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从北京海淀到美国常春藤,我看到的中国式“鸡娃” “鸡娃”,意为给孩子打鸡血,指爸妈不断为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拼搏的行为。 特约撰稿人 Lynn Z 发自纽约 刊登于2021-07-10 异乡人 大陆 教育 游牧 迁移 26 “异乡人”每月一期,由身在香港、台湾和海外的端传媒编辑们轮班主持,为读者带来移民、逃离、互动、对峙和作为“他者”在彼岸寻找自我的点滴,欢迎点击订阅。我是本周的值班编辑吴婧,和你分享关于“无法逃离”的故事。 1 有一个笑话流传甚广—— 问:四岁的小孩,词汇量1500够吗? 答:在美国足够了;在海淀不够。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 請登入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點擊訂閱
我在想我們一窩蜂讓自己的孩子進籐校是否反映出我們根本不信任現時的體制,所謂「行行出狀元」只是人所共知的遮醜布,現實是在這個地方你的成份定義你的一生。 我不會否定這些父母對他們子女的期望,但很諷刺的是我們的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與其用盡所有去求神拜佛讓子女成為「我們」人生的延續,倒不如學習放手,讓他們成為他們自己,以自己的天賦及個性在一個充滿未知的世界生活吧。
呵 想象一下吧 如果这些名校出来的家长们能够保证自己的小孩都能继续入学自己当年的名校 - 当然也需要找到一个大致上不输自己的工作 - 这意味着什么? 用一个社会学的专业词汇 叫没有社会流动性 “0”。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就是一个毫无平等可言的制度。家长们当然可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优秀,但是那些认为自己的孩子就理所当然应该要能上名校的想法根本上就是有问题的。
作為留學生中的一員,看完很感慨。 雖然我並非來自充滿勤奮和天才的北京市海淀區,但是中國式的童年,教育和對成功的定義,在我仍在國內上學的時候,從未缺席。 出國後和其他也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聊天,談起從前初高中生時代的事情,令我覺得驚訝又有點“理所當然”的,是其中不少人仍然堅持學術以文理科分類,學生時期最驕傲的事是自己就讀的是否重點初高中,拿過多少大賽的名次。 明明彼此的生長城市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都截然不同,最後出來的所謂“成功”的定義卻如此統一。 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小孩子是不能去玩的,分數必須要高,去的學校必須要好。要是希望孩子未來一切順順利利,那麼從擇偶開始就要機關算盡。 可能從小潛意識裡知道這樣子的教育和系統裡,都沒有我想要追求的東西,或者說,在這種分數和名校至上的邏輯裡,我也沒有什麼能和人比拼的資本。雖然我不算被典型華人的價值觀綁架,但是出國後的生活和學習,明顯感覺到自己需要一步步擺脫那些無形的束縛。慢慢擺脫人生前17年的教育和觀念,再找到屬於自己的路,絕不是輕而易舉的。 文中提到的國內父母無微不至,全方位“雞娃”,孩子其實過的是全部一早就被安排好的生活,自己無需思考和選擇,只需要服從便能成功。 但出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事事都需要親力親為,很多剛出國留學的學生是不習慣的。 西方文化裡不會把服從當美德,與其給出標準化的答案,更加推崇學生有自己的立場和看法,並在面對質疑時有理有據地defend ourselves。我不知道多少比例的留學生能最終擺脫從小被灌輸的價值觀,或者最終確認那一套“成功”就是自己想要追求的。 如果可以,華人的父母和華人社會可不可以嘗試放下這些執念,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或者孩子們能更勇敢,在高壓的夾縫中,甚至反抗高壓,找到自己想走的路。 畢竟焦慮很多時候會假扮成目標和意義,劫持我們這一生。
现在看不得讲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内卷得让人焦虑。
在美國的華人家庭就算不是中國來的也很有這種什麼都要“做到最好”“提早準備”的風氣
国内的妈妈们真辛苦,但是这种育娃的方法有什么值得效仿的!给贪婪无耻的中介挣钱而己。
啊。和普罗大众的生活脱离太远了。无法得到任何共鸣。
非常好的文章,提醒一下,內文「約會前倒了一整瓶發膠到腦袋上」,應該是髮膠。感謝作者與編輯
感謝您的指正,已訂正。
很有趣的分享。
想知道,文中說考高中時「一模成績作為簽約的基準線。」,這種合約式錄取犯法嗎?還是算灰色地帶,大家都知道不太合法但都默認這種合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描寫細膩,引人深思
文章中充满了作者教育经历的细节描述(比如模拟考试什么的),有点琐碎。而且反思并没有跳脱出应试教育的框架。
我在想我們一窩蜂讓自己的孩子進籐校是否反映出我們根本不信任現時的體制,所謂「行行出狀元」只是人所共知的遮醜布,現實是在這個地方你的成份定義你的一生。
我不會否定這些父母對他們子女的期望,但很諷刺的是我們的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與其用盡所有去求神拜佛讓子女成為「我們」人生的延續,倒不如學習放手,讓他們成為他們自己,以自己的天賦及個性在一個充滿未知的世界生活吧。
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就是最好的
自我永恆內卷化
这经历,熟悉,又新鲜…请务必多来一点这样的文章! -)
一个小错误:原文指出北京有26所985大学,事实上是8所985大学,26所211大学
加湖你好,此處確實是編輯疏漏,我們已訂正錯誤。感謝指正。
人生是馬拉松,用跑短跑拼命向前沖的方式拔苗助長,暫時或許看似風光,但20、30、甚至40年後呢?若無法過上自己喜愛的生活,名成利就又有什麼意義?
北京真的有 26 所 985 吗?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0612/t20061206_128833.html
呵 想象一下吧 如果这些名校出来的家长们能够保证自己的小孩都能继续入学自己当年的名校 - 当然也需要找到一个大致上不输自己的工作 - 这意味着什么? 用一个社会学的专业词汇 叫没有社会流动性 “0”。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就是一个毫无平等可言的制度。家长们当然可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优秀,但是那些认为自己的孩子就理所当然应该要能上名校的想法根本上就是有问题的。
作為留學生中的一員,看完很感慨。
雖然我並非來自充滿勤奮和天才的北京市海淀區,但是中國式的童年,教育和對成功的定義,在我仍在國內上學的時候,從未缺席。
出國後和其他也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聊天,談起從前初高中生時代的事情,令我覺得驚訝又有點“理所當然”的,是其中不少人仍然堅持學術以文理科分類,學生時期最驕傲的事是自己就讀的是否重點初高中,拿過多少大賽的名次。
明明彼此的生長城市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都截然不同,最後出來的所謂“成功”的定義卻如此統一。
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小孩子是不能去玩的,分數必須要高,去的學校必須要好。要是希望孩子未來一切順順利利,那麼從擇偶開始就要機關算盡。
可能從小潛意識裡知道這樣子的教育和系統裡,都沒有我想要追求的東西,或者說,在這種分數和名校至上的邏輯裡,我也沒有什麼能和人比拼的資本。雖然我不算被典型華人的價值觀綁架,但是出國後的生活和學習,明顯感覺到自己需要一步步擺脫那些無形的束縛。慢慢擺脫人生前17年的教育和觀念,再找到屬於自己的路,絕不是輕而易舉的。
文中提到的國內父母無微不至,全方位“雞娃”,孩子其實過的是全部一早就被安排好的生活,自己無需思考和選擇,只需要服從便能成功。
但出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事事都需要親力親為,很多剛出國留學的學生是不習慣的。
西方文化裡不會把服從當美德,與其給出標準化的答案,更加推崇學生有自己的立場和看法,並在面對質疑時有理有據地defend ourselves。我不知道多少比例的留學生能最終擺脫從小被灌輸的價值觀,或者最終確認那一套“成功”就是自己想要追求的。
如果可以,華人的父母和華人社會可不可以嘗試放下這些執念,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或者孩子們能更勇敢,在高壓的夾縫中,甚至反抗高壓,找到自己想走的路。
畢竟焦慮很多時候會假扮成目標和意義,劫持我們這一生。
这是英文翻过来的文章吧…看着有点难受
心有力而余不足是原文如此還是編印錯誤?
很有趣的題目。
文章讀起來不通順。
大樓維護得並不好,大廳的衛生間「很臟」
應該寫作「髒」吧。
還是簡體字「臟」與「髒」相通?
有部分读不通,而且语意有问题
標題下灰字就讀不通呀
讀者您好,感謝指正,我們已補齊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