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份台湾《苹果日报》,今日上架

疫情之下,台湾读者依旧抢购最后一份《苹果日报》,看在三个资深台湾苹果记者眼里,百感交集。
2021年5月17日台北,一名出租车司机在看苹果日报。
苹果之死 台湾 香港 中港关系 媒体 政治

2021年5月14日,台湾苹果日报宣布自18日起停止纸本发行,集中资源发展网路版的苹果新闻网。今日,即是苹果日报最后一份实体报纸的出刊日。一早,许多台湾读者都出门抢购,只见头版写着“再会”两字,精选历年来的19则经典头版新闻,正式宣告台湾苹果日报告别纸本,并与读者约定在苹果新闻网相见。

14日,台湾苹果日报宣布结束纸本的同日晚间,香港保安局宣布,冻结黎智英持有的壹传媒有限公司的股份,及其拥有的3间公司于本地银行帐户内的财产。令许多人联想,台湾苹果日报的异动,或肇因于此。但台湾苹果日报公开的正式原因,仅道“疫情严峻、纸媒式微”。

台湾苹果日报于2003年5月2日发行,曾夺下台湾报纸销售量、传阅率最高双冠王纪录。其中最高销量达71万份,为2012年前总统马英九二度连任当选的新闻;非政治类销量最高者,则是2007年台湾旅美投手王建民屡创胜投佳绩,当天销量达64万份,许多台湾读者买回当日的王建民海报,珍藏至今。

苹果日报来台18年,改变了台湾的新闻环境、也改变了台湾,见证了台湾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的历次重大事件。我们访问了三个苹果的资深文字、摄影记者,细数他们所经历的“港式 / 苹果日报工作文化”、苹果日报如何改变台湾,以及头版那些震撼你心的经典照片,是如何拍摄出来的。

2021年5月17日台北,市民在店内看苹果日报。
2021年5月17日台北,市民在店内看苹果日报。

联合报跟中央社,编辑手册非常厚,苹果完全没有。以摄影而言,准则只有八字:男不如女,老不如少。

张良一,摄影记者,2003年苹果日报创刊前四个月时加入,2016年五月优离

我去苹果日报之前,是在台湾的中国时报。中时是传统媒体,摄影山头林立,强调单打独斗,摄影中心里面有人专精体育、有人专精国防等等,每个领域都有一个顶尖的人,都可以独立作业。文字跟摄影各自跑,再回来交给编辑各自版面呈现。

我进苹果的时候,给我最大的震撼是,苹果很强调团队作业,几乎可以说是到了“没有个人”,不管你是很厉害、还是很平庸,都无所谓,他非常强调团队运作。譬如说一个重大新闻事件,为了赢对手,他可出动整个摄影中心99%的人力,只赢对手1%也好,反正我就是赢了。

就是因为苹果这个文化,很多人都不看好我去那边工作,说我顶多做三天。因为传统来讲,记者都比较崇尚独立发挥的精神,文字摄影各自发挥,不想被长官管着、指挥着。

可是我蛮喜欢的,一待就待了13年。

举例来说,如果是当年我还在的苹果,像太鲁阁号这种事情,在花莲、又是假日,一时之间很难赶过去。一般媒体作业程序,就是让地方记者先过去采访就好,但苹果日报不只如此,还一定会找至少两个摄影记者,用最快的时间冲去现场,一到现场马上跟地方记者通报,两位摄影记者马上开始作业。

更严重事情的话,就会有第三个。头两个摄影记者去抢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三个就开始拍有故事性的、动人的影像。这时候第一组摄影也可能已经累了,就先回去休息。

苹果的团体战里面,“休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2004年,群众在凯道上向陈水扁抗议(编按:指319枪击案之后,陈水扁险胜总统选举,支持连战宋楚瑜的群众抗议),我们平常专门负责阿扁的“民生小组”接到的第一个指令,反而是“赶快回去睡觉!”第一时间先交给突发中心记者,因为主管判断是,这场抗议要持续一两个月,所以你们应该先回去睡觉。所谓的团队作战就是这样。

很多摄影记者传统上会去抢头版头条照片,但对苹果来说,头版下面那张小小的邮票配图,重要性不亚于真正的大图。我记得有一次我没拍好,马上就被社内的锄报会议(苹果特殊的文化,会严格检讨每一条同事的稿件与照片)检讨。因为他们觉得,哪怕只是一张小照片,对读者都还是非常有价值,必须认真看待。

苹果日报是非常商业性的媒体,以获利为取向。像联合报跟中央社,编辑手册非常厚,苹果完全没有。以摄影而言,准则只有八字:男不如女,老不如少。

譬如说一样的事情,你不要去拍中年男子,一定要拍美艳的女子,你可以看到“今日我最美”,去刺激他的点阅率。

苹果日报的摄影美学还好,照片就是要用美女去诉说当天的新闻事件,新闻事件必须常常有美女,在台湾也是前所未有的。各种抗议也是,从倒扁到太阳花,就一定要拍到大场面、要美女,就是这样的标准。

2008年马英九油电双涨,加油站大排长龙,苹果日报再度团队作战,马上去拍各地加油站,场面也都拍到了,但到晚上八点钟,上面都还是不满意、不想出刊,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拍到美女骑车或开车去加油的照片。

虽然说是团队作战,但在苹果日报,一出大新闻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想要有表现,同时是非常残酷的竞争场。因为摄影中心有一批摄影记者、突发中心也有,等于同一个场子里面有十几个苹果日报的摄影记者,每一个摄影记者都把版面当成“公海”,没有人说哪个领域一定是专属于谁的。

你想要自己的照片被用到,一定要非常非常用力、专注,好好观察现场,照片才能有出线的机会,对摄影记者是很好的历练。

苹果文化还有一个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很少很少跟其他家媒体“调照片”(指一家媒体没拍到画面、向其他媒体商借),因为苹果日报人力非常非常充足,长官之间横向联系也是非常绵密,一有任何风吹草动,苹果日报一定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调片的机会是微乎其微。

我记得有过一两次,万不得已要去跟其他家调照片的时候,中心长官就有人要人头落地(被解雇)了,因为他没通知摄影记者、让摄影记者漏画面。

苹果对这件事情的惩处是非常严重。摄影记者一漏照片,一定会去问是谁的错。我记得那次最后是摄影中心副总、主任减薪两个礼拜,但基层记者没事。这也是一个苹果的好处,漏照片一定是一路检讨下来,不会推小的出去处罚。也因为这样,苹果日报摄影中心的向心力是非常强的,可能一待就是十年。一方面是待遇好,一方面是长官挺你。

2021年5月17日台北,苹果日报的封面。
2021年5月17日台北,苹果日报的封面。

今天的告别作有张照片:高铁通车那年,一张从浊水溪空拍第一班高铁通过大桥的照片。当年苹果,是发一个小时八万块的直升机去拍的,为了那张照片,我们花了40万。摄影中心分成好几组人,我们这组就从台北一路拍起,沿路找到适合拍照的点,就把它写下来,不管是空中或地面的,花了两天的时间去找点,大家开会讨论最适合放在头版的是哪一个点。

最后决定这个浊水溪这个点,是觉得最有台湾意义。去问了高铁列车何时会通过,最后拍下去。另一张在告别特刊中的“牵手护台湾”也是这种操作法。像这种头版的照片,都是整个中心的心血。

像这种可以预期的重大事件,苹果都是愿意花非常多时间去场勘现场的。跟其他媒体很不一样,其他家可能事前一天晚上十点发给摄影记者,记者当然一头雾水,去现场拍几张,有拍到就好了,这就是为什么,苹果照片可以打趴其他家媒体的原因。

在苹果,外勤的摄影记者只要提出要求,譬如说是临时需要“大炮”长镜头,器材室同仁马上开车送过去。如果你觉得有需要直升机空拍,公司评估可以就会去航空公司租直升机,但当公司尽量满足你的需求,前线的摄影记者就再也没有拍不好照片的理由了。你必须拍得比其他报社摄影更好的新闻照片,这时压力就非常大了!

我当年去之前,原本觉得是士官长去当二等兵的心情,看看自己还能做什么?不过最后我学到非常多,现在的实力都是当时培养出来的,我现在做独立工作者,后来遇到再多场面,我感觉都是很充裕的可以应付的,我都知道要如何应变了。

2021年5月17日在台北,最后一天的纸本苹果日报。
2021年5月17日在台北,最后一天的纸本苹果日报。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苹果日报,不讲人情、不讲关系,不管对采访对象与内部管理都是。但我觉得很公平,我很认同,标准一体适用,裁员就是连一级主管一起裁,这样很好。

C,文字记者 / 主管

我苹果日报刚创刊的时候就进去做中阶主管,最大的震撼是:苹果日报的编务会议,会要求主管非常准确地掌握新闻进度。你不能一问三不知、不能说大概是怎样,就是问你要答得出来,很实事求是的态度。传统在台湾报社,主管不一定那么懂一条新闻,可能会对大的政治环境比较了解、说出得大概也就是了,未必讲得清楚来龙去脉。

对准确度的要求,甚至到一个名词的定义,你就都要说得出来。我记得有一次同事说CF(Commercial Film,广告影片) 叶一坚就问,那是什么?结果同事一时说不出来。叶一坚就说,你怎么可以以为大家都知道,那是什么你怎么说不出来。我感受到香港工作文化,跟我们是非常不一样。

又譬如说,有一次老板(黎智英)发现,某一类型的新闻好重要、读者很爱看,他马上决定把该新闻版面从半版改成一版、过几天又改成两个版。这在台湾传统报纸,要试版试好几个月,在苹果,老板今天说、就是今天要,没有理由,没有借口。

还有一段时间,财经中心在搞一本小本的周报,大概爽报大小,专门讲财经的那种。有段时间也是做得蛮好的,但后来一做不好,也是说停就停,整组人上至副总编辑、下至基层记者,全部都裁掉。对台湾来说,这真的是太狠了,怎么不讲人情呢?有些人就去问说,是不是(负责那组的)副总编辑可以留下来?老板说,为什么要留?既然整组都不要了,留高层的理由是什么?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苹果日报,不讲人情、不讲关系,不管对采访对象与内部管理都是。但我觉得很公平,我很认同,标准一体适用,裁员就是连一级主管一起裁,这样很好。

在我看来,他们打破了台湾很多过去新闻界的传统文化。我刚进去的时候,苹果严格规定主管不准跟受访对象应酬,就是全心全意做新闻。一般台湾主管去跟官员吃饭啊、过年过节送礼,在他们来说都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不会去打这种人情关系。

还有一件事情,我的经验里面,台湾传统媒体只要漏新闻,就会去否认别人的新闻,例如“那某某家报的案子,又还没定案,写什么写?”但在苹果,漏新闻就仔细检讨,真的漏了就捡起来做,香港来的那些主管会说,“晚做有什么关系?你做得比人家好就赢了呀。面子?面子又不要钱。”

但后来,我觉得这些刚创刊的精神也渐渐不再落实,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台湾化”了。

当然台湾化有好有坏,不全是坏的一面。譬如说苹果一开始本来只做都会区新闻,都不做地方新闻,因为他们香港就那么大,他们不了解地方新闻必要性是什么。但到了以后,他们发现台湾地方新闻太有趣了,各种奇闻轶事,于是也开始派地方记者。香港也不能随意进政府机关采访,只能在规定的地方跟官员问答,不像台湾记者可以在各种机关趴趴走、去跟官员采访打听消息,他们也觉得台湾太有趣了,这些调整,就算是好的。

但台湾化也有坏的一面。一开始说不准跟受访对象应酬的,后来也应酬了、礼物也开始收了,慢慢适应到台湾的人情社会、习俗文化里面,也让苹果失去了一开始的灵魂,跳脱社会文化看待事情的独特视角。

慢慢地我感觉士气不如以往了,也不那么超然独立,慢慢就改变了,慢慢侵蚀以前累积下来的基础。

2021年5月17日台北,市民在公园内看苹果日报。
2021年5月17日台北,市民在公园内看苹果日报。

说实在,香港人其实也不懂台湾政治,所以也不太管。所以给台湾苹果很大的政治新闻空间。

K,文字记者 / 主管,现任员工

苹果日报一开始被批评是小报路线,都是用尸体、裸体搏版面,但最近这几年其实是有转型,尸体、裸体越来越少。我感觉一开始搞这些小报路线只是一种策略,要杀出一个血路,后来证明这是成功的。他颠覆了台湾看政治人物与名人名流跟社会议题的方式,以前都不知道政治人物或名流私下是做什么,后来在苹果日报结合小报文化加揭弊路线,其实是让(当时陈水)扁朝一些人原型毕露。

苹果日报在政治新闻中规中矩,坚持普世价值、蓝绿对等、版面均等、不极端、不人身攻击,这在台湾其他政治版面是没有的。而且是真平衡,不是假平衡,蓝绿两边一定要一半一半,黎对社论(苹论)或言论版也从来不干预,只要求坚持普世价值。当然,黎智英这几年投入香港运动,确实有比较清楚的反中,其他的都没有干涉。

说实在,香港人其实也不懂台湾政治,所以也不太管。所以给台湾苹果很大的政治新闻空间。

香港文化对细节非常要求,早期香港人来很多,大多数新闻中心都有一个,不一定是他们当最高主管,也可能是中级干部,他们要求很多细节。早期甚至说如果有一个严重错误,马上叫你走,现在还是比较融入台湾文化,毕竟有感情了,没有这么霹雳手腕了。后来第一次卖报不成的时候,香港人也慢慢回港,越来越少了,这些文化也改变了。

在我看来,黎智英做了很多错误的决策,造成苹果严重的亏损,在台苹、港苹都一样。当初他找金溥聪来当总监,说要让壹电视上架,结果到最后壹电视也无法上架。黎智英又花钱了弄那些模拟新闻的“动新闻”,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创新,但其实最后看来就是错误的决策。

黎智英后来的想法很清楚,就是一直要往数位转型,都没有投注资源在纸媒。近年把苹果一拆为二,纸媒跟数位,他的思维很清楚,就是慢慢要收纸媒这边。果然后来又缩编合并,采访部门回到同一个楼层,说好听是合并,但这次纸媒这边员工全被资遣,加上原来数位也有裁一些,但我觉得他们的作法未必是对的,纸媒有纸媒的价值。

苹果日报第一次露出败象,是他说要卖的时候,那时候苹果纸本部分明明还是有赚,一年可以赚到好几亿的广告收入,以房地产和精品广告为主。后来因为他要卖了,员工抗争,很多人开始抽广告,对集团向心力、形象都有很大伤害,慢慢开始走下坡,加上金融海啸,逐渐亏损。

后来他参加反送中、被香港商界抽广告,为求生存,香港苹果推转会员订阅制,台湾也要同步,台湾员工大多反对,但他还是要做。当然我也很气台湾的阅听环境,不愿意订会员就算了,还会奚落苹果推会员制,甚至随意复制出去外面的网站全文贴上,也不附出处,台湾根本没有尊重原生内容的文化。

锁内容以后,点阅率雪崩,广告流失更多,我觉得这对台湾苹果日报是致命一击。后来黎智英被抓前,决定取消台苹会员制把内容放出来,点阅率有回流,但也元气大伤,大不如前了。做付费订阅之前,还一度有单天破三千万人次点阅的记录,平均每天也有两千万的点阅,现在(纸媒收摊前)大概只有近千万吧。

台湾其他报纸,早年版面充足,不会有大并稿,每个记者是路线分明、版面分明,一条一条的,但苹果非常要求视觉、表格、照片,像今天告别作就是把苹果特色展露无疑。既然图一定要画,表格一定要做,给文字的版面很少,所以每个主管都在大改稿,一定要融合。我记得我有一次把一条九千多字的原稿改成一千多字,改到快昏倒,但对我来说是很好的练习。

苹果是不会去只当传声筒,会要求你去采访各方反应,不会只单单替政府或政治人物传递政策而已,要把一条新闻最精华的东西做出来,不要那么松散、也不要只作台面上的新闻,一定要深入去采访独家、内幕,这是苹果新闻与众不同之处。

2021年5月17日台北,便利商店内卖光的苹果日报。
2021年5月17日台北,便利商店内卖光的苹果日报。

读者评论 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苹果日报要是像周刊文春那样,还算有价值,否则就是小报一个。韩国瑜别的不说,就他对苹果日报和三立电视台对评论还是很对的。

  2. 創刊於SARS,停刊於新冠。

  3. 希望有更詳盡的死因調查。

  4. 好耶!

  5. 到今天,香港的飲食男女和蘋果馬報,還是在圈中無可取代,這種做事精神就是原因。

  6. 一個時代的落幕

  7. 讚讚,居然不知道蘋果今天下架QAQ