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巴西亞馬遜雨林城市貝倫(Belem)最悶熱的季節,清晨7點剛過,在戶外稍稍走動就會逼出一身汗。市中心,被稱作拉丁美洲最大露天市場之一的Ver-o-Peso兜售著各種熱帶食物;來自雨林河域和附近海域的大批漁獲,也早在天未亮時就抵達。建自19世紀的寬敞建築裏,空氣中瀰漫著經年積累的魚市味道。張揚的橙色彩旗下,一排排魚攤已經備好,魚販熟練地割下最好的魚肉,再將可以熬湯的魚骨和魚頭裝在一旁,等待一天的客人。
巴西這些年低迷的經濟、飆升的物價,令普通人叫苦不迭;貝倫所在的帕拉州身在經濟落後的亞馬遜雨林,更受打擊。這體現在一日三餐上。魚肉價格不低,但比起如今過分昂貴的肉價還是好些。賣了30年魚的克勞迪奧(Claudio)經驗豐富,把四五條魚開膛破肚洗淨,留下了還很飽滿的魚鰾,再整齊陳列好,雖然當地人多不吃內臟,但「客人看到魚鰾,就知道我的魚有多新鮮。」
不過,價位更好的大黃魚(蘇里南犬牙石首魚,當地稱作「yellow croaker」,以下稱作大黃魚),肚裏卻是空空如也。沒辦法,克勞迪奧說,大黃魚的魚鰾可不會出現在市場上,「早就被賣掉了!」大黃魚肉賣20里奧一公斤,而魚鰾,克勞迪奧說,「一公斤賣2800里奧。」——巴西的最低工資只有每月1212里奧(如今,1里奧約合1.39港幣、1.14人民幣)。

「貴極了、貴極了。」這位魚販歎道,不同種類的魚鰾,有的一文不值,有的價值千金,隔著秤抬頭看了我一眼說,「都是賣到中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