格意義的「鐘擺效應」並未發生,選民並沒有擺向國民黨,也沒有大幅度尋求國民黨制衡民進黨——選戰的關鍵,是有一批選民不投民進黨了,但轉向國民黨的情形並不明顯。

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清楚排除任何「人民喜歡國民黨」、「朱立倫領導有方」之類的解釋,也並無所謂「大環境對國民黨有利」的情形發生。與2020年國民黨韓國瑜參選總統慘敗的情況相較,國民黨的得票成長有限,綠營的衰退,並未轉化為藍營的成長;甚至在基隆、花蓮等藍營地方派系勝選的縣市,國民黨的得票甚至還微幅降低。

因此,姑且不論中國因素在本次選舉有無發酵,在國民黨得票成長相對有限下,如果國際媒體、評論想藉選戰結果,宣稱台灣人民轉向更親近中國的政黨,將會是大謬不然的結論——因為這次的選舉,與其說是國民黨的勝利,毋寧說是民進黨的慘敗。

讀者評論 1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希望能看到台灣小黨的分析

  2. 文章中“重点一”第一张图表里的数字比例尺是不是不对?27%都比42%大了?

    1. 謝謝讀者指出,圖表已更正,再次感謝。

  3. 目前都還沒看到澎湖和原住民選區的分析,希望端可以補充報導。

  4. 這篇文章的論點都建立在地方選舉跟中央選舉一起比實在是非常奇怪呀,尤其末段談北市,拿沒有三腳督的中央2020當然會看不出所以然,明明本身上一屆就是現成一模一樣的三陣營過…

  5. 分析民进党和国民党各自的催票能力,以2020总统选举的数据来作为纵向对比真的合适吗?不应该是不分区的数据才更有说服力?还是说不分区的数据对比起来不够明显,不足以支撑「民退国无进」的结论呢?认为这一篇不如同日发布的另一篇九合一分析。

  6. 重點四的分析不太認同,不能將韓國瑜在全國的號召力與部分縣市長在縣市區域的影響力混為一談。雲林張家 花蓮王的影響力往往限於某特定縣市又或是族群,不能這樣跟侯友宜又或是韓國瑜相比較。

  7. 2020桃園數字也有錯,加起來110%

    1. 謝謝讀者指出,內文圖表已更新正確數字,再次感謝。

  8. 內文有誤植,並非衰退六成,而是衰退至六成。

    1. 謝謝讀者指出,已更正內文,再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