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里的金子”:令鱼鳔变废为宝的中国市场,如何改写亚马逊海岸的命运?

出口至中国的鱼鳔(花胶)价格水涨船高,亚马逊海岸渔民忙不迭地参与这场淘金热。可人们知道:这很可能又是一个将爆破的泡沫。
帕拉州沿岸盛产的大黄鱼,从来都是漂漂亮亮的,近年鱼鳔贸易而变身成“金子”。图为维吉亚渔港的渔民在码头卸下捕获的大黄鱼。
国际 大陆 拉丁美洲 气候与环境

10月底,巴西亚马逊雨林城市贝伦(Belem)最闷热的季节,清晨7点刚过,在户外稍稍走动就会逼出一身汗。市中心,被称作拉丁美洲最大露天市场之一的Ver-o-Peso兜售著各种热带食物;来自雨林河域和附近海域的大批渔获,也早在天未亮时就抵达。建自19世纪的宽敞建筑里,空气中弥漫著经年积累的鱼市味道。张扬的橙色彩旗下,一排排鱼摊已经备好,鱼贩熟练地割下最好的鱼肉,再将可以熬汤的鱼骨和鱼头装在一旁,等待一天的客人。

巴西这些年低迷的经济、飙升的物价,令普通人叫苦不迭;贝伦所在的帕拉州身在经济落后的亚马逊雨林,更受打击。这体现在一日三餐上。鱼肉价格不低,但比起如今过分昂贵的肉价还是好些。卖了30年鱼的克劳迪奥(Claudio)经验丰富,把四五条鱼开膛破肚洗净,留下了还很饱满的鱼鳔,再整齐陈列好,虽然当地人多不吃内脏,但“客人看到鱼鳔,就知道我的鱼有多新鲜。”

不过,价位更好的大黄鱼(苏里南犬牙石首鱼,当地称作“yellow croaker”,以下称作大黄鱼),肚里却是空空如也。没办法,克劳迪奥说,大黄鱼的鱼鳔可不会出现在市场上,“早就被卖掉了!”大黄鱼肉卖20里奥一公斤,而鱼鳔,克劳迪奥说,“一公斤卖2800里奥。”——巴西的最低工资只有每月1212里奥(如今,1里奥约合1.39港币、1.14人民币)。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评论区 12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太了不起了
    所有被中國人看上的食物,都逃不過滅絕的命運。

  2. @rhrm
    很有启发性的说法……

  3. 凡被大陸人看上的,都沒有好下場

  4. 鱼类(或许还要加上其他许多水生无脊椎动物)保护的重要性被严重地低估了。在“不食用野生动物”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时代,鱼类却连作为“野生动物”的资格都没有,在大部分人眼里依然只是食物,只是资源,而非陆生脊椎动物同等级别的生物,以至于黄唇鱼鳔这样的CR极危等级动物制品(可以类比为海里的犀牛角)居然可以长期合法交易。普通人在动物保护议题上太容易情感先行了,冷冰冰的鱼类不容易引发人们的喜爱和共情,也就得不到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其受威胁程度相匹配的重视和保护。

  5. @Jay_L 文中正下提及不少人以為花膠價錢高而去做中間商,誰不知競爭一樣激烈,買方要求越來越高而價錢不變,而賣方的來貨價又越加提升。這世界沒有零風險的買賣,不然所有人都會作中間商了。
    @madlex 花膠這東西本來只是魚類副產品,能「變廢為寶」本來是一件好事。就算沒有花膠,同樣會有其他需求,而需求量大最終還是會導致另一種生態破壞。人類的存在本來就是環境災難。
    另外文中比安卡教授指漁業是公地,我倒認為最根本的問題是地球資源根本上不能承受現在的人口和發展。當私有土地/資源不足以養活自己,不「過度」使用公地還能怎樣?

  6. 華人文化的糟粕,為一些巫術一般的效果,對生態又有多大的破壞。

  7. 完全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查了一下,魚鰾是魚腹中調節浮力的氣囊

  8. 眼睜睜看加州灣小頭鼠海豚一條一條消失,一個物種就這樣因為中國人的口腹之慾而消失,我們卻無能為力。這樣的悲劇不斷在各地上演,中國龐大而不受約束的野生動物消費,正在海陸空全方位破壞地球生態系統。

  9. 以後不吃魚肚。

  10. “直到2015年才單獨列出「魚肚,幹」的貿易類別” -- 「魚肚,乾」

  11.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在消费地鱼膘卖得贵,在原产地渔民却赚不了多少钱,问题明显出在中间商啊。中间商如果形成垄断,那它们无论出多低的价格,渔民为了生存也只能卖。巴西政府应该介入,打击垄断商,鼓励更多人成为中间商,同时规范捕获量,避免鱼类资源耗尽。

  12. 「魚肚,幹」- 繁簡轉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