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90後作家梁莉姿:社会运动对书写是一种伤害,因我的心不再柔软

“体会过自由有多珍贵的人,不应该因为珍视自由而不去打破一些东西,因为自由是无论怎样,都能在没有限制下做到自己想做的。”
香港作家梁莉姿。
香港 文学 风物

认识梁莉姿的香港朋友多数唤她“枝哥”。女子能被称“哥”,无疑天生自带霸气。她是香港出生的九十后作家,刚于2021年12月的第六届台湾台积电文学赏以七万字的〈仅存者手记〉夺得评审团特别奖(与李世成〈紫马〉并列,正赏从缺)。此作品写五个香港“九十后”青年从中学走过大学跨入职场,在2014年雨伞运动到2019年反修例运动等社会转变中经历的跌宕和创伤,展露了这些香港青年未够三十而立却已苍白无力的人生。

得奖之际的梁莉姿,已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及一本诗集,于香港历经重大转变之际,到台湾就学,进入人生新阶段。笔者早年已识莉姿,今次约在她离港之前访问,于她选定的香港中文大学内。即使她穿了橙色过膝长裙,及深蓝色短袖上衣——一副明丽少女模样,都不减略胖身型带来的压场感。笔者一出火车站,就见她在大学保安铁栅后,笑盈盈、雀跃向我挥手。

“不说尽一个故事,你能够让读者有所思考。小说不是工具书,小说容易暧昧、流动、引发多种可能性。”

与生俱来的写作力

没想到莉姿是写流行小说“起家”的。这种持续的长篇创作横跨了她中一到中四——中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几年。最初她不过是交老师的周记功课,题材不限,她就觉得怎么不能写有连续性的故事呢?于是她一开始写侦探故事、武侠小说、悬疑故事,每次还不忘在文末写上“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老师很爱看,还公开表扬,同学也争相阅读,成了谨小慎微的女校生活的一点乐趣。

“我创作的认同感和优越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莉姿直道。

中一学生能写个五、六千字小说,显然有点天聪。后来同学想读得更多,莉姿就写续集,有同学鼓励她把故事放到网上论坛,从不参加这些论坛的她便开始找有哪些发表园地,细数之下两岸三地例如台湾的洛芙中文网(现已停运)、内地的晋江文学、香港的失败论坛,都是莉姿经常发表的地方。她的确对2000年中内地网上小说如数家珍,从最始祖的穿越小说三部曲〈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独步天下〉数到流行小说出版王国郭敬明和旗下作家落落、笛安,还有后来的韩寒和安妮宝贝。

“写作内容很受当时的阅读品味影响,我写过武侠小说、现代都市小说、青春疼痛小说,三年来一直写到中三,和论坛上的网友很紧密,一起写小说,还会见面、讨论。写著写著文字功夫扎实下来,很想多阅读去模仿不同作家的语感,而很大量的语文养份由流行小说而来。”

这种语言的启蒙和修练在香港的文学作者之中并不常见,这位九十后作者,语文养份受网络小说而非课堂上的经典作家所影响,变得杂驳、多元。她的成就感不是最先来自文学奖的嘉许,或文坛前辈的评论,而是稳定而平等的网路阅读群体,阅读视野横跨两岸三地。

香港作家梁莉姿。
香港作家梁莉姿。

“我认为小说里的怜悯很重要。怜悯就是有好多东西约定俗成,但不觉得必然要这样,我不想人觉得中学生自杀就一定是怯懦,不能承受压力,或者对住在深水埗㓥房的人有某种想法。”

2020年前的公民社会和文学土壤

首夺香港的文学奖已是后话,莉姿先后被同学和师姐激励,才渐渐走上认识香港文学的道路。“她们看了我的作品,都从来没有觉得我写得好看,她觉得,噢,你文笔还好,但从文学角度看这些都不入流。我自问已写得很有趣,起承转合,高潮迭起,为什么她会觉得不好看?”同学带莉姿去白田的二手书店买东瑞主编的《香港短篇小说选1993 – 1994》,袁兆昌的小说《修理熊》等,但那时只仅限于阅读,还未觉得要学习。

“有一次我遇上这个师姐,她在我座位留下了一本《字花》。然后觉得似曾相识,就开始看《字花》。当年比较好胜,不是为了追求真善美,只是很想知道为什么我无论怎样写都被认为不入流。”《字花》的排版和活力吸引著莉姿,还有一些有趣的栏目例如“字花胶夫人信箱”,植字练习的新人作品等,都把莉姿引向香港文学的领域。

后来莉姿加入了青年文学奖为得奖者而设的师友计划“青文之星”,遇上对香港文学了如指掌的同辈,阅读更多香港文学作品,投稿《字花》,也在《中学生文艺月刊》撰写专栏,最后结集成小说集《住在安全岛上的人》,并参加《字花》主办的“笔可能写作计划”。除了写作风格,她的思考方法和关注的议题都被启蒙。她还随著老师洪晓娴在2011年汇丰大厦地下的“占领中环”运动逗留,参观马屎埔菜园村,了解兴建高铁对香港的影响及种种不公——2020前香港社会的公民运动,孕育了莉姿的触觉和批判的视角。与此同时,莉姿也是香港文学生态发展相对蓬勃活泼之下的成果,百花齐放的发表园地,受资助的中学创意写作教育活动,为热爱创作的莉姿舖出一条文学创作栈道。

然而抵达香港文学的小众之门,到底是另辟蹊径还是误入歧途?莉姿沉吟了一会儿道:“有人觉得我现在写的不算文学,有人会觉得已经很有门槛,但作品被读者理解的连接点其实是相当浮动的,现阶段我只是想说好我想说的故事。”

说好一个故事

“要在不讲尽一个故事的前提下,讲好一个故事。”

《明媚如是》是莉姿第二本短篇小说结集,比起初试啼声的《住在安全岛上的人》,这本小说集展现了梁莉姿自觉选择的小说声音:沉实、不张扬、举重若轻。受香港作家伍淑贤的小说影响,梁莉姿的作品愈显克制,处处从日常的细节透露年青人的困顿。她的小说描写不少面对社会运动失败的年青人的生活,也尝试打破一些人对年青人、自杀者、家庭型,例如短篇〈星期天〉,写上高小的明慧及其父母一家三口的关系张力,甚至不时出现的暴力,但暴力写得很淡很轻,不直写冲突画面,而是写家里的木门被摔坏以后,母亲带著明慧去墙纸舖买材料补救,以及母亲和墙纸舖老板的闲话家常。平淡的画面和被刻意隐藏的对比形成张力,为那没有突显的暴力画面提供想像空间。

“每次讨论我都重新思考,我作为作者应该放多少东西在小说里。不说尽一个故事,你能够让读者有所思考。小说不是工具书,小说容易暧昧、流动、引发多种可能性。”

“不是所有人都一样”是莉姿的作品希望呈现的潜台词,她以九十后的眼睛、选取在社会、殊别人生中的动荡事件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微细。她以“怜悯”(mercy)一词,去捕捉她所认为的小说的人文关怀。

“我认为小说里的怜悯很重要。这也是我写《明媚如是》的原因。怜悯就是有好多东西约定俗成,但不觉得必然要这样,我不想人觉得中学生自杀就一定是怯懦,不能承受压力,或者对住在深水埗㓥房的人有某种想法。”

另一篇梁莉姿标志性的作品,是短篇小说〈空室〉。〈空室〉回应作家刘以鬯的短篇〈动乱〉,为2019年社会运动后的香港移民潮,勾勒了完整的轮廓。〈动乱〉乃从暴动现场各种物件的视角出发,最终流露对社会运动带来的种种动荡的质疑。

〈空室〉以一个即将离开香港的中产家庭里的物件视角出发,书写一扇窗、一本相簿、一台电视机、一份初中作业等等的内心剖白,描写香港典型中产家庭经历社会变化的种种难处——关系的撕裂、安稳美好的生活被打碎、自我审查和恐惧、删掉与曾经参与游行的过去、决定离港后被朋友否定等等——所有琐碎正是香港人这两年每天经历的日常。如果作家黄碧云的〈失城〉标志九七移民潮的失望和幻灭,〈空室〉标志的是2020年移民潮这种不带任何希望的逃离。

香港作家梁莉姿。
香港作家梁莉姿。

“社会运动对书写来说是一种伤害,因为我的心不再柔软。对自私的人多了很多批判,也开始不能容忍某些人的选择。以前内心柔软的部份一旦硬起来,很难再次柔软下来。”

怜悯与愤恨

然而2019年运动到现在,从社会严重的撕裂,到国安法实施,有人被捕,有人退场,有人离开,满城的悲愤、郁闷和怨恨,真能以怜悯来排解?莉姿坦白道:“社会运动对书写来说是一种伤害,因为我的心不再柔软。对自私的人多了很多批判,也开始不能容忍某些人的选择。以前内心柔软的部份一旦硬起来,很难再次柔软下来。”

访问时值2021年8月中,有48年历史、全港最大的单一行业工会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蕴酿解散,莉姿一谈起此事,对主事人的决定和行事有种种不满。与其说这是年青一代对上一代的责难,不若说是一种无力感的折射,这种折射指向不诚实、不正义的他人的行为,个体无能抵抗。“最震撼的是纵使香港正在失去公民社会,但其实在之前已经腐朽。是我心肠硬了。这是我的愤恨。”

莉姿引述香港作家伍淑贤小说《山上来的人》中主角秀贞给朋友的信:

说回今天广场上的事。我不是跟你提过,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因为以前给修女和校长轻侮过,以后对公义和尊严都非常执著。今天她跟我发脾气,我才明白了,我们这些和她一样出身的人,因为当时没有为这些事,替她揭竿反抗,一直都被她看作是共犯,包括我这个早就退学的人。而她,不知是不是因为这段经历,自觉比众人崇高正义。你知道,我出来做事只有几年,可也见过很多这类人。我对他们的感觉是很矛盾的。会不会、是不是每个人在某一方面,都会是这类人。

莉姿是教会女子学校出身,学校专制,诸多规距、潜规则,莉姿这种反叛学生的学习生涯并没有太顺遂。她即使中文成绩很好,但因为被认为操行不良,就没有被挑选到外面交流,又例如校刊跟她约稿,她写了一篇文章谈及学校里给装修了的小园地如何不利学生聚集和休憩,最后被老师抽起文章,老师宁愿该版开天窗。如此种种让莉姿更敏感于社会上的不公,对于政府、政界、团体中不合理的事情,更气愤难平。

“往往是种拉锯的状态。”莉姿作为小说作者有她的矛盾:“到底还有没有其他空间去理解这些事?如何不使自己落入某些定型的理解?这也是我常常问自己。”

“我想了解这些人的选择,去处理我的愤怒。”

香港是什么?什么是香港

“我不倾向说我很喜欢香港,我宁愿说我不喜欢香港,但我关心这个地方。”

莉姿小时候以为自己可以浪迹天涯,去西藏去拉萨,去打工换宿,在哪里生活都可以,反正在香港也不见得快乐。父母教她不问世事,她也曾见识僵化的教育制度,物价也高,也没有由文化建立的身份认同。“我曾每天都在诅咒这个地方,陷入忧郁和迷失。”

雨伞运动后莉姿很忧郁,她见证了自反国教运动后累积起的民怨,即使民怨再大,都失败收场。梁天琦于2016立法会补选后,至该年再参加直选,被取消参选资格,整个过程让她更恨香港。她报了大学的交流计划去美国,以为只要离开香港,一切会变好。

“最大的冲击是,去了美国才发现,我有多离不开香港。”

她指出必须透过全新的生活经验,才发现生活的盲点,而这些点却连起了生活的全部,是朋友的来往,对城市的熟悉感,交通的便捷、食物的气味、空间的距离等等。

“人到了异地,就像断了线的公仔,我不断去旅行,去古巴、墨西哥、加拿大,但最后真的放不下香港。”她记得香港立法会选举投票当日,同学们很开心去看开季第一场榄球赛。“但我完全不能投入,反而很想知道投票的清况。我无法跟同学述说我的忧郁,才发现,原来只我一个这样放不下香港。”

“我从前想不到我最喜欢香港是什么。近年,我最舍不得这里的人。”

“我不倾向说我很喜欢香港,我宁愿说我不喜欢香港,但我关心这个地方。”

香港作家梁莉姿。
香港作家梁莉姿。

脆弱的自由

离开香港之前,莉姿说她最想回到香港中文大学,这个从她求学、就业,待了八年的地方。这八年来,中大就跟香港经历了种种变化,俨如香港的缩影。“最相似的地方,是我们曾经以为有过的自由、灵巧、滑头、松动的机会,转眼就没有了。”

中大是个小山城,俯瞰吐露港,面积137.3公顷,是全港最大的大学校园。就读中大的朋友多知道,校园有不少小路、暗角,年青同学晚上闲逛聊天,屡见不鲜。“以前常有人会说中大像一个山头,不可能所有山头的出口都给堵截,但现在可以说的是,的确所有出口都给堵截了。我们最常见的出口是大学站和“四条柱”,其实中大还有三个出口,现在都已经封实了。”

自从2019年11月的中大校园冲突后,学校的保安日渐加强。两个主要门口都有保安亭,现在更设有需要校园卡的电子闸门,访客需要登记身份证明文件才能进入校园。莉姿说:“曾经以为可以使小聪明走捷径回中大,但其实只是权力容许你做,现在的崩坏是兵败如山倒。”

“身边的朋友一直没意识到在安全地方说不安全的话,和在不安全的地方说安全的话的分别。香港人长久以来在安全地方说不安全的话,不会有后果,到现在才觉悟说,自由的根基很脆弱,自由的表彰都很薄弱。但我不认为就此说香港人是天真或抵死(活该)。体会过自由有多珍贵的人,不应该因为脆弱而小心地珍视这种自由,而不去打破一些东西,甚至视这种自由为奢侈,因为自由是无论怎样,都是能在没有限制之下做到自己想做的东西。”

是莉姿这辈人更珍惜与生俱来,原始的自由的状态吗?“不能一概而论九十后都这样想,我认识的人普遍理解的自由都是被圈养的自由。我认为我们的教育都是要不得失其他人,以及在不让自己陷入困境下生存。”

“只有少部份人会想自由是什么。原来有些地方会因为争取自由民主而失去经济成果,甚至有内乱。但我们生活在第一世界,很讽刺地还在喝单品咖啡,如果一个地方真的让你拥有一个民主制度,但这个第一世界会崩解。这是我们想要的吗?上一辈经历过饥饿,世局一乱就人民斗人民,所以他们不想乱。我们是无办法衡量到,我们为了自由,可以去到几尽。”

“大家对自由的理解是很不同,这是危险的地方。”莉姿一口气说出她对香港人所谓的自由的脆弱和浮动。

夺得台积电文学赏评审团特别奖的〈仅存者手记〉正书写香港人对自由、社会运动、甚至什么是香港的诸种想像。几个主角林微、陈若、薰经历雨伞运动后的幻灭,到2019年的反修例运动,各自选择了不同身位,林微仅是为了保护比自己更年轻的人而走得前一些、薰则愈走愈前最终要离开香港,陈若则以怀疑的眼光审视忽然参与政治的同事糖糖,没有人放弃理念、初心,只是走到哪一步,要放弃什么,最核心的原因是什么,毕竟各有故事。这个中篇包裹著的是一个长篇的架构,正待莉姿打开、挖掘。

笔者知道,莉姿还有数个写作计划,和日渐在台湾落脚。她得到了第23届台北文学奖文学年金奖助计划,以短篇小说的方式,分辑书写台湾和香港,对照两地的处境。离港之前,她密集地在做资料搜集,把需要在香港挖掘的材料,都带到台湾去。

在历史的转折处,疫情无日无之地肆虐,真难料到今此中大一别,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和莉姿碰面。我们唯有相信影响深远的事物,诸如文学、记忆、思考,足和未来及后来的人比照和参详。

读者评论 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大概能说得清为什么听Hamilton时,听到“In New York you can be a new man”会泪流满面了,我试图抛弃一切去融入自由、抛弃我的过去、抛弃我的母语,去换来自由的一席之地,但是精神链接强烈的暗示着,我和中文世界的回忆的确存在。

  2. 建議 梁莉姿 讀讀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Elie Wiesel 的 “Night”.

  3.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内地和香港的中文差异,这篇文章我觉得非常难读,感觉有很多词不达意或者缺少句子成分的地方……

  4. 梁莉姿的作品愈顯”剋制”。一詞是否為”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