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奥斯卡奖揭晓在即,Netflix出品的《犬山记》(The Power of the Dog)获最佳影片等12项提名,是最被看好的作品;年度商业巨作《沙丘》(Dune)则获10项提名紧追在后。若以稍早落幕的英国电影金像奖(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为奥斯卡风向标,在前者得奖常被认为在奥斯卡也很可能斩获,则以今年结果来讲,《沙丘》很可能在技术奖大幅领先,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或许是《犬山记》的囊中之物。
最佳男主角也几乎大势已定,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以《王者理查》(King Richard)一连攻城掠地,目前看好度明显超过《犬山记》的班奈狄克.康柏拜区(Benedict Cumberbatch)。在《乐动心旋律》(CODA)当中,听障演员特洛伊.科特苏尔(Troy Kotsur)以手语与丰富的肢体表情获得盛赞,与《西城故事》中歌舞展现都展现到极致的亚莉安娜.黛博塞(Ariana DeBose)可望共同包办男、女配角奖。
今年奥斯卡最大悬念,恐怕还是在最佳女主角奖。分饰三位历史人物的洁西卡.雀丝坦(Jessica Chastain)、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克莉丝汀.史都华(Kristen Stewart)在各大风向球奖项各占胜场,谁封后都不会是意外,无疑是近年来最激烈的一次影后竞逐。
人人都有资格投票,反而未必选出最好的作品?
通常电影奖项的产生可以粗略分为两类,主要多是“评审团制”,像是欧洲三大影展、金马奖等电影奖项都是采用这个评选方法。而奥斯卡奖则是另一个极端,其赛制并不常见⋯⋯
回到最佳影片来看,其实如果就惯常逻辑,看哪部片提名最多项,似乎就能大概知道大奖谁属。不过至少就奥斯卡的规则,可不能如此轻易判断。本文将以选制角度,帮助各位读者厘清奥斯卡得奖产生的过程,一旦对此有所掌握,也能更方便“推估”得主。
通常电影奖项的产生可以粗略分为两类,主要多是“评审团制”,像是欧洲三大影展、金马奖等电影奖项都是采用这个评选方法。通常会邀集一些人来组成评审团,以去年坎城影展为例,有九人出任主竞赛评审。评审团制的好处在于确保存在充分的评选与讨论的过程,而不只是直接投票决定奖项谁属。不同的评审组合,也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通常会采用评审团制的奖项,也都是采取收件报名的制度来进行,许多新片在此之前都没有广泛在院线放映过,为了确保评选者都能看过电影,采用评审团制度更实际。而制度当然也会影响最后的结果,毕竟决定奖项的人少,所以比较有可能诞生比较偏锋的结果。
而奥斯卡奖则是另一个极端,每年它会邀集影艺学院来自17个分会、共数千名会员来决定得奖者谁属。这意味著每年颁发出来的奖项,更接近大众意志,而不是某几个人的个人品味。但奥斯卡这样的赛制却并不常见,之所以能够长期顺利运行,也是因为好莱坞产业的制度相对完善。
稍早公布的入围名单,便是由各个分会各自选出的结果。除了最佳国际影片等奖项有特殊规则之外,好比最佳摄影奖就是由摄影分会的会员推举出来,导演奖就是导演分会选出,以此类推。所以至少在入围名单阶段列上的电影,都是真正专业人士评选出来的代表之作,不过由于最后得奖名单是人人都有资格投票,反而未必真的能选出最好的作品,例如总不可能数千名会员都真的懂“音效”吧?这就是后话了。
不能只是打个勾:“票高者得”会是一场灾难?
影艺学院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在2010年改革选制,引进了“排序复选投票制”,简称“IRV制”。这个制度只有一个目的,即让每张选票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这次想来细谈的是众所瞩目的最佳影片奖究竟是如何产生。
许多读者或许直觉认为,既然人人都有一票,就是“票高者得”吧。以选举术语来说,就是所谓的“单轮多数决制”,看谁最多票,一轮定生死。其它奖项是如此,但唯独最佳影片有自己的特别规则。
单轮多数决制虽然简单,却可能带来其它问题。以今年为例,最佳影片共有十部电影,如果采取“单轮多数决制”,就最极端的情形来看,假设每部片都平分秋色,各囊括大约10%左右的选票,最后的最佳影片得主有可能只能得到11%的支持。
今年共有9487名会员享有投票资格,试想如果最后大奖得主是仅仅代表其中一千人的意志,那肯定会是一场灾难,说不定另外八千人还认为那部得奖电影是他们觉得最差的作品。哪怕这个最佳影片得主获得了40%的支持,得奖都称不上是名正言顺。
影艺学院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在2010年改革选制,引进了“排序复选投票制”,简称“IRV制”。这个制度只有一个目的,即让每张选票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过去选民只需要打个勾,但是现在选民却要为每部电影进行排名。以今年为例,选民拿到的名单会长这样,读者不妨也可以试著做出自己的喜好排名,一是最喜欢,十便是最不喜欢:
最多人共识演算法:复杂之必要
最少人摆在首位的电影可能占比只有个位数,所以票分配出去的情况下,也未必能在下一轮直接决定结果。因此第二轮也可能持续胶著。所以持续战到最后三取一、甚至二取一都不无可能。
待影艺学员回收选票之后,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将会接手进行计票工作。他们首先要查验的,便是有哪一部电影获得了50%的第一名。如果真的这么顺利,那得奖者便会直接产生。
但通常这种压倒性的结果不太可能发生,如果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获得50%的第一名支持。接著要做的是,排除掉最少人放在第一位的电影。
以今年为例,假设大奖声势不高的独立电影《乐动心旋律》是最少人心目中的第一名,那这部电影就会从名单中移除。不过将《乐动心旋律》选为首位的选民并不等同投了废票,因为他们的第二名将会自动升为第一名。这时候,就能再算一次,看看有没有哪一部电影获得50%选票。
最少人摆在首位的电影可能占比只有个位数,所以票分配出去的情况下,也未必能在下一轮直接决定结果。因此第二轮也可能持续胶著。所以持续战到最后三取一、甚至二取一都不无可能。
许多读者或会好奇,奥斯卡为何要采取如此复杂的制度。
其实原因很单纯,因为奥斯卡想要选出的是最多人都可以“接受”的最佳影片。如果采取单轮多数决制,最高票得主同时可能也是最多人不喜欢的电影。但是“IRV制”却首先删去了最多人觉得不够格得奖的作品,如此便能得以一步步演算出最多人的共识。
如果不改制,奥斯卡历史将重写
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这个选制的坏处或许是,它会容易让比较“中规中矩”、甚至“平庸”的作品有可趁之机。否则,2017年的得主就不会是《月光下的蓝色男孩》(Moonlight),而可能是具得奖相、但反应也略显两极的《乐来越爱你》(La La Land)⋯⋯
这番改制也是为了因应20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扩增的决策。过去最佳影片只允许五部提名,该年放宽之后共提名了十部片。过去五选一必较不容易出现极端结果,但十选一就难说了。2009年可说佳片如云,大片《阿凡达》(Avatar)深获看好,《天外奇迹》(Up)、《恶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等片也都有支持者,在许多大片互相残杀之下,最后却是相对小众的《危机倒数》(The Hurt Locker)出线。虽然《危机倒数》称不上冷门得主,呼声本来就高,但显然仍足以让奥斯卡意识到制度有改革必要。
也可以说,在过去,反应两极的电影有脱颖而出的空间。但若是在现在,奥斯卡追求的却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最多人觉得是第一名的电影未必会得奖,反而可能会是最多人觉得是第二名的电影得以险胜。
制度的改变,也改变了得奖的走向。虽然很难就此举例这个制度的改革过去十年让哪部电影得利,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继续采行单轮多数决制,得奖作品可能会大有不同。也许2017年的得主就不会是《月光下的蓝色男孩》(Moonlight),而是深具得奖相、但反应也略显两极的《乐来越爱你》(La La Land)也说不定?
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这个选制的坏处或许是,它会容易让比较“中规中矩”、甚至“平庸”的作品有可趁之机。例如在2012年,题材上较为安全的《亚果出任务》(Argo)就更容易胜过题材较具争议性、直指中情局刑求疑犯的《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至于2015年奥斯卡,大概不会有人否认《疯狂麦斯:愤怒道》(Mad Max: Fury Road)的史诗地位,但对动作大片仍有忌惮的选民似乎宁愿选择更符合奥斯卡套路的《惊爆焦点》(Spotlight)。
《犬山记》大概率得奖?奥斯卡准备拥抱串流了吗?
近年奥斯卡预测难度直线上升,除了赛制因素,影艺学院大量引入不同国家与族裔的会员明显也改变了奥斯卡的品味走向。不过这两年却又多了COVID-19的原因,片商不便大张旗鼓举办传统的造势活动,更使得战情显得扑朔迷离。
那这个选制今年会让哪部电影占得优势呢?
如果采取单轮多数决制,几乎可以笃定地说,获得12项提名、在奥斯卡之前的各个公会与影评人协会奖项最受青睐的《犬山记》可以直接获奖。但若是IRV制,就未必一定是如此。
当年李安的同志牛仔电影《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2005)在备受看好之下落马,普遍解读是认为好莱坞还有许多保守人士无法接受同志电影获奖。日前美国男星山姆.艾略特(Sam Elliott)公开爆粗口批评《犬山记》将西部牛仔同志化的戏剧选择。虽然其言论被认为有恐同与厌女嫌疑,同样引起反扑,但他的言论却也在网上引起一阵讨论,一些对政治正确感到厌倦的影迷,也纷纷表示了对他的支持。
过去获奖的同志题材电影《月光下的蓝色男孩》描写的黑人少年的成长史,影艺学院的广大会员对此没有意见,不过这却未必代表大家都准备好迎接一部“白人同志牛仔片”得奖。目前并不知道这个讨论是否会影响到《犬山记》的声量,但可以确定的是,争议确实存在,但暂且不知会是导向对这部片有利的局面。
近年奥斯卡预测难度直线上升,例如2017年《月光下的蓝色男孩》戏剧性取胜,2019年《幸福绿皮书》(Green Book)力退《罗马》(Roma),2020年《寄生上流》(Parasite)神奇地创下首次外语片抡元的纪录。除了赛制因素,影艺学院大量引入不同国家与族裔的会员明显也改变了奥斯卡的品味走向。不过这两年却又多加上了一个变因,基于COVID-19大流行,片商不便大张旗鼓举办传统的造势活动,更使得战情显得扑朔迷离。
《犬山记》表面上是普遍最被看好的大奖得主,不过奥斯卡多年下来为了力保电影院发行系统,坚决不让串流平台如Netflix发行的电影拿大奖。使得近年《罗马》、《爱尔兰人》(The Irishman,2019)、《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2019)、《芝加哥七人案:惊世审判 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2020》、《曼克》(Mank,2020)等片都只差临门一脚。但疫情显然已经改变了世人的观影习惯,这是好莱坞再也无法回避的事实,以串流形式发行的《犬山记》或许不必再背负这般“原罪”。
奥斯卡准备好拥抱串流电影了吗?抑或仍然要肯定采取戏院发行之作如《沙丘》?表面上只是一个年度奖项,但今年奥斯卡最后选择,势必将会对产业传递出明确的信息,也会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注记。
烏俄戰爭佔據我整個腦袋。
The power of dog,看完惊叹这是一出对有毒的男子气概的完美复仇~ CODA也很喜欢,这样的视角,让人觉得这个世界某些部分还是有在变好。
简中营销号按照断背山的方向宣传犬之力,导致很多被误导的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The Power of The Dog看了一遍,愣是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